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众传媒心理学研究的现状

大众传媒心理学研究的现状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直到20世纪70年代,国内才有一些专家开始系统研究传播学,但以向国内读者介绍传播学知识为主。在北美,绝大多数大学设有传媒与传播系,广泛从事传媒心理学研究。国际传播协会每年都召开一次学术会议,期间提交的许多论文都涉及传媒心理学这个主题。传媒心理学的覆盖面很广,大大超过诸如音乐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领域。

直到20世纪70年代,国内才有一些专家开始系统研究传播学,但以向国内读者介绍传播学知识为主。到80年代,大学新闻系开始设置有关传播学的课程。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传播学、大众传播学在我国的传播与普及至今时间不长。此外,大众传媒心理学是一门交叉、综合性学科,涉及领域相当宽广,短期内要理清其研究的脉络,是件很不容易的事。目前,中国大陆关于传媒心理学的学科框架的建构研究还刚开始。

一、传媒心理学研究的代表作

按照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骏德的说法,大众传播心理学初步形成为学科应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内的代表作有以下三本:

1.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京林的《大众传播心理学》。这本著作从现代心理学视角研究大众传播,研究对象有两种视域:一是传播渠道,二是认识主体。该书分别阐述了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传受者的心理实质;西方现代心理学理论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应用(包括行为主义和大众传播、精神分析与大众传播、人本主义与大众传播、认知心理学与大众传播等章);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受者心理互动的特点与规律;大众传播中特有的心理现象和传播策略的心理分析等,已形成自己独特的体系,在研究大众传播的特有心理现象及其心理分析方面有所突破。

2.敬蓉的《大众传播心理学导论》。这本著作的研究内容包括:心理因素对大众传播活动的影响(需要与动机、注意、认知、图式、情感态度等),大众传播对心理因素的影响(认知影响、态度影响、行为影响等),传播者心理特点和受众心理特点(社会化心理、受众符号化心理等),大众传播活动中的偏见与障碍等等。

3.童清艳的《超越传媒——揭开媒介影响受众的面纱》。这本书作为“新闻与传播理论丛书”之一,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概念——认知结构入手,探讨人们于现代媒体中获取知识(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传媒受众认知结构所表现出的诸特征。此书从概念辨析入手,论证传媒与受众、媒介信息与受众认知结构的互动关系,从而揭示媒介影响受众的“面纱”。

我们以为,在关于大众传播心理学代表作一栏内,还应添上刘晓红、卜卫著的《大众传播心理研究》。这本著作出版于2001年1月,作者通过大量阅读传播学学科的发展史及传播学效果理论的相关文献,以及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方面的文献,从传播活动对人的影响这个思路入手,分四个部分对大众传播心理作了研究,即:大众传播的内容和影响因素、大众传播影响过程研究、大众传播的结果以及心理学和大众传播研究的关系。

此外,近年出版的由方建移、张芹所著的《传媒心理学》受到了同行一定的关注。该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传媒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现状、理论、研究方法、影响传媒致效的内外因素、传媒表征与刻板印象、受众心理。第二部分主要包括当前传播学界普遍关注的一些领域,如暴力传媒、色情传媒的心理影响、传媒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以及儿童与电视的关系。第三部分主要是一些专题研究,内容有新闻心理、广告心理和互联网心理等。

以上这几部著作各有千秋,应该说对大众传播心理学的构建都作出了探索性研究。但从总体上看大众传播心理学研究还刚开始,体系尚未成熟,有待完备。

二、传媒心理学研究的现状

传播学者许欣根据文献计量学原理,以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辑录的《中国大陆传播学专著、译著要目》作为统计依据,对1981—2001年间中国大陆传播学专著出版数量、主题内容、译著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统计表明,传播心理学专著只有2部(不包括冠以新闻心理学、编辑心理学等名称的专著),在各分支传播学中,出版数量最少,占各类专著总量的0.7%。

参照申凡教授的说法,我国对传媒心理学的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主要以新闻心理研究的形式呈现出来的,虽然研究方法单一,但是它研究的传者(记者、编辑)心理、受众心理,研究的采访、写作、编辑活动中的心理规律,对新闻学研究起到补充、拓展领域的作用;第二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直接以传媒心理学的形式展开,虽然研究方法日益严密与科学,但是内容要么与传播学理论重复、重叠,要么是对传播中的心理术语简单解释,这些研究尚不能达到补充传播学与拓展传播学研究空间的作用。

目前我国传媒心理学还处于初创和萌芽阶段。根据目前已出版的几本传播心理学著作来看,它们还没有统一的理论框架,基本上是随人所欲,根据各人已有的知识结构来写的。有些著作虽然书名为传播心理学,但侧重点却是文化传播或人际传播的内容。这些研究一般有三种思路:一是从认知主体的角度,记者、编辑、主持人、广告人等,囊括所有信息传播者;二是根据传播学的5W要素来写;三是根据心理学的各理论流派来解释传受心理。专门研究传媒心理学的成果鲜能见到。我们认为,目前为数不多的这些传播心理学研究虽各有特色,但一是容易落入心理学解释的俗套,通常用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框架中的原理来观察、解释传媒领域中的心理现象,结果把这些领域中有机联系的心理系统切割成互不联系的零碎心理现象。二是只停留在理论和历史考察层面,缺乏实证研究。三是传媒特色不明显。

