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西初识_渐摄与融构_中西

中西初识_渐摄与融构_中西

时间:2022-06-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西初识_渐摄与融构_中西第一章 中西初识明朝年间,我国已形成地域广袤、防卫良好的汉族农业文明区。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中西双方邂逅于福建海岸。“西学”这个名词是从16世纪末开始出现的,最先主要是指西方产生并传播到我国的学说,这与现在我们所理解的西学,即“中国人研究的西方学问”是不同的。现在,让我们跟随先哲们的脚步,探寻在明末清初时期,西学在我国传播的曲折历程。

中西初识_渐摄与融构_中西

第一章 中西初识

明朝年间,我国已形成地域广袤、防卫良好的汉族农业文明区。但由于深受“夷夏之防”古训的影响,实行对外封闭政策,中国的万里海疆变成了海上的万里长城。而此时西方则沿着非洲西海岸逐渐东来,并且正上演着与世界地理大发现相对应的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传教士深受“要弘扬上帝,就必须掌握科学;人类不能只依靠祷告、信仰,还必须像上帝那样重视科学,善用发明,才有可能抵御敌人,改造自己的命运”的思想影响,开始以西方科学技术为媒介,到世界各地传播福音。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中西双方邂逅于福建海岸。“西学”也就在这一时期开始传入我国。

“西学”这个名词是从16世纪末开始出现的,最先主要是指西方产生并传播到我国的学说,这与现在我们所理解的西学,即“中国人研究的西方学问”是不同的。由于当时的传教士均自称来自“大西”或“泰西”,所以,国人就将他们所带来的一系列学说(包括神学、科学、数学哲学等),统称为“西学”。明末清初输入我国的西学主要是由传教士带来的,然后由一些富有远见的士大夫,如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协同进行翻译,使之得以在我国传播。只可惜,徐光启等人的努力并没有在那时产生足够大的影响,而仅仅只是昙花一现,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当时我国缺乏产生近代科学的土壤。

李约瑟曾对于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做过这样的评论,“如果我们把现代科学的诞生完全归因于机遇,那么就宣告了历史学的破产,它就不再是一门启发人心的学问了”。而且,“越深入到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在像其他一切民族的文化河流一样汇入现代科学的汪洋大海前的详细历史,便越确信科学突破之所以只发生在欧洲,乃是与文艺复兴时期盛行的特殊的社会、思想、经济诸条件有关系的,而绝不是用中国人的精神缺陷,或思想、哲学传统的缺陷就能说明的”。(1)可见,在明末清初,我国没有近代科学产生所需的政治、经济等诸多社会条件,而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近代科学要在我国得以传播也是极为艰难的。现在,让我们跟随先哲们的脚步,探寻在明末清初时期,西学在我国传播的曲折历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