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对当代学术研究动态的关注

对当代学术研究动态的关注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 对当代学术研究动态的关注作为当代神学家,汪维藩不是只顾埋头于故纸堆,沉醉于圣经的研究;不是只顾徜徉于基督教信仰的世界,潜心于神学探索,他的深厚学养还体现在他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时刻关注当代学术研究动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主动吸纳接受当今哲学、释义学、心理学、现象学等学科的发展成果,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借鉴当代各主要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

第五节 对当代学术研究动态的关注

作为当代神学家,汪维藩不是只顾埋头于故纸堆,沉醉于圣经的研究;不是只顾徜徉于基督教信仰的世界,潜心于神学探索,他的深厚学养还体现在他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时刻关注当代学术研究动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主动吸纳接受当今哲学、释义学、心理学、现象学等学科的发展成果,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借鉴当代各主要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

汪维藩退休后每年花上千元订阅报刊杂志,从网上打印数万份学术论文,并对这些报纸杂志、学术论文进行分类整理,装订成册,对其中的主要观点、研究成果进行摘要记录,在其晚年的几篇长文中,借鉴了很多学科的学术研究的前沿成果,引用的各家之言达万余处。例如,在《基督教伦理与当代精神重建》一文中,他就引用了潘岳、牟钟鉴、李平晔、俞吾金等学者的观点证明宗教对当代精神重建的意义;引用了吕大吉、杨慧林等学者的观点佐证宗教的本质是对上帝的信仰,反对基督教被伦理化的倾向;引用清华大学万俊人、北京大学王诺、天主教伦理学家白舍克等人的观点和成果,以及报纸杂志上的大量数据证明生态伦理建设的迫切性和基督教伦理在生态伦理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引用费孝通、中央党校戴木才、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等学者的观点说明宗教信仰重在内心的、心灵的、精神的人生关照等等。在《中国新约诠释学创建之刍议》一文中,他借鉴了当代诠释学、哲学、心理学、生态伦理学、现象学等学科的前沿成果,对中国新约诠释学的创建进行了初步的设想,提出了本体诠释、崇本诠释、场有诠释、经典诠释、和合诠释、生态伦理诠释、历史诠释、象思维诠释和现代政治思想诠释等圣经诠释理论的基本框架。

从汪维藩游刃有余、信手拈来的引用、借鉴这些理论观点和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他对当代学术研究动态不只是关注,而是花费了大量精力去阅读、深思、研究。他对诠释学的历史发展和以伽达默尔、利科为代表的当代哲学释义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有深入的研究;对当代生态学和生态伦理学的研究动态和成果十分了解;对当代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和研究成果有很深的把握;对当前学术界的“新保守主义”(151)倾向和后现代主义思潮亦十分熟稔。

当今有识之士认为基督教要在今天的社会存在和发展,一是必须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得到广大人民的心理认同;二是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与时代发展相呼应。这两方面,可以说汪维藩都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汪维藩对当代学术研究动态的关注和当代学术前沿成果的借鉴使其中国化神学既归回圣经又不断创新,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从而具有时代品质和创新精神。

【注释】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修订译本).赵复三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9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修订译本).赵复三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20

(3)牟钟鉴.儒、佛、道三教的结构与互补.南京大学学报,2003.40(6):133

(4)楼宇烈.中国的品格——楼宇烈讲中国文化.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91~121

(5)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26

(6)龚鹏程.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序论

(7)牟钟鉴,林秀茂.论儒道互补.中国哲学史,1988(4):17

(8)楼宇烈.中国的品格——楼宇烈讲中国文化.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78

(9)余敦康.易学今昔.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4

(10)余敦康.易学今昔.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30

(1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修订译本).赵复三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149~150

(12)余敦康.易学今昔.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55

(13)汪维藩.中国神学及其文化渊源.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文字工作室,1997.12~22

(14)汪维藩.从《周易》忧患意识谈先知精神.金陵神学志,1999.40(3):45

(15)余敦康.易学今昔.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4

(16)如余敦康先生认为《周易》重视发挥“自强不息”的奋发有为精神;楼宇烈先生也指出,《周易》包含了“一种生生不息的品德”。

(17)汪维藩.中国神学及其文化渊源.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文字工作室,1997.17

(18)加拿大中国福音教会的罗华庆牧师几乎与汪维藩同时提出了“生生神学”思想,这显示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基督徒的巨大影响。

(19)汪维藩.中国神学及其文化渊源.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文字工作室,1997.1

(20)汪维藩,刘美纯.阵痛的起头——从“圣经密码”谈起.金陵神学志,1998(总)35期.17

(2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修订译本).赵复三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150

