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教育应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_立特色兴校之本

学校教育应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_立特色兴校之本

时间:2022-07-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教育应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_立特色兴校之本 学校教育应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曾国良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对现代教育来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是一般性的要求,而应成为现代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指向。教育工作者应抓住这个关键时期,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这关系到学生的未来。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富有探索性,为学生创设探索情境,提出探索的问题。

学校教育应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_立特色兴校之本 

学校教育应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曾国良

(绵阳师范学院 商学院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富于想象的创造力,还学生以自由思维的空间,使创造的动机得到加强。同时,教师还应该多给学生提供分析、讨论和动手实践的空间。让学生的创造力得以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学校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www.guayunfan.com)

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学生不应该成为没有个性、没有思想、没有创新能力的木头,而应该是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和创新能力的完整的人。现代社会已经步入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如果一个人,一个国家要想在现代强手如林的世界里站稳脚跟,就必须掌握先进的思想和技术,否则就有被淘汰的可能。面对多变的、多样的世界,我们任何一个人,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不可缺少创新能力,不可缺少应变的素质,否则,我们就将永远处于不利地位。对现代教育来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是一般性的要求,而应成为现代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指向。在走向知识经济的时代,由于原创性是发展成败的关键,所以它将成为评价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创新型人才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认知兴趣浓厚、大胆自由、有幽默感、勇敢、坚持不懈、独力性强、不盲从、自信等。相反,胆怯、害怕失败、过分的自我批评、自卑、消极的自我概念、缺乏想象力、从众则是妨碍创造力发展的人格因素。学生阶段的自我意识发展十分迅速,而自我意识的发展势必影响到其他心理因素的发展,其中独立性,坚持性,自信、自尊都与创造力有关。教育工作者应抓住这个关键时期,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这关系到学生的未来。那么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教师要以引导为主

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对学生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思维,变“教”为“导”,要启发学生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敢于创造。由于学生尚处于从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阶段,所以教师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还有促进学生发展的责任,特别是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有所创造的发展。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汲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帮助学生能够创造性的应对环境变化。

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富有探索性,为学生创设探索情境,提出探索的问题。如采用问题情境法,通过创设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情景,利用各种条件,把学生带入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产生各种设想,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探求新知,开发智力潜能;或采用探究发现法,创设出一个精彩的“发现情境”,营造出一个可供学生积极探索的创造氛围。教师精心铺设台阶,调控引导,把学生引向到设疑—实验探究—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过程中去,让他们动脑、动手、动口、动笔,以发现者的姿态进行角色活动,充分领略到学习的充实感,体验到获取知识、迈向成功的欢乐,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行发现问题并寻求答案的精神。

在学习甚至在生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才能不仅将知识学牢学活,而且能将其转化为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鼓励学生学习要标新立异

标新立异,就是强调别致新颖、推陈出新。在神圣的科学殿堂中,但凡能占有一席之地的,都是一些标新立异、独辟蹊径者。居里夫人在实现人工核反应的第一次突破后,接着费米标新立异用种子而不是用α粒子去袭击原子核,结果一举成功。由此可见,要想标新立异,必须破除“常规思维”心理障碍,避免受先前“定势”的影响。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多看学生心理中的合理因素,并给予鼓励。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而要沙里淘金,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

教师自己在教学中也要做标新立异的表率。如在教学中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练、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四多”训练,用于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以及思维的舒畅性;采用多题归一,锻炼求同思维能力;用整体法解题,锻炼统摄思维能力;用反证法解题,锻炼逆向思维能力;用假设法解题,锻炼想象能力和立体思维能力;用等效法解题,锻炼相似性思维能力;用难题巧解锻炼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也培养学生的思维变通性;用多解择优锻炼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等。

给学生新颖别致的解法加分,以鼓励学生发展自己思维的独特性。欢迎学生对老师的解法提出质疑,表扬学生的解题方法超过老师,让学生感受到创造的成功,从而增强他们自强不息、敢于创造的进取精神。对部分学生在学习中的标新立异做法不要轻易斥之为“动乱”予以“扼杀”,应该认真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分析,扬其精华、弃其糟粕,绝不能夭折学生宝贵的创新、探索精神。

