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思想特色

教育思想特色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魏书生的教育思想是极有特色的,特色化的教育思想不仅指导着魏书生的教育实践,还使他作为一名教育家对中国当代和未来的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魏书生怎么评价教师职业?在魏书生看来,教师的职业不可能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教师要让自己的职业幸福感得到提升,使自己人生更有意义,就应该在面对自己的职业时,“把它看成这是自己一个宏大的事业”。

教育思想指人们对人类特有的教育活动现象的一种理解和认识,这种理解和认识常常以某种方式加以组织并表达出来,其主旨是对教育实践产生影响。魏书生的教育思想是极有特色的,特色化的教育思想不仅指导着魏书生的教育实践,还使他作为一名教育家对中国当代和未来的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三重收获的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某一职业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是人们对待职业的态度和信念,对职业目标和职业动机起决定作用;是价值观体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职业价值观是教师对其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一种评价,反映了教师的职业需求,即看重这一职业的什么方面,想从职业中获得什么。

魏书生怎么评价教师职业?他对这一职业的需求是什么?在魏书生看来,教师的职业不可能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教师要让自己的职业幸福感得到提升,使自己人生更有意义,就应该在面对自己的职业时,“把它看成这是自己一个宏大的事业”。教师的职业价值在于为社会培养人才,教师在职业中收获的是精神的满足。

教师劳动的三重收获

尽管生活清苦,但绝大部分教师仍以为国分忧为荣,以为民吃苦为乐,情系祖国未来,心付颗颗童心,以自己的辛勤劳动表达着对人民教育事业的忠诚。许多教师心甘情愿在这住房条件差、额外收入少、耗心费神的学校工作着,心甘情愿当这许多人都瞧不起的孩子王。

我属于愿意当教师的这一类人。这样,我们这些愿意教书的便常常聚在一起,谈我们这一行又穷又苦的事业中的乐趣,以激励自己更踏实、更认真、更有效地做好本职工作。

我觉得教师的工作尽管又苦又累,但又确实是一项很吸引人的工程,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劳动有三重收获。

1.收获各类人才

农民劳动,收获粮食蔬菜等农业产品;工人劳动,收获钢铁机器等工业产品。

农民、工人生产出了社会需要的粮食、机器,看到自己生产的粮食、机器服务于社会,满足人民的需要,于是产生幸福感、自豪感。

教师呢?教师的直接劳动对象是人。一个知识面很窄、各方面能力很低的娃娃,经过幼儿教师、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大学教师的精心培育,就成了知识较丰富,有一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才了。看到自己培养的人才在工、农、商、学、兵战线上为党为人民做着实实在在的贡献,哪一位教师能不感觉到幸福自豪呢?

当然,人才的培养周期不像粮食、机器的生产周期那样短,那样很快就看到效益,那样容易引起领导者的重视。唯其如此,才更使教师产生一种为祖国未来而鞠躬尽瘁历史责任感,产生一种更加神圣的自豪感与幸福感;唯其如此,才使教师不那么急功近利,而是培养了较为宽阔的胸怀、较为远大的目光和较为坚强的韧性,从而强化了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未来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观念。许多教师之所以爱自己的事业,就是因为他们爱自己的劳动收获——各类人才,他们爱看着自己培养的学生在各行各业大显身手,他们爱想象自己正在培养的学生将来去实现自己的梦。

2.收获真挚的感情

教师除了收获各类人才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收获,就是真挚的感情。

人都是有感情的,特别是学生时代培养的感情尤为真挚。师生的心与心之间的呼应就像人们在群山之中得到回声一样,教师对着学生心灵的高山呼唤:“我尊重你,我理解你,我关怀你……”学生便在心灵的深处回应:“我尊重你,我理解你,我关怀你……”

年复一年,教师就像从一条河的岸边接一届届新生上船,用满腔热情和真挚的爱,把他们送到理想的彼岸,让他们奔向远大的前程。学生们不仅在船上时不断表达着对老师的满腔热情和真挚的爱,就在他们奔向远大前程以后,三年、五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以后还不断表达着这种满腔的热情和真挚的爱。公式可能淡漠,定理可能忘记,而师生之间培养起来的真挚感情,却常常经年累月不仅不淡忘,甚至会越积越深。有许多毕业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同学不是相约重到母校聚会,去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嘛!

