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视情境喜剧的方言研究

电视情境喜剧的方言研究

时间:2022-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电视情境喜剧的方言研究杨 冰自从1947年第一部电视情境喜剧《玛丽·凯和琼尼》在美国诞生以来,电视情境喜剧不但取得了较高的收视率,而且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润。电视情境喜剧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欢乐,其中,方言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方言已经成为电视情境喜剧的一个标签。于是,情景对位、收视定向等相继成为电视情境喜剧的救命稻草。

电视情境喜剧的方言研究

杨 冰

自从1947年第一部电视情境喜剧《玛丽·凯和琼尼》(Mary Kay and John)在美国诞生以来,电视情境喜剧不但取得了较高的收视率,而且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润。1993年,英达将电视情境喜剧的概念引入中国,拍摄了第一部本土特色的电视情境喜剧《我爱我家》,之后电视情境喜剧在各地蓬勃发展起来,电视情境喜剧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电视现象。电视情境喜剧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欢乐,其中,方言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方言已经成为电视情境喜剧的一个标签。

一、电视情境喜剧中的方言现象

1992年,英达、王朔及已故剧作家梁左共同策划了“京味”十足的电视系列剧《我爱我家》。这部被认为是中国电视情境喜剧开山之作的电视系列剧,随着观众对电视情境喜剧模式的逐步接受,慢慢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我爱我家》在创造辉煌的同时,也成了横亘在后来者面前的一道很难逾越的高峰,在此后十年多的时间里相继涌现的电视情境喜剧,没有一部能在全国人民心目中达到《我爱我家》的高度,更没有一部能打破《我爱我家》的收视率。就连《我爱我家》的创作者们也陷入了深深的困境。于是,情景对位、收视定向等相继成为电视情境喜剧的救命稻草。但是,人们最终将目光锁定在本地化策略上,希望通过运用本土化的方言,继《我爱我家》之后再创电视情境喜剧发展的高峰。

近些年来,电视电视情境喜剧的发展十分迅速,各种方言、各有特点的电视短剧大量地涌进电视台,走入我们的生活。在北方有《东北一家人》、《炊事班的故事》、《闲人马大姐》、《候车大厅》等;在南方有《新七十二家房客》、《街坊邻居》、《山城棒棒军》、《百万彩票》等。一部部都相当火爆,南北方各有市场,在电视情境喜剧的舞台上,上演了一幕“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热闹场景。一时间,东北话、天津话、唐山话、上海话、广东话等相继成为电视情境喜剧的“主打语言”。其中比较有影响的除了英氏喜剧外,还有以上海话为代表的海派剧和以粤语方言为代表的广东剧,它们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海派电视情境喜剧《百家心——老娘舅》以石库门的居民为基点,在1995年刚播出时收视率曾一度高达19%,甚至超过了许多同期的优秀电视剧。迄今为止,十多年过去了,《老娘舅》的收视率仍然维持在7%~8%。此外还有上海的《红茶坊》,亦颇受好评。2000年初,广东台推出了原创粤方言系列电视情境喜剧《外来媳妇本地郎》,边拍边播,5年共计播出800多集。在2002~2003年全国电视情境喜剧收视排行榜上,广东的《外来媳妇本地郎》名列榜首,该剧的单集最高收视率取得了21.41%的好成绩。该剧采用了当地的方言——粤语,故事创意新,节目包装新,并结合了广东外来人口多的现状,贴近百姓生活,非常注重表现生活细节。自开播以来,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不但在本土火爆,还出口到了东南亚。《外来媳妇本地郎》在本地市场上取得巨大成功后,广州随即刮起“方言电视情境喜剧风暴”,一时间,广州台的《广州人家》,广东台的《柴米新人类》、《美丽冤家》、《大话黄飞鸿》……接二连三,纷纷出台。

对此,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电视情境喜剧与方言的联姻会取得这么好的效果,难道方言真的是电视情境喜剧的灵丹妙药吗?

