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自然科学社_渐摄与融构_中西

中华自然科学社_渐摄与融构_中西

时间:2022-06-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自然科学社_渐摄与融构_中西第四节 中华自然科学社在中国科学社的影响之下,我国出现了众多科学学会和社团,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中华自然科学社。中华自然科学社在成立期间共创办了多种科学刊物,分别为《科学世界》、《国防科学丛书》、《科学文汇》、《中国科学》、《科学副刊》、《科学新闻》等。中华自然科学社认识到为促进科学人才的培养,就必须加强中学科学教育。中华自然科学社在多灾多难的年

中华自然科学社_渐摄与融构_中西

第四节 中华自然科学社

在中国科学社的影响之下,我国出现了众多科学学会和社团,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中华自然科学社。中华自然科学社成立于1927年,1951年停止活动,社员一度达1500人,包括卢嘉锡、王大珩等科学大家。它的前身是华西自然科学社,1927年9月在南京中央大学成立,当时发起人鉴于中国西部科学落后,于是联络了四川的同学组织了华西自然科学社,准备从事西部的科学事业建设。1918年7月于南京召开的第一次年会上,众人认为科学落后是整个中国的普遍现象,并不仅仅局限于西部,于是更名为中华自然科学社。

中华自然科学社开始只在大学内,随着“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中华自然科学社的性质开始改变。杨浪明、沈其益在《中华自然科学社简史》中指出:“大家商议,认为科学工作不外三方面,即研究、普及和应用。前清的一些办新政的人如张之洞、沈葆桢之辈,提倡学习西洋的物质文明,应用科学来富国强兵,可是这条路没有走通,失败了。民初以来,许多留学生从欧美回国,提倡科学研究,办研究所,培养科学人才,这当然是对的,可是见效不大。于是我们有一种简单的想法,以为我国科学之不发达,是由于懂得科学的人太少,以致国家的科学文化很难提高;要提高必须做好普及工作;科学普及了,广大人民就掌握着科学,能利用科学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并从而提高社会科学文化和生产水平。因此决定走科学大众化的道路,从事普及科学运动。”

由此可见,中华自然科学社经过调整,开始将立社宗旨转向救国和兴国,并主张通过普及科学来达到这一目的。同时,他们普及科学的工作与提倡民主相结合,认为没有民主,科学就难以发展。中华自然科学社的成员就强调:“我们之所以走科学大众化的道路,也正是科学与民主思想互相结合的体现。”(37)为此,中华自然科学社在确定了科学大众化,普及科学运动的这一宗旨后,便为这一宗旨的实现做了大量的工作。

(1)在全国各地成立分社和社友会。(www.guayunfan.com)

中华自然科学社规定,凡是社友在5人以上的地方都要成立社友会,10人以上的地方都要成立分社。在抗日战争前,主要有上海、北平、济南、长沙、青岛、杭州、成都、广州、西北、英国、欧陆、美国、日本13个分社,还有桂州、常州、苏州、广州、南昌、武汉6个社友会,以及天津、重庆、厦门、安庆4个社友区。抗日战争期间,在重庆、嘉定、李庄、昆明、贵阳、江西等地成立了11个分社,还在美国成立了美中和美西两个分社。这些分社和社友会的形成,对当地科学普及工作的开展大有裨益;而社友会的成立,则为社员之间相互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2)创办科学刊物。

中华自然科学社在成立期间共创办了多种科学刊物,分别为《科学世界》、《国防科学丛书》、《科学文汇》、《中国科学》、《科学副刊》、《科学新闻》等。

《科学世界》先后共出版了19卷,跨18年之久。办刊宗旨主要有两方面:①普及民众科学知识,实施科学救国;②传播当时世界之先进技术,以促国家发展(38)①刊物内容包括科学通论、专题论述、理科教学、调查报告、军事科学、科学歌谚、科学名人传、天文预告、科学疑问解答等,在抗日战争时期着重介绍了各种军事技术和防空、防毒、防疫、救护等知识。《国防科学丛书》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编辑的,主要出版了《弹道学概论》、《火药》、《飞机原理》、《军事气象学大纲》、《国境筑城及要塞工程》、《军用轻便铁路工程》等。《科学文汇》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发行的,当时由于国外的科学刊物很难买到,中华自然科学社成员就利用英美各国所赠送的科学图书影片,选择其中重要的资料,用英文打字翻译,内容包括科学论文、科学择要、科学消息等,编成《科学文汇》,介绍欧美最新的科学成就。《中国科学》杂志的内容包含两部分:①特约文稿,主要是请国内专家撰写某一科学专题的新近研究成果;②研究论文择要。

