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公民对公民的“大对话”和公众外交

公民对公民的“大对话”和公众外交

时间:2022-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公民对公民的“大对话”和公众外交_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4 公民对公民的“大对话”和公众外交有效的公众外交必须创造多种自由的交流渠道,让多种利益相关者在国际层面交换意见,形成前公众外交国务卿詹姆斯·格拉斯曼所称的“大对话”。在这种大对话中,因特网意味着世界各地的人都拥有彼此间交谈的可能。但如今,在中国乃至于全世界,独立的公民的声音被看做是媒体领域最可靠的和令人信服的声音。

4 公民对公民的“大对话”和公众外交

有效的公众外交必须创造多种自由的交流渠道,让多种利益相关者在国际层面交换意见,形成前公众外交国务卿詹姆斯·格拉斯曼所称的“大对话”。格拉斯曼说:“公众外交的本质是理解、参与和影响外国公众,对话模式最终十分有利于我们。”他的观点得到了詹姆斯·佐格比的支持。他在研究美国对阿拉伯地区的传播和外交状况时说:“即使是在中东这样美国国家形象面临严重问题的地区,对话也是可能的。”佐格比解释说,中东人喜欢美国,“他们只是不喜欢我们的政策。而这有时候被等同于美国政府媒体的播音稿。没有必要或试图在这些地区使用‘美国品牌’。它已经通过我们输出的价值观打上了美国的烙印。”(34)公众外交要获得成功,就必须考虑到大对话,这一概念从本质上来说,是有赖于参与、尊重和一些平等形式的交流。

语言是有翅膀的。在这种大对话中,因特网意味着世界各地的人都拥有彼此间交谈的可能。Google前全球公众政策与政府事务顾问,出任奥巴马政府副首席科技官的安德鲁·麦克劳林谈到了因特网支持的双向通话。麦克劳林解释说,“一对多的传统电视模式正在下降”,“平均年纪16岁,拥有常备便携式电脑的年轻人有着惊人的创作视频,写文字和发言的能力”。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利用电话线和无线通信方式,在线交流也在增长。据国际电信联盟统计,世界上3%的人是电话用户,而今天,这个数字上升到了68%(35)。互联网的发明使得信息几乎可以免费传播,造就了麦克劳林所说的信息的“民主化”,从而使得信息不再是可控的,大对话也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了。“人们不希望听到传教”。格拉斯曼解释说,因特网的优势在于“它是一个民主和混乱失控的媒介。这确实是一个美国所需要的媒介。它明确表达了我们。我们(美国政府)使用这一工具的原因之一是,我们现在不是扬声器。美国作为一个让人民在一起交谈,辩论和争论的国家形象……这是一个伟大的形象”(36)

如前所述,网站、互联网和数字媒体的扩散使得普通公民不仅仅是新闻内容的消费者,而且开始发挥信息生产者的作用。萨利·乔·菲费尔——独立电视服务公司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注意到,10年前,独立的公民媒体在国内和国际事务中的作用甚微。但如今,在中国乃至于全世界,独立的公民的声音被看做是媒体领域最可靠的和令人信服的声音。因为它们被普遍认为是真实的、独立于政府和机构、组织的偏见的。公众外交的价值观和决策为了被外国目标公众和政府接受,就必须开发这种公民对公民的对话,来实现公民的共同声音。

韩国人吴延浩在2000年创办了ohmynews.Com网站,并提出一个鲜明的口号:“每个公民都是记者(every citizen is a reporter)。”最初参加该网站新闻报道的只有数百人,但是在5年后,该网站已经拥有38000名民间记者,并发展成为一个多语种的国际性网站。网站的内容70%是由这些民间记者提供的,其中400个外国民间记者来自其他25个国家,最小的一位是一个年仅10岁的美国小学生。

网络传播使公民成为记者变成可能,受众可以一改往日在新闻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被动地位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信息的制作和传播中来,他们不再被大众传媒所设置的议题牵着鼻子走,对于重要的新闻信息可以有自己的判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