随着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的提高,人类对衣食住行等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对感情的需要,对人际关系和谐,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尊重、帮助、信任、谅解的需要会越来越强烈,而教师的工作恰恰最容易使人的感情得到满足。有时候老师也批评学生,当学生咬着死理、脾气执拗起来时,也会使老师生气。然而一旦风波过去,学生明白了道理,明白了老师的一片善心之后,师生之间的情谊会愈加深厚。当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他们甚至把读书时受到老师的批评也当成了感激老师的理由。

我曾和一些原来教书、后来改行从政的同志多次谈心,发现大家有一个共同的遗憾:失去了来自学生的那些激动人心的、纯真的感情。

我也曾见过不少这样的教师,有关单位请他们改行做行政领导工作,房子好,待遇高,可他们不为所动,偏偏眷恋着这又穷又苦的教师工作。问他们为什么这样,他们也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人活一生不能只为名利地位。我们教书惯了,把一片真情捧给学生,也感觉到学生一片真情对自己,这才是人世间最美好的。这里应该补上一笔的是,师生之间感情的交流是一种崇高的美。老师在对事业、对学生的奉献过程中也未希冀学生的报答;受到美好感情陶冶的学生,热爱的也不仅是自己的老师,他们更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事业,热爱生活。

3.收获创造性的劳动成果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人是千差万别的,要做好教育工作,就得充分发挥创造性。正是这种工作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学识渊博,并且每时每刻都要开动脑筋,针对当时的情况和学生的差异,创造性地处理各种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随时都有科学研究的机会。

不要说学校、社会这样的大范围内有科研题目,单讲学校教育,单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就各有数不尽的科研题目。以学生的注意力为例,就能写出上百篇科研文章,诸如《男女同学注意力的差异》《一节课各类学生注意力的变化》《练习题设计对学生注意力的影响》《增强学生注意力的若干办法》……这用武之地该有多么广阔!

我之所以爱教书,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觉得教师从事的是最富有创造性的劳动。它的每一段时间、每一处空间都有科研题目,都能有新发现,能看到学生中新的、积极上进的因素,能看到教师自己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潜能,还能看到环境中的各种有利因素。教书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我总想,同一课书,能有上百种甚至上千种讲法。我们应该研究更科学的讲法,即使今天这种讲法比昨天科学,那也仅仅是向后看得出的结论。向前看呢,一定还有更科学的方法等着我们去探索研究。

这些年来,我边工作边探索研究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先后在报刊上发表了66篇文章,出版社先后出版了《魏书生教育方法100例》《魏书生语文教育改革探索》《魏书生教育文选》等书籍。另外,还出版了我主编的《中学生用功术》和我写的20万字的《语文教学探索》。我深深体会到教师的劳动确实有利于收获科研成果。

从研究的角度看教育,常看常新,常干常新,不仅能增加工作兴趣,还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我现在除了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并兼两班140名学生的班主任和语文教师外,还有不少社会兼职。许多同志问我,这么多工作怎么做,我觉得主要靠科学研究。从科研的角度去进行工作,就能调动教师及学生们的积极性,使教师成为学校的主人,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大家都以主人翁的姿态去研究教与学,自然就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

每个人都有不同层次的多种需要:衣食住行的需要,劳动、学习、研究、创造的需要,人际关系和谐、亲情、友情、爱情的需要,为他人、集体、社会尽责任尽义务的需要,追求理想社会的需要……不同层次的人对不同层次的需要的强烈程度也不同。有的强烈需要物质,有的强烈需要感情,更有的强烈需要追求理想。

