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画面符号的表意

画面符号的表意

时间:2022-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画面符号的表意(一)构图1.内涵“构图”一词源于拉丁语,其本来意思为结构、组成或连结。所以电视画面构图要从观众的角度出发,了解观众的心理需求,以获得最佳的视觉效果。当然在电视新闻的实务工作中,不可能精确到这种地步,这就要依靠工作者的构图才能和经验来把握。平衡为主所谓平衡是指以画面中心为支点,画面的左右上下呈现的构图诸元素在视觉上保持均衡。

一、画面符号的表意

(一)构图

1.内涵

“构图”一词源于拉丁语,其本来意思为结构、组成或连结。而在摄影中则是指画面的安排,确定画面内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形成画面的表现中心,以便最终构成一个统一的画面整体。构图的目的在于积极主动地调度观众的视线,引导观众该看什么,不该看什么。所以电视画面构图要从观众的角度出发,了解观众的心理需求,以获得最佳的视觉效果

电视画面的构图一般由主体、陪体、环境和空白(有些画面没有安排空白)四部分组成。主体不但是画面内容的中心,而且是画面结构的中心,其他景物都是围绕它来配置,与它关联呼应,形成一个统一的画面整体。陪体是主体的陪衬物,它和主体密切相关,对画面意义的传达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主体或陪体需要处在一定的环境中。环境通常又分为前景与背景,是指主体、陪体周围的环境因素在画面中的形象实体。如图2中的主体是被采访对象,陪体是记者,沙发、茶几、音响、花盆、窗户等构成了周围的环境。当然,这三者并不一定同时存在于一幅画面中,陪体和环境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会出现交叉,比如说环境中的一些前景也可以看作陪体。

img5

图2 画面来源于央视《法治在线》节目《高中生猝死公安局之问》

2.构图原则

(1)突出主体

画面要有主次之分,不能杂乱无章。画面要有主体对象,形成表现中心。尤其是在表现场面大、景物多的事物时,就要在景物中找出醒目的视觉中心,使众多景物之间互相依托,产生呼应。那么主体应该处于画面中的什么位置比较合适?很多专家推行“三分之一”的构图原则。实践表明,让重要的景物或人物正好位于画面1/3处——而不是在正中央,这样的画面比较符合人的视觉审美习惯,而且具有视觉上的美感。一个完整画面被两根垂直和两根水平方向上的线都分成九等份,其中垂直线与水平线交会的4个点,可以作为主体的位置。当然在电视新闻的实务工作中,不可能精确到这种地步,这就要依靠工作者的构图才能和经验来把握。

除了位置的作用外,突出主体的方法很多。如主体与陪体的大小对比、明暗对比、虚实处理、色彩冷暖对比等等。构图时还要注意:运动中的物体不管多小,都比静止的物体容易吸引眼睛的注意力。因此,注意不要让与新闻无关的运动中的物体出现在画面背景上,分散观众注意力。

(2)平衡为主

所谓平衡是指以画面中心为支点,画面的左右上下呈现的构图诸元素在视觉上保持均衡。均衡的构图能给人以稳定、和谐的感觉。而不均衡的构图则给人以不舒服、怪异的感觉。大多数新闻画面构图追求平衡效果。陪体是体现视觉平衡的主要手段。它能防止画面出现一头重一头轻的现象,弥补画面出现大片空白时的不稳定感。

也有一些在开放式构图中的画面刻意追求不平衡,以此表现不平常的状态。比如,新闻工作者在做一些暗访类的报道中,采用暗访设备拍摄下来的画面,从构图角度看十分粗劣,但这样的画面反而能增强现场感,让观众切实感受到暗访时拍摄条件的不理想和所拍画面的真实感。

可见,画面的平衡和不平衡都是为表现内容或主题服务的,但对于简洁、明快传递信息的电视新闻来说,大量的画面要在均衡上多下工夫。

(二)景别

1.内涵

景别是指被摄对象(即构图中心的主体)在画面中所占位置的大小、体积和范围。景别的取决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摄像机和被摄体之间的实际距离;二是所使用摄像机镜头的焦距长短。摄像机与被摄主体之间相对距离的变化,以及摄像机在一定位置改变镜头焦距,都可以引起画面上景物大小的变化。

