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呈现方式_新课改的探索与发

研究呈现方式_新课改的探索与发

时间:2022-06-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呈现方式_新课改的探索与发解读课标理念 研究呈现方式 探索实施策略康冬梅为了引领广大语文教师不断深化对语文新课程的学习与研究,我们把地位特殊、功能多样、内容庞杂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体系分为“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

研究呈现方式_新课改的探索与发

解读课标理念 研究呈现方式 探索实施策略

康冬梅

为了引领广大语文教师不断深化对语文新课程的学习与研究,我们把地位特殊、功能多样、内容庞杂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体系分为“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教研组在本学期也可围绕本版块内容开展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活动,并组织教师积极参与教研室开展的实施语文新课程校本教研成果征集、评选、汇编、交流活动《义务教育课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综合性学习”列入语文课程体系结构之中,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我们要认识到,这是此次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大的突破,也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一个突出亮点。这是因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最大限度地开拓学生学习语文的时空,这有利于矫正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本为本”的语文课程和语文教学的封闭模式(“以本为本”即“学科中心主义”,就是过分追求语文学科本身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忽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整体联系,把自己孤立起来;就是指语文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忽视联系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把自己封闭起来,致使语文教学和改革走进了死胡同);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来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很显然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要求、反映当今国际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基本趋势(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整个地球就相当于一个“地球村”,人类生活充满着无限的不确定和不可预期性,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着。在这样的一个变化发展的时代,教育的时间、空间、内容、方式也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面向变化中的整个现实生活世界,这必将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和改革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尽管《语文课标》早已把“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独立的目标系列提了出来,而且在课标教材中也有专门的内容设计。但由于它的本质特征是一种新的语文课程理念,是一种新的文学习方式,是实施语文课程必须始终贯穿的一条线索。因而对于广大教师来说还是一个崭新的东西,是一个急需探索的课题。针对目前我市语文教师中普遍存在的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念把握不准、教材研究不够、实施不知所措的实际,本讲特以《解读课标理念研究呈现方式探索实施策略》为题,对老师们开展新课程理念下语文综合性学习专题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作一点指导。

《语文课标》对于“综合性学习”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不仅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而且还在课程的“阶段目标、教学建议、评价建议”等部分非常详尽地阐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要求、内容、形式以及评价方法。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潜心解读,我们可以总结提炼出《语文课标》提出的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理念突出的综合性,我们说,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突出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语文学习的内容与方式、语文学习的资源与渠道、语文评价的内容与形式三个方面。

语文学习的内容与方式具有突出的综合性。从《语文课标》对各学段“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阶段目标的阐述上,我们不难发现:在学习内容上,体现了自然、社会、人文领域与语文课程内容的整合;在学习时空上,体现了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的有机整合;在学习方式上,体现了实践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下面是对“语文综合性学习”各学段目标的具体解读分析:(www.guayunfan.com)

第一学段(1~2年级):阶段目标:①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②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③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学习内容:①观察周围事物;②观察大自然;③参加校园社区活动。学习方式:①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课外阅读→共同讨论;②观察性学习:观察→表述(口头或图文);③体验性学习:活动→观察或体验→表述见闻或想法。

第二学段(3~4年级):阶段目标:①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②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③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④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学习内容: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②尝试研究学习、生活(家庭、学校、社会)问题;③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学习方式:①观察性学习:观察→表述(书面或图文);②体验性学习:活动→观察或体验→表述;③实践性学习:实践活动→学语文用语文;④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搜集资料→提出见解→共同讨论。

第三学段(5~6年级):阶段目标:①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②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③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③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学习内容:①尝试研究和解决与学习、生活相关的问题;②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③关注和讨论周边热点问题或影视的故事与形象。学习方式:①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搜集资料→分析讨论,提出见解→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②实践性学习:拟定主题→搜集资料→拟发言提纲或发言稿→组织讨论或专题演讲;③体验性学习:策划活动主题→策划活动过程→拟写活动计划→组织活动→撰写活动总结。

语文学习的资源与渠道具有突出的综合性。《语文课标》特别强调语文学习渠道的综合性开发与利用。通过对“实施建议”中关于“教材编写建议”和“教学建议”两部分地解读,我们就不难看出,语文学习资源与渠道的综合性开发与利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的综合性开发与利用。《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堂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廓、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这样的规定,真可谓“生活的空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空间就有多大”,一切“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渠道”。也正因为如此,《语文课标》强调,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拓展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

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综合性沟通与配合。《语文课标》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所以“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因此,要通过语文与数学、艺术、体育与卫生、科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信息技术等相互沟通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综合性地学语文、用语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语文评价的内容与形式具有突出的综合性。《语文课标》指出:“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为此,必须突出评价内容与方式的综合化,才能有助于“综合性学习方式”的具体应用。通过对《语文课标》中关于“评价建议”部分的解读,我们不难发现,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评价内容、评价形式和评价主体三个方面:

评价内容的综合化:《语文课标》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的着眼点主要有: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从规定的这些评价内容中可以看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要充分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学习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状况。

评价形式的综合化。《语文课标》强调:“在评价时,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及时发现差异。对不同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评价。”这就要求在实施中,要注意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观察与检测相结合,以观察为主”、“定期评价与随机评价相结合,以随机评价为主”的综合化评价方式,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评价主体的综合化。《语文课标》强调:“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种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所以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就说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主体要综合化,要注意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互相评价相结合,并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为主;还要注意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鲜明的学科性。《语文课标》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这表明,尽管语文综合性学习涉及自然、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但它首先而且始终是姓“语”,因为它既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语文课程的重要手段。具体地讲,语文综合性学习鲜明的学科性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可以得到体现:

根本目的是定位在“语文素养的培养”上的。这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综合性学习,就其实质而言,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一个扎实的基础。因此,我们可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陈述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这样可使我们的认识更加清楚。这三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使学生现有的语文知识得到整合与拓展;二是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在生活实践中得到充实和应用;三是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张扬个性思维,发展创新思维和可持续学习的能力。这三个方面的目标内容恰恰是最合乎语文教学对学生影响的潜在性、内化性和长期性特点的。

以“花卉与古诗”为主题让学生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尽管需要学生搜集、理解古诗中有关描写花卉的诗句,或者让学生在观察花卉的基础上创作新的描写花卉的诗句,但其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与自主表达、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主要不是让学生获得有关花卉的知识。这个案例说明,语文终究是语文,语文教学有其自身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目标,如果一味地强调跨学科的综合,甚至去要求学生掌握其他领域的知识,那一定会使学生的语文趣味受到极大的伤害!

