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交网站的话题关注与网络集群研究

社交网站的话题关注与网络集群研究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交网站的话题关注与网络集群研究——以人人网为例曹 阳作者简介 曹阳,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E-mail:caoyang080@sina.com。经笔者观察和体验所得,社交网站中的网络集群主要体现在对网站设置的话题的关注中,话题的不同、话题参与者的不同、话题参与者发言的内容不同、都会影响网络集群的规模、性质和效果。笔者选择人人网这样典型的社交网站中的话题关注来研究网络集群。

社交网站的话题关注与网络集群研究

——以人人网为例

曹 阳

作者简介 曹阳,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E-mail:caoyang080@sina.com。

摘 要 本研究围绕当下发展迅速的社交网站(SNS)中的网络集群现象进行研究,以人人网中的公共论坛为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方法进行数据的定量统计和分析。本文由此探讨社交网站中网络集群本身的特点,并且将话题关注与网络集群联系起来考察,分析出社交网站中的话题类型及关注程度、网络集群内部表达机制的相关特点等问题,总结了当下社交网站网络集群表达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性地给出了相关完善建议。

关键词 社交网站,话题关注,网络集群,网络哄客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如今,社交网站(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在全世界发展趋势不可阻挡,日本Mixi、美国聚友(Myspace)、韩国赛我网、德国的XING等世界各大社交平台竞相登陆中国市场。而国内,以开心网、人人网(原校内网)、豆瓣网为代表的社交网站,也展开了争夺用户,提升商业价值的激烈竞争。

各种类型的社交网站争奇斗艳,吸引着不同年龄、职业、阶层和兴趣爱好的网友的注意和参与。据中国互联网研究中心(CNNIC)2009年10月发布的《2009年中国网民社交网络应用研究报告》测算,2009年底,中国使用交友和社交网站的网民数将达到1.24亿,用户平均每人拥有账户2.78个。

在社交网站日益增多、用户日益复杂的形势之下,国内社交网站发展出现了这样几个问题:(1)注册人数少,积累不起人气;(2)注册会员参与度不高,大多呈“潜水”状态;(3)参与者发言多是无关紧要的言论;(4)参与者之间形成不了默契与共识,各自为政比较严重。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其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些问题都是制约今后SNS发展的障碍

社交网站靠什么吸引用户并鼓励用户理性的参与?这是越来越多的社交网站建设者和相关领域的学者近年来不断思考的问题。与此同时,全球的经济领域已经掀起了一场对“注意力经济”的追求。美国学者托马斯·达文波特在他的《注意力经济》中这样表述:“注意力是最稀缺的货物,人们最终将认识到,他们不应该轻易地去交换它。”商品尚且如此,那么对于已经呈现“爆炸”状态的网络信息来说谈论它们的注意力就显得更有必要。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讲目光转向“网络集群”这个概念,网民自发聚集、共同商议的形式一方面有助于网站人气的增加,提高了网站的关注度;另一方面形成了舆论,有利于相关事件的解决。网络集群的产生无疑是网民公共意识提高、参与热情增加的体现,因此网络集群也常常被政治学者用来研究网络民主和公共领域的建设。

在国内已有的对于网络集群的研究中,研究者所采用的多是个案研究方法,就某一具体的典型网络事件看网络集群的发生、发展过程。这些研究所选取的网络集群都来自于BBS、门户网站等网络服务,而我们的研究则着力于社交网站的网络集群中,由于社交网站的独特性,因此我们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将会与以往研究者有所区别。

经笔者观察和体验所得,社交网站中的网络集群主要体现在对网站设置的话题的关注中,话题的不同、话题参与者的不同、话题参与者发言的内容不同、都会影响网络集群的规模、性质和效果。笔者选择人人网这样典型的社交网站中的话题关注来研究网络集群。

总体来说,本研究期望达至这样几个目的:(1)探讨社交网站中网络集群的特点和形成机制;(2)研究社交网站中的话题类型及关注程度;(3)探讨社交网站话题关注与网络集群的关系;(4)探讨社交网站引导网络集群的方法和途径。

二、文献探讨

(一)网络集群研究

1.网络集群的内涵及特征

学界对“网络集群”这个概念作定义的比较少,大部分是将网络集群与社会集群的概念相对照,由此分析出网络集群的应有特征。杜骏飞借鉴社会学对于集群行为的评述,将网络集群定义为:一定数量的、无组织的网络群体,围绕特定的现实主题,在一定诱发因素的刺激下产生的,以意见的强化与汇聚为特征的,具有现实影响力的网民聚集[60]。夏学銮认为,网络聚集应是“在某一时间内,网民自发或有组织地聚集在某一个网络公共场域,由多个网民发帖或回帖等进行网络表达的行为[61]。目前国内学界一般的理论研究路径大多是借鉴社会学关于集群行为的定义,关注其在网络环境下的新特点、形成原因。

邓希泉将网络事件的特征总结为:(1)事件参与者缺乏经常性的直接人际互动和明确的组织者和领导者;(2)有很强的突发性和不可预料性;(3)共同的刺激因素使网民产生相似的行为;(4)在没有经过组织策划的情况下,网络事件自发产生;(5)网络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客观存在并呈不断扩大的趋势。邓希泉认为这几种网络事件的特征均适用于网络集群,另外网络集群又具有自己的几点个性:(1)发生环境网络化;(2)行为互动符号化;(3)参与超功利化;(4)成员关系松散与自发分工并存;(5)行动信息的多点化合多向化;(6)不在场和匿名状态下的有限理性[62]

刘生琰将网络集群与现实中的集群进行了比较发现,网络集群与现实集群的相同点在于:个人在集群中都具有匿名性、过激性、情绪性、被暗示性、无批判性等特质;不同之处在于:网络传播的广泛和快速使得网络集群的建立较之现实集群更加容易,并且更易表现出偶发性、匿名性、情绪性等特质,更容易形成集群的冲动[63]

周湘艳认为,网络群体行为的特点是:网络传播匿名性特点造成的个体心理变化,网络群体的情境化行为,网络群体行为的规模效应[64]

