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主持人的中介位置及其把握

主持人的中介位置及其把握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主持人的中介位置及其把握一、主持人的中介位置及主导作用1.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位置和作用主持人节目传播中最为活跃和灵活的因素是主持人,他们或者直接采访报道新闻事件和人物,或者组织受众和嘉宾的讨论,或者用自己的学识和感受来串联、介绍、评说、组织节目,他们以热情巧妙的语言调动受众的注意力及兴趣,平等真挚地与受众沟通交流,起着实质性的桥梁纽带的作用。

第二节 主持人的中介位置及其把握

一、主持人的中介位置及主导作用

1.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位置和作用

主持人节目传播中最为活跃和灵活的因素是主持人,他们或者直接采访报道新闻事件和人物,或者组织受众和嘉宾的讨论,或者用自己的学识和感受来串联、介绍、评说、组织节目,他们以热情巧妙的语言调动受众的注意力及兴趣,平等真挚地与受众沟通交流,起着实质性的桥梁纽带的作用。同时,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传播、串联、互动、交流,推进着节目的进程,驾驭谈话场,主导节目的完成,简言之,主持人的功能就是把节目内容有机地推介到受众面前,同时还把受众的反应融合到节目中予以传播。显而易见,从传播学和信息论的角度看,在主持人节目传播从“信源(节目)——接收终端(受众)”的传播过程中,主持人处于节目与受众之间的中介位置,是传播中连接信源与信宿,起桥梁纽带作用的中介人物。有人把主持人称为节目的“主人”“灵魂”“主角”等说法,都不过是一种比喻的修辞手段,而非在学理和实质意义上的认定。在传播过程的这样一个中介位置上,主持人要承担起驾驭节目进程的主导作用,即在节目传播中应当能够有序而灵动地组织、串联、协调节目的各个部分、各个环节,在主持人的位置上与其他有关工种配合,机动灵活地处置传播中的各种情况,共同完成播出任务。我们把主持人在节目传播中的位置和作用概括为:中介位置,桥梁纽带的沟通作用,及驾驭节目进程的主导作用。

美国CNN新闻性访谈节目《拉里·金直播》的主持人拉里·金这样定位自己的媒介角色:对新闻人物的访谈者,对各方面社会势力而言,是一个协助他们向公众表述意见的中介者;对于不断发展的历史而言,他是种种繁杂现象的记录者[5]。在此我们仅以这位资深主持人的见解作为对主持人中介位置的一个具体诠释。

2.主持人工作机制类型

由于各地、各台乃至同一个电视机构中各个频道或栏目的工作机制不同,况且还有些制片人或编导对主持人节目传播特色及主持人作用认识不足,加之一些主持人节目的节目形态过于简单,没有主持人发挥的空间,同时还不能排除主持人水平良莠不齐的原因,因此,实际上我国主持人节目发展是不平衡的,被冠之以“主持人”名衔的人,他们在节目中的位置和作用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位置和作用分析,主持人大约有以下三种类型:

(1)统领型。

主持人兼电视制片人或广播监制,掌握节目制作权、栏目的财权,有的还有用人权,该类型亦称“主持人中心制”,他在栏目制作集体中起着统领一切的作用。崔永元就是从主持人逐渐走到兼制片人的双重身份的岗位,对于电视栏目的创建,对于大型或特别电视报道的创意、策划,对于方案的领导与执行,他都坚持了对团队的文化引领。2004年,电视机构在实践中又出现主持人不兼制片人而任主编的机制,采取这种方式突出了主持人在节目制作方面的核心作用,避开了头绪较繁杂的事物管理,可以说是新的意义、新的层面上的“主持人中心制”。而白岩松经历了另一种尝试,2003年5月央视新闻频道试播时,鉴于他的工作实力、丰富经验以及对新栏目的创建,他曾被任命为《时空连线》《新闻会客厅》《中国新闻》3个栏目的制片人兼主持人,同时还兼《央视论坛》本台评论员,其工作热情有目共睹,其工作强度可想而知。但是几个月后,白岩松十分清醒和明智地主动辞去3个栏目制片人的职位,在早些时候更不兼本台评论员,3个栏目各自有优秀的编导升任制片人,白岩松与他们的合作十分融洽,丝毫不影响他在栏目中的灵魂作用。总之,无论以何种方式在栏目制作群体中处于统领位置的主持人,当他们以主持人身份在节目中面对受众传播时,当然必须调整为节目与受众之间的“中介”位置,起着主导驾驭节目的作用。

