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口译的发展史

口译的发展史

时间:2022-10-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口译活动成了推动人类社会车轮滚动的润滑剂。口译在国际上被认定为正式专门的职业始于20世纪。外交谈判时,由于英语、法语同时使用,口译不可避免地成为工作需要之一。中国的口译行业发展历史也并不长。1979年中国政府与联合国总部委托北京外国语学院开办联合国译员培训班,这是国内最早的口译人员培训活动。

2.口译的发展史

口译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人类最古老的职业之一。在原始社会,原始部落群体的经济文化活动相互独立,缺乏联系。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进步,这种封闭的社会形势阻碍了人类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部落间相互交流的愿望逐渐变成了一种需要,然而语言成了部落间跨文化交流的最大障碍,作为中介的口译正好可以实现人们与外界交流、扩展经济文化生活的愿望。于是,口译作为构筑人类跨文化、跨民族交际活动的桥梁应运而生。

人类的口译活动忠实地记录了千百年来世界各族人民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卫生和教育的交往活动。古代社会东西方文明成果的交流,佛教、基督教、儒教和伊斯兰教的向外传播;近代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诸方面的风雨变迁;当代的各种跨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各种国际组织的建立和相互间的合作都和口译活动紧密相连。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口译活动成了推动人类社会车轮滚动的润滑剂。

我国古代自周朝开始就将能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进行交流的人称为“舌人”、“象寄”。口译伴随着战争和通商而生,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不断发展、衍变。古代不同民族因战争或通商而接触时一定有过无数传译员,有时甚至无法直接传译,而必须将其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中介再进行沟通,这些过程尽管复杂,但在古代社会里起到了重要的沟通作用,口译的地位不可取代。如我国古代各朝代与西域诸国的交往正是依靠口译才得以进行,丝绸之路也见证了众多的口译交流活动。

口译在国际上被认定为正式专门的职业始于20世纪。20世纪20年代以前,西方世界的共同语言是法语,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势力壮大,英语才成为国际语言之一。外交谈判时,由于英语、法语同时使用,口译不可避免地成为工作需要之一。1919年“巴黎和会”的组织者招募了一大批专职译员为“巴黎和会”做翻译,开始借助英、法两种语言的翻译进行谈判,其中一部分谈判采用了同声传译,这也意味着同声传译作为一种专业开始形成。但是因设备原始,传译员没有经过训练,因此这只是一次探索性实验。20世纪40年代中期盟军在纽伦堡大审纳粹战犯,同声传译第一次得到了相当大规模的采用,效果良好,从此奠定了同声传译的地位。1946年联合国会议上开始正式采用同传,结果使会议的时间缩短了一大半,并且大大降低了会议经费,口译工作自此在联合国开始普遍采用。二战后很长时间里,中、法、英、俄、西成为联合国工作语言,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阿拉伯文也成为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多种语言的同时采用使得口译工作必不可少。在外事谈判中,口译不但起到了有益的沟通作用,译员的词锋和谈吐甚至参与到了谈判双方的纵横捭阖之中。1953年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nference Interpreters,简称AIIC)在瑞士日内瓦成立,这使得口译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与此同时,口译也作为一门学科进入高校,发展日益快速完善。

中国的口译行业发展历史也并不长。1945年联合国成立之后,虽然汉语被规定为正式语言和工作语言之一,但是受到当时的政治环境影响,中国参加的国际会议不多,因此也基本没有自己的同声传译人员。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从此以后,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的活动,在各类国际会议上中国的声音越来越重要。在这一背景下,口译人才的需求变得极为迫切。1979年中国政府与联合国总部委托北京外国语学院开办联合国译员培训班,这是国内最早的口译人员培训活动。

新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内外的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公司、社会团体、高校、研究机构走出国门到国外进行学术交流和参观访问,越来越多的国外人士到中国进行调查、研究、访问、旅游。国内的口译产业也得以蓬勃发展,在沿海大城市中,从事口译方面工作的专业人士的数量非常庞大,这充分显示了口译行业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