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方案_新课改的探索与发

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方案_新课改的探索与发

时间:2022-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方案_新课改的探索与发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方案段庆妍体育课堂教学改革,应从反思课堂教学现状入手。体育课得不到学生的喜爱。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就必须改革课堂教学,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进行角色的变换,由课堂“主导”转为学生课堂的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并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来选择教学方法。

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方案_新课改的探索与发

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方案

段庆妍

体育课堂教学改革,应从反思课堂教学现状入手。究竟体育教学中,哪些做法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精神的培养。以下的一些教学反映了我区相当范围的体育教学现状。

体育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习惯于只关注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的“中心”地位,习惯于把学生当做被动的知识的承载体,为了在40~45分钟内,向学生传授尽可能多的知识信息,为了确保中考体育成绩、“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和教学目标得到落实,一味地强求学生进行简单机械、枯燥的技能训练,尤其是在教学中不厌其烦地,长时间地去讲解、示范等,却不让学生亲身体验实践。这种把学生当作教学客体的做法,极大地损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积极性,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www.guayunfan.com)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阴影时时闪现在我们的课堂,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课堂不是学生的,而是教师的表演舞台,教师枯燥地讲解,反复地示范,到学生机械地模仿,机械地重复练习。一句话,学生是为教师服务的。难怪在许多公开课、示范课和教学评比课中,上课教师会抱怨:学生不配合。

把活的体育学科教成了死的学科。多年来,体育课是那么的吸引学生,是那么的富有激情,是那么的生动。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可体育课在落伍。生动的体育却变成了枯燥的教条,学生原本想从坐了很久的教室里,到室外(体育课)活动一下、放松一下、张扬一下、玩一下、疯一下,但是无数次的失望,让他们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因为教师只是借助于地点的变化(从教室到操场),继续进行课堂学科的延伸,在蓝天白云下,企图用教室里的教学方法和原则来“规范”学生的情绪与动作,来扼杀学生的天性。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缺乏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化,本来对于传统的教学应当是辩证的扬弃,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成了一成不变的东西。走遍各地,你也许会发现,课是那样的雷同,教师的个性在教学中得不到张扬。许多教师停留于一般的“继承”,而忽视了对教学的研究和发展。教师都没有创造性的劳动,学生谈何创新

教学随意性大,计划与课堂实践脱节。长期以来,教师课堂教学与教学计划不相符合,计划定的是一套,而在课堂教学中上的又是另外一套。备课是为了应付检查,而上课又根据自己的爱好去选择。因此,随意性大,长此以往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教学与课堂实践严重脱节。体育课得不到学生的喜爱。

因此,我们必须在反思课堂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改造我们的课堂教学,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充分发展个性,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学科教学改进意见

转变教学观念,以创新教育思想走进新课程。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争做研究型的教师,永远把学科教学工作作为研究的对象,针对不同的学生修订不同的教学方案。“不重复过去的教学”是教师工作的一个准则。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首先是一个不断实现教学创新的劳动者。我们的课堂永远对学生有一种魅力才体现它的生命力。如果堂堂体育课都是一个范式,每节课都是枯燥无味的队形队列、机械的准备活动、复杂的技术动作,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怎么能激发起来呢?因此,教学要进行观念的更新。“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教师要运用这些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反思课堂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改造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一改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不要让课堂成为教师表演的舞台,要走到学生中去,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充分发展学生个性,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造高度自由的想象与创造空间。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性、丰富课堂的色彩,要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氛围中从事身体练习,使课堂充满活力,真正成为孩子们的乐园。

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就必须改革课堂教学,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进行角色的变换,由课堂“主导”转为学生课堂的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并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来选择教学方法。所以,课堂上教和学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是多样化的,可由学生个性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也可以根据项目特点,学生用自己的爱好去自由选择、自由设计、自愿组织、自主练习。

教学方法的选择,除了要考虑学生的情况以外,还要根据课型和具体内容的特点,做不同的选择,即使同一类型的课,同一性质的内容也不一定强求运用完全一样的教学方法,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不要把方法作为直接目的传授给学生。方法是用来运用的,而不是死的教条,有灵活的方法,才有活生生的教学,也只有活生生的教学,才会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能力。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和能力培养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优化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创造活动的开展和创造力的形成。美国心理学家索里认为“为得到最好的效果,必须鼓励创造性的环境成为儿童整个生活的背景”,所以教师在极力营造学习环境时,要把它放在学生整个生活环境中去考虑,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去营造与学生生活背景相违背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营造环境的目的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有积极影响的良好氛围,使学生能够在一个宽松,愉悦和谐的气氛中进行更为有效的学习。

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就最关键的因素而言,主要指各种教学手段,场地器材的布置,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宽松民主的气氛等。作为体育来讲,它比其它学科更具有形象性、情境性、情趣性、民主性、合作性的优势。教师若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就会深受气氛的感染,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的特点,灵活运用场地、器材布置,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如利用球类区各种几何图形组成的图案进行练习,可以扩大学生的想象的空间,利用纵横交叉的跑道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练欲望。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师生互动。课堂学习情景是构成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之一,儿童在欢乐的情境中,会产生愉快、兴奋的情感,可激发他们的活动兴趣,小学生的活动兴趣大多表现为直接兴趣,要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就应大量、合理地进行直观教学,具体的实施、鲜明的形象、生动的语言,都是教师常用的直观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尽可能为学生创设浓郁的趣味情境,在知识和学生间架起兴趣的桥梁,利用一切教学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气氛,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思维,使学生没有明显意识到教师的意图,而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掌握知识。教师把课堂内容故事化、情节化、师生分别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并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演练各种教学内容、创设竞争氛围,给学生成就感。