主体内容是语文课程本身而不是其他内容。语文综合性学习,有的是语文学科范围内的听说读写活动,其作用在于突破分细小项目练习的局限,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而有的是跨领域的综合,其作用除了锻炼综合运用的能力之外,还以课题(主题)引领的形式,突破传统的识字教学模式、阅读教学指标和习作指导路数,使学生进入崭新的语文学习活动空间,这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他们的语文学习链上逐步形成许多与其他领域连接的“触点”“接口”和相应的活动机制,但我们必须清楚,一切“链接或沟通”(一切跨学科的资源整合)都应当从所整合学科的共通性出发,将其引向语文素养的提高及语文知识视野的拓展上。这也就是说,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虽然是十分宽广、包罗万象的,但主体内容只能是语文课程本身,就是要始终围绕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展开(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其人文性体现在知识的拓展与整合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发展上;其工具性则体现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要落脚于听说读写基本能力在相互贯通中提高,而不仅是了解一些非语文的知识)。语文教育专家指出,要警惕教学内容的“泛化”倾向,这里的“泛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经验的拓展和探究的深入,学生的视野打开以后,各种意外信息介入课堂,教师未能把握好教学内容的界限,未能形成有意义的主题,以至出现教学内容失控的现象。综合性学习虽然强调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但并非意味着其课程内容是没有界限、没有层次、没有梯度、没有主题的。综合性学习并不是无主题变奏,而是多主题的协奏。语文课堂中语文就是一个核心主题,它并不介意其他学科或领域的知识介入,但也不甘于被喧宾夺主。

一位教师先后指导学生拟定“母爱”、“环保”、“爱国”、“友情”、“网络”、“科技”、“旅行”、“民俗文化”等一系列的主题,并有目的、有计划地引领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下面是“母爱”这个主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和操作要领:①提供一组表现母爱的文章:如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张顺的《母爱无言》、庄因的《母亲的手》、冰心的《往事》、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的爱》等,其中既有教师推荐的文章,也有学生们从书籍、杂志或网络上挑选的,有散文、小说,内容丰富;②由学生设计学习方案,教师提出指导性意见,涉及的学习内容主要有:给这组文章编一个目录、从推荐文章中摘抄出1500字左右你最受感动的情节并制成几张读书卡片、用圈点读书的方法对重点字词句段进行品读、从文章中摘抄积累50个二字词和50个四字词、挑选一篇请父母读读并将他们的想法记下来、从课外书籍中向同桌推荐一篇一篇表现母爱的文章或音像作品、以“母爱”为话题写一篇演讲稿、写一个活动总结并给自己作一个评定。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的开发要注意体现语文课程与社会生活、其他学科领域的整合,但注重语文本身的知识体系的整合(以语文为主体内容)是第一位的,上例中涉及的学习内容,不仅沟通了听说读写,而且还沟通了课内课外、沟通了学习与实践,是一个既具综合性又以语文课程为主体内容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校本开发课程(或主题选择)的典型案例,它有利于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学习方式是多元的但必须以突出语文学科特点的方式为主。语文综合性学习就其方式而言,应该采用多样综合的学习方式,比如前面讲到的观察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等,可以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实验、竞赛、参观、游戏等活动,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领域、语文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但必须以突出本学科特点的学习方式为主,而忽略语文学科的本体性(本体性是指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也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就阅读教学而言,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评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就有可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失却语文的应有之味,达不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为此,语文教育专家指出,要警惕教学活动方式“走样”的倾向。这里的“走样”是指语文教学中以语文为核心的“听说读写议思”活动趋于边缘化,而多媒体课件播放、实物展示、静态和动态图片资讯、过量的肢体演绎活动、泛滥的讨论占了主流的现象;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它应以语文实践为主要活动形式,而课内的语文实践主要是指学生以语文为核心的“听说读写议思”的活动系统,实物展示、图片资讯、肢体演绎和讨论应成为语文实践的有机构成部分,不宜反客为主。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标教材(一下)中,《爱护》这个主题单元有一个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让学生知道怎样爱护公园里的动植物,并在木牌上写句话”。一位老师指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方法是:先组织学生到公园收集一些爱护动植物的语句(也可指导学生自己写几句),并做成小牌子,然后再组织学生插在学校花园里的恰当位置,号召大家都来爱护动植物。在《车的世界》这个开放单元的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让学生收集有关车的图片,还要把车的名字写出来,把自己看到图片后的感想写出来,使图片与文字紧密结合起来。在《丁丁冬冬学识字》里有一个综合性学习活动叫“看看,菜市场里还有哪些东西的名称写出来带草字头”。教学时,既可以指导学生把蔬菜画出来写上蔬菜名称,也可以找来有关蔬菜的图片并写上蔬菜名称。这些案例说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尽管要求体现跨学科、多种方式综合运用的特点,但又必须突出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无论是观察性学习还是实践性学习,也无论是体验性学习还是研究性学习,始终突出的、落实的都是语文学科的汉字的认读书写、文本的解读感悟、语言的综合运用和表达等等。

