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句法整合和语义解释过程及其发生的前提

句法整合和语义解释过程及其发生的前提

时间:2022-10-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上一个例句中,人们把“李经理”当“解雇了”的宾语时句法上结点最少,结构最为简单。句子的语义解释是理解者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所接受的句子作出是否合乎事理的判断。语境是句子理解过程句法整合和语义解释的前提,它影响句子理解的进程和效果。结果表明,相关语境对句子理解产生较大的促进效应,无关语境则导致较大的抑制效应。

5.4 句法整合和语义解释过程及其发生的前提

句子理解是在语言成分识别的基础上进行的。句法和语义在理解中的作用不同,前者是对句子在结构上进行整合,后者则从语义上作出解释。因此,在句子理解过程中,句法整合和语义解释对于句子理解的不同方面产生作用。

5.4.1 句法整合过程

句法整合是句子理解的一个基本过程。就句子的不同成分在理解中的作用而言,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虚词和动词在句法分析中起重要作用。上述虚词在句子中主要起标明句子成分间关系的作用,其在句法分析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作为负载着动词谓语句的句法信息(如及物性、动作的时间性等)的动词,它在人们进行句法分析时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因为在动词谓语句中,动词不仅制约着它能带什么样名词性成分,以及多少个名词性成分,而且它还与其他成分存在诸如述补、状中等等的关系。

理解句子时,句法整合是把句子表层结构成分指派到语言学上的不同范畴——句法分析过程。句法分析的结果是在句子内部表征不同语言成分间的关系,如主谓关系、述宾关系、定心关系等等。例如,可以把句子“她会模仿大人讲一些简单日常用语”首先分析为主语部分“她”和谓语部分“会模仿大人讲一些简单日常用语”,之后再把它的谓语部分分析为述语部分“会模仿大人讲”和宾语部分“一些简单日常用语”,直至把这个句子分析为一个个的词。从某种程度说,在句法分析时,我们是在决定把所接受的词放在正在建构的主谓、述宾等短语结构中。研究发现,当人们接受一个词时,这种决定过程是立即进行的——即时加工范式。根据这一范式,我们一听到或看到一个词时,就立即从长时记忆里提取意义,确定其所指,最后融入句子的句法结构。除非是由于句子复杂等原因而不能进行即时加工,采用“等和看”的加工范式——延迟对词的解释,直到所接受的句子结构使这个词变得比较清楚。认知资源的有限性是导致采取即时加工范式的最根本的原因。此外,所要理解的句子复杂性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以歧义句“她是去年生的孩子”为例,当人们听到或看到这个句子时,通常认为这个句子中“是”是判断词,句子的结构为“她是……孩子”,“她”就是指“孩子”。除非在听到或看到“她每天要从单位赶回家给儿子喂奶”,才把“是”当作语气词,把这个句子的句法结构理解为“她……生小孩”。句子的即时理解可避免在理解句子进程中要对一个个的词进行选择,从而导致工作记忆不堪重负的弊端,尽管这种范式有可能产生像上面那样的错误结果。

5.4.2 两种句法分析策略

基于认知加工资源的有限性,人们在句子理解中常常使用两种句法分析策略(Carroll,1994)。后封闭策略(Late Closure Strategy)指人们尽可能把新接受的词语纳入正在构建的结构中。在例句“董事长解雇了李经理十分信任的一个工人”中,当理解者听到或看到句子中的“李经理”时,就倾向于把这个词当作“解雇了”的宾语,直到句子又出现后面部分时才把它作为修饰成分。最小附加策略(Minimal Attachment Strategy)是指人们倾向于把新接受的词语项目纳入正在构建的符合语言规则的最简单的短语结构中。在上一个例句中,人们把“李经理”当“解雇了”的宾语时句法上结点最少,结构最为简单。而把这个词作为后面词语的修饰成分时,句法上就会出现比较多的结点,结构也比较复杂。

5.4.3 句子理解中的语义解释

句子的语义解释是理解者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所接受的句子作出是否合乎事理的判断。多数情况下,语义解释是伴随着句法分析的。人们在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时,句法结构分析得对与不对,语义上能否解释得通是一个衡量标准。以对句子理解影响最大的动词为例,句法上有这种结构,语义或事理上却不一定能解释得通。人们在理解句子“车间主任解雇了李经理十分信任的一个工人”时,当他们看到或听到“车间主任解雇了李经理……”,尽管他们可以在句法上把这个语言片段分析为“主-述-宾”,但这种分析并不合乎事理,直到他们接受了整个句子时才理解意思。在理解句义时,动词是少不了的条件,因为句义是由命题得出的,而动词是命题的谓词,是构成命题的关键。缪小春和宋正国(1995)研究发现,汉语句子中的动词语义(例如具有一定方向的因果关系)影响对句子的理解。比如,人们一般从“出卖”、“欺骗”的主语说明出卖、欺骗的原因,从“批评”、“赞扬”的宾语解释为什么受到批评和赞扬。

5.4.4 语境制约句子理解

语境是句子理解过程句法整合和语义解释的前提,它影响句子理解的进程和效果。朱晓平(1991)曾把汉语句子语境(属于本书的文本语境,见5.3.2)分为五种,研究不同类别不完整句子语境对探测词的识别情况。结果表明,相关语境对句子理解产生较大的促进效应,无关语境则导致较大的抑制效应。例如,被试对探测词“钟”的识别在高限制相关语境“俗话说:行如风、站如松、卧如弓、坐如___”,要比在低限制相关语境“李师傅擅长修理各种各样的___”反应的时间短。句子的理解中存在语境位置效应。陈永明和崔耀(1997)研究了语境的位置对歧义句理解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语境条件对句子歧义解析有不同的效应,前语境对歧义解析的促进效应大于后语境。实验中,被试对歧义句“她是去年生的孩子”在前语境条件下“她会模仿大人讲一些简单日常用语,她是去年生的孩子”比在后语境条件下“她是去年生的孩子,她会模仿大人讲一些简单日常用语”理解时所花的时间少,正确率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