每个学生都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都有成功的愿望,希望自己比别人强,希望能得到教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认可。这与人们追求至善至美的天性是分不开的。许多情况下,正是由于学生的争强好胜,才不断地取得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因此,教师要注意把竞争意识引进课堂,让学生在竞争中获得成功,有一种成就感。成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成功可以提高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怎样为学生创设竞争的氛围给学生以成就感:首先,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因势利导,诱发学生动脑动手,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激励其不断努力奋发向上。其次,采用评比“成功之星”、“合作之星”“体育小明星”、“健康小明星”等方法,激励学生好好学习,积极向上。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拥有爱。体育教师既要有健康的体魄,又要有过人的才智。既要表现对所教学科的热爱,若教师教法有方、示范优美、能说会道、能歌善舞,则无疑会赢得学生的喜爱,同时又要表现对学生的热爱。事实证明,热爱学生才能被学生所热爱。课堂上,教师的鼓励和期待,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的首肯和赞许会开启学生心智的闸门;教师的一颦一笑,会坚定学生求索的信心;教师的风趣幽默,会给学生睿智和风范。如果课堂处处充满着教师的关爱,处处洋溢着同学间的友善,课堂就好比温馨的家,学生就会感到这里不仅是学习的乐园,更是生活的乐园。场地、器材是体育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发展体能的媒介,是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地利用场地与器材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如何用好场地与器材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需要体育教师对影响学生活动的场地与器材进行分析,减少影响体育学习的场地与器材的不利因素。

自然环境中的光线、温度环境因素影响着学生活动水平。光线过强、温度过高,往往造成学生练习吃力、注意力不集中、心率加快、易于疲劳、学习兴趣下降、头痛恶心,产生幻觉等症状;一旦热负荷超过了身体调节体温的能力,身体可能因大量出汗,体液丢失而出现血量下降,导致运动能力下降,甚至还会造成热伤害,如中暑、热痉挛等。在冷的环境中进行体育活动,也会带来不利影响,如保暖的服装使人运动时动作不便,衣服单薄时机体散热增加,周围血管收缩至皮肤和皮下组织,血流量减少,骨骼肌的黏滞性增大,关节韧带僵硬,运动能力受到影响,关节、韧带、肌肉易于受伤等,易于发生运动性疾病(如冻伤等)和运动损伤等。所以,合理利用光线、温度环境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体育教学中可根据自然环境的变化,灵活机动的选择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可降低练习要求及动作难度,减轻运动负荷,改变教学内容或变动练习场所,尽量避开过度冷热的锻炼环境(排除利用恶劣的自然环境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对教材的安排,冬季宜进行活动量稍大的项目如耐久跑、各种球类(篮球足球等)、健美操等,而不宜进行一些器械类项目如单杠、双杠、支撑跳跃等;夏天温度过高可安排运动量较小的项目如技巧、太极拳等项目;对安全系数较小的运动项目尽量避开较冷或较热的天气,如支撑跳跃、单杠、双杠、实心球等,因为在较冷或较热的环境下运动学生的注意力易于分散,较易发生伤害事故。充分利用学校环境,使光线与温度的副作用减少到最少,且能对教学起到一定的作用,阳光较强时可在学校的树阴下进行运动量较小的项目,在有风的冬季利用学校建筑物挡风,减少不良因素;在进行中长跑教学中,应尽量安排在下午的课中进行,因为下午阳光亮度低些,可以降低周围色彩明度,使学生感到柔和一些。场地上的光线过强、温度过高,容易使学生烦躁不安,课堂上的不友好行为和冲突性行为便会随之增加,课堂秩序不易维持。

体育场地设施是体育教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条件程度的不同必将使学生的心理、生理产生变化。当学生处于一个整洁优美、器材完善齐备、生机盎然的环境中时,能产生轻松、愉悦、安宁等积极的情绪体验,往往表现得活泼开朗,自信大方,朝气蓬勃,乐观向上,并且富有同情心,能与同伴友好相处,易于接受别人的意见,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跃跃欲试。如果学生生活在一个肮脏杂乱、噪音不断、空气污浊的环境中,往往会表现得萎靡不振,抑郁寡欢,情绪低下。实践证明,经常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学生,常常表现出暴躁、怪癖、不友好、攻击性强等不良性格特征。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排除因场地带来的消极因素,如尽可能使操场整洁、平整,看着舒适;合理的利用场地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上课班级多、班级人数多的场地使用。当班级规模过大,人数过多,学生的个人活动空间受到他人挤占时,学生课堂行为会发生一系列变化。随着班级人数增加,学生表现得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攻击性行为便会明显增加。因此在教学中可根据器材数量与班级人数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如在教授学生双杠动作技术时,因双杠数量不够而采用分组循环的教学方法;上课班级较多时,运用小场地合理地进行组织,也减少了班级与班级之间的接触与干扰。当活动场地足够大,可充分利用场地增加学生的活动范围,也能提高学生的运动密度。第二,巧用、“借用”场地。体育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活动场地,这种选择可巧用、“借”用现有的场地,如上投掷实心球可借用篮球场的边线作为投掷的起点;上排球课时对于一些身材矮小、技术不佳的女生可用羽毛球场地进行初级的排球比赛;利用学校的现有场地组织学生进行越“野”跑,发展学生的耐力。总之,合理地使用场地既能给每位学生提供合适的活动空间,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易于学习的环境,也能为体育教师减轻了额外的负担,大大提高了课堂教与学的效益。