很强的实践性,我们说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是因为它本身就有很强的实践性。这从它的实践过程、实践方式和实践手段几个方面可以看出:从实践过程来看,它要求学生不仅要认真阅读课内外书籍,还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问、收集整理等实践活动亲身去体验语文、学习语文,以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实践方式来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和学习需要自主选择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既可以自主探究也可以合作交流,既可以观察学习也可以实践学习;从实践手段来看,可以让学生走进现实世界考察、调查访问,也可以让学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走进网络虚拟世界,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走进人们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在具体的主题实践活动中,实践的方式和手段都是体现在实践的过程之中的。具体地讲,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语文综合性要重探究、重应用。培养学生对世界万事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增强问题意识,这既是引导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前提和条件,也是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宗旨和动力;学生在课内学到的语文知识能及时用来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既让他们获得锻炼的机会,也能增强学习的信心。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选择设计的活动主题(内容)应该是“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自己身边的和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等等。随着学生的发展,语文知识实际应用范围越来越大,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也会越来越强。这时,课内学到的东西已不再是单薄虚拟的,长时间积累起来的各种语言材料在实践中会显得越来越丰满,学习时的应用意识以及“学”和“用”之间的联系、反应也会越来越增强。

在指导学生开展以《邀游汉字王国》(人教版小语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组)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时,不仅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有关汉字知识的学习材料,而且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究应用。比如:猜字谜是中国特有的文字游戏形式,教师既要提供丰富多彩的字谜让学生猜,又要引导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琢磨猜字谜的方法),还要启发学生尝试运用这些方法编字谜;学生读了《“册”、“典”、“删”的来历》,知道了汉字跟我国古代的生活、文化关系密切后,可以组织学生自己去了解一些汉字的来历;不仅是指导学生观察《汉字的演变表》,还要引导他们探究发现汉字的发展有由繁到简、离实物形状越来越远的趋势;我们不仅是组织学生调查哪些地方出现了错别字,还要引导学生分析错别字产生的原因、研究防止和纠正错别字的办法等。这样重探究、重应用,就能使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的学习方式,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得到更好体现,其较强的实践性特征就会凸显出来。

语文综合性学习要重过程、重参与。变结论教学为过程教学是现代教学法的十大变迁之一,也是新课程的核心教学理念之一。大家知道,《语文课标》把“过程”也列入了“三维目标”体系之中,要求我们在课程实施中不能只关注“目标达成度”、关注结果,还要着重关注过程、指向过程(实质是关注隐性目标、关注长远目标)。语文教学中,识字、阅读、习作等各个版块的教学都要关注、追求过程目标,其中“综合性学习”板块更要突出这一点。关注过程、追求过程目标,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因为学生是否有强烈的参与意识、是否人人主动积极地投身其中、是否善于与他人合作学习,是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否有序高效开展的重要条件和保证。所以《语文课标》特别关注学生对各种学习活动是不是都积极认真地参与、活动过程中有些什么样的表现和成果,等等,如在第一学段要求对提出的问题“共同讨论”、“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第二学段要求“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第四学段进一步提出“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一位教师在以《狼》为主题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时,想方设法让学生都参与其中,收到了良好效果。其实施过程是这样的:第一步是让学生阅读有关狼的两篇文章和两段参考材料;第二步主要是引导学生从成语、谚语、故事以及其他语言材料中去了解人们对狼的认识、态度和情感倾向;第三步是在前两项活动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探索学习,其基本线索是有关词语的学习、温习和联系、比较,是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实践活动,是基于词语和阅读材料上的探究。从上述学习内容和教学环节可以看出,其中关注的(可实现的)既有近期可检测的、显性的、刚性的目标(如有关狼的词汇的学习积累),更有长远暂不可测的、隐性、柔性的目标(如学生文化视野的拓展、对于词汇意蕴辨识能力的提高、对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的冲击等)。这个案例说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和实施,重在引导学生参与实施的过程,正所谓“过程就是学习,参与就能发展。”

语文综合性学习要重方法、重体验。叶圣陶先生在谈到学习语文时,曾反复强调两点:“第一,必须讲求方法;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终身以之的习惯。”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习得了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有利于他们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也正因为如此,《语文课标》将“方法”列入了“三维目标”之中,而且要求新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都要重视“方法”的教育。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要求学生逐步习得掌握的方法主要有:各种知识和能力的“整合”、课内外学习的“结合”、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这些要求在“课程目标”中有明确要求:如“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习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等等。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学习方法不应是教师传授的(主要是通过点拨、示例),而应是学生个体和群体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领悟、发现、习得的。

一位教师以《桥》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意图是:在学习课文《桥梁远景图》的基础上,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联系生活实际,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认识到一个事物可以从多种角度去把握,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切入点,掌握一定的材料,运用适当的方法,就能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讨,得到一定的收获。活动过程是:第一,引导学生围绕主题,阅读一些有关“桥”的重点文本,或引导学生温习一些由“桥”构成的词语诗句等(也可以从“桥”这个字的结构和基本意义入手进行讨论),把对于桥及其词义的发展的理解结合起来;第二,组织学生围绕主题进行实地参观、访问或查阅图书资料,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筛选信息,使学生对中外的名桥有一定了解,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并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第三,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引导他们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由有形的“桥”到无形的“桥”,开展合作学习、探究交流,从而增强学生爱科学的意识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很明显,这是一个跨领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目的在于以“桥”为主题组织材料和线索,搭建一个活动平台,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综合性地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并在参与中体验学习语文的奥妙和乐趣、习得学习的方法和能力。《语文课标》所体现的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理念,除上述的突出的综合性、鲜明的学科性、很强的实践性以外,还体现在开放性、自主性和探究性等方面,老师们可进一步解读领悟。

为了充分体现《语文课标》所提出的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理念,全面落实《语文课标》所确立的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目标,为广大教师具体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有序的凭借,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课标教材在综合性学习教学内容的开发途径和呈现方式上,可谓各有特色,独具匠心。这里以北师大版和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标教材为例,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作些分析研究,以帮助大家把握教材特征,利用好教材资源。