2.网络集群的发生原因及类型

学界普遍认为,网络集群行为虽然无序和无组织性,但是它的发生原因有客观事实因素可供追寻,对于网络集群的发生机制,刘生琰认为有这样一些因素导致了网络集群的出现:(1)身份的异化与匿名的狂欢;(2)我国网民的构成结构;(3)社会对网络的控制程度低;(4)网络人口基数大,从众效应形成感染机制[65]。魏娟在对魔兽世界玩家网上集群维权事件的个案分析中借用了斯梅塞尔的价值累加理论,认为网络集群的发生是因为:(1)结构性助长;(2)结构性压力;(3)普遍的信念;(4)催化的因素;(5)行动动员;(6)社会控制机制失效[66]

杜骏飞将网络集群的类型作了这样的划分:按照引发事件的类型可以将网络集群分成民生事件、自然灾害事件、法治事件、官员腐败事件、文化事件、国际性事件;按照集群方式或集聚地划分可以将网络集群分成讨论组、聊天工具、博客、自建网站、新闻跟帖;按照对抗的主客体不同可以分为以群体舆论来抗争个人、一个群体抗争另一个群体、网民对政策或制度的抗争、网络文化阵营对现有文化权力体系的抗争;按照规模划分可以分为小群体(千人以内)网络集群、大群体(以万计)网络集群和超大群体(以百万计)网络集群;按照性质划分,包括社会学失范行为、文化叛逆行为、表达权利行为、犯罪行为等等;按照社会效应划分,则可分为积极集群和消极集群。[67]

3.网络集群事件的发展阶段

对于网络集群的研究国内学者较多采用的是个案研究的方式,选取一个典型的网络集群事件并对其进行相关的分析。孙凤选取了发生在南京大学小百合BBS中的“汉口路西延”事件的讨论事件作为个案进行分析,认为该事件发展过程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1)网络集群行为的爆发期,这个阶段是非理性的舞台;(2)网络集群行为的交作期,这个阶段是理性与非理性的交锋;(3)网络集群行为的平息期,这个阶段理性行为占了主角。这个过程是个从非理性到理性的转变过程[68]

杜骏飞在对魔兽世界玩家集体维权事件的过程进行分析后总结出该事件发生的阶段是:(1)诱发阶段,“相对剥夺”与冲突形成;(2)发展阶段,压抑心理与催化因素;(3)高潮阶段,行动动员与集体爆发;(4)消解阶段:协商规范与秩序重构。杜骏飞接着分析了网络集群事件的三种结果:(1)随着群体情绪的激发、释放,集群随之解体;(2)集群未能解决现实困境,进而转化为有组织、有明确目的、有一定结构的社会运动;(3)集群者与其抗争对象协商,通过改变现状或达成共识获得相互妥协[69]

4.学界研究视角评述

目前国内对于网络集群的研究尚不充分,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研究方向,研究者也多是中青年学者,研究成果也多是探讨性质为主,具体说来对于网络集群研究有这样几种视角:(1)社会心理层面。研究者将网络集群研究与社会集群研究相结合,重在考察网民在集群中的心理机制,探讨其行为的理性与否,大多集群行为会被定义为非理性。(2)行为层面。研究者就网络集群中网民的行为进行了特征描述和分类,并且从社会学角度对其行为发生机制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刘生琰,2009;邓希泉,2010)。这些研究成果态度往往比较中立客观,由事件入手进行探讨,避免了“贴标签”的嫌疑。更难能可贵的是,研究者最终希望能够为构建网络的良好秩序服务,对构建的方式给出了策略化的建议。(3)政治社会学层面。研究者将视角提升到协商民主的高度,从具体个案中分析出网络集群的积极效用,认为理性的网络集群保证社会公正、促进共同意识体的形成,这个层面避免了总是从负功能角度看待网络集群的传统视角,而看到了网络集群能够带给法治民主的正面功效,并提倡加以利用和引导而并非仅仅是控制和监管。

我们的研究也一定是基于前人基础上进行的,随着网络服务和功能的不断完善和多样化,互联网又涌现出了许多不同以往的网络集群的形式。本文要研究的社交网络社交网站(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就是近两年涌现的各种新兴网络服务中的典型形态。这种服务形式与BBS、博客等各种网络服务都有区别,体现出自己的特色。而在社交网络中存在着的网络集群现象,我们则需要将其与在传统网络服务中的集群现象作区别,探讨其独特性。

(二)社交网站研究

1.社交网站及其特性

社交网站(Social Network service,以下简称SNS)简单地说就是社会关系的网络化。它的理论依据是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在1967年创立的六度分离理论,即“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2003年3月SNS首先在美国兴起,典型网站是Facebook。2003年8月,斯坦福毕业的海归刘健和饶磊就回国内创立了Friendster模式的中文版友友觅(UUme)。随后人人网、豆瓣网、若邻网、开心网等典型的SNS网站也相继在国内涌现,吸引了各阶层群体的关注和参与。

作为一种方兴未艾的虚拟社区形式,在中国短短6年发展壮大,形成了区别于以往的网络服务而具有较为鲜明的特征。中国人民大学的贺艳华从传播模式的角度分析了SNS的七种功能:自组织去及中心化;以微内容为主;开放、延伸与融合;能动的群体;惊人的效果力量;针对性、目的性加强;向真实世界回归的情境[70]。北京邮电大学的盛斌、崔娜总结出的特征是:(1)以实名制为核心,强调真实;(2)以人为本,由“网络信息”到“网络人信息”;(3)人际式大众传播[71]。南京大学的袁梦倩认为SNS网站以用户为中心,将现实人际关系带到了网络中,通过人与人的关系传播信息。SNS网站以个人作为网络结点,与其他联系人形成网状链接,并且在社会网络系统内部形成各种各样的小团体[72]

2.国内SNS的使用状况

据中国互联网研究中心(CNNIC)2009年10月发布的《2009年中国网民社交网络应用研究报告》测算,2009年底,中国使用交友和社交网站的网民数将达到1.24亿,用户平均每人拥有账户2.78个。在用户对社交网站品牌选择的多选中,QQ校友录、校内网、新浪空间、51.com、开心网分别以50%、37%、36.6%、27.1%、26.4%的比例占据了国内社交网站市场前五名。

