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应用型本科课程特点_应用型本科课程论

应用型本科课程特点_应用型本科课程论

时间:2022-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是院校改革和发展的基本依据,突出“应用性”应该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基本定位。应用型课程与学术型课程显然不同,学术型课程关注的是陈述性的知识,而应用型课程关注的是过程性的知识。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应有特色在于要体现“产学研结合”、“工读交替”或“勤工俭学”等课程模式的基础上,创设各种有效的课程体系。

应用型本科课程特点_应用型本科课程论

第四节 应用型本科课程特点

“学”与“术”的分野反映到课程体系上,则表现为学术型课程和应用型课程。学术型本科教育主要是培养从事科学理论研究的研究型人才,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认识、发现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客观规律,因而学术型的人才需要系统地学习某门或几门学科知识,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其课程模式主要采取的是学科中心课程体系。学科中心课程是以学科分类为主要依据来确定课程门类和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体,强调构建系统的理论知识结构。它是以学科知识为导向,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学术型课程具有鲜明的层次性,其课程模式呈现出金字塔结构,塔基是公共基础课,中间是学科基础课,塔尖是专业课,而且各门课程之间也有严格的先后顺序。

然而,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具有鲜明应用性的特点。因此,应用型本科课程模式不是以学科体系来构建的,而是面向“应用”,构筑学科知识和应用能力两个并列、并重的子系统有机组合的课程模式,它是以实际的技术活动项目为线索,将学科知识和素质培养融合于能力之中,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科知识为支撑来设置课程(19)。应用型本科课程模式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注重实践课程的设置,突出学生的实训、实习,把应用性的环节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一般来说,应用型本科课程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服务区域经济

服务区域经济是应用型本科课程的主要特点。服务区域经济,这是一个服务面向的问题。所谓的服务面向,是指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范围和层次。服务范围是指高等院校是为行业服务、为区域或地方经济服务还是为全国服务。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坚持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的服务方向,特别是要根据区域或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特征以及社会文化发展来筹划学科建设,确定专业设置与从事课程开发,这是高等教育统筹各种办学资源的基础。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服务于地方、区域和行业的经济建设,坚持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办学理念,着眼地方经济发展所急需,为地方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围绕地方、区域和行业服务做文章。应用型本科院校把本地区作为首选服务对象时,应加强与社会联系,拓展人才培养与输送渠道,创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构面向区域经济的课程体系,体现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体现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综合要求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应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上应该加大投入力度,应该紧紧围绕区域或地方经济建设的重点来确定研究方向,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地方高新技术攻关,使学校的科研进入本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www.guayunfan.com)

二、崇尚实用

崇尚实用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的一个显著的特点。高等院校课程建设进行合理的定位,有助于高等院校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提高院校办学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高等院校课程建设准确合理的定位,还有助于高等院校找准自己的位置,优化高等教育结构,走特色化的道路,培养“对口适销”的行业急需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产生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多样化、合理化的共同趋势,是高等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地方或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的必然结果。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是院校改革和发展的基本依据,突出“应用性”应该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基本定位。关于“应用型”这个概念,我国高等教育学家潘懋元先生认为,它“应该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的外延包括‘工程应用型’、‘技术应用型’和‘服务应用型’”。参照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高等专业学院的英文翻译名字“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在我国,过去人们经常称之为高等专科学校和专科高等学校(20),这类地方高校主要从事专业应用教育和研究,与注重学科基础研究的普通综合性大学具有同等价值,但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不同,大多属于本科层次的“应用型”教育。

课程建设进行科学定位是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的必然要求,是高等院校实施有效治校的起始条件。应用型课程与学术型课程显然不同,学术型课程关注的是陈述性的知识,而应用型课程关注的是过程性的知识。陈述性的知识更多涉及事实概念知识,也就是用符号组成的概念和定理、原理等,强调“是什么”、“是怎样来的”、“为什么”的知识。应用型课程立足于行动体系,更多地关注于过程性的知识,主要涉及的是“怎样做”的知识,指的是“经验知识”和“策略知识”。因此,应用型本科课程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实践性。实践性是在培养生产一线工作人员时为强调经验获得并形成职业能力所体现的一个显著特点。“会做”是应用型本科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因而在课程开发时实践教学——实验、实训、见习、实习、大型作业和课程与毕业设计——要有完整体系和重要地位。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面向生产一线的技术问题而进行的技术理论和技术方法(实践)紧密结合之教育,当然,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不能分家,而且,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同样重要。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应有特色在于要体现“产学研结合”、“工读交替”或“勤工俭学”等课程模式的基础上,创设各种有效的课程体系。应用型本科课程设置要改变传统的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脱节的局面,运用“项目教学”或“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切实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机地融合起来。

三、面向大众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量与质统一的概念。高等教育大众化量的增长是指适龄青年高等学校入学率要达到15%~50%;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关系等一系列的变化。从历史的角度看,高等教育大众化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后由于一些工业化的国家大量的军人入学、大学学龄人口的增加以及社会需要大量的建设人才,促使了西方发达国家在这一时期先后进入了大众化时期。最先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国家是美国,美国政府为了缓解大众的就学压力,对高等教育结构进行了改革,创办大量的社区学院,来培养技术工人以及服务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在我国,经过几年的扩招,高等教育也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门槛,高等教育的规模已居世界第一,毛入学率达到了19%。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从办学的类型来看,教学型的大学一般都是应用型的大学。仅2003年,地方院校本科招生人数达132.06万人,占当年全国本科学生(共182.52万人)的72.3%(21)。地方本科院校一般都是应用型教育的院校,因此,可以说,大众化的教育,也就是应用型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处理好学术性教育与大众化教育的关系,确立多元质量观,就显得极其重要。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经验表明,随着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到来,虽然各类大学的规模都会增加,但学术型大学还是以精英教育为主,满足大部分考生接受高等教育愿望的大多数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我国学术性大学减招和不扩招的信息,反映出高等院校发展的共同规律,预示着我国高等教育将形成新的格局,即学术性高校主要承担精英教育的职责,应用型大学则主要完成大众教育的使命。

【注释】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54.

(2)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202.

(3)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4-25.

(4)R.W.Tyler.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罗康,张阅,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

(5)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41.

(6)叶澜.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

(7)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6-37.

(8)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8.

(9)华东师大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6.

(10)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6.

(11)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97.

(12)梁启超.学与术.引冰室合集:第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9:12.

(13)梁启超.学与术.引冰室合集:第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9:12.

(14)王轼.严复集第四册·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6:885.

(15)乔玉全.21世纪美国高等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7.

(16)沈红.美国研究型大学形成与发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271-276.

(17)Dr David Johnson.The Knowledge Economy and New Vocationlism: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Challenges for Mass Higher Education.UNEVOC Forum Supplement 8.Oxford University,2005:11.

(18)和飞.地方大学办学理念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5.

(19)高林.应用性本科教育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83.

(20)马陆亭.德国学术性人才和应用性人才并行培养体系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3,(3):70-71.

(21)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R].2003.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0-3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