通常来说,景别大致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不同的景别有不同的功能。

(1)远景

远景是电视景别中视距最远、表现空间范围最大的一种景别。远景画面视觉宽广,包括内容繁多,它常用来交代事情发生的环境,渲染烘托气氛。一般来说人在画幅中的比例不能大于1/2,在远景中人物显得极小,观众看不清人物的细部。

(2)全景

全景主要用来表现被摄对象的全貌或被摄人体的全身,同时保留一定范围的环境和活动空间。一般来说人在画幅中的比例不能小于1/2,在全景画面中观众基本可以看清人物的形体动作的全部,以及人物和环境的关系。全景主要用来展示一个特定的叙事空间,可以用来表现人与特定环境的关系,表现人或物体的运动和行为。观众可以通过全景对被拍摄主体和主体所处的环境产生完整认识。

(3)中景

中景是表现成年人膝盖以上部分或场景局部的画面。也有观点认为,人在画幅中从脚脖到头都可以看作中景范围,从脚脖以上是大中景,膝盖以上是中景,第二个纽扣以上是中近景或小中景。中景可以使观众看清人物大半身的形体动作、表露的情感,以及场景的局部特征。与全景相比,中景画面中人物整体形象和环境空间关系降至次要位置,而往往以情节取胜。中景具有强烈的叙事功能,是电视画面中最常见的景别。

(4)近景

近景是表现成年人体胸部以上或物体小块局部的画面。近景基本上可以使观众看清人物心理活动的面部表情,以及人物与细小道具的关系,可以产生近距离的交流感。如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大多数演播室节目主持人、播音员的画面均采取近景的景别。

(5)特写

特写是表现成年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细部的画面,是视距最近的画面。人的头部或某一局部也可叫大特写。特写镜头可以细致入微地表现人物的面部表情,突出物体的局部,它是刻划人物性格、描写细节的独特表现手法。它在视觉上贴近观众,容易给观众以视觉上心理上强烈的感染。特写镜头中由于只能见到局部,全体的未知因素较多,因此往往能激起观众的好奇心,成为蒙太奇镜头组接的表现手段。

2.景别运用原则

(1)根据新闻内容采用不同景别

每一种景别的运用产生的效果都不一样,在电视新闻中,小景别(近、特)画面对于提示主题、展示人物及事物的本质有着异乎寻常的功效。大景别(远、全)画面有较大的容量,主要表现整体情况,展现自然环境;大场景的活动场面,也表现景物辽阔、地势及地理特征等。在节目制作中,应根据意义传达的需要选用不同的景别。一般来说,大景别的镜头常用在节目开始和结尾,以交代新闻的背景,而小景别的镜头用于深度访谈及展示新闻事实中的细节。

(2)运用景别形成节目风格

景别的运用有助于新闻节目形成自己的风格。美国CBS的经典栏目《60分钟》,擅长用近景、特写、大特写等小景别为其主要的采访景别。由于《60分钟》的记者是其主打的品牌,因此记者在画面上的景别一般比他们的采访对象要大。采访对象通常都以大特写出现,有时甚至将头顶、一侧的耳朵切出画面。与此同时,记者却是以中特写出现的(一般是从胸部以上,有时是腰部以上),这一大胆的举措使得“小景别画面”成为《60分钟》的形象标识之一(见图3)。

img6

图3 画面来源于美国CBS著名新闻栏目《60分钟》

(3)不同景别镜头衔接要避免硬伤

镜头组接对景别的变换并没有一个成文的法则,一般主要根据内容需要考虑叙述清晰,只要表意准确,视觉流畅即可。但根据人们的视觉习惯,有一些硬伤要加以避免。首先,同一主体同一机位的同景别的镜头不能相接。因为景别相近,相接会在视觉上造成“跳帧”的感觉。其次,为保持画面平稳,景别的变化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景别差异不宜太大。比如第一个镜头是大远景“绵延不绝的山脉”,第二个镜头直接切入大特写“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视觉跳跃过大,这对于电影来说是个不错的表现手法,但对于以信息传递为主要功能的电视新闻而言,反而会产生喧宾夺主的效果,影响观众对信息的有效接收。