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与身体活动场地、器材、标志物的色彩环境因素有着密切联系。例如,体育教学中,场地、器材、标志物等的色彩会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心理过程产生影响。心理学归纳出了色彩与人的生理、心理的联系。

总之,不同的色彩环境,会引起学生一系列较为复杂的生理和心理变化。这种变化会直接影响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效果。如利用红色做学生短距离跑的定向标志会使他们感到兴奋、有劲,有利于速度的发展。在跳跃项目教学时,尽量安排在绿色场地上进行练习,使学生情绪稳定,减少失误。在投掷教学项目时,铅球、手榴弹、铁饼刷成浅黄色,标枪刷成浅蓝色,因为这两种颜色会使学生感到心情平稳,呼吸深沉,精神集中,同时会有器械轻盈向前的感觉。因此,把各种器材刷成适宜的颜色有利于学生掌握技术动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根据笔者的经验,学生对于器材类项目比较感兴趣,学生手中有器材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兴奋性与学习积极性。所以,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体育器材上课,而且器材的多少对学生的练习密度与运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投掷实心球项目安全隐患比较大,体育教师大多都控制实心球的数量来减少安全隐患,往往采取四人一球、单排同向投掷的组织练习形式,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投掷次数有限,运动密度远远不够。在实心球数量足够的情况下,可安排两人一球、间距足够大、同时对掷的方式,只要教师时刻注意场上变化,让学生服从指挥,时刻调控学生活动,学生的练习密度会大大提高。再如在一些球类的准备活动中,尽可能让学生每人一球,尽管多了些队伍的调动,但增加了学生练习的机会,孰重孰轻,显而易见。总之,为了提高体育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场地器材的实际情况最大化利用器材,增加学生的练习密度。

让器材一物多用。如跳绳不仅仅可以用来跳绳,还可以用作“接力棒”组织接力游戏,又能布置成“圆”形进行跳圈练习。体操垫不仅可以用来做各种体操动作,还可以当作“栏架”进行跨越,还可以当作“桥”组织学生进行跳跃练习。这种器材的多功能使用,因减少更换器材节省了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用于体育活动与学习技能。有位体育教师围绕着实心球开设了一节《多种方式抛掷实心球》的公开课,开始部分运用实心球摆成各种图形,让学生围绕图形做热身慢跑的准备活动,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而结束部分则将实心球摆成一定的间距让学生跳跃,还用脚夹球前抛,花样很多,学生练习的热情非常高,学生的的上肢力量不仅获得了锻炼,同时也发展了各种跳跃能力。由此可见,体育教师只要开动脑筋,根据器材的特点与功能,转换视角与思维方式任何器材都能开发出不同的使用功能,获得不寻常的上课效果;合理布置器材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练习,并在练习中易于学生的观察,也便于体育教师的组织与管理,有时也会具有美观的作用。如体育教师在课的开始将器材放在哪个位置这很重要,因为器材的摆放位置与放置的情况决定着学生是否在最短的时间内很容易取到器材,学生在课堂中因取放器材造成时间的无谓浪费是得不偿失的。我校毛双平老师每次上乒乓球选项课课前都将乒乓球事先摆放好,尽管自己有些麻烦,但学生能在第一时间内取到器材,也避免学生造成哄抢现象;有位教师上了一节支撑跳跃的《横箱分腿腾越》课,他一改过去常见的同一方向的横箱摆放形式,改为逆时针方向的正方形阵形,教师在讲解示范时学生不仅容易观看,也很容易观察到同组间同学的学习情况,而且教师的指导、调控与管理也更加方便。在学习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与身高差异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并将横箱调整到与学生身高相适应的高度,这种基于学情的器材布置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布置器材要根据需要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原则,其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在新形势下,体育教师必须把握机遇,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改造体育课堂结构,焕发体育课的生机与活力,寻求一种孩子们喜欢的体育课。让他们尽情感受快乐,真正享受体育,真正地拥有健康。

设置体育课外作业

设置课外体育作业的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充分发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导向作用将学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吸引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不断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推动和谐、高效和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建设。

近年来,中学教育相对而言比较重视智力教育,体育往往被置后,使得中学生体质严重下降,频频拉响健康警报。据对本市中学生体质进行监控的结果显示:本市学生在身高、体重、胸围增长的同时,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成为影响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的一大因素;学生各年龄组的肺活量水平继续下降,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等素质水平明显下降;有83%的学生睡眠不足,即便在周末,仍有47.5%的学生睡眠时间不足国家规定的10小时;高中毕业时,有87%的学生视力不良,近视率高达85.5%,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目前中学生身体素质已跌至20年来最低水平,并有随着年龄增长而呈下降的趋势。

设置课外体育作业的意义

1.中学体育教学的补充与提高的一项措施

通过布置与课堂相结合的体育作业,使中学生体育课堂教学得以延续至课外。让学生在课后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与练习,弥补体育课时间不足,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运动技术与技能,这对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2.培养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有效形式

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本身就是身体不断参与锻炼和感受体育的过程。每天坚持完成一定量的体育作业对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是有促进作用的。体育锻炼习惯是指人们在后天不断的身体活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高度自觉和生活化了的行为倾向。