使用社交网站的用户性别比例为52.9∶47.1,男性略高于女性。社交网站用户的年轻化特征非常突出,用户群以20~29岁的青年为主,达到52.6%,高出全国网民平均水平22.8个百分点,而在其他年龄分段上,均低于全国网民的平均水平。社交网站是以白领和学生两个群体为主的网络应用。在社交网站用户的收入结构中,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社交网站用户比例为17.8%,高于全国网民的平均水平4.4个百分点。以学生为代表的低收入群体是社交网站用户的重要组成部分,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社交网站用户比例为47.5%,高出全国网民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大专以上学历的用户占到了社交网站用户的近六成水平,达到59.1%,超过全国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学生群体是社交网站的最大用户群体,比例达到50.3%。

由此我们看出,SNS的主要用户群是20~29岁的青年人,职业大多是学生,可见这一部分人群的使用行为和态度有较大的代表性,因此我们的研究重点应放置在这个年龄段的用户上面。

3.典型社交网站介绍

人人网是由千橡集团将旗下著名的校内网更名而来。人人网为整个中国互联网用户提供服务的SNS社交网站,给不同身份的人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平台,提高用户之间的交流效率,通过提供发布日志、保存相册、音乐视频等站内外资源分享等功能搭建了一个功能丰富高效的用户交流互动平台。人人网目前已有近8000万注册用户,其中约有超过4000万实名登记的用户,是目前国内注册数最高的SNS网站之一。

关于人人网一类的社交网站的网络集群现象,有这样一些存在的问题需要关注:(1)人人网一类的SNS本身就集聚了很大一部分较为固定的用户。据Alexa系统的统计资料,最近一个月中,人人网每日人均页面访问量为16.13次,也就是说这些用户并不像一般的BBS一样用户使用这样分散和随性,它具有一定的黏度;(2)人人网是基于实名制注册的社交网站,用户年龄主要分布在18~24岁之间的本科生、研究生。这种较为透明和纯粹的用户构成有利于避免传统论坛集群中由于匿名而导致的非理性化因素,如互相攻击,无端谩骂等;(3)人人网的网络集群现象的分布比较广泛,我们大致将它分成个人页面中的网络集群与公共页面中的网络集群。个人页面网络集群更为私人化和亲切化,而公共页面中的网络集群则更具公共性和普适性。我们要客观研究网络集群的现象就应当选取公共页面中的网络集群作为研究对象,以避免研究个人页面时样本的偏颇与话题的局限。

人人网公共页面的网络集群较多地出现在这样三个应用:人人网论坛、人人网分享和人人网的投票。三种应用的集群方式各不一样,论坛中的集群方式是跟帖、回帖;分享中的集群方式是通过“分享”、评论;投票中的集群则是通过投票和评论进行的。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在公共页面中用户愿意参与评论、分享、投票是因为“话题”的作用,话题不同,网络集群的规模和言论行为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接下来我们则会通过对于人人网中话题的研究来探讨话题关注度与网络集群的关系。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我们将采用内容分析与话语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人人网中的论坛与分享版面进行定量和定性研究。之所以要选择这样两个版面,有这样一些原因:(1)它们作为公共页面积累了较高的人气和关注度,话题多样;(2)用户在评论和分享的过程中能够体现出网络集群的一些共性特点,而且还具有SNS所独有的特点;(3)由于人人网用户是18~24岁的大学生群体为主,所以在这些版面上的话题较多能体现出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社会交往和行为特点,对于分析青年的文化特质有着较好的帮助。由于人人网投票版块中评论的内容过少,我们无法很好总结出集群参与者的态度和倾向,因此投票版块就不列入我们的研究范围之中。

我们的研究将由两个维度进行,第一是话题的关注与分享;第二是话题的评论。第一个维度我们将会考察评论或分享者较多的,也就是形成了网络集群规模的话题本身所具有的特点;第二个维度中我们将会通过集群中参与者的构成、态度、行为、倾向等来进行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分析出在SNS中的网络集群所具有的特点。最后我们会将这两个维度结合进行分析,讨论出话题与网络集群之间所存在的关系。

人人网的论坛我们选取话题较为宽泛、人气较高的版块进行研究,人人杂烩版,这里发表一些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轶事、对社会各方面的评论以及一些时政、娱乐的新闻。我们将版面中的话题的回帖数达到500条以上称为是规模较大的网络集群,也将其作为热门话题;回帖数在200~500条我们称为是中等网络集群,称其为中性话题;回帖数在200条以下的我们作为是较小网络集群,称其为冷门话题。

我们将人人杂烩版块的话题分成这样几个类别:时政新闻(介绍当下国内外发生的有影响力的时事政治和相关评述)、娱乐八卦(谈论演艺圈话题、玩游戏、讲述开心搞笑的事等娱乐性质的帖子)、两性情感(讨论恋爱话题、男女关系等)、社会百态(对当下各种社会现象的描述和评论)、校园励志(介绍校园里的琐事,探讨青春励志方面的话题)这样五类,虽然这样分类并没有能够穷尽人人杂烩版块中的所有帖子,但是已经能够涵盖绝大部分的帖子。在板块中我们将话题按照回帖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排列,将回帖数在600条以上的帖子抽取出来,作为样本。

之后我们选择两个较为典型的话题来对网络集群的参与者与态度进行测量。我们选择的是这样几个话题:第一是社会类的“女大学生当面逃课,教授大怒引发肢体冲突”,由名为张清华的用户所发。帖子中间评述了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帆在课上与“顶撞”他的女学生发生言语和肢体冲突的新闻,并且配上了评论。发帖时间是2008年1月9日,该贴目前的回复量1231条,关注度较高,形成了规模较大的网络集群。第二个帖是时政类的“朱军,大学生喊你去掏粪”,由名为文武的用户转帖。帖子转述了全国政协委员、央视主持人朱军在两会期间讲出雷人语录:“大学生从事掏粪工作可能会改变中国掏粪现状,并且无论是在思维,还是掏粪工具的使用上,大学生都具备优势。”该帖最先由“林勇”发表在天涯论坛的“天涯时空”版,该文受到了许多网友的热议,并被多家论坛转贴,如百度贴吧、哈维论坛、红袖添香等均有转帖而且都引起了热烈的关注。在人人网论坛中,发帖时间是2010年3月15日,到了3月21日就有3786条回复,关注度很高,形成了大规模的网络集群。

