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企业文化是老板文化还是员工文化

企业文化是老板文化还是员工文化

时间:2022-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的总和。这是因为企业文化是立身于社会所必需的精神支柱,它不仅能够解释企业内部的运行情况,更重要的是它还向企业家、企业管理者以及企业的员工指出了什么是企业最要紧的问题。

第一节 企业文化概述

一、企业文化的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腾飞成为各国关注的“奇迹”。管理界的研究者发现了一个重大的秘密:日本企业强大竞争力的根源不仅在于员工个人能力的卓越,而主要在于其强大的“团队合力”。他们发现,如果把日本最优秀的员工与欧美最优秀的员工相比,日本的企业员工难显优秀,如果以企业相比,日本企业总是占上风。究其根源,起关键作用的便是弥漫于日本企业中的那种“企业精神”。

一百多年来,美国一直是西方世界企业管理的领路人,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到行为科学管理科学理论的发展,都对美国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20世纪70年代的挫折使这个领路人蓦地惊醒:在东方的日本,一种更为先进的管理模式使日本人在激烈的竞争和危机中安然无恙,而且,在许多经济领域中已大踏步地超过了美国。毋庸置疑,企业文化理论的兴起正是从日本经济的崛起和美国人的反思开始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受到冲击最大的美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以及80年代初两度派出几十位经济学家、心理学家、文化学家、管理学家前往日本考察。考察的结果表明,美国经济增长速度低于日本的原因不在于科学技术不发达,也不是物力、财力匮乏,而是因为日本的管理更加先进。在进行了管理比较研究之后,专家们发现,美国倾向于组织结构、战略计划、规章制度等硬件方面的管理,而忽视了对人的重视,因而管理比较僵化,这阻碍了企业活力的发挥。他们认为,这种管理差异背后存在着文化的差异,正是由于日本企业内部一种强大的精神因素,也就是日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在推动着日本经济的崛起。1981—1982年美国管理学界出现了《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以下简称《Z理论》)、《日本企业的管理艺术》、《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以下简称《企业文化》)、《寻找优势——美国最成功的公司的经验》四部被称为20世纪企业文化“新潮四重奏”的伟大著作,代表了企业文化研究的兴起。

二、企业文化的内涵

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理解。美国学者约翰·P.科特和詹姆斯·L.赫斯克特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中各个部门,至少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们所共同拥有的企业价值观念和经营实践,是企业各个职能部门和地处不同地理环境的分部所拥有的那种共通的现象”。威廉·大内在《Z理论》一书中阐述了企业文化的定义:“传统和气氛构成了一个公司的文化。同时,文化意味着一个公司的价值观,诸如进取、守成或是灵活——这些价值观构成职工的活动、意见和行为规范。管理人员身体力行,把这些行为规范灌输给职工并代代相传。”泰伦斯·狄尔和爱伦·肯尼迪在《企业文化》中指出:“企业文化是指企业成员共享的价值观念,以及大家共同遵守、并不用写在纸上的行为准则,而且有各种各样用来宣传、强化这些观念的仪式。”

我国学者也对企业文化有多角度的理解。管维立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在一个企业中形成的某种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共同的价值准则、道德规范和生活信息,将各种内部力量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下,汇聚到一个共同的方向。陈炳富,李非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组织的基本信息,基本价值观和对企业内外环境的基本看法,是企业的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和信仰的行为规范、价值体系,是指导人们从事工作的哲学观念。

总的来看,企业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的总和。狭义的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影响下,经过企业领导者的长期倡导和员工的长期实践所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为企业成员普遍遵守和奉行的价值观念、信仰、态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及传统和习惯的总和,也是企业的意识形态。在研究企业文化时,越来越多的企业界人士和学者们开始意识到,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实现自身的目标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是因为企业文化是立身于社会所必需的精神支柱,它不仅能够解释企业内部的运行情况,更重要的是它还向企业家、企业管理者以及企业的员工指出了什么是企业最要紧的问题。

企业文化包含四个层次:一是表层的物质文化,如产品、生产环境等;二是浅层行为文化,如经营活动、文体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现象;三是中层制度文化,如人与物、人与人、经营活动和管理的规范;四是深层精神文化,如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行为、经营目标等。本章主要介绍精神文化的内涵。

(一)企业精神

应该说任何一个企业,在生产物质产品或提供某种服务的同时,也必然向外传播和扩散着企业的某些精神,使得顾客在得到企业的产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中焕发出的那种精神。企业不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同,企业精神也不同,这正如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精神面貌一样。

(二)价值观念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到底什么样的价值观念最为重要呢?长期以来,许多企业家一直认为,企业当然是赚钱,利润自然是最重要的东西。而到20世纪后半期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开始意识到,不应该目光短浅地把利润当作企业最有价值的东西,日本的松下幸之助说:“如果公司没有把促进社会繁荣当作目标,而只是为了赚钱而经营,那就毫无意义了,我们应该力求为社会、为职工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这样,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才有动力,才有意义。”所以,一些成功的企业家把企业美誉度和品牌看得比利润更重要、更有价值。