开放单元式,设置开放性单元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标教材的独创。该套教材在第1-8册中分别专门设置了一个开放性单元,其主题依次为《外面的世界》、《车的世界》、《书的世界》、《体育世界》、《集市和超市》、《家乡特产》、《地名》、《纪念日》。编者在设计这些以文化奠基为线索的开放单元时,充分考虑了这样的单元是否具备让孩子学习识字、阅读、习作的材料,是否含有培养孩子思维发展创造能力的特点,是否适合激发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让孩子在学习中习得学习方法。开放性单元没有主体课文,为教师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了空间和展开的思路;同时,开放性单元主要是引领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集中体现了语文课程、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运用密切联系的特点,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理念。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标教材(三下)第7个主题单元是开放单元,主题名称叫《特产》,内容由一幅主体画页(标有各省份名称的中国地图,预示着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特产)、一篇自读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描述了江南杨梅树的美丽和杨梅果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两首古诗(一首为汉乐府《江南》,一首为范仲淹的《江上渔者》)和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包括搜集资料、了解特产及相应的产地;做小导游,向客人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书面表达为自己家乡的特产写一份广告等)组成。很明显,这种以文化奠基为主要线索,将听、说、读、写有机渗透其中,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人文性、工具性特征的开放性学习单元,既有利于语文课程自身的综合又有利于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社会生活实践的整合,既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更有利于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随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日益增强,那么对语文学习的综合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北师大版五年级两册共6个单元和六年级两册的全部单元后面均以相对集中、容量较大、要求较高的方式呈现综合性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标教材,进入第三学段后每册除继续安排一次以课外为主的综合性学习外,出现了整组集中的、课内外一体的综合性学习,这在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上是一种崭新的方式,其创新水平与北师大版的“开放单元”相当。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标教材(五下)第二个主题单元是《书》,在学生学习了四篇有关“读书”的课文之后(三篇主体课文:《神奇的书》、《忆读书》、《走遍天下书为侣》,一篇拓展阅读课文《我的“长生果”》),安排了一次以“读书”为主题、综合性实践性突出、活动要求较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其设计特点是:先用简洁而具有激励性、启发性的“导语”创设活动情境,以激发调动学生开展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本次活动的导语是:“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我们一起来规划自己的读书行动,让书照耀着我们每一天;让书温暖着我们的心田)。接着对活动内容进行了具体地安排和引导:①安排好自己的读书活动,并提示:在内容上,既要注重博览又要有所侧重,不能泛泛而读;在时间安排上,读厚书时要把时间化整为零,读薄书时要集中时间来读等。②浏览书的大致内容(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选择需要的书籍,学习迅速捕捉筛选信息),并进行了方法提示:如看目录、看内容提要、看序言或后记、向读过此书的人询问、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书的大致内容。除此之外,还安排了如何选择要读的书、学习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为自己订读书守则等内容。从这些安排可以看出,这次以“读书”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不仅活动内容丰富,而且活动的目标要求也比较高,既要注重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又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读书方法、学会规划自己的读书行为。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标教材(五上)第五组就是一个综合性学习单元,主题名称是《遨游汉字王国》,贯穿的主线是感受汉字文化,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其内容设计为两大板块:“有趣的汉字”这个板块重点是让学生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教材建议开展的活动有:搜集和编写字谜,开展猜谜活动;查找利用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或笑话;搜集有关汉字来历的资料(“阅读材料”是围绕着活动提供的,分为字谜、有趣的谐音、汉字的来历三个部分)。“我爱你,汉字”这个板块,重点是让学生初步认识汉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但也面临着如何正确、规范地使用汉字的现实问题,教材建议开展的主要活动有:初步了解汉字演变的历史;欣赏和学习汉字书法;通过搜集有关错别字的笑话、社会用字调查等,认识错别字造成的危害,自觉规范地使用汉字(“阅读材料”分汉字的演变、错别字的危害、汉字书法欣赏三个部分)。通过分析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这组内容的编排方式与其他各组完全不同,它不再以课文为主体安排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而是分成“有趣的汉字”和“我爱你,汉字”两大板块,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希望学生按照这些建议开展综合性学习;“阅读材料”是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间阅读的,但开展活动的材料不限于此,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去搜集,教师也可以作补充。由此可见,这既是一个规定了方向、有很大空间的教学单元,又是一个充分体现了综合性、实践性和学科性的语文活动。因为,它的主要内容是“语文”的,学生是围绕着“汉字”这个主题搜集资料,开展活动;它的形式是“语文”的,制订计划、搜集和阅读关于汉字的材料、策划和组织活动、写简单的调查报告等,都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同时它又是超越“语文”的,通过活动,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合作精神、分析能力、交际能力等都可以得到锻炼。

