首页 百科知识 校园信息化建设

校园信息化建设

时间:2022-09-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15年,学校印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办公室关于印发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指导学校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建设。借鉴国内外高校校园建设经验,从基础设施规划开始,酝酿论证确立新校区智慧校园的建设目标,完成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新校区智慧校园总体规划》招标工作,出台了《规划》第一稿。提升学校信息化建设影响力,积极推动湖北地区和华中区域教育信息化。

【概况】

2015年,学校印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办公室关于印发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地大校办发[2015]17号),指导学校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建设。通过中央级普通高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资金和自筹资金完成信息化建设投入2545万元。2015年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主要分布在以下8个方面:一是保障校园网稳定、安全运行环境,持续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二是协助进行新校区“智慧校园总体规划”的论证设计;三是推进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四是重建全校光纤通讯系统,形成冗余的“环+星+环”结构化光纤基础;五是重构数据中心和接入网结构,引入双平面融合交换矩阵和分布式BRAS解决方案;六是开启“无线地大”建设工程;七是启动“云地大”平台建设,面向用户体验的业务服务化建设;八是改善学校计算研究环境,提升高性能计算机群的服务能力。

【校园网络】

2015年完成“校园信息化建设二期”项目中光缆布线、网络主干、无线网等改造建设项目。实施多路径光缆容错冗余结构、稳定备份的接入管理和无线网络全面覆盖三大建设,采取有线无线并存接入独立运行,继续探索与电信、联通、移动三大运营商的资源合作,逐步形成以校园为主、运营商补充、满足不同上网需求的网络接入形式。

基础网络配置不断优化,光缆布线系统升级重建。维护和调整数据中心设备,域名解析(DNS)安全部署,机房环境系统维护,食堂超市等相关校园卡数据线路定期整改。实用先进的校园光缆布线系统。采用环+星+环校园网光缆结构,容错冗余南北向接驳方式,形成东、西、北三区大环、三区小环和中心与三区主节点的星状结构方案。改造140余栋楼宇,12个新室外交接箱,130多个楼栋机柜,主干纤达1008芯,完成室外光交跳纤1860根,室内跳纤3100余根,铺设光缆达263余千米。

网络主干和无线接入进一步优化,有冗余保稳定的校园网络初步形成。楼栋链路冗余,汇聚交换冗余,分区BRAS控制冗余,形成万兆以上校园互联,千兆无线桌面接入,容错有备,史无前例。采用6305颗Wi-Fi802.11ac微AP覆盖学生宿舍,2272颗Wi-Fi802.11ac wave2覆盖办公室、教室、实验室及公共活动区域,无线覆盖率提高到90%,信号质量大大改善,极大缓解北区、西区本科生宿舍长期校园网失位、不足的问题。

积极完成学校重大活动、重大项目、重大事件的信息技术支持保障工作。开展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申报;支持实验室技术安全在线学习和考试系统上线考试,大型仪器上网管理,研究生与本科生选课,在校园数字化平台、一卡通和等关键应用服务平稳发挥了通信保障作用。挂牌“GIS云中心”。

【数据中心】

中心机房秉承实用、创新、智能、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以人为本,并将数据中心与大学生实践教育相结合,被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华中地区网络中心授予“下一代数据中心示范基地”。

【HPC建设】

改善学校高性能计算研究环境:

计算能力、存储能力、通讯网络、管理网、集群管理系统、文件系统、作业调度系统、并行开发环境都得到了提升。

【网络安全】

根据学校办学规模、社会影响力、业务类型3个维度分析受到破坏造成的危害程度的定级思路为原则,按照学校信息系统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文件和管理规范,进行应用系统自我定级,聘请专业企业协助完成信息系统等级保护达标工作。发布《2015暑期网络安全报告》。

【智慧校园】

“智慧地大”作为学校信息化新的航标,结合学校发展战略在新校区建设上积极探索“智慧地大”建设模式。借鉴国内外高校校园建设经验,从基础设施规划开始,酝酿论证确立新校区智慧校园的建设目标,完成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新校区智慧校园总体规划》(简称《规划》)招标工作,出台了《规划》第一稿。

围绕智慧校园建设目标,充分理解“互联网+”,逐步建立开放认证、移动门户、流程服务、数据服务的崭新模式。重新梳理学校门户、大数据平台、统一身份认证三大基础系统平台。网上报账大厅已上线使用,资产管理和设备一站式跨部门服务系统、本硕一体化毕业就业快速响应计划、课程中心与学分制管理平台计划、科技发展研究院的科研管理支撑平台等都已启动,社区医院将纳入智慧校园建设的统一框架下。

【合作交流】

提升学校信息化建设影响力,积极推动湖北地区和华中区域教育信息化。主办3次大型信息化活动,150余人次;学校作为嘉宾参与3次湖北教育信息化论坛;积极参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智慧校园服务框架和服务标准研究》项目的研究工作。

(撰稿、审稿:张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