国外有关受众心理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纪,但可称为传媒心理学先驱的,是一批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从事传媒活动的心理学工作者。1982年美国成立了传媒心理学协会,旨在促进心理学家和心理健康问题的专业人员参与传媒活动,制定心理学家参与传媒活动的伦理和职业标准,对公众进行传媒教育。1985年该协会成为美国心理学会第46分会——传媒心理学分会,1997年更名为“传媒与传播技术心理学分会”。在北美,绝大多数大学设有传媒与传播系,广泛从事传媒心理学研究。有许多教职员工受过进行定量研究的心理学训练。他们的工作纳入“传播科学”或“传媒研究”范畴,研究成果发表于诸如《广播与电子传媒杂志》和《传播学杂志》等刊物上。国际传播协会每年都召开一次学术会议,期间提交的许多论文都涉及传媒心理学这个主题。然而,在北美的心理学系却鲜有开设传媒心理学课程的。

传媒心理学的覆盖面很广,大大超过诸如音乐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领域。这部分是由于已经存在着一些内容包含在传媒心理学内的学科,如广告心理学、新闻心理学和互联网心理学。

三、传媒心理学的未来

在我国,传媒心理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尚在探讨之中,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构思:

广西大学新闻系虞达文教授建议,先建立与新闻关系更密切的大众传播心理学。弄清它的学科从属、领域范畴。传播心理学属于心理学分支,从领域来看,它是传播学的边缘学科,应以社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思维心理学等相关原理作为主线;作为传播学的边缘学科,它应以大众传播研究的五个层次:传者—信息—传媒—受众—效果,作为横向的基本构架。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申凡教授认为,在建立传播心理学的构想上,可以从对传播学研究拾缺补漏的地方入手,开拓自己的领域;也可以把传播学中已有的心理研究作为起点,再向纵深方向研究。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林之达研究员的思路是:第一步,考察、揭示传播系统(包括传播的各外延)与心理系统原来是人类精神生产流水线上紧紧相扣、不可分离的工序;第二步,沿着传播领域各心理系统本来有机联系着的脉络建构传播心理学(包括新闻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宣传心理学在内的各分支学科)的理论框架。

北京广播学院国际传播学院陈卫星教授希望从帕洛·阿尔托学派的基本原理出发,把传播作为一个被整合的社会现象来考察,把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考虑,从元传播入手,从非传播的模态找出传播的可能性,从而探讨传播心理的建构过程。众传播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

2002年11月召开了第四届全国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暨中国社会心理学会新闻与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年会,从众多的研讨文章看来,传播心理学研究密切结合新闻与传播实践活动的应用心理学研究丰富多彩、成果丰硕;对互联网心理(网络心理)的研究方兴未艾、引人瞩目。我们有理由相信,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研究也有着美好的前景。

本章要点:

1.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越来越频繁地接触大众传播媒介,并越来越多地通过媒介来了解世界。大众传媒已经十分具体地参与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过程,成为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内容、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

2.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内容往往不是现实的完全真实写照。大众阅读、视听到的“事实”,其实已经经过各级各类传播者的选择、解释和重构。

3.媒介世界已成为人们直接接触的世界,而传媒对事物的表征对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大众媒介不仅横亘于人与社会之间,也横亘在人与人之间。

4.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个人的亲身经验;二是社会学习,即从父母、老师、同学、课本及媒体习得而来。在各种媒体异常发达的今天,大众传媒既是个体了解外在世界的主要窗口,也是刻板印象形成的重要途径。

5.传播学与心理学的学缘源远流长。传播学的“四大先驱”中就有两位心理学家: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勒温(Lewin,K.)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Hovland,C.L.)。尤其是霍夫兰的态度研究被认为是传播学中的经典研究。

6.传媒心理学(大众传播心理学)是研究大众传播活动中传播者和接收者的心理及其行为规律、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对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影响及规律的科学。

2002年,中国社会心理学会新闻与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成立。新闻与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作为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的一个专业分会,由此可以看出,大

基本概念:

1.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传媒表征:是指客观事物在传播媒介中的反映,它是受众获得客观世界知识的重要基础。

3.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具有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思考题:

1.请你结合下面的事例,谈谈刻板印象的形成。

谢晓东去美国后有件事对他触动很大。在北大上学时,学校搞西方流行音乐讲座,当时形容“披头士”乐队是“扯着嘶哑的嗓子唱着颓废的歌”。到了美国,他租了一盘“披头士”的录像带,想看看这个当初被形容的颓废乐队究竟是怎么回事。看完之后,谢晓东有点傻,约翰·列侬死的时候,当时的苏联都降半旗致哀,整个西方社会的一代人都受到了“披头士”的影响。“当时我就哭了,自己这二十多年是怎么活的……”

(资料来源:王小峰,谢晓东:看不到电影我就拍一个,《三联生活周刊》2010-10-25,2010年第43期,总601期,第142页。)

注:谢晓东,编剧,制片人,导演,2010年导演电影《我是植物人》,引发多方关注

2.请你认真阅读传媒心理学的一本代表作,并说说你的体会。

3.怎样理解传媒心理学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