(二)启发学生在学习中要富于想象

创造离不开想象,创造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想象不是胡思乱想,而是有其内在的逻辑必然性,大多能预示着可能的后果,并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被证实。被誉为科幻之父的凡尔纳,写过潜水艇、直升机、电视机、导弹、坦克,而这些都是当时未发明的东西。想象可以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教材,因此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敢预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陈规的训练,要珍惜他们的好奇心,努力使学生的想象振奋起来,通过一系列具有逻辑因果关系的想象活动,大大改善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增长。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以假设、猜想、设计实验等为教学的最优选择。可以假设很多场景让学生想象,比如没有摩擦、人变成强导体、地球突然做自由落体运动、重力消失、河水倒流……让学生充分想象将会出现的情景,让学生想得开心,开心地想;也可以模拟理想实验,假设理想模型、理想情境、理想作用、理想体系;还可以在解题训练中进行模型假设、过程假设、状态假设、条件假设、结论假设,化复杂为简洁、变抽象为具体、转深奥为浅显,让学生猜想在实验中增加一些条件会出现一些什么现象,减少一些条件又会出现一些什么结果,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多做探索性实验。

(三)引导学生善于合作、集智取长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知识之间呈现出协作化、综合化趋势。所有的重大发明和突破仅仅靠个人努力是不可想象的。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就是在青年时代与志同道合的朋友讨论中孕育的。一个人要有所创造、有所发明,除了个人的努力钻研并具有开拓精神外,还要具有真诚、开朗的性格以及善于与人合作共事的精神,能够处理好与他人的协作关系,搜集群体的智慧取长补短,这是跨世纪优秀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从学生的角度看,他们与成人交往时,总会感到来自成人的压力,因此,他们更喜欢与同辈人在一起。与同伴交往他们心理上比较自由,表现的机会多,常有创造的灵感迸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较多的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上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相互借鉴,培养学生善于合作、集智取长的能力。如共同解决疑难,友好协作做实验,热烈讨论辨是非,学习借鉴他人优秀的解题方法、巧妙的实验技能、虚心请教的艺术、读书求知的良好方法习惯等,这是非常有助于学生创造力形成和发展的。教师多创设学生间交流的机会,并不仅仅局限在课堂内,如各种参观、兴趣小组、课外活动等形式都非常有助于学生接触真实的生活,在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用集体的智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易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合作是有益的,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创造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的性格修养

(一)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

自信是一种正确、积极的自我观念和自我批评。积极意味着对自己的一种认可、肯定和支持的态度。自信心是个体所具有的自我肯定意识,它对一个人性格的形成、成绩的优劣、事业的成败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决定作用。学生有了自信心,才能不盲从,不“随风倒”,即使自己的创造劳动暂时没有得到承认,依然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创造人才多具有很强的自信心,自信与成功率成正比。中学生的自信,来自于成功的体验,是受到他人认可的。处于成长中的中学生特别关注别人对他们的评价,一旦发现自己眼中的“我”与他人眼中的“我”不一致,就容易产生困惑感和彷徨感,甚至丧失了自信,所以他人评价对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大量调查表明,不少学生怕学、厌学、学不好,就是在很多问题上没有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因此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可贵。为此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和学生进行各种情感上的沟通。

(1)真诚地关爱尊重学生,对学生满怀期望,不轻易作出坏的评价。每个学生的聪明、智慧天赋各不相同,都有可能学到这种或那种本领,取得某些成绩。教师必须尊重、信任学生,不仅承认学生的人格尊严而且要把每个学生看作是有独特价值和无限潜能的。虽然他们人小,可是已经初步具备了独立的意识,他们同成人一样需要理解和尊重。自信心是一个人精神力量的源泉,与人的感情密切相关。教师的眼神、动作、表情,一句恰如其分的评价,相信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能比现在做得更好,这些都能潜藏着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契机。教师应善于创造契机,抓住契机,利用契机,创造奇迹。

(2)不轻易打不及格分数。学习成绩在学生的自我评价系统中占有中心地位,因此自信往往与学校的评分直接有关。对于难学的学科要正视学生的能力,对学生轻易不打不及格分数,应在帮助学生解决疑难之后再给予评分。

(3)不单纯以考试分数的高低评价学生。分数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单纯以考分评价学生,会对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概念的形成造成错误的导向。