3.能解决学生课余时间,练什么、怎么练的难题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虽然我国从中学就开始上体育课,但很大一部分中学生缺乏体育意识、缺乏最基本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技能,没有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很多学生离开老师或他人的指导或安排,根本不知道练什么,怎样练。而体育作业刚好可以解决这一难题。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理论作业、技能作业、竞赛作业或运动处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培养学生在余暇时间能独立进行健身活动,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学会科学锻炼,逐渐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设置课外体育作业的类型

《课程标准》确立了体育与健康的目标体系。对于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并未作详细的规定。因此教师应搭设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使不同体能、技能、兴趣和爱好的学生,都有所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已成为教育共识。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们在课堂分别采用了各类教学模式,然后有针对性地、因“班”制宜、因人而异地采用各种教育策略、方法,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为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外作业

体育教学不仅强调“学会”,更强调“会学”和“乐学”,体育课中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技能的学习,在教学中我们采用了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结合形式,形成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如在七年级武术教学中,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对武术的兴趣并不高,教师教的吃力,学生也是前学后忘,特别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材要求,除了要求掌握教材的基本武术技术动作,还要求学生要学会看图模仿并能创编3~5个武术动作,因此我们采用了目标激励法进行了教学,如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在教会学生基本动作及学会看图学习的基础上,每节课设定一定的目标引导学生课下自学武术动作,课上教师根据各小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检查,并在每节课及时进行总结,使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武术教材可让学生看图解和文字说明加以模仿,老师再给予必要的辅导,使之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武术动作,提高教学效果,作为现代的教师,我们应该做一个授人以涵的教师,而不应该是一个授人以墨,让学生机械地照葫芦画瓢的教师,教学中尽可能提倡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是一种思维和身体练习的一种挖掘,对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观有好处。有效性地提高了武术教学的效率。

2.加强师生沟通交流的书面作业

传统的体育课教学是以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为基本的信息交流模式。新的体育课程和教学要求我们把学生的个体自我信息反馈,向师生间、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转变,形成多层次、多方面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加强学生之间横向交流的同时,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并且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贯穿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生动的状态,使体育课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展开的过程。在每学期的序言课我们都要将本学期的教学计划与目标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如要求学生通过书面形式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目标的设定与规划,如设置了“新学期新目标”、“新学期新想法”“如何上好体育课”等主题由学生通过书面作业形式进行交流,其次通过每月一交流定期将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小结。每学期末将学生的体育成绩和达标情况进行比较,要求自我总结,找出成绩提高或退步原因,必要时写出书面体会和认识,通过书面交流形式一方面激发了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热情和责任心,另一方面通过交流了解学生的需要来及时帮助学生促使他们养成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勇于拼搏的良好思想品德。

学生在学练过程中,将身体的感受、领悟技能的点滴或困惑以及建议等用书面的形式反映出来,教师将从学生书面作业中得到反馈,及时调整课的练习方法,教师也可在学生的书面作业写上一点批注,对学生加以鼓励和指导,对提高教学效果,从哪里学生技能掌握有着积极的作用。九年级的体育升学考,社会、家长、学生都在关注,如定量项目的实心球练习,某学生在书面作业上写道:“我注意老师讲的抛物线,但我总还是投不远,选择其他项目我更差,怎么办?”我即在他的作业上加以批注。(1)对自己要有信心;(2)从课中练习观察该学生致所以投不远还应注意:A、适当拉长投掷臂的初长度,举了伸直臂握拳能打人吗?答案是:A、能,但打不上力,要想打上力只有收回拳到腰际再发力。B、投掷瞬间的投掷臂加速度,要快,用力要猛。C、身材较矮小,适当体会借助蹲腿收腹的力量。学生看到老师这么详细的批注除了增添信心之外,开始认真琢磨投掷要领的衔接,课中教师再给予必要的示范讲解,该学生很快掌握了投掷要令,成绩稳步上升之后在书面作业上写道:“当我成绩稳步上升我信心就更足了。老师谢谢你。”仅此一例书面作业对学生和老师而言,它是课的延续和深入。

3.激发学生主动锻炼的课外作业

身体机能的提高除了先天遗传因素之外,离不开量变——质变的过程。课外自主锻炼作业作为课的延续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各自机能状况布置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身体练习,要求其利用课余、节假日加强某一方面的身体练习,这种补缺补差对实施体育升学考纳入升学考总分政策以来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必考耐力跑项目,对平时耐力素质较差的同学,教师有必要布置课外自锻作业,要求其抽出一点课余时间进行自锻练习,并告知其练习时注意事项,如何利用心率指标掌握其运动强度,以求获得最佳效益。例如我任教的八年级(3)班有三个女同学,其它学科成绩尚可,有希望升入实验试高中,经她们本人要求教师增加课外自锻作业,利用清晨或体锻活动课时间,教师再予以辅导督促,一段时间的练习,耐力水平有明显提高,她们自己反映通过课外自锻练习,成绩提高了,机体抗疲劳能力也提高了,学习注意力更集中了。应该指出的是,没有学生的自发积极性,光有教师的积极性很难达成其目的,外因也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体能教学一直是教学的难点,特别是九年级的教学中除了要完成教学大纲内容,还面临体能与技能的体育加试,如果按照课上的教学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因此我尝试采用了运动处方与合作教学模式进行了体能与技能的单元教学,其模式的程序为:课上测试——自我分析比较——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分组与学生共同制定锻炼处方——学生课上及课外实施锻炼处方——定期再测试并进行数据分析与评价——调整锻炼处方。如九年级篮球运球上篮的技能教学中,测试后由学生书面将篮球学习情况进行自我总结,教师根据学生测试情况分析将学生分为“篮下补篮技术练习组”、“提高运球速度组”、“三步技术强化组”的等合作小组,并与小组长共同制订锻炼计划,一方面鼓励合作小组进行课下锻炼,另一方面教师定期通过测验来验证学生课余锻炼的有效性,从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反馈来看,运动处方与合作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形式对激发九年级学生课下自觉锻炼具有较好的实效性。