1948年,《中国科学》改名为《中国科学与建设》,开始大幅度增加科学应用方面的论文,还包括中国科学研究、工程建设、团体、科学及工程书刊的介绍等。为了更好地推进科学普及工作,中华自然科学社总社及各地分社还先后在当地报纸上编辑《科学副刊》,纷纷在南京的《中央日报》、杭州的《浙江青年》、长沙的《力报》、湖北的《前卫日报》、甘肃的《甘肃日报》等开辟宣传科学知识的副刊。

中华自然科学社总社还编辑了《科学新闻》,每周发稿一次,由国民政府中央广播电台向全国播放,并由中央通讯社派发供全国各地报纸选载。创办了如此多的科学刊物,对我国科学大众化、普及科学工作非常有利。

(3)促进中学科学教育改革,这对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十分重要。

中华自然科学社认识到为促进科学人才的培养,就必须加强中学科学教育。为此,他们采取了如下5项措施。

①到各中学举行科学讲演和实验表演。如遵义分社每周都会在遵义师范、县立中学、豫章中学举行理化及生物实验表演。

②邀请中学教师、校长谈理科教学问题。如在1945年,邀请重庆沙磁区各中学校长举行座谈会,深入讨论中学理科教学问题。

③设立科学论文奖金,用于鼓励中学生写作科学论文,还举行中学生科学论文比赛。

④举行升学讲学班,借此提高中学生的科学水平。

⑤编辑中学理科教科书。受国立编译馆的委托,中华自然科学社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共编了算术、代数、几何、物理、化学、动物、植物和生理卫生共8种教科书。

除以上三大方面的工作外,中华自然科学社还多次举办科学讲演和科学展览,每周派人到中央广播电台作科学讲演,分社也定期举行讲演。如成都分社就以《各门科学之进展》为题,举办了8次讲座,还以《纯粹科学与应用科学之关系》为题,举办了7次讲座。1943年12月,在重庆举行第十六届年会时,也举办过大规模的科学展览会,分别在重庆大学理学院及沙坪坝青年馆举行,分地质、地理、化学、生物、农林及医药卫生等部门。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华自然科学社还组织两次科学考察团,西康科学考察团和西北科学考察团,并参加其他科学考察团,深入我国西南、西北各省考察地形、气象、森林、畜牧、植物、矿产、水利、民族、交通等情况,西康科学考察团还就此完成了15万字的考察报告。

中华自然科学社在多灾多难的年代诞生,在如何救国的问题上,中华自然科学社走上了科学普及的道路,并付出了诸多努力。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条件如此艰苦的情况下,还千方百计为我国科学普及和科学教育的发展积极努力,成为我国科学社团中璀璨的新星。

由于在戊戌变法时期,西方近代科学的大部分基础理论以及现代科学的重要成果、近代各种实用技术等,都开始被陆续引进中国。随着科学技术知识的引进,科学方法的重要性也开始得到重视。加上维新志士的努力,近代科学方法论的三大支柱,即实验方法、逻辑方法和数学方法,特别是实验方法和逻辑方法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更是以强大的文化冲击力,为近代科技在中国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通过“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科学启蒙,科学在中国社会的影响力大大增加了,唤起了整个知识界和社会大众对科学的信仰,科学在社会中开始有广泛影响,使得科学教育、科学普及更加迅速地发展。更为重要的是,科学地位提高了,科学开始成为真理的代名词,这表明了国民开始抛弃数千年来传统的价值观,开始接受科学和科学所带来的价值变化。但这也带来了一些弊端,科学思潮中的科学主义倾向日益突出,对科学的无限崇拜甚至拔高,将科学原理、科学法则绝对化、教条化,这实际上已经从根本上背离了从实验观察和事实来检验科学理论这一最基本的科学原则。科学由“好的”转向了“万能的”。科学理论成为真理的代名词,甚至成为了检验标准。这表明,科学精神如果没有包含人文精神,或者没有与人文精神很好地结合,必将最终导致科学精神的缺失。