(2)主创型。

主持人除了主持播出驾驭节目进程之外,还参与节目策划构思或采访编辑等主要创作环节,他们不仅在节目传播中处于“中介”位置,而且在节目整个生产过程中与策划、编导等共同处于主创地位,在节目录制或直播中真正发挥主导的作用。

随着主持人节目形态的多样化发展,特别是直播、访谈、互动等节目形态的广泛采用,依据既定稿件单纯采用“谈话体”语言样态及简单“串联式”的主持,已不能很好适应工作的需要,也难以在节目中真正起到主导作用。主持人要实现在节目中的主导和驾驭作用,关键在于主持人能否称得起是节目进程的“掌控者”,具体体现在主持人对节目的参与程度方面。有的主持人与节目处在“隔膜”状态,只是在最后阶段来“出声露脸”,有的主持人只有“浅层次参与”,即主持人在或采或编的过程中较为被动,提不出有价值的见解或建议,故此常被戏称为“话筒架子”——完全依赖别人拟定的问题出镜采访。虽然他是以主持人身份出现,虽然他运用谈话体的口吻,但是,对节目缺乏真正的投入、深刻的理解和整体的把握。实际上,能够有深层次参与的主持人在节目中才能够处于主创地位。据此,我们有理由说,主持人在节目中真正起到主导作用,才是主持活动的本质特征。

(3)单一型。

主持人只担负面对受众“主持”的最后一道工序,没有介入其他制作环节。有的主持人只是以所谓“亲切的”语调、模拟“谈话”的口吻背词串联,他们跟栏目的关系比较松散游离,不参与节目的前期制作,甚至对节目的具体内容不甚了了。这种情况的存在,首先是因为节目形态简单,缺少主持人节目传播特色,主持功能只是播或背串词,没有主持人的发挥空间,长此以往,这样的主持人难以真正起到实质性的主导作用。还有一种情况,有的主持人在多个不同类型的栏目里客串主持,观众看到的仅是一个声音相貌不错的“某个人”,或者是“跑码头”的“艺员”,他跟“主持”的栏目没有紧密的联系,更甚者其心中所在意的仅仅是他“自己”,而非节目内容和受众。如果主持人只是简单串场、串片、说些程序化的基本不变的词,实际用的都是主持人的先天条件、外部条件,难怪会被受众讥为“花瓶”“话筒架子”,而难以成为受众心目中的真正的主持人。

这三种工作状态拿到整个主持人队伍上来观察,最糟糕的是以“单一型”为底座的“金字塔”结构,即单一型主持人占有最大的比例,成为“金字塔”的底座,如若主持人队伍是这样一个格局,必将成为阻碍主持人节目发展的掣肘因素。理想的主持人队伍结构应是以“主创型”主持人为主体的“纺锤型”结构,也称“橄榄型”结构,即“主创型”主持人占有最大比例。因为虽然统领型主持人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但是从一个人的精力看,从“日播”或“周播”节目的劳动强度看,特别是从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制作大局及向深度和广度的发展看,制片、策划、编导、主持人的“优优组合”,才更具有主流价值意义,更有可能性和普遍性。因此,可以断言,主持人队伍整体上的“纺锤型”结构,是保证我国主持人节目在传媒激烈竞争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开一些,从体制角度观察,会发现一些存在于广播电视体制之外的主持人。由于广播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名目繁多的频道、频率、栏目、节目,数不胜数,对于节目量的巨大需求,及节目质量的竞争,在现今的广播电视体制之外,社会上出现了不少民营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机构,他们的主持人与所属公司是签约工作关系,一般都是主创性型主持人,他们制作的节目已经进入广播电视节目市场的考验和运行,对他们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都更加凸显制度化的考核与管理。现在有少数广播电台电视台在摸索制播分离时,试行由节目制作中心统一管理除新闻节目之外的其他各类节目的制作,进一步激发调动主持人的聪明才智与积极性,这种做法对主持人的主创能力、主导作用及责任感的要求就更为突出了。

综上所述,不管“统领型”、“主创型”还是“单一型”主持人,也不论是体制内抑或体制外的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传播过程中他们都应当是沟通节目与受众的中介,以节目的“主人”、受众的“朋友”的身份进行传播,他们在面对受众的节目传播过程中都处在“中介”的位置。