小型活动式,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课标教材,为了一开始就能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特征,尽早使语文教学立足于增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的教学内容中就设计了既丰富多彩又简便易行的小型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具体呈现方式上,北师大版和人教版教材都各具特色:北师大版设置在“语文天地”之中,第一学段由于活动要求比较简单,就用相应的图标表示,到了第二学段和第三学段的第一学年(五年级),就用“初显身手”栏目展示,相比之下,活动的综合性增强了,活动的基本要求也提高了,活动的主题(内容)包括表演、做手工、收集资料或图片、办板报、办联欢会、开玩具交易会、办展板、办手抄报、做天气统计图、采访或访问、调查等;人教版教材在“语文园地”中创设的“展示台”丰富多彩,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运用具有个性化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本领和学习收获,内容包括展示查字典的能力,交流课外识字成果和课内外搜集到的谜语、谚语、春联,以及办墙报、板报、手抄报和开故事会、诗歌朗诵会、学习成果汇报会等。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标教材(三下)设计了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习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的问题,活动内容包括办展览(2单元);记录阅读情况(3单元);智慧人的故事会(5单元);奇石展(6单元);了解家乡特产(7单元);互评优点(8单元);找谚语、查资料了解科学根据(9单元);设计采访提纲了解一些职业的工作情况、邀请家长介绍职业(10单元);调查信的旅程(11单元);在地图上查找我国的森林和荒漠,查资料了解当地森林覆盖率和植树造林情况,了解家乡的老树(12单元)。这些活动主题(内容)在呈现方式上的共同点是:与本单元主体课文内容和“语文天地”中安排的其他栏目紧密结合;不仅提出了活动主题(内容),而且还有活动途径和方式的提示。比如,三下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春天的脚步》,安排的关于春天的课文有《梦已被染绿》、《理想的翅膀》、《春天的雨点》,“语文天地”中有阅读材料《村居》、《雨在歌唱》;在学生有较丰富的积累和较宽的认识视野的基础上,“初显身手”栏目设计了以《春天的脚步》为主题、以办展览为形式的综合性学习,并配有“我可以找有关春天的诗、文,再配画”这样的提示语,不仅具有情境性、基础性,而且具有实践性、导学性。这里要注意的是,每册教材提供的活动题材很多,但不一定都要学生完成,只要能基本上保证一月一次就可以了;同时综合性学习活动可以组织得规模大一些,也可以相应小一点,要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而定。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标教材(二下),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安排了八组教学内容,依次为春天里的发现、奉献与关爱、爱祖国爱家乡、用心思考勇于创造、热爱自然了解自然、培养优秀的品质、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走进科技的世界。通过“展示台”栏目呈现的综合性学习主题(内容),与单元主题(内容)密切相连。比如,第一单元的课文主题(内容)是春天里的发现,那么在“展示台”中设置的综合性学习就是“引导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描写春天的词句和书法作品”;第三单元的课文主题(内容)是“爱祖国爱家乡”,那么在“展示台”中设置的综合性学习主题(内容)就是“引导学生展示收集到的家乡过去和现在的照片。”不仅主题内容具有关联性、综合性,而且呈现方式的实践性、导学性也很突出。比如,第一单元的“展示台”设计了两个学习伙伴提示的两种形式:一种是收集描写春天的词句,二种是展示自己写的有关春天内容的书法作品。当然这只是举例导学而已,实质上展示和交流的形式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应加强引导,使学生的展示具有更多的语文因素、更突出的语文实践特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既要落实前面分析的突出的综合性、鲜明的学科性、很强的实践性、一定的自主性等语文新课程的新理念,又要体现语文新教材在呈现方式上采用的开放单元式、主题整合式、小型活动式等各自的特征,并立足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就必须在充分考虑各学段学生身心发展和语言能力发展的特征及各学段综合性学习目标的基础上,着力于探索创新综合性学习的主题选定策略、实施过程策略和评价操作策略,从而增强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效率。

主题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灵魂,没有主题活动就会失去方向,活动的内容就会零散,缺乏内在的联系,不利于学生完整知识、能力、情感结构的形成。在综合性学习活动指导中,教师不能硬性地规定主题,而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生活中广泛的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把握机遇、诱导启发、讨论协商,把这些兴趣和问题提升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主题,为综合性学习提供明确的方向。一般来说,在充分利用教材中设计的综合性学习主题的同时,还可采用以下策略开发:

从语文课堂学习中发现主题。语文课堂是实施学校语文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发展和提高的最基本和最便利的资源,其中蕴藏了丰富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有待教师和学生发现。课堂拓展式。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富有启迪性,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浓厚兴趣。教师可以结合教学,抓住机会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促进语文知识、能力的运用和提高。

学习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识字一》与《秋天的图画》一组内容,在多彩秋天的熏陶感染下,学生们非常激动,纷纷表示想到大自然中去接触感受一下生活中的秋天,看看生活中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看到学生们热情高涨的样子,教师顺势布置了“寻找秋天”的活动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用图画和照片把自己找到的秋天记录下来,并准备开一个交流会。在交流会上,教师先请学生根据自己准备的图画和照片,用一句话说说找到的秋天。然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协商,互相合作,把图画和照片进行归类,贴成美丽的“秋天风景图”,最后再请小组代表用几句话介绍贴图的内容。

在这则案例中,教师抓住学生的兴趣所在,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拓展延伸,围绕“寻找秋天”的主题,把学生由教材世界引领进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在观察、画画、拍照、讨论协商、展示介绍等活动中,灵活而富有创造性地运用了课内所学的关于秋天的词汇和语句,有效地促进了语言的积累,培养了合作精神,提高了语言运用的能力。

二度开发式。语文教材集中体现了编者的意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材料。但是,教材只是教材,教材不能等同于教学内容,也不能自动地转化成为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还需要对教材加工处理,进行二度开发,使之适合教学的需要。语文教材的二度开发给综合性学习创造了条件和机会。

《春天来了》一课是以介绍春天景物为内容的口语交际课。教材配有一幅美丽的春景图,提示了交际内容;“讲给大家听”的练习要求提示了交际的对象和“当众进行”的口语交际要求。如何上这堂课,才能体现“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的教学要求呢?有教师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案例

我牵着孩子们的小手来到校园里,笑着告诉他们;“春姑娘已经悄悄地来到了我们校园里,只有仔细观察的小朋友才能找到她。你和小伙伴一起,用眼睛看,用小手轻轻摸摸,用小鼻子闻闻,找一找春天在哪里?”

五六分钟后,我和孩子们在草坪上坐下,孩子们一时还安静不下来,叽叽喳喳地说着。

“你们找到春天了吗?”

“找到了!”一双双小手伸到我的鼻尖底下。

“别忙,先把自己的发现说给你旁边的小朋友听一听!”小伙伴之间自由地说。

“谁来说给我们大家听?”