(三)企业形象

一个有文化底蕴的企业就像一个有文化素质的人一样,必然会在自己的言行中表现出自己良好的文化、素质,树立起高大的形象。有这样一个例子:在一个电烤箱的推广活动会上,参观者蜂拥而至,当该公司的展示小姐在示范操作时,围观的顾客提出了疑问:“广告上说一分钟就够了,现在看起来挺麻烦的嘛!”而该小姐却不以为然地说:“那是广告呀!”结果,简单的一句话却让观众颇为失望,有种上当受骗的感受。他们会认为产品现在看起来挺好,谁知道买回去后会出现什么情况呢?青岛海尔堪称注重企业员工行为规范进而塑造企业形象的典范,我们可以从其实施的“星级服务战略”中略窥一斑。海尔认为,市场已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面对供大于求的市场,服务的好坏就成为争夺顾客的重要因素。他们不仅把服务看成是产品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把服务名牌化和产品名牌化等同起来。目前,海尔已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星级一条龙服务,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售前、售中、售后、回访、开发、制造”的操作服务规范,致力于把“用户的烦恼减少到零”。

三、企业文化的作用

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非常强的导向和支配作用,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导向作用

企业文化是一个方向盘。企业提倡什么、崇尚什么,员工就追寻什么。一种良好的、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可以长期引导员工为实现企业目标而自觉努力。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引导员工的性格、心理和行为;二是通过整体的价值认同来引导员工,后者是更为重要的一方面。良好的企业文化使员工潜移默化地接受本企业共同的价值观,人们在文化层面上结成一体,朝着一个确定的目标而奋斗献身。这样,那些繁复琐碎的规章制度反而显得不怎么重要了。

(二)凝聚作用

企业文化是一种强力黏合剂,企业文化是以种种微妙的方式来沟通人们的思想感情,融合人们的理想、信念、作风、情操,培养和激发人们的群体意识。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之下,员工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产生出对本职工作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对本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员工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行为与整个企业联系起来,从而使企业产生一种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发挥出巨大的整体效应。

(三)激励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青春的激发剂。所谓激励,就是通过外部刺激,使个体产生出一种情绪高昂、奋发上进的力量。研究激励理论的学者认为,最有力的激励手段是让被激励者觉得自己确实干得不错、发挥出了自己的特长和潜能。在一种“人人受重视,个个被尊重”的文化氛围中,每个人的贡献都会及时受到肯定、赞赏和褒奖,而不会被埋没。这样,员工就时时受到鼓舞,处处感到满意,有了极大的荣誉感和责任心,自觉地为获得新的、更大的成功而瞄准下一个目标。

(四)约束作用

企业文化是无声的号令、无形的管制。企业需要严格的管理制度。硬性的厂规、厂纪对企业管理起关键性的作用,但这种硬性约束不是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企业文化的约束功能偏重于软约束。软约束产生的依据在于人的文化性和社会性,即任何一个作为组织成员的人都有一种心理需要,那就是自觉服从基于组织的根本利益而确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也就是说,人人都生活在文化之中,接受文化指令而不能脱离文化规范,如果有人强行与自己所在的文化群体背道而行,那就会成为“文化异类”而被社会抛弃。

(五)辐射作用

企业文化是一团很好的酵母、一种热力强大的辐射源。当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跨国企业)的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形成较为完整的模式时,则不可避免地对社会产生影响。并非所有的企业都有成熟的企业文化,只有那些经过一定历史发展并形成一定规模的企业才能形成比较稳定的企业文化。一般说来,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都形成了其风格独特的企业文化。那么这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是如何塑造和培养企业文化的呢?其关键在于培养企业的价值观。因为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基石,是企业得以成功的精神源泉,为全体员工提供共同努力的方向以及个人行为的准绳。所以,企业首先必须进行自己的价值定位,确立一套完整的信念,使之成为企业策略的根本依据和员工行动的最高准则。

【小资料12-1】

索尼和松下的企业精神

开拓创新是日本索尼公司的企业精神。索尼公司的前身是东京通信工业株式会社,创立之时,创始人井深大就说:“我们要凭着别的公司都无法超越的决心,创造我们独一无二的产品”。建立公司之初,索尼公司有一个“信奉的纲领”,那就是“索尼精神”。他们说:“我们是开拓者,决不跟在人后,随波逐流,我们将始终是一个未知世界的开拓者”。为了研究和开发新产品,实现不断的创新,索尼公司将销售额的6%用于技术投资,牺牲了一些短期的利润和利益。他们一旦制定了新产品的开发目标,便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并确立“新产品将于某年某月某日试制成功”的信念。正是在这种精神和信念的支撑下,索尼公司的产品不仅在国内独占鳌头,即使是在世界同类市场上也备受称道。因此,早在1960年,索尼公司的创始人井深大便得到日本政府颁发的工业贡献奖。相比之下,日本的另一家电器巨人——松下公司的企业精神则是另有风格。“产业报国、光明正大、和亲一致、奋斗向上、礼貌谦让、顺应同比、感恩报德”是该公司上下人人皆知的松下公司“七精神”。当松下公司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器生产厂商的时候,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又提出了“饥饿精神”,让企业的员工经常对公司的产品、组织和风气感到不满,不断地对企业进行自我检查、精益求精、永不止步。

资料来源:侯献华.企业文化内涵浅探.管理科学,2004(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