二、主持人中介位置的把握

从主持艺术角度看,主持人的主导作用并非“主角”之意,尤其有嘉宾或受众参与的节目,主持人最高明的主导作用应当是“暗线”的主导,一方面巧妙地而非生硬地驾驭节目内容,推进节目进程,一方面又让嘉宾和受众在自然和谐的气氛中积极发挥作用,而不是把嘉宾、受众只作为一种陪衬,或充当现场“看客”走走形式。主持人在节目传播里的中介位置直接勾连着节目中的种种关系,并重点指向主持人与节目、与嘉宾、与受众之间关系的处置。

1.主持人与节目的关系:深入参与,主创位置,整体把握,主导作用

主持人是节目意图的传导者、实现者,同时又是方便并吸引受众接受节目的服务者,因此主持人必须深入了解节目,熟悉传播对象,同时尽可能地与栏目风格相融合、相协调,简而言之,主持人应与栏目有最紧密的联系。

从《岩松看日本》系列报道的特别节目里,不难看出主持人白岩松在节目中全力的、深度的投入。早在2005年做完《岩松看台湾》之后,白岩松就萌生了“看日本”的念头,同时在他心里把看日本的定位确定为“在爱和恨之前,先了解”[6]。当时机较为成熟时,2006年10月初这个大型的采访报道活动进入了准备阶段,他们请国内各界熟悉日本的朋友讲课以便确定采访内容,采访人物及专题的设定广泛听取了专家学者的意见和网友的建议。白岩松对此次采访报道分寸的拿捏做了深入思考:“怎样在公众的和自己的感性因素和你作为一个媒体人必须信奉的一种理性因素之间找到一种最好的结合点,如果你过于理性,可能会遭至感性的强烈反弹,如果你过于感性的话,你媒体的责任又在哪里?”[7]正是由于白岩松对整个采访报道活动的宗旨的深入思考和投入,这次涉及到日本政治、经济、生活、文化、时尚、娱乐等诸多方面的专题报道与人物专访,主持人白岩松和他的团队一起交出了有相当难度但是令媒体和观众满意的答卷。

要处理好主持人与节目的关系,首先,要求主持人敬业乐业的精神,主持人要在“深层次参与”的意义上成为节目的主持人,一个称职的主持人应积极深入地投入每一次节目制作的关键环节,参与或了解节目策划意图,能提出深刻准确并且是有创意的见解,对体现节目主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仅能被动地按编导口授笔写的提纲“表演”采访,提不出有价值的见解或建议,这样的主持人当然要被讥为“话筒架子”。主持人必须有深入的参与,才能在节目传播中真正处于主创位置。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前辈沈力,堪称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常青树”,从1983年第一个主持人栏目《为您服务》直到她离休后应邀主持的《夕阳红》栏目,不管是作为栏目负责人还是仅有主持人的身份,从前期策划、制定方针、探索形式到采访、撰稿,她都积极投入,深入参与,因此能够发挥真正的主持作用。

其次,主持人还要熟悉传播对象的心理与需求,并与栏目形式、栏目风格相融合、相协调,对栏目有整体的把握;总之,只有实实在在地处于主创位置,对栏目及具体的一档节目有整体的考虑和把握,才可能在节目传播过程中发挥真正的主导作用。

第三,需要主持人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与栏目创作群体各方面人员精诚合作,有融洽积极的关系。心理学家荣格曾提出一个成功的公式:I(个别我)+We(团体我)=Fully I(完整的我),它完全可以作为主持人处理与栏目创作群体关系的参考。

2002年初,央视直播《三峡再聚焦》,敬一丹担任演播室总主持人,直播中奉节县城的老房子按统一部署实施爆破,现场接受采访的一位奉节人说:看到老家爆破,心里很难过……。敬一丹通过监视器注意地看着现场的情景,准备切换演播室画面,这时耳机里传来制片人的声音:敬一丹,你找补一下。当时,敬一丹没有时间也没有条件跟制片人商量该找补什么,制片人话音刚落,画面马上切出敬一丹,只听她说:刚才我们听到那位奉节的朋友说,看到爆破,心里很难过,我们都能理解他的心情,毕竟是故土难离。我想,三峡人既有对老家的怀念,也有对新家的向往,就在离老城不远的地方,奉节新城正在建设……直播结束后,敬一丹问制片人:你说的找补是这个意思吗?制片人说,就是这个意思[8]。显然,敬一丹在直播中与幕后的这种默契,来自她的政策水平和话题的平衡意识,来自于敬一丹对节目的全局观念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来自主持人在节目前期的深入参与及平日与同仁的密切合作关系。