(22)汪维藩.传统逻辑形式与某些神学范畴.金陵神学志,1998.37(4):23~30

(23)汪维藩.读经与中国传统思维.金陵神学志,1998.34(1):3~9

(24)汪维藩.从《周易》忧患意识谈先知精神.金陵神学志,1999.40(3):45

(25)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修订译本).赵复三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26)楼宇烈.中国的品格——楼宇烈讲中国文化.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46-56

(27)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修订译本).赵复三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5~9

(28)田辰山,葛剑雄,牟钟鉴.再看儒家世界观.杜维明,计海庆译.社会科学报,2002-08-01(6)

(29)牟钟鉴.儒家中庸之道与人文理性精神.国际儒学联合会网站/学术动态.

(30)楼宇烈.中国的品格——楼宇烈讲中国文化.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57~59

(31)龚鹏程.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53~156

(3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修订译本).赵复三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10

(3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修订译本).赵复三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65

(3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修订译本).赵复三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7

(35)田辰山,葛剑雄,牟钟鉴.再看儒家世界观.杜维明,计海庆译.社会科学报,2002-08-01(6)

(36)赵紫宸.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真理与生命,1927.2(9~10):247~260.见:张西平,卓新平.本色之探——20世纪中国基督教文化学术论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1~17

(37)汪维藩.让神学成为一门中国学问.金陵神学志,1997(总)32期

(38)汪维藩.中国教会神学思考之特色.金陵神学志,1991(总)13期

(39)汪维藩.读经与中国传统思维.金陵神学志,1998,34(1):3~9

(40)楼宇烈.中国的品格——楼宇烈讲中国文化.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116

(41)汪维藩.中国教会神学思考之特色.金陵神学志,1991(总)13期

(42)汪维藩.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神学思考的影响.金陵神学志,1998,36(2):5

(43)汪维藩.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神学思考的影响.金陵神学志,1998,36(2):4

(44)汪维藩.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神学思考的影响.金陵神学志,1998,36(2):7

(45)牟钟鉴,林秀茂.论儒道互补.中国哲学史,1988,(4):11

(46)牟钟鉴,林秀茂.论儒道互补.中国哲学史,1988,(4):14

(47)同上

(48)余敦康.易学今昔.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7

(49)牟钟鉴,林秀茂.论儒道互补.中国哲学史,1988,(4):14

(50)牟钟鉴,论老子的“道”.东岳论丛,1994,(1):66~70

(5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修订译本).赵复三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52)牟钟鉴、林秀茂.论儒道互补.中国哲学史,1988,(4):12~13

(53)汪维藩.反者道之动.金陵神学志,1998,37(4):48~50

(54)汪维藩.亚洲人的灵性基础.金陵神学志,1997,27:7~9

(55)汪维藩.传统逻辑形式与某些神学范畴.金陵神学志,1998,37(4):23~30

(56)汪维藩.亚洲人的灵性基础.金陵神学志,1997,27:7~9

(57)汪维藩.读经与中国传统思维.金陵神学志,1998,34(1):3~9

(58)汪维藩.人与大地.金陵神学志,1996(2)

(59)董江阳.“好消息”里的“更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5~8

(60)[英]阿利斯特·麦格拉斯.福音派与基督教的未来.董江阳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83

(61)一些学者因为基要派的好斗和分离主义倾向,未将其归入福音派阵营。当代的福音派,即20世纪40年代以来的新福音派人士也不愿意将基要派归入福音派阵营,他们认为那样会影响福音派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62)神定时代论,千禧年前论中的一派,该派认为根据圣经,整个人类历史有7个天命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伊甸园时代等等,当今人类处在第六个阶段,即教会时代,它将随着现代文明或称基督教文明的结束而结束,上帝正在为最后一个天命时代,即千禧年时代作准备。又称为神定时代论。见:段琦,陈东风,文庸.基督教学.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342~343

(63)前千禧年论,又称千禧年前论,此观点认为在最后审判前,基督会以肉身复活统治世界一千年。

(64)汪维藩.中国教会神学思考之特色.金陵神学志,1991(总)13期

(65)这里有一个圣经故事:耶稣要到耶路撒冷去,路过撒玛利亚的一个村庄,那里的人不接待他,因他面向耶路撒冷去。主的门徒雅各、约翰看见了,就说:“主啊,你要我们吩咐火从天上降下来,烧灭他们,象以利亚所作的么?”耶稣转身责备两个门徒说:“你们的心如何,你们并不知道。人子来不是要灭人的性命,是要救人的性命。”说着,就往别的村庄去了(路9:51—56)。

