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园信息化

校园信息化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中国高校信息化网络接入、网络覆盖以及多媒体学习环境已经基本建成,基本满足师生的教学、学习和科研需求。中国教育科研网络ChinaGrid计划于2002年8月开始筹备,2003年1月进入实施阶段,2005年年底完成第一阶段建设,已有13个省市的20所高校完成校园网络建设,开展了图像处理、生物信息、计算力学、海量信息处理和远程教育5类网络应用建设。

——高校校园网络初步建成。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中国高校信息化网络接入、网络覆盖以及多媒体学习环境已经基本建成,基本满足师生的教学、学习和科研需求。2009年全国34.03%的学生已经拥有个人电脑,其中:“985”和“211”高校的学生个人电脑比例达到58.47%,普通本科院校为35.69%,专科院校为28.34%。平均44.4%的教室已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校园网络通达建筑楼宇的比例平均达到了85.32%,无线网主要在“985”和“211”高校中有少量部署。[4]

——高等教育资源建设成果丰硕。教育部先后实施了“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程”“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等一批具有示范性的典型工程,开发了一批基础性、示范性的网络课程、案例库、试题库、课程平台和国家级精品课程,高等教育数字资源建设已经初具规模。1997年启动的96~750项目,研制开发了近80种教学软件,出版发行了40余种,基本覆盖了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重点课程;开发了40多种试题库,其中已推广应用的30余种。“面向21世纪振兴行动计划”专项投入4000多万元实施的“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建设了300多门网络课程;截至2008年年底,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已评审并支持建设了约2300门国家精品课程及资源共享系统,覆盖了全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327所高校,带动了省级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建设。教育部启动的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建设,通过国家部委级、地方政府级建设项目,建立了覆盖全国的三级共享服务网络,辐射到95%以上的本科院校和大部分专科院校,总共1005个图书馆加入了这个网络,其中有560个图书馆(包括各全国中心、地区中心、省级中心、文献传递馆和数图基地等)不同程度地对外提供共享资源和服务,占成员馆总数的56%。在CALIS共享体系下,小馆以最小的成本即能为读者提供近乎于大馆的服务。“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已将18所高校富有特色的博物馆资源数字化,基本形成了地球科学生命科学人文艺术以及科学技术四大领域的数字博物馆群,数字化藏品资源总量超过10万件,并在中国教育科研网发布,对促进中国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及相关技术进步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信息化助力科学和技术研究取得新突破。中国教育科研网络计划、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利用平台等教育信息化项目的实施,为协作研究提供了新的平台。中国教育科研网络ChinaGrid计划于2002年8月开始筹备,2003年1月进入实施阶段,2005年年底完成第一阶段建设,已有13个省市的20所高校完成校园网络建设,开展了图像处理、生物信息、计算力学、海量信息处理远程教育5类网络应用建设。[5]ChinaGrid展示了在CERNET先进设施基础上开展网络建设的强大优势,为全国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科学研究了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为中国高校科研领域的源头性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目前56所高校的561台仪器设备信息上网,实现了网上设备预约、作业调度、计费管理、统计分析等功能;4个高校分析测试中心实现网络化运营,计量认证样品和测试数据实现网上传递;试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站建设已完成,支持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网上申报、网上评审。50.0%的“985”和“211”院校平均每天进行科研信息的更新,35.9%的本科院校平均每周进行更新且本科院校之间更新频率并无太大差别。专科院校更新相对频率较低,有40.9%的专科院校一个月或者一个月以上才进行科研信息的更新。这说明“985”和“211”院校对于科研信息的发布与更新较为重视。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职业学校生机比为9∶1,师机比为2∶1。已有85%学校联入互联网,已联网学校出口带宽平均超过了100Mbps,87.5%的学校有专门的服务器,97.5%的学校有计算机机房,87.5%的学校有多媒体教室。

——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资源建设方兴未艾。2001年启动的“现代远程中等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资源”建设项目,总计开发了130多个网络课程、多媒体软件和教学素材库,覆盖了18个职业教育专业门类的主干课程。开发了100多个与国家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相配套的多媒体课件;面向社会征集评选了50多个优秀职业教育教学软件。此外,职业学校自主开发了大量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一些企业积极开发和引进了一批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政府、学校、社会和企业等多渠道建设职业教育资源的工作机制已初步形成。2003年启动的“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库工程建设”项目为成人教育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库和网络课程,2010年已建成入库的课程资源、媒体资源、专业资源涉及78个专业、1100门课程的5.7万条资源,总数据量达到3000GB;另外68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积极加强网络教育优质资源建设,已开设网络教育课程2万多门。

——中职学校的信息化应用正在推进。10%的中职学校建有网络教学或辅助教学平台。最经常采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学科依次为英语、语文、数学、综合实践课、专业课、物理、化学。79%的学校反映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改进教学效果有“较大的帮助”,16%的学校认为有“非常大的帮助”。教师反映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主要困难集中于技能偏低、设备不足、资源缺乏和时间不够。调研显示,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6个阶段中(知晓、学习、明白、熟悉、调整、创新),教师数量最多的是“学习阶段”(认同度为81%)和“明白阶段”(认同度为78%),次多的是“熟悉阶段”(认同度为54%)和“知晓阶段”(认同度为38%),较少教师处于“调整阶段”(16%)和“创新应用”(6%)。42%的中职学校认为本校教师总体的信息技能“良好”,37%的中职学校认为“一般”。36%的中职学校报告学校中处于“学习阶段”的教师最多,32%的中职学校报告处于“熟悉阶段”的教师最多,29%的中职学校报告处于“明白阶段”的最多。

目前,90%的中小学校都拥有至少一台以上的计算机,学校平均拥有计算机37.2台;有学生专用计算机的学校比例达61%,生机比为19∶1;有教师专用计算机的学校比例达82%,师机比为3∶1。72.7%的学校配备了有计算机房,46.7%的学校建设有多媒体教室。学校联网率达53.4%,39%学校有专门的服务器。

基础教育资源从无到有。国家级教育资源建设得到了项目的带动。包括“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以招标、投资等多种形式,鼓励企事业单位开发教育资源,初步建成了基本满足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需要的资源体系——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7类资源,36个学科,4129学时学科知识点教学资源,2869小时的学习辅导、专题教育和教师培训视频资源,12507条多媒体教学素材,覆盖1~9年级多种版本教材的教育教学内容),并通过高效的卫星传输系统播出。这些资源不仅随着农远工程“三种模式”教学应用的广泛深入走进农村中小学课堂,使农村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严重匮乏的局面得到有效缓解,也对东部、中部的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和利用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很多省市都建立了自己的基础教育资源库,向上联通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向下通过教育城域网,惠泽所辖区域的师生。

图12—1 湖北省保康县龙坪镇中心学校学生使用远程教育系统听外地教师讲课

调查显示,61%的学校的计算机多媒体设备“使用率高于40%”。其中,21%学校设备的使用率高达“80%以上”,18%学校的使用率位于“60%~80%”。教师每周平均使用计算机的时间由2005年的不足7小时上升为9小时。在所有学科中,最经常(按上课时间)采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学科为语文28%、英语27%、数学18%、综合实践课8%、物理5%、化学3%。信息技术主要用于制作传递教学内容的课件,作为“师生活动平台”的应用只为3%。25%的学校反映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对教学效果提升“非常有帮助”;62%的学校反映“有较大的帮助”。8%的学校使用网络教学或辅助教学平台。

2005年,教育部启动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实施以来累计有近800万中小学教师接受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高了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为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