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世纪教育思想之理解_立特色兴校之本

新世纪教育思想之理解_立特色兴校之本

时间:2022-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世纪教育思想之理解_立特色兴校之本 新世纪教育思想之理解郭丽娜摘 要:在新的世纪,根据大学教育的现状,准确理解教育要着重把握三个方面: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知识传授,更注重思想、灵魂、智慧的培育和塑造;教育的过程,既要重视认知,又要重视情感体验、意志锻炼和行为训练;教育的方法,应注重教师学生双向交流沟通。“以人为本”,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和唯一追求。

新世纪教育思想之理解_立特色兴校之本 

新世纪教育思想之理解

郭丽娜

(绵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 要:在新的世纪,根据大学教育的现状,准确理解教育要着重把握三个方面: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知识传授,更注重思想、灵魂、智慧的培育和塑造;教育的过程,既要重视认知,又要重视情感体验、意志锻炼和行为训练;教育的方法,应注重教师学生双向交流沟通。

关键词:灵魂塑造;情感体验;双向交流(www.guayunfan.com)

随着社会与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不同职业、身份、学科的人们对教育的认识逐渐加深的同时,也对教育存在着的种种误解。根据中国大学教育的现实状况,从消除对教育的误解出发,我们在新的世纪准确理解教育,要着重把握教育的目的、教育的过程、教育的方法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教育的目的——知识传授与灵魂塑造并重

在当今高等学校教育中,严重存在着重知识传授,忽视思想、灵魂、智慧培育和塑造的现象。不少学生认为上大学的目的就是学习专业,将思想政治教育、学会做人做事,当做是专业之外的附属品。因而,在一部分学生中造成这样一种现象,每学一门课,学生首先要问,“有没有用?”“能否帮我找到理想的工作?”即使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也是如此。而教师一般则认为:“我是教知识、教专业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辅导员、公共课教师的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效果不理想,教师、学生对教育目的的误解是一个重要原因。准确把握教育的目的,推动领导、教师、职员,特别是广大教师关心、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解决认识和方法两个方面的问题。

(1)从认识方面看,教育的目的在本质上是“育人”而非“制器”。人是一个整体,德、智、体、美不可分割,而德是方向,是人生发展的关键。大学生既要成才,又要成人,成人是成才的前提。纵观目前德育状况,有的教师把德育看做可有可无的装饰品;有的教师在埋头猛攻指标的同时,把德育抛入被遗忘的角落;更有一些教师违背德育规律,只管耕耘,不问收获,既浪费时间,又误人子弟。教师和学生接触最多,影响最大,教师对教育目的能否正确理解,总是会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只是在于产生影响的好坏之别。

(2)从方法方面看,为了探索教师结合专业教学,专家提供了八种进行人文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方法,值得借鉴。

起于知识。科学和道德的最大关联,在于讲实话,帮助人类弄清各种各样的真相。只有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道德,才是最可靠的道德。为此,教师们在讲授专业的同时,应力图“扩展专业的内涵,将之与广阔的生存空间相连”。如讲授学科、专业发展史,让学生了解所学理论的社会价值;介绍学科发展中优秀科学家献身真理的感人事迹,以激发学生产生崇高的正义感和责任感;介绍学科中与当前国计民生密切关联的知识,以激发学生献身于造福人类与社会的热情。

启迪精神。结合专业教学,培养学生的自我观照、自我领悟、自我理解的反省精神,合作精神,献身精神等。以反省精神为例,一个没有反省精神的人算不上一个高素质的人,没有自我反省,没有确立自我,就谈不上自尊与自律。教师在专业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反观自身,在自省中提高”,“教师最关键的是要启发学生从自身存在的问题出发去完善自我”。

渗透美育。美育以陶冶我们的情操为目的,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结合科学教育进行美育,挖掘科学中美的因素,让学生体验美;将所传授的知识组织在一幅优美和谐的图画中,让学生感受美;挖掘科学中的艺术价值,让学生的精神在美的意境中升华。

行为互动。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习惯的养成,严谨治学态度和作风的培育,除了学习知识外,还要靠实践,靠行动,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为行动。教师在教学中,要严格要求学生,要将自己的言行作为教育、影响学生的特殊教材;同时,还要让学生组织起来开展活动,在活动中相互合作,相互影响,培养团队精神。

营造氛围。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民主、宽容、向上的氛围,让学生去感受,体验,这主要体现在:欣赏、鼓励,营造学生主动发现自己价值的氛围;走进学生心里,了解学生,能用“学生的话”与学生交流,造成一种平等、信任的氛围。

以悟导悟。梅贻琦曾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如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所以,让那些“从游的小鱼”,时时处处能够受到强烈的积极影响和感染,不仅是教育的需要,也是教师的使命。教师要以自己对人生的体验、感悟去引导学生感悟,达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灵魂的碰撞,心灵的沟通。学生只有经过体验、感悟,才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和唯一追求。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把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格的完善、情操的修养、体魄的强健、潜力的开发作为育人工作的出发点,培养充满关怀、尊重、友爱、理解、体谅的人文氛围,真正做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为此,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把学生当做加工的原料;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导师的指导作用变为引导作用;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方便。