4.培养学生探究式能力的网络信息作业

体育与健康资源,根据科学锻炼原理制订并实施个人锻炼计划,拓展知识等。但是这些体育知识,单靠体育教师一己之力来传授,效果并不好。另一方面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学生学会和掌握体育课的基础知识、技术、技能,然而一个新的运动技能形成,必须经过教师用精练的言语,讲解技术要领,示范动作过程,学生通过听、看来感知技术过程,而且“看”是学生的主要信息来源。这样就要求教师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和示范能力,否则很难把示范动作做得很规范,这样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最终的结果是,影响教学的进度。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模式中普遍存在和无法克服的问题。因此如何能利用网络,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通过布置网络家庭作业的形式,有目的地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相关的体育知识,教师利用反馈回来的信息在课堂上汇总后让学生共同学习,学生主动参与体育学习,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习惯用最明确的结论告诉学生该怎样做,学生只要照着做就行了,不必问为什么。久而久之,学生的探究意识也就越来越淡化。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是丰富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学生的行为实践。而教师通过为学生设置行为作业,能够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实践,从而真正将书本上的“理论”和学生的行为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在本校八年级的教学中,我将教材的内容进行了分类,引导学生合作小组自选探究内容并做出PPT,如篮球、排球、保龄球、定向越野、蹲踞式跳远等内容由学生自选进行查找资料,了解知识点、练习方法等形式,在第一次新授课中通过学生制作的内容进行展示,这样既给了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又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通过学生思考、体验这些心理过程,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些衡量人的发展最深层的指标,使教学过程从一种简单的传输、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变成一种伴随着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思考和获得的同时也成为学生人格健全和全面发展的体验过程。

总之,以上课外体育作业形式是我校教学实践中的初步尝试,对我校体育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在近几年的体育加试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当然也肯定存在着不足之处,今后我们将积极不断地探索促进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

女生体育课的因材施教

针对初中女生上体育课的特点,我们提出了调动其上课学习和锻炼积极性的措施。

根据女生特点进行思想教育

初中女生发育日趋完善,随着性的成熟,表现出如下特点:有的因皮下脂肪增厚,体重增加,肌肉力量相对减弱而对完成动作缺乏信心;有的因乳房开始发育,月经初潮而腼腆害羞或个人趣味爱好不合而不愿意参加活动;也有的错误认为“体育课上与不上无所谓,既不影响升学,又不影响分配工作……”等,因而借故缺席的多,不活动的多,练习时怕脏、怕累、怕艰苦,做动作拖拖拉拉,能让就让,能躲就躲,在男性面前更是如此。对于这些现象,教师应加强思想教育和学习目的性教育,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自觉锻炼的积极性。

利用室内课进行课的常规教育和中学体育教学目的任务教育。首先让学生明确课的组织纪律、学习态度、请假制度等,并在课中认真贯彻,严格要求,使学生对体育课引起足够重视;其次通过讲述优秀女运动员刻苦锻炼勇攀高峰的先进事迹,讲解体育与健康以及身体健康与生活、学习、“四化”的关系,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信心。

进行思想教育要联系实际。教师必须和学生打成一片,经常和她们一起参加活动。通过谈心、闲谈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及思想状况,有的放矢进行教育。还可以及时倾听学生对课的要求和看法,改进教学工作。如,在交谈中发现女生普遍都爱美,都希望自己身体匀称、苗条,怕锻炼后发胖难看。针对这种思想,就向女生讲解什么样的体态最美,锻炼能使人健康、长寿、减肥,从而消除顾虑,提高积极性。

对女生应以正面教育为主、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指责。对于基础差、素质差的学生经过努力,一时不能完成动作的不要急于求成,要启发诱导,多关心帮助。有进步就给予鼓励表扬,帮助她们树立起学习信心,诱导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女生例假问题,教师也要关心,从侧面了解经期、经量,并做好记录建立卡片。每学期适当安排一些生理卫生常识课,加强经期卫生教育,还要告诉学生在经期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对健康有好处的常识。要求学生例假期间应随堂上课,进行轻量活动或担任保护和帮助等工作,无特殊情况不得缺席或不活动,并作为制度执行。

根据女生特点选择教材内容,合理安排运动量

选择适合女生练习的项目,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如,在音乐伴奏下进行的韵律操,节奏明快,自然协调,富于艺术性,女生比较喜爱。体育教学中,适当穿插韵律操的练习,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耐力、灵敏和协调素质。又如,女生对弹跳练习不感兴趣,在进行蛙跳、兔跳练习中,适当变换方式,安排单人和集体跳绳,学生学习热情很高。

