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集群研究中对跨国公司的关注

集群研究中对跨国公司的关注

时间:2022-06-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集群研究中对跨国公司的关注从集群研究的历史回顾来看,中小企业被视为构成集群的中坚力量,因此,从马歇尔到当代经济学家,小企业成为其主要关注的研究对象,以至于不少文献直接将集群等同于中小企业集群。此后下列学者表示了对集群中跨国公司参与重要性的关注,并对这一问题展开了一定的研究。

一、集群研究中对跨国公司的关注

从集群研究的历史回顾来看,中小企业被视为构成集群的中坚力量,因此,从马歇尔到当代经济学家,小企业成为其主要关注的研究对象,以至于不少文献直接将集群等同于中小企业集群。应该承认中小企业在集群中的地位不可替代,然而我们也应该同时看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交通与通讯科技的迅速提高,区域经济与马歇尔时代的集群有着本质的不同,它们不再仅仅是彼此独立、封闭的地方系统,而是与全球的经济网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正如美国学者Sporper(1997)指出,集群与外界的联系和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定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载体在集群区域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不容忽视的重要角色。更值得关注的是集群中跨国公司的参与已经非常普遍,无论是硅谷、纽约的金融区,还是跨国公司贴牌生产的传统性产业集群,这支力量无论如何都不应该游离于集群研究的视野之外。

在集群的分类研究中,学者Hayter(1997)指出,以大企业或跨国公司为核心的中小企业集群应该区别于中小企业集群。而集群本身也成为当代跨国公司获取区位优势的重要来源(Dunning,1998;Rugman &Verbeke,1995,1998)。我国集群研究中最突出的学者王缉慈(2001)认为跨国公司在现代集群中的参与不占少数,但现有理论对其论述不多,而实际上,跨国公司对当代空间产业结构的影响越来越大。

源于实际问题对理论的需求,国外的学者对跨国公司与集群的关系开展了一定的探索性研究。其中的一些重要观点为本书的深入探讨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首先认识这一问题,且引用率相当之高的一篇文献是美国学者Markusen(1996)的文章:“光滑空间中黏性的区域:产业区的分类”(Sticky Places in Slippery Space:A Typology of Industrial Districts)。文章中,马库森指出至少存在三种其他的产业集群类型与“新产业区”在公司定位、内外部联系、治理结构上都彼此相异,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跨国公司和国家对产业区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促进了小企业当地扎根与成长。

作者提出了四种产业集群类型:

(1)马歇尔产业区(Marshallian)。

(2)轮轴式产业区(hub-and-spoke),一个或几个大公司主导。

(3)卫星平台式产业区(satellite platform),外部大公司的分支结构所构成,可能是高科技产业区,也可能是低成本中心。

(4)国家管制产业区(state-anchored),有关政府机构主导。文章对前三种类型进行了图解分析(见图2-5)。并对各类产业集群的特征进行了描述(见表2-1)。

img10

图2-5 马库森的产业区分类

资料来源:Markusen,1996.

表2-1 马库森产业区分类的各自特征

资料来源:根据马库森,1996文献整理。

马库森指出现实中的产业区可能是上述集群类型中一种或几种类型的混合,而且随着时间推移,产业区的类型有可能发生演变。在分类研究基础之上马库森认为当前集群的研究热衷于柔性系统的认识,忽略了对集群区域差异性的认识。不仅如此,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企业集群,忽略了区内或区外大企业或跨国公司以及其相互间的联系,而在轮轴式产业区和卫星平台式产业区中,跨国公司替代中小企业而成为集群中的主要力量。因此马库森的这篇文献第一次指出在研究外向型的产业集群区域时,必须将大企业或跨国公司纳入研究的范畴。

此后下列学者表示了对集群中跨国公司参与重要性的关注,并对这一问题展开了一定的研究。

学者Rugman &Verbeke(1995,1998)对于Porter(1990)的钻石模型,提出了两个重要补充性观点,一是跨国公司不仅仅从母国的产业集群中获取竞争优势,而是从多个国家的“钻石区域”获取优势,二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更多的是以知识搜寻或战略资产搜寻为目的,试图通过进入当地知识集群而增加其知识基础。此外Rugman &Verbeke认为Porter关于集群的研究只考虑了集群由一群地位相近的企业组成,然而实际中集群也可能由一个或几个大公司所主导。前者是一种对称性(symmetric)结构,钻石模型中的集群就是这种属性。后者是一种非对称性(asymmetric)结构,核心企业具有领导地位,有目的地培育组织的共同演化和溢出效应的产生。对称性结构又可从两个方面区分,一是类似实体的联合,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计划和目的,包括对成本收益的分析比较。试图影响集群的功能并从中获益。二是将集群视为有机成长和路径依赖的组织,参与者的规模、行为各不相同,但建立在深厚的当地根植性联系的基础之上,自发性而非设计的战略弥散于集群网络。他认为波特的观点更适合于有机成长的集群,由社会根植关系所演化,“集群的存在表明众多公司在运行效率和建立共同战略上获得竞争优势的潜力在于公司和产业外部的因素”。

然而这些分析不适合“有计划(calculative)”的集群。“可见的手”与波特“看不见的手”相对比对获取清晰的集群目的具有重要作用。而波特认为众多的无协调性行为最终导致了集群的强化和溢出效应。集群的升级是一种自发而非战略设计的结果。非对称性结构假定一些参与者在集群中处于领导地位,目的和预期的价值增值成为集群的重要功能。但即使如此,自发性因素也同样存在。有计划的网络在获取新资源和处理环境的不确定性方面效率更高。对于非对称性结构集群,竞争优势部分来源于有目的的行为,而非外部的机会和共同的演化过程。

基于上述分析,Rugman &Verbeke(2003)将集群分为四类(如图2-6所示)。象限一是典型的Porter集群,基于国内钻石要素构成,没有核心企业。象限二的集群由许多中小规模的,具有外部市场倾向的企业组成,与国外市场有各种联系,如国际分销渠道,国际联盟,长期合作等,如(新西兰)The New Zealand奶制品产业。象限三包括非对称的国内集群,由一个或几个大型跨国公司支撑。如美国的钢铁产业、化工产业。象限四代表非对称、跨边界的集群,跨国公司作为核心企业引导集群间相互作用而优化价值链,国际的联系对集群的发展至关重要。作者认为接受跨国公司作为集群的国际联系领导者比通过各个网络参与者独立国际化扩张更有效率。但跨国公司缺乏的是建立与东道国的地方性联系。这种联系很难通过市场合同兼并而获得,尤其当联系是多边而独立的动态相互关系。尽管跨国公司参与并主导的这类集群并不一定比其他类型的集群更有效率,但是有必要认识到它的存在性和重要性。

img12

图2-6 集群的分类

资料来源:Rugman &Verbeke,20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