尽管教师穷,不能满足人们物质的需要,但由于教师的劳动能有重要收获,收获各类人才,能满足人们为社会尽责任、尽义务的需要;收获真挚的感情,能满足人们感情和谐融洽的需要;收获科研成果,能满足人们研究创造的需要。所以,大部分教师还在穷苦的条件下,呕心沥血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才华。

有人说,教师像蜡烛,燃尽自己,照亮别人。其实各行各业的人,谁又能不像蜡烛呢?一个人来到世间,便像一支蜡烛点燃,燃尽自己是历史的必然,是大家都相同的。不同点在于有人只燃自己却不肯照亮别人,甚至去伤害别人,有人却想方设法去照亮别人。同样是燃尽自己,为什么不去照亮别人呢?照亮别人不是一种幸福吗?教师的职业恰恰是最有利于照亮别人的职业。从文化积累对社会发展的意义上说,我们的理想社会,也是在人们的心灵不断地被照亮的过程中,通过无数心明眼亮的人去拼搏、去奋斗、去牺牲才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思考,教师工作的深远意义又远不止上述的三重收获。

当然,在教师现有待遇较低的情况下,仍然有大部分教师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这是一个方面。话说回来,另一方面,教师待遇也确实需要提高。好在国家已注意到了这一问题。我们相信政府会创造条件,尽最大的努力提高教师待遇。

魏书生一共申请了150多次,才获得当教师的资格。

魏书生在工厂里干了六年,也是对教师这个职业苦思苦恋的六年,起初是淡淡的割不断的依恋,最后是“为伊消得人憔悴”了,六年里他的书面申请共达150多次!即使世界上最痴情的男女,也不会单方面地花这样长的时间去苦苦追求一个从不答复自己的对象。

成为教师之后,魏书生一直忘我工作,潜心育人。

《红楼梦》在开篇中有这样的偈语:“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修改,可谓十年辛苦不寻常。正是以这样的痴迷,他才能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长篇小说。

魏书生为了把教师工作做得好一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钻研有关教育的知识,常常学到食不甘味、寝不安席的地步。即使身患重病,也是不愿间断,为此而度过的不眠之夜是难以数计的。魏书生对教育事业就是这样痴迷,这样执著,因此才有事业上的巨大成功。一个人,只有真正发自内心地爱上了一项工作,有了浓厚的兴趣和渴望,才能锲而不舍地去做并努力把事做好。

魏书生热爱教育事业,尽管生活清苦,总是以为国分忧,以为民吃苦为乐,情系祖国未来,心付颗颗童心。西方人讲像信仰上帝一样信仰自己的职业,魏老师对教育的热爱,是一种痴迷,一种信仰。

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对魏书生的评价最为中肯:“魏书生同志还不是一个一般的教育家,他立志教育事业,有一种忘我的精神,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也不是一般教育家都能做到的。……把学生看得比自己重要,自己可以忍受生活上的种种不便,种种困难,目的是把这些学生一个一个地教育成才。这是一种真正的共产主义精神,也可以说是宗教家的精神,就是牺牲自己,拯救别人。”

魏书生就是这样的一个痴于教育,一个在育人世界中忘却自我的人。

正如有人说过的,每位老师都爱过这份职业,只是八九分与两三分的区别。每位老师都烦过这份职业,谁都有职业倦怠的困惑。每位老师都爱自己的学生,只是爱优等生与爱所有学生的差别。每位老师都烦过自己的学生,如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倒数第一的学生。每位老师都……但许多老师却过着截然不同的教育生活,到底是什么原因?

答案很简单,怎样看待教师职业,树立怎样的教师职业价值观,就有怎样的教育生活。魏书生,是教师的楷模!