止于境界。学科知识和道德的结合,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只有到了觉悟、理想、境界的层面,才能真正融合起来。这种境界是为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而奋斗,它是人类最崇高的理想,又是科学作为一项与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的社会活动所体现的根本性的文化精神,教学中要努力去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二、教育的过程——知、情、意、行和谐统一

人是活生生的生命体,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教育要以人为本,把人作为主体,以精神提升人,高度重视人的创造性。在高校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严重存在着只重视认知过程,而忽视情感体验、意志锻炼和行为训练的倾向。一些教师以为,“只有讲道理才是教育。”教育当然要讲道理,要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但认为教育就只是讲道理,只有讲道理才是教育,则是片面的,这是对教育的一种误解。任何一种思想品德都是由知、情、意、行四个因素构成,只有这四个因素都发展好了,良好的思想品德才得以形成。在教育中,既要重视认知过程,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意志锻炼和行为训练,因此,要把握实施教育过程的全面性,全面关心和培养大学生思想品德中的知、情、意、行,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四者相辅相成,全面和谐地得到发展。

(1)知——晓之以理。知,即道德认知,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这是人们形成和发展自身品德的认识基础。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开展文化素质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国家的前途命运、自己的社会责任以及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提高识别是非、善恶、美丑、公私和荣辱的能力,形成正确的认识。

(2)情——动之以情。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它一般在认识基础上形成,是运用一定的道德观评价自己与他人的品行或某种事物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和主观态度。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推动认识转化为行为,发展为信念。感受,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是人的生命过程。要让学生在学习先进人物过程中,在了解、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生活中,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去感受,在感受中产生感动,在感动中培养民族自豪感、对工作的责任感、对正义的崇敬以及对党和祖国的热爱,在感动中净化心灵。

(3)意——强之以意。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首要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意志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坚持不渝地履行自己的义务,排除各种干扰和障碍,朝着自己选定的目标坚持下去。要让学生在刻苦学习中,在研究探索中,在勤工助学中,在创新创业中,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培养顽强的毅力,从而能从严锻炼自己,克服种种困难,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4)行——导之以行。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动。王夫之给德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德者,行焉而有得于心之谓也,则凡行而有得谓之德。”一方面,良好的品德,只有在活动中,实践中才能形成;另一方面,行为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要让学生在学习研究、社会实践、遵守学校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中,深化认识和情感,锻炼意志,增强信念,形成良好的习惯和作风。

三、教育的方法——注重师生双向交流

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这种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且呈动态联系。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往往注重教师对学生的单向传授过程,忽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过程,一些教师误以为只要老师讲了,学生就能消化,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学习知识是个人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建构,个体总是通过原有的认识结构以达到对新知识的理解与获得。在教学中,对教师而言,上课是与人的交往,而不是单独的劳作;是艺术创造,而不仅是教授;是生命活动和自我实践的方式,而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是自我发现和探索真理的过程而非简单地展示结论。

教学是教师、学生双向互动过程。教学效果绝不取决于教师的个人授课效果,而在于用心观察学生的反应,关心学生知识消化情况,因材施教。

(1)要站在学生立场,了解学生。了解他们原有的知识结构、思想水平;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了解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状况及取向;了解他们的困惑以及在知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了解他们的个性、爱好、兴趣等等。为此,要通过个别谈心、座谈、参加学生的活动,阅读学生的作品等多种方式,用心去体察、感受他们的需要、渴求。如果说今天的育人工作收效甚微,恐怕与不研究、不了解教育对象不无关系。正因为这样,势必导致教师说的与学生想的相距甚远,不入耳何以入心!

(2)要发现学生潜能,尊重学生。学生既是教学活动的对象,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潜能、珍视学生价值,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改变自己、完善自身的能力,让学生将其优点生长、放大,以其去克服自己身上的消极因素。教师还应平等对待成绩或优或劣的学生,尊重学生,以赢得学生的尊重。同时,要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3)要真诚地与学生交流、沟通。学生对教师所施与的教育影响是有选择的接受的,这种接受的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教师的接受程度,学生在与教师的交流过程中,只有感到被信任、被关心之后,才会坦率地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才会接受老师的教育。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只有教师放下居高临下的身份,转换为朋友的角色去对待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积极配合,收获有效的信息反馈。真诚交流的品质是搭建教学良性互动的桥梁。

教育是教人以为渔之能,育人以做人之德。教育是回声与原声的碰撞,是池水对游鱼的呵护,是云朵推动云朵,是大树撼动小树,是心灵赢得心灵,是爱博得爱。教学是教师的生命的历程,让我们用整个生命去对待教学,对待我们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彭智勇. 教育的境界要向上[N]. 中国青年报,2009-01-09.

[2] 刘献君. 准确理解教育内涵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9).

[3] 王秀兰. 教书育人——高校教育的主旋律[J]. 开封大学学报,1997(11).

[4] 谭海燕. 高校师生的交流沟通现状及对策分析[J]. 探索争鸣,2008(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