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让民生新闻感染观众

如何让民生新闻感染观众

时间:2022-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何让民生新闻感染观众曹书红民生新闻实际是社会新闻在新时代“三贴近”语境下的一种演绎,其主要特征在于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民生取向,以平民的视角和态度记录百姓的生活情态。那么,如何让民生新闻感染观众?对于都市生活类媒体,监督的对象是否富有不可思议的传奇性、严重性,最关键的要看是否引起了观众、职能部门的普遍关注。

如何让民生新闻感染观众

曹书红

民生新闻实际是社会新闻在新时代“三贴近”语境下的一种演绎,其主要特征在于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民生取向,以平民的视角和态度记录百姓的生活情态。民生新闻以题材的特殊性,得到普通百姓的格外喜爱,这也更要求编辑记者要练就扎实的业务功底。

那么,如何让民生新闻感染观众?如何让民生新闻报之不尽、挖之不竭?我们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细节的选择———让异常的突发事件“触目惊心”

发生在市民身边的突发事件,尤其是异常的灾难性事件,观众关注度高,传播性广,新闻价值自然就大。要增加这类报道的感染力,最有效的办法是让画面“触目惊心”。

电视新闻是通过摄像机,对各种画面和要素进行的选择与整合,新闻的表现能力主要体现在经精心编辑后播出的新闻上。在整体真实的情况下,编辑、记者要考虑画面的局部细节是不是生动,是不是具有感染力,人物情感是不是能震撼观众的内心,现场情景是不是能让观众惊心动魄并将其带入片子中去。

要让画面“触目惊心”,就要靠细节说话,靠真实的现场说话,靠在场的目击者说话。综合运用目击、描写、转述、对话多种手段,全面展示记者、编辑的判断力、观察力和表现力。

民生新闻一方面要再现事件本身,更重要的一方面是综合运用,把握表达的方向性。要让报道既生动又有现实性;要帮忙不添乱;要体现民生,更应展现国家的民本关怀;要关心事件本身以外的人物命运、情感、心态、境界。这就要考验编辑、记者的功底和能力,甚至是思想品质。

二、特殊情感———价值取向容易被轻视的新闻

《零距离》节目开播不久,我们做了一部片子《十元钱哪去了》,说的是原锦西机械厂改制后,上百名老职工的工资里,每月少了10元钱。许多记者可能会认为是改制中的常见纠纷,不好关注。其实,它关系到一大部分弱势群体,关系到劳动部门的不作为,非常具有时代意义。这类新闻能给观众带来“淡淡伤感”,但却能在一定层面上让真情回归。因此,我们应将这样的新闻处理、加工,把这类新闻的位置提升上去。民生新闻的价值在教育、引导性功能中升华和丰富,我们收获的不仅是观众敬意的感怀,同时还有各职能部门的思考。价值取向要全面,更应从小事着眼。

民生新闻的全面性不仅仅体现在某一片子的多角度展示,更体现在每一天的新闻总量中的宽泛性取材。因此处理好这一类超越事件的纯情感民生新闻,会丰富媒体的新闻种类。采编好这类民生新闻关键在描写的细腻和真实。深刻、生动、感人的现场画面,只有依靠记者敏锐的体察,方能让人物的情感真实再现。

三、新闻故事———语言真实性与生动性爱打架

新闻话题也应故事化。新闻故事生动有趣,传播性和启发意义很强。但这类新闻以案件居多,往往是依靠材料或当事人口述进行现场还原,这样的情况,我们顾全了生动性,真实感很可能就会遭到破坏。

表现这样的故事新闻,记者往往乐于使用现场同期声,将真实性交给观众去判断。“反正他们是这样说的”,这样的心态容易使片子失重。毕竟观众也是有依赖性的,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很相信电视。我们在采编工作中要不断培养和强化这方面的依赖性。优秀的记者、编辑不会给观众留下猜测或者看出破绽的机会。

四、事件以外———记者、编辑不能缺少第三只眼

提升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要先锤炼思想,记者、编辑能不能看到表象中的本质,能不能看到小事件以外的大文章,决定着新闻的容量与附加值大小。我们平常说的新闻的张力、文字的张力,关键要看思想的张力。作为记者、编辑要培养观察力,必须得先让自己的头脑复杂起来,因为,通常情况下,什么样的头脑看什么样的问题。

要让一个人立体,至少要看三个方面:听他说话,看他动作,注意他表情。让新闻成立只是一个合格的记者,让新闻沉甸甸、富有厚度才是优秀的记者。

五、正义报道———改变一座城市的道德氛围

市民追赶肇事逃逸者,在追赶过程中能闯红灯吗?无论你是否闯了红灯,破获大案的还会给予奖励。答案是:看工作需要!情形特殊,事件超常规性突出,新闻价值显然!是正义,就值得媒体颂扬!

这就是媒体强大的引导性功能,随着这种功能的强化,一座城市的道德氛围将得以改善。电视观众在收看这样的正义报道的过程中感受、体验着故事的曲折性,得到快乐的同时,也收获着正气、教育和启发。一座城市因为这样的报道而赞叹一种“集体荣誉”。

我们的记者每天都积极工作在这样一种征程上,他们是自豪而荣幸的。

六、新闻监督———放大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

要让舆论监督报道最大限度地发挥能量,一方面要对职能部门清楚地讲明电视台的立场,另一方面要展现受害群体让人“不可思议”的生活现状,再现他们不同寻常的遭遇,引起社会最大限度的关注。媒体将会在这样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中赢得赞誉。

对于都市生活类媒体,监督的对象是否富有不可思议的传奇性、严重性,最关键的要看是否引起了观众、职能部门的普遍关注。监督报道也是一把双刃剑,监督报道历来最能彰显媒体力量,体现媒体良知,提升媒体公信力。但如果监督对象和问题把握不好,则会反弄一鼻子灰,得不偿失。

民生类的新闻素材永远也不会枯竭,大事件本身令人震憾,小事情也会发人深省。我们传播事件,更要传播愉悦、思想和启发。满含一颗善良的心,用心传递,新闻最美好的收获就将出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