(二)素质全面的未来人才观

1.辩证全面看待学生

如何看待学生是教育工作者绕不开的问题。魏书生的学生观未必是新鲜的,却至少没有机械、片面之弊。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学生是平等的人,魏书生总是将学生放在与老师平等的位置上,人格上尊重他们,教育教学中信赖他们。民主化的教育思想正是以平等的学生观为基础的。魏书生的学生敢于提醒老师制怒,是平等学生观的必然结果。魏书生主张教师的心灵应向学生敞开,让学生监督老师的言行,是更深层次的师生平等观。

第二,学生是有个性的人,即承认学生的个性,帮助他们发展优良个性。当学生的个性不适合教师的口味时,魏书生主张克制自己,“迁就”学生。

第三,学生是发展的人。魏书生反对用静止的目光评价学生,好学生固然会继续进步,差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魏老师不仅承认差生可以进步,还允许学生在进步过程中出现反复,他认为学生反复100次,教师可以作第101次的转化工作。

第四,学生是内心世界复杂的人。魏书生认为,每个人“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人是广阔的世界,心灵是复杂的宇宙,他承认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矛盾性、多面性,他让学生进行“两个自我”的“斗争”,他告诫人们“不要轻易说看透了一个学生”。

第五,学生是帮助自己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人。从这个角度看,再调皮再淘气的学生也不会令人厌恶。可以肯定,要学魏书生,不接受魏书生的学生观是行不通的。

2.着眼未来培育人才

魏书生教育教学的一个特色是,始终把“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放在突出位置来思考,他注目于世界科技动态、教育动态,经常向学生介绍科技信息,介绍教育学、心理学、思维科学等知识,他还设想开设“简明未来学”这门课程。他提出要尽一切努力发展学生的人性与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在魏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安排了很多指向未来的育人内容,诸如“了解国外学生怎样学习”“三十五年后的班会”“注目国外科技”“五千万年后的地球上”“站在月球上想到的”“人是广阔的世界”“两个自我”“比天空更广阔的”……这些内容配合灵活的教育方式,学生获得的就不仅是眼前需要的知识和考试需要的应试能力,而是实实在在地影响终生的素质。

于漪在谈到学习魏书生时说:“首先,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教师不仅要跟着时代步伐走,思考的问题还应该比生活的年代更远一些,否则就无法教育孩子。”于漪认为魏书生是具有高远教育目光的典型。魏书生十分重视培养创造性的、面向未来的人才,他说:“一位负责的教师,最重要的,不仅要教给学生以眼前知识,更要培养有利于未来,有利于人类的个性。”

(三)服务学生的教书育人

1.服务学生的思想

在魏书生看来,教师和学生之间是“教学相长”、师生互助的关系。那么站在教师的角度,就应该从内心深处树立起为学生服务的思想。知识的学习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每天背起书包,来到学校,走进学室(不是教室),拿出学材(不是教材,书本只是学习材料),开始自学,遇到问题,查找资料,实在不会,大家商量,没有答案”,再问老师。老师最应该做的,在魏书生看来,就是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因此,还是在他刚上讲台不久,就引导学生画初中阶段的语文知识树,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用“六步教学法”教给学生如何自学语文。思想品德、人格和心灵的成长,学生也是自我发展的主体,教师所做的一切,最终都是帮助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魏书生经常跟学生交流如何发现内心深处的两个自我,引导学生寻找自身的优点,即使犯了错误,他也采用一种有利于学生观照自己内心世界的方式——写错误说明书或者填写心理病历……牢牢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是魏书生教育思想的鲜明特色。

如果说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完全是理性的理论认识,那么就魏书生本人而言,他还有充满温情的另一种表述——“愿学生都超过老师”。

