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介语的主要特性及其相关理论

中介语的主要特性及其相关理论

时间:2022-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介语的主要特性由于研究视角等方面的差异,研究者对中介语特性的观点不完全相同。早期学者普遍认为中介语具有系统性。“可渗透性”的渗透是指对规则的渗透,表明中介语系统的开放性。中介语的“过渡性”体现了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过渡能力”。

3.3.1 中介语的主要特性

由于研究视角等方面的差异,研究者对中介语特性的观点不完全相同。但在承认中介语具有可变性——本质属性的同时,研究者都认为它还有系统性和相对稳定性。

A.可变性。

可变性指中介语是不断变化的。它可以受到来自学习者的母语和目标语的规则的渗透。这种渗透实际上就是母语和目标语规则的迁移,包括正、负迁移。另外,中介语的可变性还表现在它在逐步地向目标语靠近,但这种运动轨迹是反复的、曲折的。具体见3.3.2对中介语可变性的介绍。

B.系统性。

早期学者普遍认为中介语具有系统性。Corder过渡能力系统中系统偏误观点认为,学习者在习得中有内在大纲,因而学习者的语言具有系统性。Nemser的渐进系统是具有“内在结构”的语言系统,表明它具有内在一致性。Selinker认为学习者的言语行为是可以预测的。某些潜在的心理过程,母语迁移、规则泛化等是普遍存在的,有规律可循。王建勤(2000a)认为,中介语的系统性首先表现为语言规则的系统性,而语言规则的系统性反映了学习者运用学习策略的普遍性。

C.稳定性。

稳定性主要表现为石化(Fossilization,又译为“伏息”或“僵化”)现象。石化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独特现象。这一现象指只有少数学习者达到与母语使用者相同的语言水平,大多数人语言能力的发展出现停滞的状况。它一方面表现为中介语在总体上很难达到与目标语完全一样的水平,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者学到一定程度就停滞不前了。表现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石化尤为突出。石化产生的原因可能是长期反复地使用有限的语言形式进行低层次的、低信息量的交际。Selinker从另外一个角度对石化现象进行了解释。他认为成功的学习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激活的是潜在的语言心理结构(即语言习得机制)。而大部分成年人在敏感期[2](Optimal Period)后无法激活这种特定的语言习得机制,他们所能求助的只能是Selinker所说的一般认知结构。也就是因为无法激活这种潜在的语言心理结构,大多数学习者无法企及习得的终点,产生石化现象是必然的。

3.3.2 中介语的基本属性及其相关理论

可变性是中介语的基本属性,早期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不少研究。他们提出了“可渗透性”(Permeability;Adjemian,1976)和“过渡性”(Corder,1967,1971)等观点。早期学者认为,中介语的可渗透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母语规则向中介语系统的渗透;二是目标语规则的泛化。母语规则的渗透以对目标语规则的入侵为特征。目标语规则的泛化则以目标语规则的扭曲或变形为特点。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渗透。从前者中可以看出,中介语的规则是从母语中迁移来的,后者中的中介语规则不是目标语的规则。对于上述观点,国内学者王建勤(2000a)认为“Permeability”这一概念既可作“可塑性”解释,又可作“可渗透性”理解,都是中介语系统的可变性特征的表现。“可塑性”是就学习者的整个语言系统而言的,指整个语言系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谓中介语的连续统正是中介语可塑性在时序上的表现。“可渗透性”的渗透是指对规则的渗透,表明中介语系统的开放性。

中介语的“过渡性”体现了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过渡能力”。“过渡能力”是指学习者在对目标语规则不断假设-检验的基础上,通过增、删、改某些规则,逐步地更新中介语系统。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系统偏误,正是这种过渡能力的表现。他们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的中介语语法构成了中介语的连续统。

后期学者对中介语可变性继续研究,提出了中介语的可变语言能力模式,具体见3.4介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