2.主持人与受众的关系:尊重、理解、真诚、服务

主持人的中介位置和作用还体现于主持人的受众意识。在节目中,主持人的存在是为传播服务、为受众服务的,尊重受众,以诚相待是主持人与受众关系的根本宗旨。往根子上说,主持人对受众的态度源自主持人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主要是指除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的其他文化修养与素质,它是一个人全面素质的综合表现。一般认为,人文素养与知识有关,但它又不等于人文知识,从一定意义讲,知识是外在于自身的东西,是材料,是工具,是经验,而当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于他的生命,渗透于他的生活与行为,成为从骨子里自然流淌出来的、下意识的东西,才能称之为素养[9]

主持人的受众意识根植于主持人的职业角色及人文素养,在节目策划、采访、制作、主持等环节根据这种认识把握传播内容,调整传播方式,实现有效传播。主持人的受众意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传播态度方面,尊重和理解受众,真诚为受众服务;主持人了解受众视点,具备反映受众信息需求的能力;能够考虑节目播出效果与受访者利益之间的平衡,不片面追求节目的“轰动效应”。

第一,在传播态度方面,主持人必须尊重和理解受众,真诚为受众服务。当前受众参与到播出环节中的节目形态越来越多,主持人不能把参与节目的受众作为自己的道具、摆设,或无端打断受众的讲话,或错把奚落取笑当作幽默风趣,万不可内心轻慢而表面作“亲近状”,让自己充当“全知全觉”的“导师、引路人”。而现实中有的主持人在受众面前买好,不惜降低格调迎合一些低级趣味……凡此种种,叶圣陶先生的话用在这里可谓是一针见血:“礼貌不是外表,不是脸上笑嘻嘻,话说得天花乱坠,要‘诚于中而形于外’”[10]。自尊及相互尊重是社会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受众在这个问题上是十分敏感的,任何虚假和虚伪都会被受众识破和唾弃。因此,确立正确的公众人物观念,深刻把握主持人职业角色的内涵,一定要从尊重受众、礼貌真诚地对待受众做起。

崔永元对观众的尊重,在节目中可以看得出,在节目录制现场的观众更是深有感触。他看到来自重庆的嘉宾老阿婆过于紧张,立刻递上矿泉水和纸巾:“外婆,北京不比重庆,太干燥,您老喝口水,润润嗓子。”当感觉到一位中学生可能由于自己刚才的玩笑有些不自在,就请人帮自己买来巧克力在录制结束时诚恳地向他表示歉意;他不因节目结束而忽略一个小朋友提出的问题,并快步走上观众席把小朋友抱到嘉宾面前,满足孩子的愿望,他对小孩子发自内心的尊重、理解和鼓励,让正在起身准备离去的观众停住了脚步,温馨的感受瞬时传遍了演播室每一个角落;一次节目录制刚刚开始,音频出了故障,崔永元怕现场观众等得不耐烦,就一个接一个地给大家讲笑话,感动得一位观众主动站出来让小崔歇会儿,建议大家即兴出节目活跃气氛。毋庸置疑,任何时候主持人对受众的尊重和真诚都必然换来受众的信任和支持,主持人也才能在中介的位置上发挥好主导作用。

敬一丹在节目中总能自觉地注意到对象的具体情况,并生动地概括为“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她说:“对处于合作关系的采访对象,主持人抱有尊重、平等、体谅的态度,使之保持积极放松的状态;对于批评报道中的某些采访对象,主持人则应有敏锐的洞察力、客观而机智的提问、主动自如的把握能力。对于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的采访对象,主持人采取的交流方式应最大限度地因人而异。”[11]

主持人马东在一期《背后的故事》中,讲述一个双目失明的广播节目主持人古灏的故事,马东为了缓解古灏对陌生环境的拘谨,体贴而又自我调侃地对他说:“我来给你介绍一下我们现在的状况。我坐在你右边,我是一个胖子,我叫马东。妈妈坐在你左边。有一百多位观众,来自长沙的方方面面。我们这台上有点热,一方面是灯光照的,剩下的热量就是我发出的。所以,你多担待啊!”古灏和大家一起笑了起来。这是马东对公众和嘉宾发自心底的尊重和关切。