1985年,魏书生应邀回到他阔别16年的母校向校长和全体教师汇报他的教育教学改革,大家在听完他的汇报后,专门选择了一个星期天到魏书生工作的学校去听他的课。面对曾经的老师和眼前的学生,魏书生非常激动。当他按惯例征求学生意见,课前一段时间做什么的时候,学生让魏书生当年的老师讲话,魏书生的老师们在发言中追溯当年,给同学们提希望。然后课前演讲魏书生让同学们谈听了魏老师的老师讲话后有何感想,有一位叫冯秀玲的同学表示要努力学习,“将来长大后,一定要超过我们的魏老师”。她的发言让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都乐了,三代师生心心相印,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愿学生都超过老师”,这句朴实的话语后来作为一篇文章的标题被魏书生写进了书中。这些年来,魏书生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这些学生的心里始终惦记着他们亲爱的魏老师,过年过节的问候,一封封书信,真心实意地和学生一起走过的每一分每一秒,最后都酿成了人生的幸福之酒,更加坚定了魏书生为学生服务的信念。

2.重视习惯的养成

魏书生说过,在什么是教育这个问题上,不同的辞书有不同的解释,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论述。他认为,删去繁琐的学术概念,直揭本质的表述应该非常简单,“教育就是培养人的习惯”。书生从刚上讲台任教到担任盘锦市教育局局长,始终提倡每天必须坚持的“一分钟”:一分钟的家务,一分钟的日记,一分钟的军歌或校歌,一分钟的踏步走,一分钟的记忆力比赛,一分钟名著阅读,一分钟演讲……最初是五个,后来发展到七个。无论是五个还是七个,都体现了魏书生育人着眼于习惯培养的思想观念。

3.发展人性和个性

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自觉地发展自己人性的成分,发展自己心灵深处真、善、美的成分,由自在的人变成自为的人。魏书生认为完善的人性就是每个人既有低层次的需要——衣、食、住、行,也有高层次的需要——劳动、学习、创造、亲情、友情、爱情、责任感、义务感,直到具有最高层次的需要,追求人类的理想社会。

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决定了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动物界,因此,每个人心灵世界中既有人性的成分也有兽性的因素。猿终于进化为人这一事实,又决定了人一定离至善至美的人性社会越来越近。教师的责任就在顺乎这一趋势,发展学生的人性。作为语文教师要着重发展学生心灵中需要劳动、需要学习、需要创作的那部分人性。即使对这些需要不那么强烈的同学,我们也要坚信他的心灵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坚信这个世界中一定存在着劳动、学习、创造的需要,不管这种需要多么难找寻,有的甚至压迫为潜意识,也要叮嘱自己走进学生心灵世界中,历尽曲折,也要把这种需要找寻出来。

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了人们丰富多彩的个性。社会的丰富多彩也需要人们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国家需要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80%以上将要成为高素质的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劳动者。这样想来,我们就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他们的特长,就不必逼着100%的学生都去按统一的模式进行高难度训练了。让学生也认识到:升学是人才;当数学家、文学家是人才;当工人,经商搞个体经营,干得踏踏实实,干得出色也是人才。同学们都应该从自己的特长出发,通过不同的途径,掌握尽可能多的语文知识,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4.培养自育的新人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魏书生是站在时代的高度来认识培养自育能力问题。他认为培养自育能力,是学生切身利益的需要,是人民的需要,是国家利益和党的利益的需要,当然也是心理上的需要。那么,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自育能力呢?魏书生认为,从心理学理论来看问题,任何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的形成,都要经历知、情、行、恒的心理过程才能形成和发展。自育能力和自学能力一样,既是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又是一种个性特征,当然也必须经历知、情、行、恒的心理过程才能形成和发展。所以,魏书生在培养学生自育能力的时候,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一样,也是通过知、情、行、恒四个阶段来进行的。他将整个过程的四个阶段的内容分别确定为:“知”的阶段解决“自我认识”的问题。认识什么?“认识新我旧我之争”;“情”的阶段解决“自我体验”的问题,即“感受新我胜利的幸福”;“行”的阶段解决教给方法的问题,主要是“制订扶植新我的计划”;“恒”的阶段解决“自我鞭策、养成习惯”的问题,做到“日夜自新无歇时”。培养具有自育能力的一代新人,是魏书生教育思想的鲜明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