对于以上两个不同的个案,我们采用两种方式进行研究,第一个社会类的事件我们将单独查看它在人人网论坛中的状态。对于第二个时政类的事件我们将会采用比较研究的方式,将它在人人网论坛中被讨论的状态与其在天涯论坛中的讨论方式进行对比,这样能够寻找到SNS网站的话题关注与传统的BBS的异同之处。

四、描述与分析

(一)话题特质

1.话题总体特质

经过统计和分类,我们将人人杂烩版中回帖量在600条以上的帖子作为样本进行了研究,得出这样的统计结果(见图1):

img62

图1 回帖量600条以上的帖子分布表

从图1可以看出:时政新闻的帖子数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其他类别,娱乐八卦的帖子数量明显高于其他类别,校园励志、社会百态与两性情感类的帖子数分布较为平均。这些话题关注方面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娱乐性突出。除了娱乐八卦的纯粹讨论娱乐、明星的话题之外,另外的社会百态、两性情感、校园励志等都具有娱乐性的因素,话题的选择和表述方式体现了特殊、怪异、戏谑以及出人意料的特点;如话题“凤姐男友事件真相,原来如此啊”;(2)接近性显著。这些话题中来自校园、两性、家庭的帖子占了很大一部分,可见这些话题都具有较强的接近性,是发生在身边的事件,是大学生群体熟悉、有所思考的事件。如帖子“一身名牌,居然也能拿国家一等助学金”;(3)关注民生多于关注时政。在社会百态类中的帖子大多是对于民生的关怀,而相比之下,时政新闻的话题关注度就比较低。如“惊爆!一个12岁小女孩供四个大学生哥哥”;(4)批判居多。这些帖子中对某人、某事、某种现象表达不满或者进行抨击的帖子非常多,批判或者谴责的话题关注度较高。如“禽兽研究生逼妈妈刷厕所赚学费”;(5)“性”成分频现。这些话题中“性”成分出现的频率也较多,在涉及两性情感方面的话题中都会加入“性”的因素,往往这些帖子的关注度是比较高的。如话题“男生好色有错吗”。

2.话题个体特质

我们所研究的两个话题“女大学生当面逃课,教授大怒引发肢体冲突”以及“朱军,大学生喊你去掏粪”有这样一些特质:(1)是曾经和当下社会反响较大、讨论较为热烈的话题;(2)与大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大学生在平时也有过类似体验和感受;(3)触及当前大学生与社会较为关心的问题,第一个话题反映了当今师生关系紧张、师德败坏的风气,第二个话题则触及了大学生就业难以及“两会”代表的提案这些问题;(4)有娱乐性的内容,第一个帖子中的“女大学生”、“肢体冲突”,第二个话题中的“掏粪”、“朱军”等元素组合成为了足够吸引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眼球的戏剧性图景,给人留下了很多戏谑和想象的空间。

(二)集群表达

1.集群构成及特点

首先我们考量一下这两个话题网络集群参与者的基本情况(见表1、表2)。

表1 话题“女大学生当面逃课”的集群参与者基本情况

img63

表2 话题“朱军,大学生喊你去掏粪”的集群参与者基本情况(截至3月21日)

img64

通过以上两表我们能够得出这样一些信息:(1)男生参与人数一般多于女生,男生在话题讨论方面具有较高的热情;(2)参与者绝大部分都是大学生,大学生群体一般有较多空闲,也有见解,愿意参与这样一些讨论;(3)规模较大的网络集群通常具有较大的日发帖量,参与者大部分不做“一锤子买卖”,也就是不会发一个帖就走人,而会参与讨论、争辩,有多次发帖的行为。

2.集群表达及特点

下面我们就用定量分析为主结合内容分析,分析在SNS中的公共版面中,网络集群的表达及其特点。

(1)众声喧哗的状态

在这两个话题的网络集群中,充斥着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它们在集群中被制造、流动、弥漫、否定,构成了一个众声喧哗的讨论环境。在第一个帖子“女大学生当面逃课,教授大怒引发肢体冲突”中我们发现,集群中具有很多种不同意见,这样几种意见占主流:第一,认为女学生做法错误,尊师是学生的本职;第二,认为教授做法不合适;第三,认为中国的教育制度不完善,教授和学生做法都不对(见图2)。

img65

图2 集群中不同意见人数分布图

众声喧哗的表现不仅在于表达观点的繁多,另外一层表现在于表达方式的多样。同样是戏谑,不同的用户的表达方式和用语各不相同,在“朱军,大学生喊你去掏粪”的话题中,发言有的幽默讽刺,如“我强烈建议两会代表们提出议案,要求新时代的掏粪工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本科文凭,英语六级,计算机二级,有能力开发新一代高科技掏粪工具,与国际接轨”,有的感慨悲情“中国教育已经病入膏肓了”,有的形象生动“中国不缺人才,拿人才当廉价劳动力使~好比上万块钱买来的LV包,背它收电费或者当工具包”,有的峻急严厉“几个大学生就能叫国家的人才了吗”等等。

(2)理性与非理性

网络集群是理性和非理性的集合区域,对于问题的探讨绝大部分混合了理性和非理性的因素。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将理性的发言定义为用语文明、表达有逻辑、有一定见解,我们将非理性的发言定义为是用语低俗、重在情感的宣泄一类的帖子。经过统计我们有了这样的结果(见图3)。

img66

图3 理性与非理性帖子分布图

通过上表我们能够发现,在SNS的网络集群中同样会出现理性和非理性的话语方式,但理性表达还是比非理性表达要多得多。而且不少理性的表达都有颇深的见地,如“朱军,大学生喊你去掏粪”话题中有不少发言者探讨当今时代的人才观和价值取向,“女大学生当面逃课”话题中也有人将讨论集中在了师生关系的处理问题上,针砭时弊,态度中肯。如用户崔菲认为“现在社会面临的问题是,那些看似低贱简单的工作没人去做……不要认为大学生高高在上什么都不可侵犯,是个人都有尊严的”;用户饶元认为“作为国家和父母花了心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自己的确不应该把自己看得太高高在上,但是,国家应该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地位,如果大学生没有应该有的社会地位,那社会该怎么进步!”;用户王一杰认为“现在的中国教育回报率太低……家里辛辛苦苦将孩子培养成大学生,花的钱可能是卖血来的,这口苦水向谁说?而大学生在背负着整个家庭的负担时居然被呼吁去掏粪!”等等,这些观点充满了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对社会的体认和看法。