比较常用的景别组接法有:前进式句型,即将景别按由远到近变化的镜头进行组接的方法,如远→全→中→近→特,视距由远而近。后退式句型,即将前进式句型的顺序倒过来便是。

(4)把握不同景别镜头的时长

景别不同所含的内容多少也不同,要看清一个画面所需的时间自然也就不一样。对固定镜头来说,看清一个全景镜头约需6秒,中景至少要3秒,近景约1秒,特写1.5~1.8秒。过长的镜头使人感到拖沓乏味,过短的镜头观众来不及看清画面就过去了。所以不管是固定拍摄,还是运动中拍摄的镜头,都应恰到好处地掌握镜头长度。当然一个镜头的实际长短还要根据内容、节奏等情况把握,但是基本的规律显示,从远景到特写所需要呈现的时间是越来越短。

(三)色彩

1.含义

色彩,在绘画中被称为第一视觉语言,是构成彩色画面的基本要素。不同观众对色彩有不同的感受,如性别、年龄、职业、地域、性格、地区、文化教育背景等因素都可能引起对色彩的不同理解。

色彩具有色别、色纯度和色亮度三个特征。色别是指各种物像的颜色。色纯度即饱和度,表示颜色纯正的程度。色亮度也就是明度,是指同一色别在不同光线照射下所呈现的明暗程度。如今,色彩在电视新闻的包装以及品牌形成中得到越来越多的运用。据研究表明,人类在观察景物时,视觉的第一印象就是对色彩的感觉。它是人体视觉的诸多元素中对视觉刺激最敏感、反应最快的视觉信息符号,是电视包装设计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元素。

色调是指画面中的主要色彩。它的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绪。从色性上,分为暖调、冷调、中间调;从色别上分,有红调、蓝调、绿调等;从明度上分,有高调、低调、中间调等。

2.色彩运用原则

(1)色彩不宜过多。新闻节目不同于其他电视节目,客观、全面、及时、准确、公正、理性地传达信息是它的本质要求,而繁杂的色彩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因此在电视栏目的色彩设计中,通常采用单一色彩体系,形成明确的视觉形象。也就是说把一种颜色作为主色调,辅以其他辅助色的搭配。这种单一色彩体系比较容易在观众心中建立起电视频道的统一形象识别和色彩记忆。如《新闻联播》演播室以深蓝为主色调,新闻联播的标识“地球”也为浅蓝色。而东方卫视的《看东方》则以深红为主色调,台标、游走字幕色块、字幕标记及栏目名称均为红色,形成了简单而突出的色彩风格。

(2)注重色彩调和。在色彩设计过程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将两种以上的颜色组合搭配,从而在屏幕上呈现出协调的状态,这需要运用色彩的对比和调和度规律。不同颜色的搭配是建立在不同色的差别之上的,我们从明度、纯度、补色、面积等多方面的色彩对比关系出发,寻找色彩的调和,注重互补色规律的应用。调和包括同类色调和、临近色调和、相似色调和、对比色缓冲色调和等等。与此同时,色彩面积也是影响色彩调和的主要因素,应避免面积相等的色彩搭配。

(3)追求色彩真实。画面要注意光影与色彩的真实性,注意不要偏色。对出现色彩失真的画面,要尽量通过后期进行修复或弥补。

对电视新闻画面色彩进行合理配置,在新闻制作、新闻栏目的整体包装中十分普遍,尤其是栏目片头片尾的设计中,色彩的运用有助于风格的形成。

(四)画面组接

1.含义

画面组接是指将单个画面按照一定的顺序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叙事整体。这是新闻工作者根据一定的逻辑顺序将画面素材意化为画面符号的过程,是电视新闻流程中的重要一环。组合成的一组画面往往会产生新的含义,起到单个镜头不能起到的作用,会产生出更丰富的意义。

2.画面组接原则

(1)与日常生活逻辑相匹配

所谓日常的生活逻辑,是指事物本身发展变化的逻辑,这是生活本身的规律,也是画面组接最基本的依据。事物发展过程中在时间、空间上连续存在着纵向与横向的逻辑关系,诸如因果关系、对应关系、冲突关系、并列关系等。电视新闻在前期拍摄的素材必须经过挑选、组接,才能还原新闻事件的本来面目。

在剪辑组接画面中要注意,一是保持时间叙事的连贯。让观众明白事情变化的过程、感受正确的时间概念。如表现跳水运动员跳水的过程,可以分解为如下镜头:先是一个脚步特写镜头,运动员双脚立定站在跳板上;再接一个小全景,运动员双腿开始运动、做好起跳准备;再接大全,运动员、跳板、水池,均在画面中,展现整个跳的过程。二是保持空间叙事的连贯。如《焦点访谈》在2007年6月10日播出的专题片《揭秘高考替考》中,曝光河南省高考存在替考现象的丑闻,片子开头部分用了三个镜头就把事情的环境介绍清楚了。第一个镜头是一群学生涌入挂着“高考考场”横幅的教学大楼的全景,接学生进入大门的近景,再接学生紧张进行高考的考场内情况,空间转换十分流畅,清楚地交代了空间转移的过程。