二、电视情境喜剧中方言应用的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电视情境喜剧中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多的方言,并非仅仅因为追赶时尚或抄袭,它也有其产生和存在的合理一面。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电视情境喜剧与方言的联姻,这是由电视情境喜剧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起源于欧美的电视情境喜剧以简单的室内场景展开喜剧内容,以演员表演取胜,将场上表演与场下笑声交融成情景。不管它后来传入香港或内地,融入当地人文景观后繁衍出多少新特点,其幽默风趣的喜剧效果和较强的娱乐性、通俗性始终是共通的。正是这些特点,使情境喜剧一度被誉为“最有亲和力的城市通俗文化”。时局世事、街坊是非、社会万象,都能在电视情境喜剧中得到体现。而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并且,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更生动幽默、有趣传神,正是以上的特点使得电视情境喜剧与方言的联姻有了完满的结果。

其次,方言在电视情境喜剧中的作用不容低估,在方言的嬉笑怒骂中,电视情境喜剧与之熔为一炉。目前,方言电视情境喜剧的风暴正席卷中国大地。在深圳举办的全国城市电视台节目交流会上,有十多家城市电视台都拿出了他们正在拍摄或策划拍摄的以当地平民百姓市井生活为题材的当地方言电视情境喜剧样片。一种以方言为诉求的本土化趋势,正在公众传播的新媒体概念下流行。方言在表现本土生活的电视情境喜剧中成了被最广泛使用的语言。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属于文化层面、心理层面和审美层面的内容在方言中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就拿《开心廿四味》的名字来说吧,广州人听见了都会会心一笑,因为“廿四味”是一种广东人妇孺皆知的“凉茶”,味道很苦、极难下咽,与“开心”放在一起马上就产生了一种令人莞尔的“语言蒙太奇”效果。

再次,就是“可观的经济收入”,这是吸引很多人拍摄、播放方言剧的又一重要原因。电视情境喜剧因为场景不大,表演是以内容取胜,成本比较低,播出面积广,并且能持久播出,所以电视情境喜剧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统计显示,自1992年以来,国内共有近百部上千集情境喜剧被搬上荧屏。当年一部《我爱我家》投资回报率超过10倍,情境喜剧被众多投资商视为中国电视剧市场的投资“切入口”。据了解,目前国内情境喜剧赢利都在50%以上,这一利润率吸引了众多的制作公司和投资商。情境喜剧的“星星之火”在国内迅速蔓延,除了席卷大江南北的英氏喜剧以外,上海、广州、南京等地都在拍摄电视情境喜剧,尤其是方言化、本地化之后,本方言区观众对电视情境喜剧的支持,绝对超出其他所有地方观众的支持,经济上更是有十分把握。比如说《东北一家人》在东北地区,观众的支持率就非常高。

最后,我们看到,电视情境喜剧的编导们,在各地方言的海洋里寻找着各自的笑料,在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中演绎着社会百态。然而,繁华背后,方言情境喜剧也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三、方言应用对电视情境喜剧的主要影响

方言对电视情境喜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是在短时间内吸引了大批特定的观众。在电视情境喜剧中引入方言,符合电视情境喜剧大众娱乐的特点。试想一个久在外地的异乡客,在阔别家乡数年后,突然在电视上听到久别的乡音、熟悉的家长里短,会产生一种怎样的感情。方言,是中国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者,是中国民间思想最朴素的表现载体,也是含义最丰富、最深刻的语态,语言中最鲜活的成分蕴涵在方言当中。例如四川方言天生“不用我们费力,就能把我们领进锣鼓喧天、锅碗瓢盆、家长里短的沸腾生活,那是茶馆与火锅代表着的人间事件……”

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钱乃荣认为,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而以方言为主的电视情境喜剧能够火爆的主要原因正在于它的亲切、随和、个性化和感染力。无论是从情感还是文化传承方面来讲,方言是历史留给每个人的珍贵遗产,不管现代文明如何洗礼,方言以其淳朴的魅力,成为本土文化积累之后注入每个人灵魂深处的信息。

电视情境喜剧正是利用了方言的这些优势,不但推动了故事的情节发展,而且在电视情境喜剧中引入了大量优秀的民间素材,使电视情境喜剧更加贴近生活,为电视情境喜剧的发展打上了深深的地域特色的烙印。例如由昆明电视台全额投资、拍摄的第一部电视情境喜剧《东寺街西寺巷》,主创人员全部由该台人员组成,分集剧本完全由云南本地作者撰写,所有演员都来自昆明。本土化是该剧的最大特点,它力求表现浓浓的“滇”味,以昆明生活语言为主演绎昆明故事,以昆明物景诉说昆明历史,让昆明老“仲”(土气)制造昆明“洋相”。该剧在编剧时,追求表现原汁原味、富有鲜活生命力的普通昆明人的生活及其故事。该剧播出后在云南获得一片好评,对云南电视情境喜剧的发展而言是个很好的开始。