在“树木发芽了,桃花开了,燕子飞回来了”这些言语之间,学生们时时发出惊喜的声音。

“校园里的海棠花开了,盛开的海棠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这是孙子阳的发现,这个聪明的小家伙活用了第4课《春到梅花山》中的句子。“海棠花丛中有好多小蜜蜂在采蜜,发出‘嗡嗡嗡’的声音呢!”王若宇还模仿出了蜜蜂飞行时的声音。

“海棠树下有好多粉红色的花瓣,是被风儿吹落的。”又有孩子站起来补充。

奶声奶气的徐雨晨终于也有了发言的机会:“我发现原来新叶子并不都是绿的,瞧,香樟树的新叶子是带点红色的……”顺着他的指点看去,孩子们发出阵阵欢呼:“啊!真的!”……

“在这春意盎然的校园里,你最想干什么?”孩子们说出自己找到的春天以后,我这样问他们。孩子们的回答也是各种各样。

有的背起了关于春天的古诗,一首接一首,从《春晓》、《草》到《村居》,由单个背到齐背,到赛背;有的说起关于春天的成语:春暖花开、春光明媚;还有的唱起了关于春天的歌儿:《小燕子》、《春雨沙沙》;有的干脆趴在地上,画起了春天……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没有受教材内容的限制和束缚,而是直接将学生带到了大自然的情境,并超越了口语交际的单一教学目标,不留痕迹地进行了一次生动活泼的“找春天”的综合性学习,把观察和表达结合了起来,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丰富的语言积累,既达到了教材预定的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才华得到了展示,个性得到了张扬。

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取主题。生活是儿童存在的方式,是儿童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也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儿童对于自然、社会、人生具有强烈的探究意识和追问的欲望,有了这种探究和追问,生活才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内容,儿童也因此实现自身的成长。但是,由于儿童生活阅历的局限,对生活的认识容易停留于事物或现象的表面,难以看清事物或现象的本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往往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综合性学习应该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从中提取综合性学习主题,发挥“其内在的生活意义”,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的价值生命。

在生活中,用一次性塑料袋买菜的现象非常普遍,面对这样一个学生可能熟视无堵的现象,有教师设计了《关注“菜篮子”》的语文学习活动:首先,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市场调查,观察有多少人买菜用篮子,多少人用一次性塑料袋,大概统计一下这一个菜市场一天用掉多少一次性塑料袋。接下来采访父母长辈、朋友、邻居等,了解过去买菜用什么,为何塑料袋取代了菜篮子。让学生充分地观察和体验生活。然后,再去查阅资料,点击相关网站,了解一次性塑料袋的生产原料、生产过程、成本及其危害。通过调查,学生们了解到这种一次性塑料袋埋在地下几年、几十年都不能腐烂掉,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正侵蚀着我们的生存空间。孩子们再也坐不住了,决定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围绕“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的活动主题,学生又协商确定了活动计划:1.发倡议。认真学习如何写倡议书,如何增强其感染力、说服力、号召力。2.搞宣传。打起自制的绿色小旗,走向社区、闹市区、菜场进行宣传。用设计图文并茂的小报展吸引人们驻足观看;用有理有据的宣讲打动爷爷、奶奶、叔叔、阿姨……3.做“篮子”。自己找材料、请师傅做“篮子”。4.送“篮子”。把自己做的篮子送给左邻右舍,用行动唤起了大家的环保意识。5.说感受。把活动过程、活动体会、活动收获写成文,编成诗,绘成画,谱成歌,并进行交流。

在这个例子中,教师发挥出了对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专业引领功能,促进了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形成,让学生自己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形成活动主题,学生真正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创造者和开发者。

从学科整合中提炼主题,综合性学习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在活动中,要打破传统语文教学的学科壁垒,与音乐、美术、科学、社会等其他学科沟通,整合不同学科的力量,让学生徜徉于学科之间,汲取多方面的营养,综合性地学语文、用语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一位教师的教学案例: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画报上看到了一张震撼心灵的画页,标题为《西部—希望的田野》。我忽然很想抓住这个主题,让孩子们去关注一下西部,关注一下那片希望的田野!有了这个打算,我很快就想到我们第九册的语文课本上有几篇课文就是和西部有关的,像《可爱的草塘》、《在希望的田野上》、《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白杨》、《高粱情》……我想,其他学科的课本上也肯定能挖掘到一些和西部有关的内容。于是,我翻开了第九册的音乐书、美术书、社会书。果真,本学期的社会书上有《认识行政区划》,这对学生了解西部大开发的大致面貌肯定是有帮助的。而下学期的社会书上,有西部一些省份的专门介绍,这当然也可作为学生的阅读材料。音乐书上,有一首《谁也离不开谁》,不就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团结协作吗?除了这首歌,我的脑海中突然又冒出那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南泥湾》,相信孩子们也曾听过吧!至于美术课呢,它提出了想象画的要求,这自然又多给了学生一个发挥自己特长的空间。根据这个设想,形成了较为清晰的活动流程。首先,引导学生利用星期天搜集、交流有关西部的资料,由学生汇报介绍懂得了什么,共享彼此的收获,然后在社会课上初步认识西部。其次,利用语文课,以“西部课文”强烈撞击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感受、品味西部。再次,音乐课上把《谁也离不开谁》这首歌也提前教,并补充教学一首《南泥湾》,除了唱以外,课堂上更多地穿插学生的说,让学生说感受,说畅想。并且通过图片和音乐的组合,让学生向往西部风情、赞美西部人民。美术课上则安排了想象画练习。最后,在对西部有了很多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星期天为西部做一件最想做的事,让学生在极其深刻的体验之后,进一步自由地表现自我。

案例中的年轻教师在画报的启发下,敏锐地抓住“西部”这个“整合点”,充分利用语文与其他学科中与西部相关的内容,协同社会、音乐、美术这几门学科确定了“关注西部”的学习主题。并调整了各学科的进度,将这些内容按比较科学的逻辑顺序整合起来。整个活动贯穿了“关注西部”的主题,综合运用了搜集资料、汇报交流、读书品味、唱、说、画等多种形式,最终形成了西部图片集、西部特产小宝库、西部传统节日汇编,还有学生给西部小朋友写了热情洋溢的交友信,引人注目的想象画等等。把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实现了学习内容的整合,提高了教学的整体效益。

从地方文化活动中发掘主题,地方文化包含了地方的节日庆典、文艺活动、民间工艺、民间习俗等内容,这些内容是学生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学生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引导学生关心当地的文化生活。教师可以“依据儿童当前的经验、需要、兴趣等等,选择某一普遍化或理想化的文化生活的侧面,寻找足以满足和培育这些需要的材料,从而使儿童对自己目前的生活和环境有更深的理解。”在了解和促进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全面的语文素养。