接着我们将人人论坛中的“朱军,大学生喊你去掏粪”话题与天涯论坛中的同名话题的跟帖进行比较后发现(见图4)。

img67

图4 人人论坛与天涯论坛同名话题比较

由上可得,在SNS论坛中的非理性表达的百分比要少于BBS这样匿名社区非理性表达的百分比,我们进一步测量发现,在这两个论坛的“朱军,大学生喊你去掏粪”的讨论中,非理性表达中的无端谩骂的成分也有较大差异。人人论坛的非理性表达的805个帖子中,有131个无端谩骂帖;天涯论坛的非理性表达的841个帖子中,无端谩骂帖出现了248个,后者比例远远大于前者。

(3)集群互动

集群中常常出现参与者之间的互动,也就是两个左右的参与者的直接对话。在BBS中,这种互动的方式是将要互动的对象在内容中指明“××楼”,而SNS中互动则更为方便,只需在想回复的发言者旁边点击“回复”,即可“一对一”的与对方进行对话了。我们统计发现,在两个话题中,进行互动对话的帖子数量所占比重很大(见图5)。

相比较而言,在天涯论坛中“朱军,大学生喊你去掏粪”帖子里就较少出现互动,大多是网友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很多是“一锤子买卖”。

img68

图5 两个话题互动帖子数比较

(4)“楼主”的角色和作用

“楼主”就是在论坛中第一个发帖的人。无论是BBS还是SNS的论坛中,楼主的发言作用都值得研究,楼主的态度对集群讨论的整体氛围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经过我们统计发现,在“女大学生当面逃课”帖中,楼主发言数量为241条;在“朱军,大学生喊你去掏粪”帖子中,楼主发言数则为367条,可见楼主在网络集群中的参与度较高。

在“朱军,大学生喊你去掏粪”帖子中,楼主首先转帖,这就从一个方面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并且楼主很快就这样回复了一个跟帖“没看新闻吗,朱军说就业难的大学生完全可以去掏粪,还说他们会改变掏粪产业的现状,听的我想杀人”,这就将自己的态度很明晰的表现出来。楼主还与跟他意见相左的参与者进行了辩论和攻击,同时还肯定与他意见相符合的人,及时给予了肯定,如“这是我看到的最有才的回帖了,顶”。另外对于语言低俗的参与者楼主还会进行劝诫和警告。总结起来,楼主的作用有这样几种(见表3)。

表3 网络集群中楼主作用总结表

img69

(5)意见的强化

集群讨论中我们还能够观察到一种现象,那就是参与者的意见很难被说服,出现一种“既有倾向”。我们跟踪观察了若干态度倾向较为明显的发帖者在网络集群中的发言状况,我们跟踪了“女大学生”话题中的集群参与者李静、张云翔;“朱军,大学生喊你去掏粪”话题的集群参与者张百度、高源、王延丰,选择他们的标准有这样两点:第一,在集群中发帖超过10次;第二,与其他参与者有着较强的互动。纵向观察他们的发言和态度的变化过程后,笔者发现存在着一些相似的变化。我们以这些发言者的时间顺序给他们态度和行为的变化发展过程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具体三个阶段的变化过程见图6。

img70

图6 参与者态度变化趋势

这些在集群中较为活跃的参与者首先会中性的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时的态度比较客观和理性。当所阐述的观点收到批评和攻击时,这些人会与他们争辩,争辩的过程也是由理性向不理性方面靠拢,态度逐渐激化,转向了人身攻击。这一阶段参与者的斗争欲望和表达欲望达到了顶峰,只要是否定或者指正自己观点的言论,都会加以批驳,这个过程中参与者不断强化自己观点、不愿妥协,一对一地批驳、谩骂那些所谓的“异端邪说”。再往后,参与者热情渐渐消散,逐渐漠然,对与自己意见不同的观点也不再一一回应,只是以自己的观点为基础作一些情感性的宣泄,直到做一个冷眼旁观者,再也不发言。

从整个变化过程我们能够看出,A.参与者的意见在讨论中会被强化和固化,很少会被说服或者妥协;B.较为活跃的参与者发言态度随着自身参与热情的增减而发生变化;C.这种意见的强化比较明显的体现在SNS的论坛中,而在BBS论坛中,由于参与者很少会较为稳定地参与到讨论中来,大多是来去匆匆,因此我们也就较难跟踪某些个体看出其态度的变化趋势。

五、结论与探讨

(一)SNS中网络集群的特点

根据以上的描述和分析,我们看到了在SNS中网络集群表达的一些比较显性的特点。由于SNS网络服务正在发展和日臻成熟之中,我们现在还看不到它发展的未来状态会是如何,包括其中网络集群也定会随之不断完善和进步,因此客观而言我们现在给SNS的网络集群找寻特点有些言之过早。但是对于目前已经具备相对稳定的阶段特点的SNS网络集群而言,我们对它进行特点分析也未尝不可,能够为今后的研究起到历史的记录和启发作用。结合前人对于集群和网络集群的研究,我们将SNS中的公共版面的网络集群特点归纳如下:

1.个性化表达

SNS中的网络集群中,每个用户都具有自己完整的身份和信息,不再如BBS论坛那样具有明显的抽象的符号化特征,因此,其中个体的表达受群体影响较少,能够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由于SNS的准社会交往的特性,网络集群中的交往更加接近于线下的人际交往方式,彰显个性与风格即成为了凸显自我价值和赢得群体关注的必要途径。所以在SNS中的网络集群中总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2.众声喧哗的状态