安排丰富多样的准备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我们的做法是:根据基本部分内容,编排各种准备操。如器械体操练习时可把一些艺术体操、辅助体操练习编为准备操;投掷练习时可做双人操、实心球操、角力游戏;球类可编些球操或球类游戏等。在做操时可把队伍变换成各种图形,然后在图形上集体做操,可徒手,可行进,可持器械。如在小场地里可肩并肩,手拉手做操。这样既可以相互促进,又可以在组与组之间进行比赛,比哪一组动作正确优美。这样,既注意培养了女生的健美体态。节奏感和协调性,又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有意识地安排一些专门性素质练习内容。如小步跑、高抬腿、后蹬跑、跑跳步、单足跳等练习内容,编排在慢跑或徒手行进操中进行。既有效地做了准备活动又提高了身体素质。还可根据女生爱好,把跳橡皮筋、跳绳游戏以及不同姿势的走、跑、跳作为准备活动的内容。改变了“立正稍息向后转,原地踏步地一二一,四列横队做体操,枯燥乏味老一套”的现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合理安排教材,抓住难点进行教学:教材要根据季节和女生的特点进行安排。除耐力跑安排在秋末和冬季外,器械体操以及运动量、密度较小的教材,适宜安排在气候温和的春末夏初或秋天,这时衣着单薄,便于做动作;球类、武术教材四季都可以安排,但夏季应以改进技术为主。此外,夏季还应多安排些小强度活动,如艺术体操、舞蹈等内容;冬季应增加些比赛内容。这样安排女生较欢迎,积极性也能调动。在教学时要结合学生所长,突破难点进行教学。在大纲中,女生对耐力跑教材不感兴趣,也是最难教的内容,学生一听上课内容是长跑就害怕,不愿跑。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女生的兴趣特点,将跳绳作为发展速度耐力和一般耐力的重要手段,再与耐力跑技术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和练习,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取得了明显效果。女生不仅掌握了中长跑技术,克服了“厌跑”心理,而且大大激发了女生的奔跑兴趣。根据教材特点适当安排活动性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体会所学的技术,在实践中运用。如在弯道跑技术教学时,单纯叫学生做50m弯道跑,学生兴趣不大,也跑不快;而结合圆周接力跑练习、同学兴趣高。这样不仅运用了弯道跑技术,发展了速度素质,也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精神。课的整理活动要轻松愉快,方式多样。时间应根据课的需要可长可短,队形也不一定按上课队形集合,可在原地,也可采用分散的和成各种图案的队形。除做轻松优美的艺术体操、舞蹈、自我按摩和深呼吸外,我们认为教师还应想办法引起同学放声大笑,提高兴奋性,抑制疲劳,在笑声中愉快地结束一堂课。同时让学生学会自我心率测定,在基本部分结束后自我测定一次,又在结束部分后测一次,这样能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机能状态及恢复情况,教师也能及时掌握运动量,便于备课。这种自我测定法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措施。根据女生特点合理安排运动量。女生因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功能较差,因此在运动量安排上应相对小些,但要适量(过强刺激会引起抑制,刺激强度小又达不到锻炼目的)。一般宜采用练习密度大、练习时间短、中等强度的练习手段。课的平均心率保持在130~135次/分,最高心率不宜超过170次/分左右。如果运动量较大时,要增加间歇时间,降低密度,这样学生不会产生过度疲劳,又有利于掌握技术和增强体质。实践表明,合理安排运动量是调动女生学习、锻炼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习、锻炼兴趣,对难度较大的项目多采用分解教学法。如在教跳箱时,首先向学生讲解示范,建立正确的助跑、踏跳、腾空、落地的动作概念,然后进行分解练习。①助跑—踏跳练习;②助跑—踏跳—推离墙壁;③助跑—踏跳分腿上箱—分腿跳下;④山羊练习由低到高;⑤山羊前横拉橡皮筋练习;⑥山羊前后模拉两根橡皮筋;⑦横箱练习。这样女生在循序渐进中逐步掌握动作,既不感到枯燥又增强了学习锻炼的信心,克服了胆小害怕的心理,提高了学习的兴趣。采用比较法来提高分析综合能力,又通过竞赛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较法与竞赛法可同时结合进行。如两组女生练跳箱,一方面进行正、误对比,让学生明确错在哪里,为什么跳不过;另一方面以正确动作跳过者记分进行比赛,看哪组完成质量好,好在哪里。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练习效果。同学之间相互鼓励,形成了你追我赶、生动活泼的气氛。竞赛法为仅可以在跳箱练习中采用,在其他许多项目中都可采用,这样学生越学越有劲,动作掌握快,成绩提高也快。坚持采用形象化语言刺激和正确优美的示范提高女生学习、锻炼的兴趣。教师讲解必须简明扼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语言要生动,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这样有利于迅速达到讲解的目的。讲解方法要根据新授课、复习课及不同年龄、不同训练水平有所不同。但总的要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动作,多采用口诀、顺口溜、术语等方法。教师优美正确的示范可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调动学生学习、锻炼的积极性。

初二以上实行男女分班教学,从男女生混合上课情况来看,往往男生好动,纪律差,而教师多管了男生忽视了女生。再加上大组上课,女生在男生面前不愿做动作,运动量的安排上常表现出男生吃不饱,女生吃不了的现象,教学效果差。为此初二以上必须实行男女分班教学。本校自去年进行男女分班教学情况来看,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提高,特别是女教师上女生课,学生学习锻炼积极性更高。学生身体素质、生长发育指标比混合上课提高快。这样有利于教师根据女生的特点制订教学计划,进行备课;有利于教师熟悉教材、钻研业务;有利于区别对待,更合理安排运动量和密度,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实践证明,男女分班教学后,学生出勤率达95%以上,凡出勤的学生都能按老师的要求积极进行活动,例假学生由于进行卫生知识教育后,也能积极参加轻量活动,学习、锻炼积极性得到普遍提高。