案例

渲染气氛营造学习情境

师:人类源于海洋,因为海洋孕育了人类最初的生命;人类向往海洋,因为海洋有母亲一样的胸怀。九月。在我们的家乡——石浦港畔,举行了盛大的开渔庆典。人们怀着感恩的心情,怀着美好的祝愿,向大海献上生生不息的祝福。(播放祭海仪式的录像片断)(生观看)

引导进入问题情境

1.自由阅读文本《相约开渔节:倾情大海》

师:祭海仪式拉开了为期三天的开渔节的序幕,同学们搜集了大量的有关开渔节的资料,老师也整理了一篇《相约开渔节:倾情大海》的纪实片,请同学们自由阅读、思考:如果要全面地了解开渔节,可以从哪几方面着手作深入的研究?

2.提取相关研究专题,简要阐述理由

生1:我想从“象山自然风光”着手。开渔节之所以在我们的家乡——石浦举行,是因为它得天独厚的条件。“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石浦正是以其独特的山海风光赢得了世人的瞩目。

生2:我认为值得我们研究的资源很多!那些具有浓浓风情的活动串成了开渔节的主旋律。所以,我们想研究这一系列的民俗活动。

生3:“为了地球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这是联合国为2001年世界环境日确定的主题。面对船多鱼少甚至无鱼可捕的现象,象山渔民在切肤之痛的体验中悟出了“欲取先予”的道理,首先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延长东海休渔期的建议,并最终被采纳。不仅如此,我们象山渔民还利用开渔节这一载体,大力开展保护海洋的宣传,而最能体现海洋环抱的理念当数“中国渔民蓝色保护志愿者行动”。所以,我们认为“海洋环保”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专题……

3.小结并提炼专题主题

师:同学们的这些研究专题都很有价值。是的,今天的中国开渔节,已不仅仅是象山的一种庆典活动,它所承载的渔文化的主题已经和“保护海洋资源,拥抱蓝色”的世纪主题融为一体,它的内涵也已经拓展为弘扬渔文化、发展海洋旅游,促进象山与世界的经贸交流。诚如开渔节喊出的响亮口号:“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类自己!”(板书)

徐老师抓住了了地方重大的文化活动——开渔节,大做文章。运用录像和文本材料,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自己发现有价值的研究专题。在学生充分思考发现的基础上,教师顺理成章地归纳出了活动的主题——“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类自己”。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为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展明确了目标和任务。

以上所述,并不是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选择的全部。在日常的教学和社会生活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增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意识,做生活的有心人,一定能引导学生发掘出更多精彩的学习主题,开展丰富多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为学生的语文实验和语文素养的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天地。

实施过程策略,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实施策略上与单篇课文教学是有较大区别的,既要着力体现其综合性、自主性特征,又要立足于体现学科性、实践性、体验性特征,把着力点放在组织、引领学生参与整个实施过程上。因此,在选用教材上的主题(内容)或开发生成新的主题(内容)之后,要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制订学习方案(策划)、开展学习活动(探究)、展示学习成果(交流)上。

制订学习方案。制订学习方案,实质上就是组织学生进行活动策划。策划能力在学习和生活中都十分重要,教师要注重在实践中进行训练,把写活动计划(方案)作为应用文加以具体指导,逐步增强学生的活动计划(策划)能力。探究的主题一旦确定了下来,接着教师就要教会学生学会制订学习方案。对于综合性学习方案的制订,根据各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一般经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的学生主要以扶为主,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生主要以“放”为主,扶放结合。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起始阶段,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一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方案,大致包括:项目名称、研究人员、研究目的、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研究的步骤及时间安排、预期的研究结果等内容。这种学习方案,一般适用跨学科或联系社会生活的比较大的学习项目。制订学习方案,可以增强研究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这种综合性的学习项目,一般一学期安排1~2次为宜,而且一般适用于第二学段以上的学生。

开展探究活动,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的学习方式和强调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等新的理念,要能在综合性学习中具体落实,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和策略就是组织引领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因为,教学论中的“活动”,是指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参与的,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活动对象为特征,以实现学生综合发展为目的的主体实践。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食物的需要更为强烈”,“对一个可能使他使出全部精力的活动,他将感到一种本能的冲动,因为这正是使他的能力得以完善的道路。”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认识不可能单独起源于主体,也不可能单独起源于客体,只能来源于两者的相互作用,即主体对客体的活动。现代教育十分重视采用活动的形式进行教学,主张通过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养成良好品格。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认为,个体的认识起因于主体对客体的不断同化、顺应和平衡。在皮亚杰看来,“复制的真理只能算半个真理。”真正理解一个概念和理论,就意味着主体对它们的重新探索、发现和创造,而不是简单地接受、重复和记忆。基于上述认识,我们组织指导学生制定综合性学习方案以后,就要着力引导学生围绕学习方案开展探究活动,这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体部分,教师在引导过程中要努力体现以下“三性”:

第一,主体性。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体,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开展调查、访问、记录、参观等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对外界环境的主动适应性,通过观察调查、数学计算、查阅资料、协商交流,感受生动的现实生活,帮助学生发现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

第二,合作性。综合性的探究活动离不开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既要有明确的分工,防止出现互相推诿、被动参与或唯我独尊的情况,又要注意小组成员之间的通力合作。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在合作中与人协调和施展自我,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合作的精神,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率。

