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试论电视评论性节目的提问技巧

试论电视评论性节目的提问技巧

时间:2022-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试论电视评论性节目的提问技巧张雨桐大凡人们谈到电视节目主持人或记者的职业特征时,都会认为他们是吃“开口饭”的。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欲擒故纵式的提问方式。评论性节目记者采访前的工作主要是做好案头准备,具体地说,就是需要在采访前,动笔把要提问的内容事先写下来。

试论电视评论性节目的提问技巧

张雨桐

大凡人们谈到电视节目主持人或记者的职业特征时,都会认为他们是吃“开口饭”的。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吃“开口饭”,具有两种功能:一是“说”,二是“问”。虽说两种功能同等重要,但在工作当中,“问”的作用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电视节目有些内容永远都只能“说”,比如新闻播报和天气预报。即使是评论性节目,它也离不开“说”。但是,为什么在评论性节目中,我们越来越觉得“问”功的重要呢?原因就在于在评论性节目的操作平台上,“问”比“说”更关键,更有先决性。换句话讲,一期评论性节目做得好不好,主要因素在于记者的采访,那么记者采访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看“问”的是否艺术、是否到位,这就决定了“问”也是新闻评论性节目记者的一个看家本领。

在采访中,记者除要掌握基本的采访方法外,还要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不同的采访内容,来确定合适的采访提问方式。好的提问方式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要讲究提问方式的艺术性。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提问方式。

一、穷追不舍式

记者提问不回避要害问题,咬定青山不放松,如同连环套一样,一个接一个地围绕问题的内核提问,使事件的真相公布于众。这种提问方式,不仅可以迫使对方回答问题,得到欲知的答案,而且呈递进式的提问方式,能增强节目的节奏感。

运用这种方式提问时,记者要特别注意语气和态度。语气是态度的一种外化,合适的语气能帮你矫正态度。作为评论性节目的记者,必须意识到交流过程中任何语气上的自以为是,腔调上的拒人千里,都会被采访对象觉察到,并回之以相应的态度,可能导致采访的失败。那么,什么样的语气才算合适呢?我以为其中一个原则就是对等,语气上的对等和角色上的平等相一致。没有地位的高低之分,才没有言谈的禁忌。采访是一种交流,必须讲究双向性和开放性。美国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丹·拉瑟说过:“以提问严格而著称,是我追求的;而提问刁钻的名声,是我应避免的。我绝不想背上这种骂名。”这是因为,采访者的情绪保持在适度的范围之内,能够在记者获取新闻事实的过程中起到有效的作用。一旦态度过于生硬,则会失去新闻采访应有的客观和冷静。

二、欲擒故纵式

在采访中,特别是在批评报道中,采访对象往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即使记者用封闭式提问,单刀直入地切入实质问题,对方也会极力抵抗,或言其他,或拒绝回答。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欲擒故纵式的提问方式。可以先谈一些看起来倾向于采访对象,或与事实无太大关系的问题,以消除采访对象的戒备心理。然后,再逐步切入主题。

评论性节目记者采访前的工作主要是做好案头准备,具体地说,就是需要在采访前,动笔把要提问的内容事先写下来。而采访提纲是无法闭门造车的,必须翻阅大量文字资料,向知情人了解被访者的背景情况。如果采访对象是罪犯或犯罪嫌疑人,还需要记者认认真真地看卷宗,哪怕有十几本、几十本的卷宗,也要舍得拿出时间,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三、现场印证式

在评论性节目中,有时记者在采访前已经掌握了一些背景资料,知道了事实的真相。虽然有时在节目的开头,就已经把观点告知了观众,但电视评论是“视”的艺术,仍然要靠电视画面来摆事实、讲道理。为了让受众能够明白实情,就需要记者通过提问一步步印证观点,然后由采访对象亲口说出来或用镜头记录下来。

首先,必须无条件地放弃只能让对方问答“是”或“不是”的提问,这是最基本的;其次,必须约束自己不能问采访对象在一件事或一种境况下“有什么感想”之类的问题。如果一定要问心情,最好换一个问法或聊天时把他引入到一件让他高兴、气愤、得意、伤心的事情中。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记者需要集中全部精力去认真和采访对象交流,对采访对象说出的每一句话都要及时反应,迅速作出反馈。结合主题,适时调整提问内容,最终达到采访目的。这种现场印证的方式比记者自己叙述、评论生动有力得多。

四、双向交流式

在记者提问时,有些采访对象可能出于对镜头和话筒的恐惧,表情往往显得不自然,对记者的提问,有时也会因拘谨而无法回答出令人满意的答案。针对这种情况,记者就要及时与采访对象进行沟通,消除采访对象的紧张情绪,尽快进入状态。

我们知道,尊重人的最好方式就是让人说话。要想让人说话,一个最便捷的方法就是要善于倾听。倾听,并不意味着记者每次采访时都要尽可能地自己少开口,一味地听采访对象云天雾地、山南海北的聊。倾听是一种意识,是与人为善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请对方打开言路的一种真诚期待。当然,在一般情况下,“倾听”的作用,主要是让你忘记功利,不要只想着提问,你权且静下心来先听一听采访对象最想说的话。这里的耐心不仅仅是技巧,也变成了一种采访不带任何先入为主的主观意识的平等进入,这样的进入是与任何采访对象沟通的催化剂。实践证明,只有当采访对象感觉到了你的真诚,只有在他看到你愿意听他讲,他才乐意对你敞开心扉,才会和你交流,才会向你和盘端出心里话。

在西方资深记者的采访中,提问是他们采访中最核心的内容。因此我们可以说:掌握提问的技巧,是一个记者最重要的业务能力。或许我们还可以从这个意义上去定义:会提问是一个好记者的标准,而不会提问,对记者,特别是对评论性节目的记者来说,将永远无法摆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