用教学常规提升素质教育效果

教学常规和素质教育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有着拉不开、扯不断的关系。“素质教育”简单理解为“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知识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等,教学常规和素质教育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有着拉不开、扯不断的关系。“素质教育”简单理解为“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知识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等方面素质,并培养能力、发展优良个性为目的教育。可分为三个连续的、相关的主要过程:

判断:即对个体身心发展潜能和已有发展水平作出正确的估价鉴别。发展:即充分发挥个体身心的潜能,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发展的各种素质。同化:即把那些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于人的身心,形成一种稳定的,基本的内在个性生理、心理品质。所谓内化,实质上就是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看,人们的外在素质的内化过程,也就是人的思想、意识、观念的社会化过程。社会观念、伦理道德等对学生的熏陶,许多是通过无意识、无目的,潜在方式进行的。学生在一定文化环境和社会道德环境中学习、生活,就会不知不觉地接受其感染,暗示或对其进行模仿,逐渐实现思想、观念和文化心理积淀,可见外界环境刺激通过人的意识或无意识发生作用,使人格、心理从量变到质变,形成主体的内在素质。

体育课的特点比其他学科更具小社会的雏形,一组综合练习,一个分组练习,一场教学比赛等等,以其不同于德育和智育的特有本质及其独特方式影响着学生的人格、身心素质的发展。体育教学常规是体育教学中根据体育课的特点、教学规律、原则而提出应遵循的教学规定与具体要求,它是教学科学化、最优化的某些具体体现。制定执行好教学常规,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成功组织教学,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任务的保证,而且对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守纪律、讲文明、爱公物、懂礼貌等优良品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由此可见,素质教育体现在教学常规的规范执行。教学常规执行服务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与教学常规互相促进、同步提高,而且同样凝结着内化的过程,只是程度不同。因此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点教学体会:教学常规要体现素质教育特点,逐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规范。教学常规要切合实际、可操作性不搞形式主义。教学常规要具有稳定性,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稳定。教学常规要有权威性、严肃性,并要坚持严格执行。

具体的体育教学常规是:

教师:熟悉大纲、钻研教材、写好教案、备教学目标、备学生、备教法、备场地器材。

优质施教。牢固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观念,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观点,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观念。科学合理运用各种教法,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器材(如多媒体、录像、投影仪等电化教学手段)。课堂上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穿运动服、鞋、教态亲切、自然,用普通话教学,语言准确、清晰,口令正确,声音洪亮。文明执教。为人师表,保持师生和谐协调的气氛,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无故离开课堂,按时上、下课,不迟到,不拖课。课后及时写好教学小结,整理好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统计好课的运动负荷分析图表,考核测验成绩等。

学生:上课正式铃响前,体育委员在指定地点集合整队,检查人数、检查着装,排除危险易伤的物品,向体育老师报告出勤人数。师生问好,教师宣布本课内容、教学目标和任务。如有学生迟到应向老师报告,说明原因。经老师允许方可入列,站在排尾。安排伤病学生见习,视情况合理安排适当的活动或服务性工作。因故不上课者,必须按规定手续请假。课中学生不得无故离开课堂。下课前必须集队,小结讲评,灵活布置课外作业,师生互道再见。课中应根据教材内容,加强安全意识,做好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体操教学时,必须有专人保护与帮助,投掷项目必须在教师组织下进行,不得对掷,上游泳课时,必须编好小组,在浅水区教学。爱护公物,学生应自觉爱护体育场地器材,掌握合理搬运器材的方法,按时归还上课的器材。学生要自觉遵守纪律,认真学习,刻苦锻炼,互相协作,互帮互学。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常规是一个由多个环节组成的复杂过程,严格课堂教学常规,是一个承担着解决教育等多种任务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过程。显而易见,素质教育和教学常规是相互联系与融合的,因此体育学科也必须结合本学科的教育特点和实际情况,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发挥自己应有的积极作用。

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李岚清同志在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儿童、少年,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一个班级的学生是不可能整齐划一的,总有品学兼优的好干部和调皮捣蛋的后进生。所以,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既是我们具体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任,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后进生通常是指那些在品德、学习和行为习惯等诸方面显著落后的学生,他们一般具有学习不用功,精力充沛,好动,兴趣广泛,言行具有明显的情绪性等特点。后进生的心理比较复杂,长期落后的境地,特别是学习成绩上的落后,使其形成强烈的自卑心理,从而面对正常的学习活动形成一定的恐惧感和畏难情绪,这种非常的心理状态使他们不易接受教师的批评教育,长此以往,必然恶性循环。可见这种对自我的放弃态度,对学习的排斥情绪是阻碍后进生进步的重要因素,如何让后进生产生健康的、积极的学习动机,则成了整个转化工作的关键。

怎样消除影响后进生进步的这些负面心理因素呢?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迁移分为两类:一类是具体知识或动作技能的迁移,另一类是原理态度的迁移,而原理态度的迁移才是教育过程的核心。就目前而言,体育是非应试类学科,这一学科与其他各科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尤其是对学生意志、性格、情感和能力等心理因素的培养具有自身学科的独特优势,加之体育教师所从事的系非应试类学科的教学,体育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因“压力”而形成的对立因素,学生愿意和教师交流,这使得体育教师和学生本身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因为体育课所特有的学习内容和课堂形式符合中小学生的认知心理,满足了他们喜欢活动的行为要求,故而中小学生会以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对待体育课,特别是那些精力充沛、好动、言行具有明显情绪性等特点的后进生,他们更喜欢体育课,因为,他们具有体能上、运动技巧上的优势,所以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态度是放松的、积极的。抓住后进生的这一心理优势,利用师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做为基础,教师对学生施加积极向上的影响,让后进生把优势项目上集中的比较狭窄的学习心理扩展开来,克服从其他方面带来的消极心理因素,树立信心,产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正常的学习心理的迁移,则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后进生不健康的心理面貌,促进其健康转化。