第三,体验性。体验是探究性活动的重要方式,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需要面对现实生活,以独特的经验,形成个性化的认识。在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往往需要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改造或重组,改造或重组已有知识的过程既是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过程,也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过程。语文综合性学习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为了增强活动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可将语文综合性学习分为游戏活动类、竞赛活动类、阅读实践类、口语交际类、专题研究类等不同的类型,在具体指导时注重区别对待。如游戏类活动:具体包括语文游艺宫、编演课本剧等,开展这类活动要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形式要活泼,能激发学生兴趣,但不能为搞游戏而搞游戏,游戏不能脱离“语文”这个根本;竞赛类活动:具体包括成语大比拼、古诗总动员、识字擂台赛等,值得注意的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竞赛活动与日常生活中的竞赛不同,竞赛活动目的是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因此应从听、说、读、写等方面设计活动;阅读实践类:具体包括读书交流会、诗歌鉴赏、某书评析等,这类活动是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最重要、最普遍的形式之一,因为《语文课标》中明确提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应不少于150万字),要完成这一目标,必须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其方法可结合课堂教学推荐课外读物,可依据文体、作者等指导阅读系列作品,且课外阅读要注重拓展语文学习渠道、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口语交际类:具体包括专题辩论会、热门话题讨论会、介绍我的家、故事会等,活动的开展既要立足课堂又要充分利用课外阵地,如布置学生每天收听少儿广播节目,训练听话能力,再组织学生把有趣的内容讲给大家听,以训练表达能力;专题研究类:具体包括搜集有关家乡的资料介绍家乡、进行有关环保方面的情况调研、搜集乡土民俗(如民间故事的搜集与研究、乡土文化的搜集与研究、民风民俗的搜集与研究、本地主要经济产业的研究)等,主题(内容)的选择既要坚持立足教材,又要拓展教材,使主题(内容)覆盖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

展示学习成果,探究活动告一段落之后,教师要趁热打铁,及时引导学生交流与分享探究成果。交流的目的不是评判探究成果的多少与优劣,而是创造一个真诚倾诉和启迪思维碰撞的机会,通过倾听,分享他人的成果和心得感受。交流与分享的成果内容,不仅包括物化的研究报告、改革建议、图片资料等,还包括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内心体验。如在探究过程中曾遇到过哪些困难、这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克服困难后心里感受怎样等等。另外,在交流与分享时,可以在某小组发言的基础上,让其他同学对他们的发言内容提问或提出建议,使交流的过程成为全班同学共同探究、学习、反思的过程。

综合性(探究性)学习活动后的展示与交流,是更大范围的合作学习。因此,展示交流的关键是全体学生的参与,要让每个同学既能反映自己学习的成果,又能分享其他同学的收获。全班采用哪种形式的交流展示,既要听取大多数学生的意见,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参与面和参与的程度。同时展示与交流不应只有单向的讲和听,要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比如采取汇报人带动全班同学活动、对汇报进行补充或发表意见,或听众提出疑问请汇报人(或这一组)的其他同学解答、听众对汇报作评价等方法,互动性、参与性就很突出。

评价操作策略,教学评价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具有导向和监控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作用,必须构建新的评价机制,这是确保“语文综合性学习”顺利开展的保证。其操作要领是:

在评价目的上,由注重“甄别选拔”转变为强调“促进发展”,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和“精英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语文课程的评价主要是为了从众多学生中筛选少数尖子,评价实际上成为一种终结性的甄别选拔过程。新的课程评价观认为,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服务。因此,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应体现“育人为本”的思想,变以往那种简单地给学生排名次等做法,应立足于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确保所有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这种发展不是指某方面知识的获得,而是全面的语文素养的提高。

在评价过程中,由注重结论转变为强调过程,语文综合性学习是通过一个个主题来展开的。评价应侧重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语文素养,而不是通过学习所获得的学习结果。那种用书面考试来评价一个学生的所得所失,针对学习的结果打上一个分数,特别是几个学生合作的探究项目,就用总分除以人数,得出个人所得,这是极其荒唐的不负责的错误行为。因此,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把着力点放在过程上,既要看项目的确立是否有价值,内容设计是否具有可探性,探究的方法是否科学,又要看实践活动是否做到全员参与和全程体验,还要看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合作能力,以及在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在评价主体上,要由单一化、单向性转向多元化、互动性,传统的评价主体是单一的,评价模式是由上而下的单向直线式的,学生作为被评价的对象而被排斥在评价主体之外。新的语文课程评价理念主张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互动性。一是要改变单一的教师评价学生的状况,实现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的多元化评价;二是要增强评价的民主性,强调评价主体之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使评价对象最大限度地接受评价结果,而不是把评价的结果“强加于”评价对象。

在评价标准上,要软化班级成员参照,强化自我参照,评价标准是实施评价的首要前提和条件,传统的评价标准过分强调“班级成员参照”,而且往往以班级尖子学生作为评价的参照,严重挫伤了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评价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因此,我们在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时,要最大限度地软化“班级成员参照”强化“自我参照”。“自我参照”就是“个体标准”,它以每一个体的现实基础和条件为依据所确立的适合个体发展需要的内差性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标准因人而异,具有个体性、灵活性的特点,它能促使学生在对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认识中增加自信,发挥潜能。

在评价方式上,要由单一的量化评定转变为多样化的综合评定“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一项比较复杂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果采用单一的“量化评定”的方式,不但不能反映综合性学习的本质,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压抑学生个性发展的丰富性。因此,我们在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时,要由单一的“量化评定”转变为多样化的“综合评定”。做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多维活动要求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校内的,如校园景观、图书馆、广播站、校园网;当地的,如自然的、社会的、人文的课程资源;当时的,如节日、纪念日、刚刚发生鲜活的重要事件和有价值的社会现实。把他们有计划地、及时的引进到语文教育教学之中,可以大大加强语文课程和时代的联系,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可以使语文课程内容成为源远流长的一泓活水,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变封闭为开放,加强与课外、与生活的联系和沟通;变读书、答问单调的形式为课堂上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讨论、游戏、表演、展示、欣赏、评价……让每个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同学间有更多交流、合作的机会,使语文实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使小课程连着大世界。

总之,教师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一切课程资源、一切活动形式都为我所用,将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形成一个整体,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教育资源,在自然、社会广阔的天地里,引导学生不断获得学习语文的乐趣,不断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