(66)汪维藩.1949年前的中国教会.金陵神学志,1986(复)第5期

(67)汪维藩.中国教会神学思考之特色.金陵神学志,1991(总)13期

(68)段琦,陈东风,文庸.基督教学.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182~183、344~347

(69)董江阳.“好消息”里的“更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3~14

(70)董江阳.“好消息”里的“更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73~74

(71)董江阳.“好消息”里的“更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74

(72)段琦,陈东风,文庸.基督教学.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347~354

(73)[美]乔治·马斯登.认识美国基要派与福音派.宋继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5~52

(74)卓新平.当代西方新教神学.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358~360

(75)卓新平.当代西方新教神学.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361~365

(76)卓新平.当代西方新教神学.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378~381

(77)陈泽民.中国基督教应以怎样面貌进入21世纪——有感于《丁光训文集》出版.天风,1999,(7):16~17

(78)段琦,陈东风,文庸.基督教学.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178

(79)[美]奥尔森.基督教神学思想史.吴瑞诚,徐成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614

(80)卓新平.当代西方新教神学.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

(81)卓新平.当代西方新教神学.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41~49

(82)[美]奥尔森.基督教神学思想史.吴瑞诚,徐成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624~625

(83)[美]奥尔森.基督教神学思想史.吴瑞诚,徐成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626~629

(84)巴特.教会教义学.第2卷,第1部,第95页.见:詹姆斯·C.利文斯顿.现代基督教思想.何光沪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版

(85)汪维藩.默想集.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文字出版室,1997.189

(86)卓新平.当代西方新教神学.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98~103

(87)汪维藩.中国神学及其文化渊源.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文字工作室,1997.P237~238

(88)卓新平.当代西方新教神学.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110

(89)卓新平.当代西方新教神学.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114~147

(90)机械之神原为古希腊罗马舞台上备用的道具,当剧情已达高潮时,这一神灵形象即被机关送出,以扭转剧中局面,使之完满收场。见:卓新平.当代西方新教神学.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66

(91)卓新平.当代西方新教神学.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65~70

(92)卓新平.当代西方新教神学.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70~72

(93)谢扶雅.晚年基督教思想论集,1986.见:汪维藩.中国神学及其文化渊源.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文字工作室,1997.160

(94)卓新平.当代西方新教神学.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73

(95)詹姆斯·C.利文斯顿.现代基督教思想.第2版.何光沪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960

(96)卓新平.当代西方新教神学.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326

(97)段琦,陈东风,文庸.基督教学.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328

(98)段琦,陈东风,文庸.基督教学.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328~336

(99)汪维藩.基督教伦理与当代精神重建(上、中、下).见:汪维藩的的博客——汪维藩的神学言说.

(100)段琦,陈东风,文庸.基督教学.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237~243

(101)[美]奥尔森.基督教神学思想史.吴瑞诚,徐成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646

(102)汪维藩.神学的贫困.见:汪维藩的博客——汪维藩的神学言说.

(103)汪维藩.基督教伦理与当代精神重建(上、中、下).见:汪维藩的博客——汪维藩的神学言说.

(104)赵紫宸.基督教在中国的前途.真理与生命,第1卷第12期,1926年11月30日,340~345页.见:段琦.奋进的历程——中国基督教的本色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408

(105)林荣洪,温伟耀.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相遇.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2001.77~103

(106)赵紫宸.漫谈神学.真理与生命,第14卷,第3期,1949年10月,第1~10页.见:段琦.奋进的历程——中国基督教的本色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531~532

(107)卓新平.基督宗教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76

(108)赵紫宸.本色教会的商榷.青年进步,第76册,1924年10月,第11页.见:段琦奋进的历程——中国基督教的本色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53~254.

(109)汪维藩.中国神学及其文化渊源.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文字工作室,1997.38

(110)赵紫宸.今后四十年中国基督教教义神学可能的发展.金陵神学志,1950(1)

(111)汪维藩.中国神学及其文化渊源.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文字工作室,1997.132

(112)同上

(113)汪维藩.缅怀赵紫宸先生(1987).见:汪维藩.归途集·追吟篇.福州:福建基督教协会出版,1995.195

(114)谢扶雅.基督教新思潮与中国民族根本思想.青年进步,第82册,1925年4月,第1~15页

(115)谢扶雅.本色教会问题与基督教在中国的前途.文社月刊,第1卷第4册,1926年1月,第27~31页.见:段琦.奋进的历程——中国基督教的本色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415

(116)谢扶雅.晚年基督教思想论集.见:汪维藩.中国神学及其文化渊源.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文字工作室,1997.59