我在体育教学中,针对后进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科学地利用迁移原理,发挥体育课教育教学的优势转化后进生,特别是转变其消极的,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收到一定的效果。

发现优势项目,呈现闪光点,树立自信心、自尊心。教师的表扬能促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增强自信心、自尊心,并促使其将这种积极的心理状态迁移到其他的学习中。在实际中,后进生往往因为品德、学习成绩、行为习惯差而与表扬无缘,这对后进生的成长十分不利。对于后进生而言,教师一次表扬所产生的触动可能胜过十次批评所产生的效果,所以,体育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做有心人,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予表扬鼓励,让他们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树立起自我激励的自尊与自信,从而强化个体意识的自觉性,增强个体的自制力,促进其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完成教师逐步提出的更高要求。

有一个后进生,总是手脚闲不住,极易惹是生非,搞得同学非常讨厌他,排斥他,孩子处于一种被人轻视的境地。

我在一次课开始时,发现这名后进生笔直地站在松散的队伍里,认真地等待我上课,我微笑着朝他点了一下头,并且改变了向右看齐的惯例,发出了以他为中心,向中看齐的口令。同学们都很诧异,队伍里发出了“嘘嘘”声,我及时地表扬并说明了原因,强化了这位后进生的行为结果。也许,他这次“标兵”表现只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并没有想到却引起了教师的极大关注,得到了教师的表扬。在这以后的教学活动中,他更加努力地克制自己,我就十分及时地当众表扬他并且满怀期望地逐步提高要求,他一次做得比一次好。终于,他大大减少了对同学的骚扰,同学们开始接受他,愿意和他在一起进行各项活动。使他真正“抬起头来走路了。”

利用集体项目,表现自身价值,消除孤独感、自卑感。

后进生由于长期得不到教师积极的重视和同学平等的对待,心理常常被扭曲,自尊心与自卑感交织在一起,使他们处于反复无常的心理动荡之中,从而形成言行不一、情绪化明显、性格孤僻、好动好胜等外显特征。他们常常游离于集体之外,对教师、同学自我封闭,有不信任的自卑心理。体育教师在明确后进生的优势之后,利用集体项目,可以有效地调动后进生的积极心理因素,消除孤独感、自卑感。

我所任教的六年级有一名后进生,由于其过于肥胖,进行各项活动有明显的不协调感,稍一运动,体力又不能支持,以往的体育活动,同学们都不愿意她参加,对她冷嘲热讽,她只好远离集体,独自一人进行活动或羡慕地望着正在活动的同学发呆。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她跳长绳的技术动作很好,只是练习时间一长,体力跟不上。正好,学校要举行跳长绳比赛,我极力向班级推荐这名同学,同学们(包括班主任)都有些不理解,认为会拖班级后腿。此时,我请她当堂示范动作,并将她的技术动作详细地分析一番。她,得到了师生的认可。我又进一步提出要求,请她担任小组长,负责长绳队的组织与训练。事后,我单独找她谈话,分析她参加长绳队的优势与不足,肯定了她漂亮的动作,同时也说出我的担心——体力可能不够。这次谈话,让她明确了自身的情况,并作出了积极地反应:课余时间,总能看到她在操场上跑步,虽然是大汗淋漓,步履艰难,但是她顽强地坚持着;跳绳训练时,她又总是“轻装上阵”,忙组织,忙练习,忙指导,完全是一个负责、能干的小干部,再也看不到以前那种游离于集体之外的孤僻的小女孩模样了。

运用竞争项目,全面认识自我,增强上进心。

后进生的文化学习明显落后于其他同学,他们被迫地习惯了“差”给其带来的各种打击,心理上支持进步的上进心在一点点地减弱,心理正常不正常地产生一些适应能力,能够在一定限度内调节自己的情绪,淡化学习上失败带来的痛苦。但是,应该清楚,任何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特别是处于孩童时代的后进生,他们承受的心理负荷一旦超过承受、调节能力的范围,其意志必将崩溃,结果只能是更难进行教育、转化。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住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哪怕是一丝一毫的上进心,展开心理引导,使其增强上进心,恢复学习的动力。

例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针对后进生的特点,把握后进生的心理承受限度,开展各种类别的竞赛活动,充分调动其潜能,发挥其体能上、技术上的优势,激发学生活力,增强上进心,让后进生全面了解自己,认清他人,“我在这个项目上可以夺第一,在另一个项目上则不一定是最好,但我可以努力,争取获得第一。”清楚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就有利于消除后进生心理上存在的片面的、消极的评价,增强上进心,并将这种健康的心理迁移到其他的学习中,产生全面进步的动力。

后进生的转化是一项难度极大的工作,关键看教师能不能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做个有心人,发现并研究后进生的各种因素,找到突破点,进行转化工作;后进生的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教师之间的协同努力,从多角度,多层次施加教育影响,促进后进生的健康转化,全面进步。我仅在体育教学中从心理迁移的角度做了浅显的尝试,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刻苦研究,反复尝试,掌握规律,学生是可塑的,只要教师能够以一颗爱心去对待孩子(特别是后进生),一定能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