“哄客”的广泛参与,特别是“哄客”中的主流——青年人的广泛参与使得网络集群中呈现出思想活跃、话语方式多样的特点,具有批判精神的参与者们选择SNS的平台在实名制的“开放”氛围中尽情让自己的思想挥洒。SNS网络集群中充满了各种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或者昙花一现,或者活跃异常、历久弥新,抑或者在攻击中被强化。SNS网络集群中意见的表达的过程同时伴随着意见的强化,妥协和让步则很少会出现。

3.存在有限理性行为

SNS中的网络集群与BBS论坛有相似之处,两者之间都会出现有限理性的行为,如无端指责、过激言论等,其中原因已在上文中论述过,在此不再重复。虽然二者均有这样有限理性行为,我们仍然要有这样几点认识:第一,SNS网络集群中的有限理性行为更多的是以一对一的辩论为主,而很少出现“围攻”的情况,也就是说很少出现群体极化等意见一边倒的现象,因此在这样的网络集群中个人压力就减少了很多;第二,SNS网络集群中的有限理性行为毕竟在集群中比例还在少数,不能成为集群中的主流话语方式,而且与匿名化的BBS论坛相比,SNS网络集群理性成分更多。往往这类有限理性出现后,会有楼主及其他参与者的谴责和劝诫,可见有限理性行为也能够较好地控制,没有被肆意弥漫开来。

4.身份真实化

SNS的实名制注册使得每个发言者都以较为真实的信息资料为基础来发言、评论等。这时在公共版面上讨论话题的时候就能够看到发言人的一些“背景”资料,通过进入个人页面,能够从纵深角度更为全面了解某位发言者,知晓他(她)的个人资料、兴趣爱好、朋友圈子等情况,这样就容易从多角度立体化地认识一个人,而不会仅仅从一个帖子来概念化一个人,这种网络集群方式避免了BBS中抽象符号化的交往,显得更具人情味。

5.互动性增强

SNS中参与用户都具有一定的共性的因素,诸如人人网是主要针对大学生群体所构建的一个平台,因此参与用户在心理上就会有一种潜在的认同感,再加上它的实名制注册特点,身份的真实和开放使得交流中的信任感增强,个体则愿意与其他的参与者进行讨论,互动性增强。这里的互动性有这样三个方面的涵义:第一,楼主与跟帖者之间的互动。楼主所承担的是引导、鼓励、劝诫等方面的工作。第二,跟帖者之间的互动。参与者之间经常会出现互动的情况,一般是探讨、认同、批评或是攻击。可以说,强大的互动性是SNS网络集群最为显著的特点,也是BBS、博客等平台所不能企及的。

根据以上特点和前人的一系列研究成果,笔者给“网络集群”下所下的定义是:一段时间内,网民由于话题关注而短暂聚合在一起,以个性化表达的方式围绕某个中心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互动和交流的行为过程。

(二)话题关注与集群中的“网络哄客”

“网络哄客”研究近年来逐渐为学界所重视。张咏梅老师认为“网络哄客因一个共同关注的事件而聚集在一起;阐述个人观点,表达个人好恶;他们聚集产生一股强大的力量,并把这种影响从网络虚拟世界扩展到现实生活。”[73]她认为网络哄客是消解了中心话语的网络传播方式,与传统的权力阶层分享话语权,从而形成对精英话语的一种挑战,草根性是网络哄客的主要特征。

同样,SNS中网络集群的参与者我们也不妨称他们为网络哄客,在我们研究的人人网中,网络哄客的主体是青年人尤其是以大学生为主要群体。大学生群体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具备了一定的思想和判断力,有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大学生有较强的批判意识,书生意气,情绪化程度较高,易于冲动。这些特征使得大学生在网络话题讨论中出现这样的特点:

1.对于娱乐性话题关注程度较高

大学生群体对政治、社会公共事务关注程度没有对娱乐性元素关注的程度高,并且出现了“颠覆性”的审美标准,青年通过网络行为,尽情地享受着“审丑”行为带来的娱乐效果,如对“凤姐”、“犀利哥”的高度关注。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社会急剧转型,青年群体在现实中培养出来的对现实的叛逆与颠覆被复制到虚拟网络行为中。虚拟网络当中的青年“哄客”通过颠覆性的哄抬行为倡导着自我的价值观和实现自我建构。

2.对精英的话语的挑战

无论是“女大学生当面逃课”话题中哄客对教授的指责,还是“朱军,大学生喊你去掏粪”话题中对于朱军的戏谑,我们看到了青年人对于精英话语的挑战,大学生通过网络的形式公然抗衡精英话语的垄断权,强力支援弱势力量。这是一种个体价值意义上的提升,是青年人追求平等意识的体现。

3.体现对公共事务的严肃性探讨

大学生的探讨也不是全都是娱乐性质的嬉笑怒骂,我们很欣慰地看到在网络集群中很多理性的发言非常具有逻辑性和建设性。当SNS的话题关注在弱势群体、社会矛盾问题上时,大学生哄客常常能够满怀人文关怀进入到公共事务的探讨过程中去,非常严肃认真地结合现实谈论问题。

(三)SNS网络集群中非理性行为的探讨

从这个事件中我们能够看出SNS的网络集群同传统的BBS、博客当中的集群表达有不少相似之处:首先,SNS网络集群中充满着多元的观点,各种观点和表达汇集其中,互相博弈;其次,SNS网络集群中的观点也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结合,理性和情感因素同时出现在其中,因此既有深入浅出的解释,也有情绪化的宣泄,甚至是恶意的中伤;最后,SNS网络集群中的讨论也常常无疾而终,缺少协商和妥协,更没有一个明确一致的行动方案。面对这样一些相似点,那些对SNS抱有希望的人士也许会失望,他们不禁要问:在匿名空间中才会出现的非理性行为为何会出现在实名注册的SNS中?成员构成较为纯粹的SNS公共空间为何还是不能达到协商一致的程度?