(117)谢扶雅.基督教在中国之前途·中国本色神学问题.《晚年基督教思想论集》.见:汪维藩.中国神学及其文化渊源.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文字工作室,1997.66

(118)汪维藩.中国神学及其文化渊源.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文字工作室,1997.66

(119)谢扶雅.晚年基督教思想论集.见:汪维藩.中国神学及其文化渊源.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文字工作室,1997.47~48

(120)谢扶雅.巨流点滴.见:汪维藩.中国神学及其文化渊源.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文字工作室,1997.87

(121)汪维藩.中国神学及其文化渊源.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文字工作室,1997.87

(122)汪维藩.中国神学及其文化渊源.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文字工作室,1997.11

(123)吴耀宗.没有人看见过上帝.见:汪维藩.试论吴耀宗先生的神学思考.金陵神学志,1993,19(2)

(124)汪维藩.试论吴耀宗先生的神学思考.金陵神学志,1993,19(2)

(125)吴耀宗.中国的基督教往哪里去.社会福音,1932(12):117~132.见:汪维藩.试论吴耀宗先生的神学思考.金陵神学志,1993,19(2)

(126)吴耀宗.基督教的改造.大公报,1949年7月16至18日“专题讨论”.见:汪维藩.试论吴耀宗先生的神学思考.金陵神学志,1993,19(2)

(127)汪维藩.试论吴耀宗先生的神学思考.金陵神学志,1993,19(2)

(128)汪维藩.祭坛之火永不灭——贾玉铭牧师《圣徒心声》读后.金陵神学志,1990(总)12期.见:汪维藩.归途集.福州:福建基督教协会出版,1995

(129)贾玉铭.神道学.733页.见:汪维藩.中国神学及其文化渊源.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文字工作室,1997.42

(130)贾玉铭.神道学.见:汪维藩.中国神学及其文化渊源.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文字工作室,1997.48

(131)贾玉铭.圣徒心声·第241首.见:汪维藩.祭坛之火永不灭——贾玉铭牧师《圣徒心声》读后.金陵神学志,1990(总)12期

(132)贾玉铭.圣徒心声·第321首.见:汪维藩.中国神学及其文化渊源.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文字工作室,1997.65

(133)汪维藩.中国神学及其文化渊源.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文字工作室,1997.65

(134)汪维藩.自牧.金陵神学院(教材),2000、2005.见:汪维藩的博客——汪维藩的神学言说.

(135)丁光训.宇宙的基督.金陵神学志,1991,(复)14—15期

(136)陈泽民.丁光训文集前言.见:丁光训.丁光训文集.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

(137)丁光训.丁光训文集.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31

(138)丁光训.中国神学及其文化渊源·丁序.见:汪维藩.中国神学及其文化渊源.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文字工作室,1997.

(139)汪维藩.题照.见:汪维藩.归途集.福州:福建基督教协会出版,1995.195

(140)汪维藩.爱她,我常流泪,念她,我常祈求——为丁光训主教80寿辰而作.金陵神学志,1995(总)24—25期

(141)李平晔.当代中国基督教发展透视.当代宗教研究,2004(1)

(142)吴耀宗.没有人看见过上帝.基督教丛刊,1943,4(11):22~23页.见:段琦.奋进的历程——中国基督教的本色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498

(143)段琦.奋进的历程——中国基督教的本色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499

(144)赵紫宸.中国基督教会改革的途径.青年协会书局,1950.29.见:段琦.奋进的历程——中国基督教的本色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546

(145)李平晔.当代中国基督教发展透视.当代宗教研究,2004(1)

(146)Philip L.Wickeri.RECONSTRUCTION CHRISTIANITY IN CHINA:K.H.Ting and Chinese Church. Maryknoll,New York,U.S.A:Orbis Books,2007.361

(147)根据段琦、笔者等与汪维藩访谈录音整理.2006-06-19~23

(148)汪维藩.有容乃大——罗竹风先生逝世七周年祭.当代宗教研究,2003(4)

(149)汪维藩.谈办好教会与神学思想建设.宗教,2002(2)

(150)汪维藩.有容乃大——罗竹风先生逝世七周年祭.当代宗教研究,2003(4)

(151)汪维藩所理解的“新保守主义”是在接受现代性的政治、经济和技术特征的同时,试图从文化发展的继承性和规范化上,制衡文化激进主义、唯科学主义带来的社会文化观念和人生信念的现代规范,尤其是人文精神、伦理道德的沦丧和异化。见:汪维藩.有容乃大——罗竹风先生逝世七周年祭.当代宗教研究,2003(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