虽然方言对电视情境喜剧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方言本身也是电视情境喜剧发展的一把双刃剑。方言本身的地域性决定了其发展的局限性。方言剧面临的问题是,虽然本土效益喜人,但走向全国就会面临很大困难。大多数方言剧都极受当地观众欢迎,但同样大都只能飘香本地。其原因除了方言具有不可逾越的地域障碍外,方言剧所依附于方言存在的那种文化层面、心理层面和审美层面的本地文化内容,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因此,方言不再仅仅是形式,它已成为内容的组成部分;一旦失去方言载体,本地文化内容就会成为非驴非马的东西,很难让外地人所接受和理解。

最为典型的例子是创下中国短剧收视率神话的《外来媳妇本地郎》。尽管该剧在粤方言地区威风八面,但当广东台踌躇满志地把《外来媳妇本地郎》配成普通话企图“冲出广东,走向全国”时,其所到之七八个省市均遭挫折。无独有偶,20世纪90年代红遍长江以北的《我爱我家》、《编辑部的故事》等“京味”电视情境喜剧,以及在北方热播的东北方言的电视情境喜剧《候车大厅》、《东北一家人》,无论是配成粤语还是保留原有方言,在南粤市场收视都不理想。由此可见,在幅员辽阔的中国,收视的地域差异实在是太大了。播放之初,《我爱我家》中北方式的调侃,一度遭到南方观众的普遍排斥。在当年的某次电视剧作品评选中,《我爱我家》和英达还上了最差榜。而如今,广东以外的观众,大部分都没听说过《外地媳妇本地郎》。在上海,不少观众根本不看非海派的电视情境喜剧,因为他们“听不懂”或者“不喜欢讲方言的”(上海方言除外)电视剧。

我们可以看出,方言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很多本土化、地域化色彩浓厚的作品在本地获得了巨大成功,那么是否使用了本地的方言,在当地就一定能够成功呢?不一定。例如江苏土产电视情境喜剧的代表当首推《TV酒吧》,自2001年算起,《TV酒吧》已连续播出3年,共800多集,堪称目前国内最长的电视情境喜剧。长度虽是“老大”,但算起收视率来却低得可怜:在江苏影视频道播出的平均收视率只有1%。在全国电视情境喜剧市场里,江苏土产电视情境喜剧不够景气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撇开目前国内东北电视情境喜剧的“老大”地位不谈,对于同处南方的上海和广东电视情境喜剧,江苏情境喜剧也难望其项背,走在了国内电视情境喜剧的最末端。

那么,决定电视情境喜剧成败的是什么呢?是方言吗?

四、正确处理方言应用与电视情境喜剧发展的关系问题

(一)方言并非决定电视情境喜剧发展的本质问题

从第一部电视情境喜剧播出到现在,才不过十多年的时间。在这十多年里,中国的情境喜剧在夹缝中生存,产品之多绝对超出了人们的想象。除极少数作品具有良好的观众口碑外,大多数作品都没有给观众留下太多印象。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首先,优秀编剧的大量匮乏是最主要原因。正如英达先生所说的那样,电视情境喜剧最终是以质量为王,“因为它不可能有大的场面或者大牌明星,换句话说成功只能靠它特别幽默”。而质量问题,70%是在编剧。遗憾的是,在梁左先生之后,虽然也有不错的编剧出现,但他们“离梁左的水平还差很远”。《我爱我家》之后,中国就没能再出现如此轰动的情境喜剧,因此没有形成一股强势力量,让它集结大批持续的观众。而在美国,自1947年第一部电视情境喜剧《玛丽·凯和琼尼》诞生以来,创作者们不断推陈出新,一代代优秀的编剧培养出了一个庞大的电视情境喜剧观众群,而其庞大的观众群又用高收视率“养”起了优秀的编剧和演员,实现了良性循环。

其次是演员问题。为了节约成本赶进度,每一个电视情境喜剧的现场都是乱的,两天三集的拍摄速度逼得剧作部门如同火烧眉毛,来不及仔细推敲剧本;演员准备不足,只能凭经验对付。有人举例说:“给一个曲艺演员打一个电话他就来了,一个小时以后就上台演出,之后拿红包走人。他没有跟创作人员一起推敲人物、语言、情景定位,他以为就是耍嘴皮子,逗逗笑。”现在很多演员频繁串演,所以我们经常会在电视情境喜剧中看到很多熟悉的面孔,这样不仅使观众失去了新鲜感,也使得他们疲于奔命,无暇提高自身艺术修养。

