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介语概念及其研究历程

中介语概念及其研究历程

时间:2022-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1 中介语概念及其研究历程3.1.1 中介语的概念“中介语”又译为“族际语”、“中继语”、“过渡语”,是指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者自己构建的、一种在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1972年,Selinker发表了题为Interlanguage的论文,正式确立了这一概念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地位。其内在假设就是,中介语的起点是学习者的母语。随着对中介语研究的深入,后期研究者改变了这一看法。

3.1 中介语概念及其研究历程

3.1.1 中介语的概念

“中介语”又译为“族际语”、“中继语”、“过渡语”,是指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者自己构建的、一种在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为了准确地描述外语学习者语言习得的心理过程,1969年语言学家Selinker在其论文Language Transfer中首先使用了“Interlanguage”一词,创造了这一术语。1972年,Selinker发表了题为Interlanguage的论文,正式确立了这一概念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地位。这一术语包含紧密联系的静态和动态两个概念:其一为语言学习者在第二语言或外语习得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所建立起来的中介语知识内部系统(Internal System)。该定义侧重于这一概念的静态特征,指的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中介语现象。其二为中介语知识系统的连续体——中介语连续体(Interlanguage Continuum)。该定义侧重于这一概念的动态特性,指的是中介语现象的多变本质(Ellis,1994)。

3.1.2 中介语研究历程

研究者最初是把中介语作为一种介于学习者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一种语言变体,它兼有学习者母语和学习者所学目标语的特征。其内在假设就是,中介语的起点是学习者的母语。然后,随着目标语知识的不断摄入,中介语逐渐向目标语靠拢。随着对中介语研究的深入,后期研究者改变了这一看法。Ellis(1994)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者构建了一个抽象的语言规则系统,作为理解与表达第二语言的基础。这个规则系统被看作一种心理语法(Mental Grammar),即所说的中介语系统。中介语可以解释为学习者拥有的一种内隐的(Implicit)第二语言的知识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者将有规律地修正这个系统。

可以从时间上把中介语研究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即早期的中介语理论阶段和后期中介语研究的理论发展阶段(王建勤,2000a)。早期的中介语理论阶段指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由Selinker、Corder、Nemser等人提出的关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理论假设。尽管这几位学者用于描写和阐述早期中介语理论的术语不同,如分别用“Interlanguage (Selinker,1969,1972)”、“过渡能力(Transitional Competence;Corder,1967,1971)系统”、“渐进系统”[1](Approximative System;Nemser,1971)来描述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但是他们的理论假设却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提出了中介语的系统性和可变性等属性。

20世纪80年代,中介语研究产生了许多新的理论模式。尽管有些理论模式是在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可变能力模式”(Variable Competence Model;Ellis,1994)就是在最初的中介语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有些模式在理论和方法上跟最初的中介语理论已有相当大的分别。这些理论模式如Schumann(1978)的“文化适应模式”(the Acculturation Model)和Long(1983)的“言语输入与交互作用模式”(the Model of Input and Interactio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