第二,主持人应具备反映受众信息需求的能力。主持人应当了解受众的信息需求、心理期待、接受能力及接受习惯,在节目策划、采访、制作、主持等环节能够明确目标受众的特征和心理,兼顾受众视点,并根据这种认识把握传播内容,调整传播方式,实现有效传播。如现场报道或访谈节目中,主持人需要想到受众对报道事件的知情权、对采访对象或讨论话题的兴趣、置疑等需求,并提出基于受众视角的采访问题。

第三,主持人与受众关系的更深的层次表现在主持人对受众命运人文关怀方面的自觉上,体现在节目播出效果和受访者利益之间的平衡上。随着广播电视节目报道社会生活广度和深度的拓展,许多感人肺腑的百姓故事成为主持人节目的选题,其中有鲜为人知的苦难,有灵魂深处的隐痛,更有面对无奈的坚韧,节目常常催人泪下,很有轰动效果。可是有的节目以榨取主人公及受众的眼泪为制胜法宝,甚至规定第几分钟必须落泪为达标。有的主持人热衷于挖掘隐痛,成了刺痛人家心灵最软弱处的“催泪弹”,而不顾及对方的感受。某省台的一次谈话节目明知参与的母女没有和解的把握,却预设让人尴尬窘迫的情境,导致蒙在鼓里的当事人从希望到绝望,当场晕厥,这种只要节目奇特效应,缺乏人文关怀的做法理所当然地遭到舆论的谴责。

央视《半边天》主持人张越对普通百姓的采访中,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和媒体对被访人命运的责任,始终把善意和尊重放在首位,她说:“发现的东西永远比你预设的东西高明、丰富。”[12]有的被访者因为主持人的诚恳及本人的倾诉愿望,道出了不堪回首的追悔和难以启齿的隐私,张越在权衡有利于节目,还是有利于当事人的问题上十分慎重,接受曾经的教训,考虑到播出后可能给当事人带来的麻烦和误解,宁可把做好的节目“雪藏”也不让对方受到伤害。

3.主持人与嘉宾的关系:认真准备,找到“结合点”

许多主持人节目为了内容的深入,为了及时提供最新的信息,常常邀请有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或权威人士做嘉宾,如体育比赛中主持人身旁的顾问、新闻评论类节目中做政策分析的政府官员,以及专业性强的各类节目中的军事评论员、国际评论员、法律专家、经济分析师等嘉宾。主持人不可能做到“万事通”,即便是有某方面专长的复合型主持人,也敌不过该领域中的专家,这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

主持人的“中介”位置在与嘉宾的关系中有三个方面需要把握:

第一,在认识和态度方面,主持人要主动协调好与嘉宾的关系。嘉宾是主持人请到节目中的贵客,主持人要认真准备,了解嘉宾的优势与专长,尊重嘉宾,突出嘉宾的权威位置,发挥他们的专长,为受众做出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解释。主持人应善于调动嘉宾的积极性,帮他们排除对播出环境的生疏感和不大适应的紧张感,多以“请教”的口吻与嘉宾交谈,做好嘉宾为受众“释疑解惑”的助手。

拉里·金曾用一个比喻说明自己对中介位置的把握,他说“我提醒自己一定要知道一件事,这是棒球运动员和各种运动的相关工作人员都不会忘记的事:没有人专程来看裁判表演。”他从不在节目中炫耀自己的什么特质。他只聚焦于自己的嘉宾,致力于为嘉宾提供最大限度的展示空间[13]

第二,顾及受众的求知欲和接受习惯,做好受众“求知”的代言人。主持人一方面要对节目中涉及到的专业问题有认真而充分的准备,要对知识重点和难点心知肚明,比一般观众“略高一筹”,能巧妙地为嘉宾透彻地分析事理“找窗口”;另一方面,主持人还要搭准受众的“脉搏”,了解他们的不知、欲知和应知,即善于抓准受众的“兴趣点”、“疑惑点”及“盲点”,为寻求嘉宾的解答“搭梯子”。

最后,主持人要从嘉宾及受众两个方面找到“应知”与“欲知”的结合点,找到观众“盲区”与嘉宾“专长”之间的结合点,同时要考虑到受众的接受习惯,做好受众“求知”的代言人,适时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为嘉宾通俗易懂地解析打开“窗口”,为受众征询嘉宾的意见搭好“梯子”,在中介位置上起到推动节目进程的主导作用。