随着中国科学社等一批科学社团的产生,具有社会学意义的科学家团体首次在中国出现,他们成为了推动我国近代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1922年新学制颁行后,科学社团更是如雨后春笋般蒸蒸日上,如章士钊、丁文江等在北京成立了中国地质学会,发表刊物《中国地质学会志》。由高鲁在北京发起的中国天文学会,出版刊物《会报》、《会刊》。1924年,竺可桢等发起成立了中国气象学会,1925年,吴稚晖等成立大中华科学研究社,发表刊物《民国日报》之《科学周刊》。1926年,林可胜在北京成立了中国生理学会,出版了刊物《中国生理学杂志》,翁文灏发起建立了中国矿冶工程学会。1933年,吴承洛、张其昀在南京成立了中华科学化运动学会,发表刊物《科学的中国》。1933年,沈钧儒等在上海成立了中国技术合作社。1934年,蔡元培、唐嗣尧在北平成立世界科学社,出版《科学时报》等。这些科学社团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都推进了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

【注释】

(1)T.S.库恩.必要的张力[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290.

(2)希尔伯特著,李文林、袁向东编译.数学问题[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37-93.

(3)李佩珊,许良英主编.20世纪科学技术简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29-60.

(4)张剑著.科学社团在近代中国的命运——以中国科学社为中心[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16-17.

(5)樊洪业.“研究院”东渐考[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0,12(4):47-54.

(6)王直华主编.百年科学话题[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239.

(7)张剑著.科学社团在近代中国的命运——以中国科学社为中心[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21.

(8)赵冬著.近代科学与中国本土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80.

(9)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四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21-22.

(10)段治文著.中国现代科学文化的兴起(1919-1936)[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83.

(11)熊贤君著.近现代中国科教兴国启思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8-49.

(12)张剑著.科学社团在近代中国的命运——以中国科学社为中心[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12-13.

(13)张剑著.科学社团在近代中国的命运——以中国科学社为中心[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14.

(14)赵冬著.近代科学与中国本土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43-244.

(15)任鸿隽著,樊洪业,张久春选编.科学救国之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61-67.

(16)张剑著.科学社团在近代中国的命运——以中国科学社为中心[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59.

(17)张剑著.科学社团在近代中国的命运——以中国科学社为中心[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65-69.

(18)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231-232.

(19)胡宗刚著.静生生物调查所史稿[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2-8.

(20)栗洪武著.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教育思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93.

(21)刘铁芳.科学教育:过去、现在和未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2(3):1-10.

(22)张剑著.科学社团在近代中国的命运——以中国科学社为中心[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266.

(23)留美学生季报.1915年夏季第二号“广告”语.

(24)邱若宏著.传播与启蒙——中国近代科学思潮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228.

(25)简贯三编著.科学运动与反读书思潮[M].国民出版社,1939.27.

(26)鲁迅撰.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01.

(27)吴学昭理.吴宓日记[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100-101.

(28)段治文著.中国现代科学文化的兴起(1919-1936)[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61.

(29)邱若宏著.传播与启蒙——中国近代科学思潮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232.

(30)杨铁芳.科学教育:过去、现在和未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3):1-10.

(31)邱若宏著.传播与启蒙——中国近代科学思潮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236.

(32)任鸿隽著,樊洪业、张久春选编.科学救国之梦[C].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73-74.

(33)任鸿隽著,樊洪业、张久春选编.科学救国之梦[C].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20-21.

(34)张剑著.科学社团在近代中国的命运——以中国科学社为中心[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257-259.

(35)段治文著.中国现代科学文化的兴起(1919-1936)[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83.

(36)熊贤君著.近现代中国科教兴国启思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52-53.

(37)熊贤君著.近现代中国科教兴国启思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55-56.

(38)陶贤都,罗元.《科学世界》与中国近代科学技术传播[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0,27(4):90-9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