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义和团运动_渐摄与融构_中西

义和团运动_渐摄与融构_中西

时间:2022-06-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义和团运动_渐摄与融构_中西第四节 义和团运动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使得很多封建观念根深蒂固,认为西学不过是“百工技艺之学”,绝不是治国之本,使西学的传播步履艰难。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在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打击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义和团运动是民族矛盾激化而促成的事实,义和团把对洋人侵略行为的仇恨又迁怒到整个西方文明及其技术成果方面,并且运用破坏性的方式来发泄愤怒。

义和团运动_渐摄与融构_中西

第四节 义和团运动

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使得很多封建观念根深蒂固,认为西学不过是“百工技艺之学”,绝不是治国之本,使西学的传播步履艰难。但维新派知识分子通过多方面的努力,积极将科学普及大众。同时他们关注的不仅仅只是科学知识,对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多方面也进行了阐释,特别是我国科学方法论启蒙大师严复,更是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其目的就是将科学思想转化成救亡和启蒙中国的思想武器。这种“科学救国”的举动在一定的历史情形下也显示了其局限性,但对于那一时期的科学传播有积极的作用。就在这时,义和团运动爆发,促使知识分子群体重新思考欲在中国达到自强的改革设想。

1899年前后,在山东,由于洋纱、洋布以及其他洋货的大量输入,许多农产品商品化,严重地摧毁了农民的手工业,破坏了农村的自然经济,使农民和其他劳动者生存更加艰难。于是,郁结在广大民众中的仇外和排外情绪爆发,他们集结起来,烧教堂、逐教士,敌视所有信洋教的人,并且对从外洋来的东西一律采取排斥的态度。在这样的背景下,义和团运动爆发。1990年5、6月间,运动蔓延到北京、天津,他们进入王公府第,在里面设“坛”居住。当时几乎满城的家家户户门上都贴上表示信奉义和团的红纸条,义和团的活动甚至进入了紫禁城。

义和团的成员常常用画符、念咒、请神的“法术”来练习“神拳”,自称刀枪不入、能使敌人的刀枪失灵。他们所请的神大多是神话故事和流行小说中的角色,如张天师、关羽等。而且,那些封建官僚、科举文人们,竟然也相信那些“神迹”,连慈禧太后也将信将疑,忖度着这些“神兵”能否真能将“夷”们赶走。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在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打击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义和团运动是民族矛盾激化而促成的事实,义和团把对洋人侵略行为的仇恨又迁怒到整个西方文明及其技术成果方面,并且运用破坏性的方式来发泄愤怒。(www.guayunfan.com)

维新人士开始认识到中国之所以积弱,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愚昧”,而要摆脱这种愚昧的现象以及中体西用说的羁绊,光办几个学会、印几份报纸是无法真正能“开民智”,最终达到自强的。

有学者就曾将晚清科技传播划分为两个阶段两个时期。(28)第一阶段主要为洋务运动时期,期间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以及甲午中日战争。第二阶段包括戊戌变法时期和清末新政时期。

甲午中日战争的重创,激发了维新派对我国封建文化的反思和批判,促进了西方科技知识、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广泛传播。而1900年,由于义和团运动的爆发以及八国联军的入侵,如此打击不得不使顽固派重新回到改革的道路上,执行新政。《清史稿》称清政府“以创痛巨深,力求改革”。所以说,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都是思想上和行动上的改革。如果说戊戌变法是一次思想上的革命,那么新政则是行动上的革命。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中西会同融合”的传播思想并没有消失,反而在清末新政中得到了充分的继续。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戊戌变法时期是对旧的文化传统的一次“破”的过程,而新政则是“立”的过程,在这“破”和“立”的过程中,“中西会同融合”的思想不断发展,而这种思想发展的结果,导致了“中体西用”思想。

【注释】

(1)梁启超著.饮冰室合集(第6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9.1.

(2)陈学恂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6-107.

(3)陈学恂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2.

(4)陈学恂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1.

(5)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418.

(6)周程,纪秀芳.究竟谁在中国最先使用了“科学”一词[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9.31(4):93-98.

(7)张剑著.科学社团在近代中国的命运——以中国科学社为中心[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31.

(8)王栻主编.严复集(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6.2.

(9)王栻主编.严复集(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6.42-43.

(10)吕达.中国近代课程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91.

(11)孙宏安.中国近现代科学教育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304-305.

(12)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392.

(13)段治文著.中国现代科学文化的兴起(1919-1936)[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7.

(14)孙宏安.中国近现代科学教育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297.

(15)王炳照,阎国华.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六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259.

(16)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292-295.

(17)汤志钧,陈祖恩,汤仁泽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12-113.

(18)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228-229.

(19)邹小站.西学东渐:迎拒与选择[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390-391.

(20)李朝晖.中国传统科学的社会学分析[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8,30(5):51-56.

(21)刘海峰,李兵著.中国科举史[M].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4.408.

(22)萧公权著.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M].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7.282.

(23)刘海峰,李兵著.中国科举史[M].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4.408.414-415.

(24)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272.

(25)杨宏雨著.困顿与求索——20世纪中国教育变迁的回顾与反思[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42.

(26)陈学恂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38.

(27)舒新城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64-65.

(28)高建明,李斌.晚清科技传播的分期及变迁特点[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9,(6):46-5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