对于上述问题的解释,我们还是回归到社会学、心理学中关于集群的研究,以此来找寻解答问题的路径和思维。接下来我们将从不同的研究模型和方法中分析SNS中的网络集群。

1.“群众”维度的解释

在研究集群的研究成果中,勒庞的研究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勒庞认为由个人聚合而成的群众具有“完全不同于组成它的个体特征的新特征……”。具体说来,“无论组成群众的是什么人,无论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职业、他们的性格或他们的智力是否接近,他们已转变为群众这一事实会使他们具有一种集体心理,使他们以一种与他们各自独处时完全不同的方式去感受、思考和行动。”勒庞认为群众具有神经质的感染因素,并具有以下三大特征:去个性化;本能感情作用大于理智作用;失去个人责任感[74]

这样的群众观点能够有效地解释在网络集群中为何会出现情绪化的冲动和恶言相向,为何会无端地争吵和谩骂,在网络集群中(包括SNS)中,确实存在着暗示和感染,以至于许多用户可以为某人的一句话而愤然而起,极力声讨。

但是在网络集群中,特别是SNS的集群中,情况又有所不同。在SNS这样的社会化网络服务中,个人都是以其独立的身份参与交往的过程,每个人发表观点都会尽力彰显个性,较少会出现人云亦云式的“从众”,甚至很多用户会致力于标新立异,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在网络空间中的数字化交往方式与面对面的传播方式还是有所区别的,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数字化交往方式并不是希望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或者追求行动的一致性,重要的在于协商讨论的过程。而作为SNS用户的个体又在这个过程中极力彰显自身特性以提升个体的价值,也就是获得更多的关注度。这就不难解释为何在SNS中网络集群的话题都倾向娱乐化、个性化、甚至打“性”的擦边球,再加上青年人特有的表现欲的促发,这种现象也就自然发生了。

2.社会失范与控制维度的解释

探讨在SNS网络集群中还有“暴民”现象的原因,我们借用社会学的失范理论来分析。迪尔凯姆认为失范主要指一种对个人的欲望和行为的调节缺少规范,制度化程度差,因而丧失整合的混乱无序的社会状态。社会行为规范是人们在共同生活中共同创造并遵守的行为方式,失范即是在社会或者群体中违反了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的行为。迪尔凯姆的失范理论认为,社会的正常状态是社会各部分相互协调处于整合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在社会规范的指导和约束下互相适应,正常生活。而当社会迅速变动的时代,原来的某些指导和约束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规范就会失效。

对于失范我们需要采用一定的社会控制手段,诸如政权、法律、宗教、道德等因素对个体行为进行约束。对于社会群体来说,群体意识是最有效的控制手段,群体意识是成员对群体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的综合,它是成员为了维护群体的荣誉和利益对自己应该的行为的考虑[75]

这种社会失范与控制理论能够较好解释SNS中的网络集群现象。我们看到,用户在于自己熟识的群体中发表言论具有社会规范性,用词礼貌,态度友好,在他所属的群体中形成了一个“圈”,圈子里有适应于群体每个成员的规范制约,个人由于对群体有归属需要,因此非常注意自身的形象建设,以期在群体中保持良好的形象,被群体所接纳。但是当用户置身在公共版面上时,既有的群体约束和规范对其心理不再起作用,用户身处这样一个临时组成的群体中不会考虑形象建设的问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将“本我”的状态表现出来,出现放肆谩骂和宣泄的情况。在匿名化的BBS、博客服务中,出现这样的失范行为学界大多将它们归结为是身份的多重化和模糊化,但在实名制的SNS空间中,个体的身份和角色是基本确定了的,个人的照片、资料、好友圈等信息都基本透明的状态下,似乎就不能用以往的身份角色论来解释了。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虽然同时处于一个新的群体环境中,并不是所有人的言行都不加控制和没有约束,可以说在人人网论坛中绝大部分的网络集群用户都能够保持用语的礼貌和友好,动辄不会出现失范的情况。我们认为,这与个人对于规范的遵守习惯有关,习惯于在不同群体中遵守规范的用户也会在各种场合保持自身的形象,遵守这种规范,而经常在规范边缘游移的用户则更可能在新的群体中越轨。

3.协商民主维度的解释

当SNS兴起之后,学界认为看到了一种新的协商民主的形式,预感到SNS将会在网络公共领域的构建中前进一步[76]。但是事实却不那么令人乐观,我们发现SNS的网络集群讨论中仍旧存在“众声喧哗”的状态,似乎只有在熟识的圈子中间的讨论才更有可能出现协商一致的可能。

“协商民主理论”是20世纪晚期出现的一种民主理论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公民通过自由而平等的对话、讨论、审议等方式作出决策的过程(杜骏飞,魏娟,2009)。网络协商必须具有共同的话语空间和一致的利益诉求,这是团结一致的基础。但是在SNS论坛中各种不熟识的人临时性的集合在一起讨论某一具体的问题,这种状态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一个用户之间相互认可的利益诉求,自然是各自为政,众口难调。更为需要重视的是,SNS中的网络集群形式不是因为某一事件而有目的性的集合,只是由于话题的关注出于发言、评论、宣泄等需要而形成的,言论缺乏很好引导,所以言语和行为往往体现出分散性。

SNS的个人页面中,似乎情况略好一些,参与方之间很容易能够找寻到一个共同的话语空间,交流和起来也更具信任感,有着行动一致的发展潜质。

(四)SNS网络集群行为的引导和完善

通过我们的观察和思考,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在SNS中由于话题关注而引起的网络集群所具有的特点和相关内部机制,虽然与BBS、博客等网络形式相比,SNS的网络集群可以说向前迈了一步,在互动性、真实性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个体在彰显个性、摆脱群体约束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集群中的有限理性行为也相应减少。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了SNS网络集群主要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1)过分娱乐化倾向严重,有关严肃的公共事务探讨相对较少;(2)有限理性情绪仍旧大量存在,人身攻击和无端谩骂声不绝于耳;(3)协商解决问题能力较弱。网民对于事件的分析和探讨比较多的还是停留在“是什么”、“为什么”的阶段,但真正关注“怎么办”的少之又少,即使有对于解决方案的关注,网友之间还是不免要互不相让,始终无法协商一致。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网络虚拟空间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是这些问题得以长期存在的温床,每一种新兴的网络媒介都曾试图在增强沟通和一致方面有所作为,却始终免不了成为又一个滋生旧问题的场域。

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网络研究界很多学者给出了相关的办法和建议,综合来看,这些办法和建议很大一部分充斥着泛泛而谈和不切实际,缺乏针对性,比如完善法律法规、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高网民素质等等,这些办法都没有能够进入到问题产生的技术性、社会性原因,而只是将现实的社会治理生搬硬套过来,所以只会治标不治本,流于形式。

