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运用对比,表意鲜明

运用对比,表意鲜明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毛泽东思维敏捷,极为擅长发现事物之间的区别。毛泽东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对于死亡的话题,他从不忌讳。毛泽东通过对死亡的不同意义的比较说明,高度褒扬了张思德同志为人民利益壮烈献身的高尚品德,突出了文章的本意,并且将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无产阶级的生死观,表达得更加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毛泽东思维敏捷,极为擅长发现事物之间的区别。他的大脑里时刻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对比分析:例如阶级关系的对比,敌我力量的对比,当前与长远的对比,正面与反面的对比,局部与整体的对比,等等。这种对比分析的方法,反映在他的写作实践中,就自然转变成为对比修辞方式的运用。

对比是把两种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描述,使事物之间的差异更加明显,作者爱憎、好恶的态度与立场更加分明。

毛泽东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对于死亡的话题,他从不忌讳。他有自己的生死观。他不仅在垂暮之年多次谈起马克思向他发出请柬之类的话题,而且在他正值中年之时,也曾对于死亡的意义作过对比分析。

在1944年9月8日为悼念张思德同志而作的《为人民服务》的著名讲演中,毛泽东深刻地指出: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1]

这是一种对比修辞方法的运用。按照自然规律,人固有一死。但是,为什么而死,却价值迥异。毛泽东通过对死亡的不同意义的比较说明,高度褒扬了张思德同志为人民利益壮烈献身的高尚品德,突出了文章的本意,并且将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无产阶级的生死观,表达得更加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在《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的结尾,毛泽东写道:

反动势力面前和我们面前都有困难。但是反动势力的困难是不可能克服的,因为他们是接近于死亡的没有前途的势力。我们的困难是能够克服的,因为我们是新兴的有光明前途的势力。[2]

通过对比说理,他清楚地说明了革命势力和反动势力的区别,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克服困难,关键在于它是代表新兴的有光明前途的革命势力。这说明,用好对比修辞,有利于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鲜明性,使文章论述的事理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和感受。

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指出:

学习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不管我国情况,适用的和不适用的,一起搬来。这样态度不好。另一种态度,学习的时候用脑筋想一下,学那些和我国情况相适合的东西,即吸取对我们有益的经验,我们需要的是这样一种态度。[3]

通过运用对比修辞方法,两种学习态度相互映衬,孰优孰劣,孰是孰非,鲜明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作者所要提倡的正确态度与做法,已经一目了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