(4)实行因材施教。这个教育原则最基本的精神是在教学中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取得进步,从而形成自信。

(5)开展自我竞赛。要求学生把自己现在的成绩与过去的成绩作比较,始终看到自己的进步,这就使最差的学生也有取得成功的机会,从而产生自信。

(6)发展学生个人的爱好与特长。不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使学生在个人爱好和特长中看到自己比别人优越的地方,从而产生自信,克服自己薄弱方面的困难。

(7)注意挖掘学生的潜能。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做发展健全人格、健康品质的主体,创造条件,让他们在生活、学习中经受锻炼,培养自信心和自主、自强精神。比如让学生自己搜集生活中的素材安排墙报、组织晚会,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和实验的合作伙伴,让学生自己排解他们在学习中的疑难,甚至在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让学生当先生走上讲台,等等。

(8)利用集体的力量培养学生的自信。青少年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积极评价,当他受到集体的重视而体会到精神上的满足时,自信就萌发了。因此,教师应坚决制止学生之间在学习中的嘲笑、挖苦、讽刺等不良行为,鼓励相互尊重、相互欣赏。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潜能是无限的,每个人能做的比他现在已做的和相信自己能够做的要多得多。教师要看到学生的未来,放手给学生探索和实践的机会。注意有效地调节、改变学生的不良学习心理,有效地培养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不断地认可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和闪光点,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就会逐渐形成,自信的创造素质才能实现。

(二)注重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

学起于思,思源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科学发明与创造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的。而从有疑到创新也正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大胆质疑、勇于解疑、有所创新是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的一种宝贵品质。爱因斯坦曾经讲过一段精辟的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科学上的实验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英国科学家培根也曾讲过一段富有哲理的话:“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问题开始,则将以肯定结束。”质疑就是要善于寻找事物产生的原因,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这种品质在青少年时期就应当培养。教师应把质疑解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要求学生自己预习教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发现疑难,提出问题;二是要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疑难问题,尤其对教学中疑点和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启发学生思索探讨、逐步解疑,在探索中有所发现和创新;三是鼓励学生间积极争辩,各抒己见;四是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发扬“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新精神,大胆向老师质疑性提问;五是鼓励学生破除迷信,敢于对课本、参考书提出疑问,“吹毛求疵”地列举课本原理、思维过程,甚至教学仪器的缺点,进行批判;六是组织学生间相互批改作业、评阅试卷,发现问题,改正错误;七是启发学生积极探索不成功演示实验失败的原因,“创造”纠正方法,努力分析实验误差原因,设法寻找减少实验误差的途径等。

三、还学生以自由思维的空间

学生是学校的主人,但是主人却不拥有自由。我们的学校讲究的是规范、有序,大规模培养人才的方式要求学生必须统一步调,这渐渐使学生形成了循规蹈矩的思维模式。看看我们的课堂,教师在不停地讲,学生在静静地听,很少有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提出质疑。经过多年的“规范”教育的“培训”,我们的学生已经习惯于听从老师、牢记课本,实验依样画葫芦,考试定要符合标准答案,思维不敢越雷池半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顺从听话与创造力负相关。而中国的传统观念却把惧怕老师看成是学生应有的行为,顺从听话成了好学生的标准,这应该引起我们教师的深思。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就要创设一个自由、安全的人文环境。所谓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限制,给其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或挑剔,使其消除对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才不必考虑迎合教师,敢于表现自己,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其创造的动机才会得到增强,创造的潜能和睿智才会得到发挥。

四、结束语

人才是竞争的关键,教育是基础,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在现实社会中许多人默默无闻地度过了一生,不曾留下些许业绩,究其原因,并非由于缺少聪明才智,而是由于缺少创造精神、创造勇气和创造性思维品质,特别是缺少创造力。其实,只要我们以饱满的创造热情、完善的创造性思维去积极探索、思考和想象,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就会充满活力,我们的创造实践就会硕果累累。现代学校教育不仅要重视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重视学习方法,尤其要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是抓住了素质教育的核心,教育教学才有蓬勃的生机,也才能真正提高质量,培养出大批高素质、富有竞争力的优秀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 郑雪,易法建,傅容. 教育心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钟启泉,崔允.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扈中平,李方,张俊红. 现代教育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