如果要谈对于网络集群行为的完善,笔者认为需要确定一种开放的思维和管理原则,就是引导为主,管制为辅,兼容并包,加强统一。我们知道,互联网的使用行为参与的主客体是网站本身与网民无疑,在网络传播中,这两种角色没有那么泾渭分明,他们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融。一切的网络行为的制造和弥漫,也都是由这两种角色所承担的,因此,我们找寻完善的策略,就应当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切入,分别探讨其中有待改进的内容和发展的空间。下面笔者来具体阐述一下与这些原则相应的网络集群完善策略:

1.网站本身建设

形成网络集群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对话题有相当规模的关注,而网站本身的建设是话题受到广泛关注的重要环节和因素。在网站本身建设中,我们重点考察这样三个因素:

一,内容方面。丰富多彩的内容和话题能够给用户多样化的选择,满足不同用户的口味和兴趣。具体到社交网站中,需要让话题既涉及广泛、包罗万象,又注意平衡,不能偏颇。人人网中话题的涵盖面非常广泛,但话题的数量和关注度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平衡,娱乐八卦内容明显高于其他话题的探讨,这种情况出现跟大学生群体的“娱乐精神”有很大关系,但作为网站的管理者,应当对话题做一个平衡和协调。

二,技术层面。浏览页面时,用户对于界面的体验也非常重要,界面是否给人愉悦舒心的感觉,发帖过程是否流.顺利,不受故障影响等都是技术层面需要解决的问题。页面设置的科学美观、使用过程的方便快捷能够激发起用户关注话题的积极性。笔者认为,页面设计虽然众口难调,但设计时一定要重点考虑网站的主要受众群体,设计出符合该群体接受特点的界面。人人网的主要受众群体是大学生,设计风格应当跳跃、明快,体现大学生的青春热情与激昂风貌。但人人网这一点做得还是不够,界面过于老成稳重。

四,品牌层面。社交网站中,集群的参与者对于网站需要有信赖感、归属感,对于网站品牌有强烈的认同感。人人网通过几年的发展,已经积累起了相当数量的忠诚用户,他们的使用年龄都在两年以上,形成了对人人网一定的依赖度,愿意在论坛、个人页面中发帖、跟帖。网站的品牌价值越是深入人心,用户的忠诚度就越高,从而对于网站的付出也越大。人人网就是在这样一批老顾客的支持下形成了人气,扩大了品牌效应。所有的社交网站都应当思考自身品牌建设的问题,尤其是当社交网站越发同质化的时候,如何构建品牌吸引力留住用户,这是非常重要的战略问题。

2.用户使用

上面分析的网站自身建设属于客观层面,接着我们从使用者的主观层面来分析网络集群的完善措施。

(1)理性交流,培养公共协商精神

目前网络集群中充斥着大量“灌水”、谩骂的帖子,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讨论空间的有效性,因此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应避免非理性的表达,摒弃党同伐异的独断作风,以平和的态度包容多样的观点,逐渐培养自己公共空间中的协商精神,给每个发言者自由发表观点的空间,在有礼有节的辩论中辨析真理,修正自身的观点,最终达到一种更高层意义上的协商一致。

(2)凸显楼主作用

网络集群中,楼主所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楼主在参与集群讨论的过程中,不应只是一个旁观者、附和着,也不应死守自己原有态度和立场,而是应该承担起引导的作用。这种“引导”有两个内涵:第一,广泛吸收多元化、宽领域的思想和观点,形成百花争鸣的形势,而不让有限的几种声音占据主流,形成“沉默的螺旋”,楼主应当不断启发网民的发散思维,让每个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极大限度的提升,从各种角度进行讨论;第二,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讨论环境,避免讨论的低俗化、非理性化,对于低俗或者非理性的发言,楼主也应平和礼貌地规劝,不宜与之针锋相对。

(3)提高对严肃公共话题的关注度

从人人网的统计结果来看,目前网络集群的话题多集中在娱乐、八卦等领域,而涉及严肃的公共领域事务的帖子相对较少,如果说网络集群能够吸引众多网民参与建言和讨论,那么就应当将解决公共问题作为其旨归。因此,提高网络集群中对严肃的公共话题的关注数量有着现实的意义,这也是参与公共讨论者的一种责任。作为一种网络公共空间,网络集群的公共性是其区别于个人博客、个人SNS页面的最为重要特征,保持其公共性使之不成为退守私域的个人“感官消费”工具是我们完善网络集群的另一个重要目的。

(4)群内交流与群外交流相结合

集群讨论中很容易出现意见的不统一甚至完全相悖,这时SNS中的群内就会出现很多一对一、一对多进行交流的小群组。这样的小群组内部很难保持其态度的中立和客观,在不断加强自身意见的氛围中逐渐走向“极化”,非理性表达也随之出现。笔者认为,作为一个集群的讨论,应当以解决问题,拿出对策为要务,细节性的内容可以暂时搁置一边,群内讨论只涉及方向性的问题。至于细节性的冲突参与双方可以将这些讨论转移到个人页面,进行私下交流,这样能够有利于集群讨论的效率也能扩大成果。网络集群就如同开大会,在这样的场合频繁开“小会”是会影响大会的进度和最终效果的。

[参考文献]

[1]邓希泉(2010),“网络集群行为的主要特征及其发生机制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1期。

[2]刘生琰(2009),“网络集群的集合行为与建构合理的网络秩序——‘艳照门’事件的社会学思考”。《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3]魏娟、杜骏飞(2009),“网络集群事件的社会心理分析”。《青年记者》,2009年第28期。

[4]古斯塔夫·勒庞(2005),《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SNS's Topics and Online Collectives

—Renren.com as a case

CAO Yang

Abstract:The thesis studies the booming social network service(SNS)in China with bulletin boards in Renren.com as an example.It probes into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ctives in SNS by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The article also discusses patterns of hot topic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xpression in online collectives.It summarizes mer-its and drawbacks of expression of online collectives in SNS and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Keywords:SNS,topics,online collectives,hoo-ha maker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