(2)与人们思维逻辑相匹配

画面组接只有符合了观众的欣赏心理和思维规律才能够让观众理解,从而吸引观众、打动观众。在具体剪辑过程中,通过对不同景别、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长度、不同速度、不同色调等各种画面镜头安排,使人们产生各种不同的视觉感受和连续思维。因此,新闻工作者必须了解观众的视觉习惯,掌握人们的思维及审美的定势。

(3)遵循轴线规律

所谓轴线,是指被摄对象的视线方向、运动方向和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一条假想的直线或曲线。它们所对应的称谓分别是方向轴线、运动轴线、关系轴线,在进行拍摄和剪辑时要遵守轴线规律。

第一,与画面主体的位置相匹配。从画面看,画面主体的运动方向和位置关系总是一致的,否则,就称之为“越轴”或“跳轴”。越轴后的画面,同一主体在相连的不同画面中的位置和方向不一致。如行人行走的画面,前一个画面行人朝画面右侧方向走去,下一个画面行人却朝左侧方向行走。这会使镜头在方向上出现矛盾,造成观众视觉混乱。

第二,与摄像机镜头方向相匹配。摄像机镜头的运动相当于画面的画框相对于被摄主体的外部运动。镜头语言描述被摄主体时均要将一个完整动作在时空上分解,然后通过片段组合连接的方法来反映。所以在屏幕上,主体的运动在空间上会出现跳跃感。如果将不同侧面拍摄的画面组接在一起,屏幕上主体运动的方向还会出现混乱。为了避免这种混乱,摄像机机位必须遵守180°总角规则。即被摄主体运动时,必须将机位选在被摄主体假想运动轴线的同一侧,否则,就会出现“跳轴”。

通常用来解决“越轴”和“跳轴”问题的方法,是在主体位置不相匹配的两个画面之间,插入适当的镜头作过渡,以缓和画面中主体运动的自相矛盾给受众心理所造成的困惑。如没有明显方向感的中性镜头、能引起观众暂时性转移注意的特写镜头、能重新确定空间关系的全景镜头、插入与运动主体有关的事物的反应性镜头等。

第三,与静态主体视线方向相匹配。画面中人在静态时,虽然不存在运动轴线,但却存在一条假想的关系轴线。这种方向性主要体现在主体的视线方向上。人的视线方向与他的运动方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表达两位领导人握手的一组画面,前一画面是领导人A的全景,他面向画面右侧站立,向右伸出手,此时接领导人B的全景,他也是面向画面右侧站立,同样向右伸出手,接下来再接A、B握手的场景。这就违背了关系轴线规律,主体视线方向发生冲突,就会显得十分突兀。

因此摄像机只能在这条关系轴线同一侧180°的一个半圆内移动拍摄,否则,也会造成“跳轴”错误。这时前后画面上人物位置不仅相反,而且人的注视方向也会相反。为了避免前后两幅画面中的主体造成“跳轴”错误,应注意主体的视向以及动作、位置一致。

(4)选准剪辑点

要达到画面组接的内在协调,关键是寻找画面主体动作最佳的组接点,往往几帧的差异就会带给整体画面以截然不同的感受。

最佳组接点一般可以遵循“接动作”的原则,即主体动作最佳组接点通常应选在动作变换的瞬间转折处(静接静),或者在动作过程之中(动接动)进行切换。动作之间连贯的相接,达到顺畅过渡的效果,简称为“动接动”。如果两个画面中的主体运动不连贯、或者画面中间有停顿时,那么这两个镜头的组接,必须在前一个画面主体做完一个完整动作停下来后,接上一个从静止到开始的运动镜头,这就是“静接静”。“静接静”组接时,前一个镜头结尾停止的片刻叫“落幅”,后一镜头运动开始前静止的片刻叫做“起幅”,起幅与落幅时间间隔大约为一二秒钟。否则画面就会给人一种跳动的视觉感。当然,为了营造特殊效果,也有静接动或动接静的组接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