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散打王”赛事与武术传播

“散打王”赛事与武术传播

时间:2022-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散打王”赛事与武术传播武术商业化传播的代表赛事是“散打王”。中国武术“散打王”是有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与北京国武公司联合打造的武术商业赛事。2000年3月25日,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在国家奥林匹克中心武术散打馆正式开赛。因此,“散打王”对武术文化传播无任何积极意义。

一、“散打王”赛事与武术传播

武术商业化传播的代表赛事是“散打王”。中国武术“散打王”是有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与北京国武公司联合打造的武术商业赛事。2000年3月25日,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在国家奥林匹克中心武术散打馆正式开赛。它借鉴了国外相关搏击类项目赛事的成功经验,在比赛中引进了娱乐化的概念,强调灯光、音响、舞美等元素,把武术散打竞技的惊险刺激与视听欣赏融合起来,增强了比赛的欣赏性和娱乐性。按照初衷,“散打王”赛事,是把“中国传统文化+现代竞技体育规则+商业化的运作手段+现代舞台包装”等诸多元素融合起来。然而,其所谓的“传统文化”只是流于表层。追求经济利益,是商人们的终极价值目标。由于管理不善等多方面原因,曾经辉煌的“散打王”赛事于2004年终结。

作为武术商业化传播“散打王”赛事有以下特点:

第一,“散打王”属于具有完全官方传播性质的武术传播活动。“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尽管只是以“技术入股20% ”而成为股东之一,但事实上,“散打王”的影响是完全由官方的权威性辅射开来的。“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这一机构,同时还挂着“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协会”两块牌子。与之合作的“北京国武公司”员工的对外名片中一致使用“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与“中国武术协会”的“帽子”,因此,在外界看来,“散打王”就是“中国武术协会”办的,“散打王”的传播者就是国家。

第二,“散打王”借助了“中国武术”的文化魅力。用“借助”一词,说明散打运动本身与中国武术之间具有很大的距离。从传承上,散打属于体育项目,无需传承。而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具有广泛的传播与认可,是中国人的符号与象征。“散打王”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是在“散打王”之前冠以“中国武术”,拿武术的影响为自己“鸣锣开道”。

第三,“散打王”借助了电视的传播作用。在当前中国,整个社会的文化知识水平并不是很高,尤其在农村。“散打王”在举办之初,就不以门票收入为主,而是通过电视转播获得广告费用。电视转播借助了当前电视的传播效果,使人们在认可电视的同时,也接受了“散打王”。

第四,“散打王”由于其浓郁的“血腥”与“暴力”,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失去了中国武术的学练“受众”。通观“散打王”比赛,人们从中看到的只是厮打与恶斗,血腥与暴力贯穿了比赛的始终。人们在获得感官刺激的同时对“中国武术”之“散打王”有了一个切身的认识——武术太野蛮,不能让孩子学习武术。所以,“散打王”缀在“中国武术”的名称后,对武术文化造成了客观上的破坏。在中国武术与韩国跆拳道在传播较量失败后,“散打王”的传播对整个武术事业无异于雪上加霜。所以,可以确定地说,“散打王”看的人越多,练的人就越少。

第五,从传播效果上,“散打”一词通过媒体扩大了社会影响,但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散打王”赛事对武术文化的传承只有负价值。贯穿于“散打王”赛事的“美女与英雄”完全借鉴了职业拳击的组织模式,赛间的表演也非武术,从任何一个角度,即使是无形的“武德”传播也未有体现。因此,“散打王”对武术文化传播无任何积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