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节目对未成年人流行文化的容纳

节目对未成年人流行文化的容纳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节目对未成年人流行文化的容纳在电视节目所呈现的电视文化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概念是节目所蕴涵的主流意识形态。从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现实状况来看,可以认为“青少年流行文化”是在青少年中存在的、具有青少年特殊性的流行文化现象。形成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原动因是青少年对流行文化的特殊的内在需求。其一,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是“新生代”青少年自身特点的集中反映。

一、节目对未成年人流行文化的容纳

在电视节目所呈现的电视文化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概念是节目所蕴涵的主流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指具有某个阶级特征或符合某个阶级利益的知识与表述。经过拓展,它则指相同的,但这些产品可能被视为具有群体特征而非阶级特征——从性别到工作。在文化传播研究中,意识形态被视为对意指与话语领域内不平等的社会关系进行再生产的过程。”[1]意识形态理论是媒介分析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许多意识形态分析旨在显示某一时期中社会主控观念如何被形塑,以及统治阶级为了维持其宰制,又如何使主控观念更为永久化。媒体的意识形态分析取向关心的,便是要揭露媒体协助维持某些观念与信念的方式,而这些观念与信念有助于再生产既存的社会秩序,与统治阶级的主控地位。[2]

在传媒研究领域,意识形态分析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了过去的效果研究,理论和研究实践长期分离的状态也得以改变。传媒时代里,一个社会中统治阶层的意识形态,又怎样成了包括被统治阶层在内的全社会的意识形态?这实际上是一个争夺和取得文化领导权的问题,在这样一个“和平”而非强制的过程中,传播媒体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电视节目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国家政策、产业制度等方面的制约,表现出一定的主流意识形态,这些主流意识形态是否能被儿童所接受?儿童受众的哪些因素对接受主流意识形态会造成影响?这里,需要关注的因素之一就是——少儿流行文化。处于少儿流行文化控制中的未成年受众会对节目所显露的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一定程度的排斥,从而形成传播障碍。因而,电视节目的主流意识形态需要与少儿流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融合。

什么是少儿流行文化? “青少年流行文化”是青少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现代商业社会中出现的特殊社会文化现象。从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现实状况来看,可以认为“青少年流行文化”是在青少年中存在的、具有青少年特殊性的流行文化现象。形成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原动因是青少年对流行文化的特殊的内在需求。当代青少年是生活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环境下的新一代青少年。学术界对这代青少年的认识还处于争论阶段,各种新的概念如“第五代人”、“新新人类”、“某某年代人”等层出不穷。在此,我们仅用“新生代”这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来称谓当代青少年。

其一,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是“新生代”青少年自身特点的集中反映。青少年具有反映时代特点的行为模式、从众心理和自我表现欲。社会心理学认为,人们之所以追逐流行,一方面出于模仿他人、适应社会的“协调性愿望”,但另一方面又包含希望区别于他人的“差别性愿望”。这是一种矛盾而统一的过程。当今的“新生代”青少年正处在一个没有太多的传统文化记忆的环境,他们的文化观念及其思想、行为和趣味与前几代人具有很大的差别。他们很愿意与众不同地生活,并不介意一种边缘状态,所以他们往往表现出“冒险和尝试新奇的冲动”、“显示地位和个性的冲动”、“追求自由和进步的冲动”等等。当然,在现实环境中,引导潮流的青少年多为“差别性愿望”比较强烈的“追新一族”,而那些顺从的青少年往往抱有“协调性愿望”。这些心理动因是始终存在的,而且不因为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的不同而发生本质上的变化,至多只是哪种愿望更突出、更迫切、更具时代性而已。

其二,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是“新生代”青少年社会化过渡的结果。青少年是人生发展序列中非常关键的一个时期。这个阶段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努力推进自身社会化的进程,使自身社会化的内容不断地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具体趋于抽象、由零碎趋于完整,并充分体现在内容的全面性、需要的多样性、情感的易变性和期望的超现实性。从广义上讲,从少年到青年的社会化过程,需要面临的主要课题包括:知识技能社会化、政治观念社会化、伦理道德社会化、职业意识社会化和价值取向社会化。其中,最根本、最核心的是价值取向社会化。而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表明,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由下辈向上辈传递新文化的“文化反哺”时代。这个时代的特征,就是处于接受新知识的优势地位的青少年,从某种程度上说,不再需要以往个人社会化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必经阶段,可以缩短甚至跨越青少年这个特定阶段。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能够看到青少年观念和行为越来越成人化的现象。在此过程中,青少年流行文化则是满足青少年自身快速成人化的主要“催化剂”和“兴奋剂[3]

流行文化既不属于“大众文化”,也不同于“主流文化”。青少年流行文化与主流文化在某些方面具有一致性,但更多地表现为价值观念的冲突与内在的紧张关系。“主流文化”是反映主流价值观念的文化。主流文化的生产者是政府或政府支持、资助的机构。政府在文化生产和传播中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有:生产者、引导者、监督者(审查者)和资助者。当政府发挥生产者和资助者的角色时,所生产的文化产品和由此产生的文化现象均为“主流文化”现象,例如《走进新时代》的流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电视剧)和“保尔热”、“文学锋现象”[4]等都是“主流文化”现象。虽然这样的文化产品或文化现象都得到了青少年的支持与参与,但不是或不完全是“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5]

在电视节目的实际收视情境中,儿童同样是处于流行文化与节目中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双重作用之下。电视节目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下的文化产品,与当代少年儿童的流行文化之间同样存在不同程度的冲突。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会不知不觉地追随流行文化,比如嘻哈风潮、追星风潮、数字娱乐体验娱乐、街舞、主题乐园、嘉年华、 Cosplay、造词运动等等;而儿童节目中即使出现上述流行文化所倡导的意识形态,也会在导向上有所把握。诸如节目中出现的明星过多,会被作为青少年盲目追星的诱因而受到约束。于是,受流行文化的控制,儿童对节目中的主流文化容易产生一定的不满与排斥。电视节目中的流行文化与节目的主流意识形态要有所应对。

1.对流行文化的必要体现

未成年人对流行文化的需求与愿望是极为强烈的,希望在电视节目中能够有流行文化的体现。以追星为例,很多孩子都爱追星,在排除盲目追星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之后,未成年人希望了解明星,并希望以他们为榜样,从明星身上学到更多成功的道理。明星身上所体现的流行文化气息,将极大地满足未成年受众对流行文化的需求。而事实上,电视节目中的明星数量不是很多,而且即便是有明星出现的节目,其内容也往往与未成年受众想知道的事情不吻合。在节目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同时,对流行文化应当给予必要的体现。

2.成人的主流意识形态与未成年人对流行文化需求的满足结合

在笔者对初中生的访谈中,一位初中生认为节目制作者“考虑得太多了,说这个播出去可能对孩子有什么负面的影响,这个不能播,那个也不能播”,而“完全好的东西也不适合我们了”。节目中儿童流行文化内容的缺失使儿童认为节目并不适合其收看,而在流行文化的控制下,儿童又会去主动地寻找满足流行文化需求的节目。另一位初中生说, “其实少儿频道现在总是在控制着什么,你像《超级女生》我们同学都喜欢看,可少儿频道不播这样的节目,可它不播不意味着我们看不着。我们只要想看的,几乎都能看到,别的频道有,别的频道没有网上有,反正我们想看的,就会拼命找,都能看到。还不如少儿频道播呢,我们就省事了。”

流行文化内容的缺失,使得未成年受众受流行文化的控制而产生对节目主流意识形态产生排斥感。流行文化与节目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距离感将减弱未成年人对节目的认同。流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与节目主流意识形态达到融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