中央电视台1999年12月飞机穿越张家界天门山洞的直播节目中,主持人康辉与嘉宾航空专家的配合十分默契,身份感、分寸感把握得恰到好处,康辉的提问既代观众发问,又抓住了知识点,为嘉宾搭好了回答问题的梯子,给嘉宾让出了深入浅出、生动精彩地讲解专业知识的空间,从而轻松流畅、从容不迫地驾驭直播的进程。请看下面一段对话:

主持人:(手持一飞机模型,边比划边说)您告诉我们将要穿越天门山洞的飞机的翼展是8米,天门山洞最窄处是28米,上午有位观众给我提出一个问题,按这样的情况穿越天门山好像挺简单?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他,好像他说的也挺有道理。

嘉宾:光从它们的宽度看似乎不难,实际上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飞机本来是在辽阔的天空运动,来到狭小的石洞,而且只有4秒的时间,飞机那么大的速度,稍有偏差就会失败,飞行员心理上承受的压力是非常大的。拿开车打个比方,把车开进车库是很容易的事,但是,如果是几百公里的速度往里开,心里是很恐怖的。

主持人:(连连摇头)反正我是不敢!那它的难度是不是还跟天门山洞这种特殊的形状有关?(手指天门山地貌模型)这笔直的山体是否会对气流有影响?

嘉宾:是这样,这直上直下的山体产生了气旋现象,也就是说,气流到这里受到阻碍形成了涡流(略)……

主持人:听了您的分析,穿越天门山洞确实有相当大的风险,不然,这么多人到这里来兴师动众地搞直播,不是小题大做了嘛!

但是,有的主持人却不能很好地发挥嘉宾的专家作用,有的借助权威来增加自己的“高度”和“威仪”,有的实行“拿来主义”——把从专家学者那里“临时抱佛脚”趸来的通俗形象的解释全都武装到自己嘴上,专家学者只不过充当了主持人“学养深厚”的“印证人”;有的在专家学者面前“不甘示弱”地夸夸其谈,开起了学术研讨会,全不顾受众是否能接受;有的采用“进攻战术”——咄咄逼人地不断向嘉宾提出刁钻艰涩的难题,结果嘉宾成了主持人显示水平的“陪衬人”……总之,主持人喧宾夺主、卖弄炫耀是十分令人厌恶的,而且是对嘉宾的不尊重,也是对嘉宾参与权的剥夺。

本章小结

本章围绕节目主持人展开讨论,做一个合格的主持人,或者我们评价一位主持人,一定要从主持人的职业角色这个基点着眼,了解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位置,明确主持人与节目、与嘉宾、受众、与搭档的关系。

循着对主持人节目和主持人创作基本规律的认识,我们能够顺利进入节目主持人艺术的核心层面——主持人的语言策略和语用特点。第四、第五两章这些反映节目主持活动特点的基本规律,正是主持艺术的逻辑起点。离开主持人节目和主持人的本质规律,孤立地或空洞地谈论具体的什么主持技巧,都可能走入本末倒置、脱离实际、坐而论道的误区。

思考题

1.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公众形象与演艺明星一样吗?

2.主持人应如何确立栏目形象?

3.你如何看待主持人与“表演”的关系?

4.主持人品牌的意义何在?主持人品牌是怎样形成的?

5.怎样正确把握主持人在传播中的“中介位置”?

6.主持人受众意识的含义是什么?

【注释】

[1]国家广播电视电影总局2004年12月颁布:《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职业道德准则》。

[2]吕大渝是与沈力、赵忠祥一同开创我国电视事业的首批播音员。

[3]参见吕大渝:《走近往事》。

[4]摘自电视片《岩松看日本结局篇——来自细节的印象》字幕。

[5]引自谭芳:《拉里·金:美国电视新闻访谈节目的传奇》,载于《媒介研究》,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研究中心,2004年第7期。

[6]引自《岩松看日本》,华艺出版社2007年版。

[7]摘自《岩松看日本结局篇——来自细节的印象》中岩松接受媒体采访的谈话,根据录音整理。

[8]敬一丹:《99个问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第178页。

[9]参见:龙应台给台湾法学院学生做的演讲《百年思索》(www.bbtpress.com/homepagebook/378/bnss.htm)。

[10]叶圣陶:《诚于中而形于外》,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

[11]对敬一丹的采访,1999年。

[12]引自张越2004年5月18日在北京广播学院的讲座。

[13]引自谭芳:《拉里·金:美国电视新闻访谈节目的传奇》,载《媒介研究》,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研究中心编,2004年第7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