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影像的媒介化风险

影像的媒介化风险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影像的媒介化风险_传播学十年:阐释与建构影像的媒介化风险在市场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传播世界化的发展趋势使信息竞争的技术说服力越来越重要,借助于技术手段的更新而转向表达方式的透明,以产生表面上更多的介入性,意在与公众建立接触式关系。这不仅是因为收视率和权威性之间是水涨船高的互动关系,而且事物本身的说服力来自于影像所能够产生的诱惑力。大众媒介是社会最具有支配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力量。

影像的媒介化风险

在市场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传播世界化的发展趋势使信息竞争的技术说服力越来越重要,借助于技术手段的更新而转向表达方式的透明,以产生表面上更多的介入性,意在与公众建立接触式关系。要吸引人就要有视听感觉意义上的快感,因此要服从景观的逻辑,从社会新闻的戏剧化中寻找轰动效应,新闻明星的层出不穷是每天的菜单,所有的新闻都想变成独家新闻,说出点新东西或意想不到的东西,强调同一时空传播的直击报道和超现实的模拟成为新的新闻样式。追求传播效果的传播反而带来了传播的风险。

在社会的大众传媒中,一种影像建构反射出社会自身,表明公共权力和受众意识之间的操作空间,界定社会的边界和内容。一个媒介化的社会肯定是一个自行创造影像的社会,这种对社会的场面调度把现实从影像上加倍。因为在信息的借口下,媒介对大众的影响越来越大,影像的缺失就是力量的缺席,现实和历史成为视觉隐喻支配的本文。影像就是为了使人相信,要使人相信就要给予自我认同的足够理由,这些理由首先就是人和事物的影像所展现出来的具有说服力的力量。这不仅是因为收视率和权威性之间是水涨船高的互动关系,而且事物本身的说服力来自于影像所能够产生的诱惑力。只有使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能够增值的信息,才易于产生更大的传播效果,使传播成为价值化行为和诱惑方式。当年追随格瓦拉的法国左翼知识分子代表德布雷(Regis Debray)就认为前苏联东欧的抛锚与其说是思想的贫困,还不如说是影像的缺失;与其说是辩证法的枯竭,不如说是人性的形象认同的耗尽。具体说来,就是苏联东欧自己的梦工厂已经过时,不能与好莱坞、肥皂剧和电视广告抗衡,面对摇滚乐和流行音乐的入侵不能生产出新的节目和节奏,影像的力量和商品的力量一样重要(2)

被合成和被计算的影像能够变幻无穷,我们习惯的感知世界和作为表象的影像世界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模糊,真实被影像瀑布所生产,成为一种可以不断消失和显影的写作文本。信息传播的通货膨胀可以通过技术修辞来取消表象和事情本身,而只借助于影像的隐喻。这正如当代英国社会学大师吉登斯所说:“在现代性的条件下,媒体并不反映现实,反而在某些方面塑造现实。”(3)而从社会心理的依据来说,人对于大众媒介信息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以满足社会变迁或社会转型所产生的缓解心理冲突、人际冲突乃至社会冲突的需要,这种依赖性和信息传播改变各种态度和信仰的技术操纵可能性成正比例关系。大众媒介是社会最具有支配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力量。

对社会传播的经验观察证明,观众评估实际生活中的人和被媒介再现的人时,其心理依据是日常生活中所积累的伦理观念和人际关系的符号和感知。而多媒体时代的比特速度和高新软件的视觉化能力可以结合成一种使人完全不是按照传统方式来观看事物的能力而进入虚拟世界。这个由多媒体计算机建立的影像结构不存在于真实的世界中,它可以提供的数量上的表现是在一个抽象的空间,甚至是八维或十二维空间,是一个被计算出来的数字化的世界。影像的全面泛滥使得传播普遍化和社会媒介化,从而有可能导致在政治和经济上并不后现代的国家和社会感受到后现代文化的气息,通过影像引诱信任的产生,训练想象的信念,寻求信息的个人化和自恋情结的满足。不断变幻的影像生产强制性地推广时尚和加快社会商业化的节奏,甚至用虚拟来瓦解真实。

影像是今天在大众传播形式中把社会进行编码的形式,其风险在于现实和表象之间的边界模糊,影像泛滥所带来的过量的能指生产所导致的一个实际结果是不可能找到一种确切的表达。影像瀑布具有连续性和扩散性的特点,这在表面上是让个人与外界的关系更加开放,实际上信息的扩散是被控制的。而在商品逻辑支配下,一个被传播的对象往往本身就是为了变成商品,重要的不在于信息内容本身,而在于传播方式。(4)

【注释】

(1)Pierre Nora, 1974, Le retour de l′evenement, Faire de l′histoire-Nouveaux Problème, Sous la direction de Jacques Le Goff et Pierre Nora, Paris,Gallimard, p. 222.

(2)Régis Debray, 1991, Cours de médiologie génèrale, Paris, Gallimard, p.191.

(3)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9页。

(4)Gianni Vattimo, 1990, La sociététransparente, Paris, Desclée de Brouwer.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