由此可见,电视情境喜剧再没有出现超过作品《我爱我家》的根本原因,在于创作队伍的匮乏。只靠方言插科打诨就能让观众在电视机前坐一天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从创作者本身来讲,受语言能力局限,其作品鲜有能让人记得住的情景。以方言调侃为特色的电视情境喜剧其实走进了一个误区。“调侃不等于幽默,比如《老友记》,它能在世界各地受欢迎,就因为它的幽默已经突破了单纯的语言调侃。”

以海派剧《老娘舅》为例,它的收视率历经七年始终居高不下,已经成为一种海派电视文艺现象。十年来,老娘舅、老舅妈、阿德哥这些经年累月亮相荧屏的喜剧人物,对上海市民而言早已犹如邻里般亲切熟悉。著名作家程乃珊承认自己对该剧很感兴趣:“虽然剧中表现的都是一群上海小市民,但他们世俗化的气息依然让人觉得可爱。其实看电视剧和看人一样,一个人让人喜欢,往往不是因为他长得有多完美,而是因为他生动。即使这个人有黄金分割的比例,但如果看上去木木的,还是不讨人喜欢。”《老娘舅》表现的是市民文化,很多人都看不起小市民,觉得他们代表了自私、卑贱、低级、下等,程乃珊却用作家的独到眼光发现了他们的可爱之处。“以《老娘舅》为代表的海派电视情境喜剧就像是装满了珍珠玛瑙的百宝箱;它们又像是古董底下的红木托,没有这个托,再好的古董都不会显得高贵。小市民是社会的润滑剂,他们虽然狡黠,但却能在和社会发生矛盾的时候对其妥协,在妥协中就会产生很多笑料。像《老娘舅》这样的情境喜剧就抓住了这些喜剧因素。”电视情境喜剧不论是南方特色还是北方风味,反映的都是平民百姓最为熟悉的小人物生活及其个性冲突,只要是小人物喜剧,对哪里的观众都适合。中国文化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管有多少分支,它们都同出一脉,有相同的文化内涵和相似的审美情趣。更何况文艺作品的艺术魅力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否则中国人就无法欣赏外国影视作品了。

《老娘舅》取得成功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就是演员,起源于上海滑稽戏的《老娘舅》,其演员绝大部分是滑稽戏演员。他们在运用肢体语言表现戏剧情景时能够驾轻就熟,他们的表演充满了喜剧性,再配以地道的上海话,这些都成为它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可见,方言既不能拯救一门艺术,也不能繁荣一门艺术。电视情境喜剧的发展证明,电视情境喜剧要想获得更大的成功,必须从本质入手,从剧本和表演抓起,而不是用方言作为其主要卖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向辉煌。

(二)要在“推普”和“保方”之间寻求中间道路

在电视情境喜剧成为方言斗秀场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方言文化所代表的地域性与普通话文化所代表的城市化发展的潮流相抵触,方言在挖掘观众的同时,也造成了对不同语言背景下观众的阻隔,传播的局限性增大。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在全国有巨大反响的剧目,往往是以普通话或接近普通话的北方方言为代表的剧目。在各种幽默的方言载体中,东北话、北京话、四川话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尤其是东北方言一度在社会中流行,形成了独特的东北文化现象。这三大方言的共同点是:其一,大家能听懂,它们同属于“北方方言”,和普通话只是语调不同,发音基本没有区别;其二,它们和其他方言有明显不同,而且按其他方言和普通话标准令人感到滑稽——特别是按照后者。

在网络上评选的百姓最喜欢的中国电视情境喜剧中,名列前5位的依次是《我爱我家》、《东北一家人》、《炊事班的故事》、《闲人马大姐》、《候车大厅》。观众最希望继续拍下去的中国电视情境喜剧是《我爱我家》、《东北一家人》、《炊事班的故事》、《候车大厅》、《闲人马大姐》。

由此可见,我们在全力抓好剧本、演员的同时,更应该力图在普通话和方言之间寻求中间道路。不能因为普通话失去观众,也不能因为方言在观众中造成隔阂与歧视。方言的应用应与情境喜剧的市场化运作结合起来,以达到预期的广度和深度。我们期待着出现更多观众喜闻乐见的电视情境喜剧,在方言和普通话之间出现一座沟通的桥梁,使方言和普通话能够真正平等,互不歧视,使更多的观众欣赏到精彩的电视情境喜剧,而不至于因为方言的阻隔使电视情境喜剧成为少数人的“专利”。我们盼望着有更多各具地域特色,同时又能被大部分观众所喜爱的电视情境喜剧的出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