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前提·过程·范围

前提·过程·范围

时间:2022-0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物理学的发展中出现悖论是不可避免的,是科学发展的正常现象。但是,1638年伽利略却发现了一个与这条公理不可调和的事实。在物理学中,典型的例子就是“引力佯谬”,它是德国天文学家西利格尔于1894年提出的。例如,法国物理学家朗之万提出的孪生子佯谬就是一例。在经典物理学中,有一条“能量均分定律”。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却是工程师、物理学家们争论不休的问题。

第二节 前提·过程·范围

在物理学的发展中出现悖论是不可避免的,是科学发展的正常现象。为什么说是不可避免的呢?这是由于科学理论总会也含内在的逻辑矛盾。事实证明,想一劳永逸地消除这种内存的逻辑矛盾是不可能的。

具体地讲,产生悖论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无限”是悖论产生的重要诱因之一

由于人们对“无限”这个慨念存在模糊的认识,所以导致许多矛盾,而且不易解决。

例如,每个人都知道“整体大于部分”,2000多年以前的欧几里德在构筑几何学大厦时,就把这个命题当成不可怀疑的公理。但是,1638年伽利略却发现了一个与这条公理不可调和的事实。

众所周知,平方数是自然数的一部分,因此,由“整体大于部分”可知,自然数集的元素“总数”比平方数集的元素“总数”要苫。但是,对于每一个自然数n,都有一个平方数n2。与之对应,因此就出现了“部分等于整体”的悖论。这就是有名的伽利略悖论。显然,这是把适于有限的公理滥用于无限所致。

再如,自然数的和1+2+3+4+…+n,与奇数的和1+3+5l+7+…十(2n-1),当“趋于无限时,它们哪个大?”一方面,第二个和可以看做第一个和中去掉了一些项而得到的,因此依据“整体大于部分”的公理,第一个和大于第二个和;另一方面,除第二个和的第一项与第一个和的第一项相等外,从第二项开始,以后的每一项都是第二个和的项大于第一个和中的相应项,因此第二个和应该大于第一个和,这样又出现“部分大于整体”的结论。

这两个结论究竟哪个对?显然,在有限数的和中是没有这种矛盾的。这些悖论深刻地反映了有限和无限的矛盾。它提醒人们,不要把适于有限的公理推广到无限上。

在物理学中,典型的例子就是“引力佯谬”,它是德国天文学家西利格尔于1894年提出的。经典宇宙学认为:①星体占据的空间是欧几里德空间,而且是无限的;②宇宙中有无限多个星体且均匀分布在无限的空间里,因而宇宙中的物质密度处处都j不等于零;③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适用于整个宇宙。在以上三点假定之下,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将导致引力场中任一点的场强为无穷大,因而每一个物体都将具有无限大的加速度和速度。

但是,事实上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之所以出现这一佯谬,就是因为将适用于有限的理论外推来描述无限的宇宙所造成的。

2.逻辑错误导致悖论

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往往因为科学家思考不周密或别的m么原因犯了逻辑错误,从而导出悖论。

例如,法国物理学家朗之万提出的孪生子佯谬就是一例。根据相对论,在高速飞行的宇宙飞船里的宇航员经过较长时间的飞行返回地球时,就会发现自己比同时代的人要年轻得多。设想有甲、乙两个孪生子,在年满20岁时,甲留在地球上,而乙乘飞船以相对于地球为v0=0.99c(c为光速)的速度做星际旅行,当乙观察到时间△t0=10年时返回地面。按照狭义相对论的观点,甲在地球上看来,乙做星际旅行所经历的时间为

img5

也就是说,当乙乘飞船返回地球时是30岁,而他的孪生兄弟却已是白发苍苍的90岁老人了!

但是,朗之万认为这是绝不可能的事,因为根据相对论,一切物体的运动都是相对的,所以也可反过来再假定宇宙飞船不动,地球相对于飞船运动。那么,在地球运回飞船时,人们会发现地球上的甲比飞船中的乙要年轻。显然,根据同一理论不应得出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他认为要想不犯逻辑上的错误,只有两个孪生子的年龄完全一样,所以必须抛弃相对论。这就是有名的双生子佯谬。它引起了许多科学家的关注。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原来,地球是惯性系,飞船是非惯性系,而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仅适用于惯性系,不能适用于飞船这一非惯性系统,所以把地球看成不动和把飞船看成不动,两者是不等价的。在推导过程中,一开始把地球看成不动所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若把不动系统换成飞船,当然要得到荒谬的结论。这是在推导中犯了偷换命题的错误。

3.推理所依据的前提有问题而造成佯谬

物理学史上所谓的玻尔兹曼佯谬就是这样产生的。我们知道,加热一个物体时,这个物体的分子运动就会加速。在经典物理学中,有一条“能量均分定律”。按照这个定律,当一物体达到热平衡时,加热这个物体所消耗的热能,会迅速平均分配到一切可能的运动方向上。这样,加热一个物体时,其分子得到热能,它的运动就会加速。同时,分子内的原子也会得到一部分热能,它的运动也会加剧;而原子内还有原子核和电子,原子核内还有质子、中子,质子和中子内还有更基本的粒子,所有这些粒子都将得到热能。

照此推理下去,为了加热一块小物体,要消耗的热能会大得不可想像,显然这和我们实际观察到的事实是不相符的。为何会出现这一佯谬呢?原来“能量均分定律”的使用是有“阈值”限制的。

在宏观世界里,物体越大,要使它开始运动的最小能量(即闽值)就越大。但是,在微观世界中,情况正好相反,层次越深的粒子其阈值越大。

例如,质子、中子的闽值比电子的大,电子的阈值比原子的大,而原子的阈值又比分子的大。所以,当加热物体的热能不多时,它只能引起分子和原子的运动状态变化;只有当热能足够多、使物体的温度升得非常高时,它才能达到或超过质子和中子的阈值,从而改变它们的运动状态。因此,一般情况下加热物体时,并不影响较深层次的粒子,因而不需要巨大的能量。

4.与历史条件和人的认识水平

因为悖论是相对于某个理论体系而言的,所以悖论也总是与一定的历史条件相联系。如前所述的伽利略悖论,实际上是相对于欧几里德理论体系的,但是若把它放在集合理论中,就不成悖论了。

悖论的产生与发展,kilt人的认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局限性与相对性。

流体静力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在如下图所示的底面积相同、形状不同的容器中,充入相同高度为h的水,试问:各容器底部所承受的压强压力各是多少?

img6

图8-1

应该说,这是现在初二以上的学生都能正确回答的问题。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却是工程师、物理学家们争论不休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对液体“压强”的概念理解不清,甚至是错误的。一直到1586年,才由斯特芬从理论与实验上彻底解决了这个所谓的“流体静力学佯谬”。

5.语义学方面的原因造成悖论

例如,“说谎者悖论”——“某人说:‘我说的这句话是谎话。’问这句话是真话还是谎话?”如果你认为他说的是真话,那么就肯定了他说的是谎话;如果你认为他说的是谎话,那么就又肯定了他这句话是真话。

又如,著名的“理发师悖论”——“有一位理发师给自己立了一条规矩:我只给村子里自己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请问,这位理发师该不该给自己理发?如果他不给自己理发,那么他属于“自己不给自己理发”的村民,按规定他必须给自己理发;反之,如果他给自己理发。那么他属于“自己给自己理发的村民。”那么他不应该给自己理发。因此,不论怎么办,都将导致矛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