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众传媒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大众传媒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综合各种观点,我们对大众传媒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作如下界定:大众传媒心理学是研究大众传播活动中传播者和接收者的心理及其行为规律、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对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影响及规律的科学。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视角往往构成一门互不相同的学科。有没有自己特定的、贴切的并且相对固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视角,同有没有自己独有的概念、范畴、知识体系和结构框架一样,是判断一门学科是否成熟、是否可以称作一门科学的重要标志。

一、心理学与大众传媒

传媒与心理发展互为依存、密不可分。传媒具有寻求信息、人际交往、娱乐休闲等功能,这些功能的最终实现离不开人的心理。而人的心理发展和社会化也离不开传媒巨大的影响。因此传媒与心理学的关系决不是牵强的,建立系统、完整的传媒心理学也是可能的。

早期的传播研究主要由心理学者和社会学者进行的,因此一些现在被归入传播效果“里程碑”的研究,实际上是心理学研究,如1946—1961年间由霍夫兰领导的“耶鲁传播与态度改变计划”。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出现由传播学者所进行的大规模传播研究,这些研究被认为是传播学研究向传播学者易手的转折点。(罗瑞、德弗勒著,王嵩音译,1993)但心理学并未和心理学者一起退出传播研究领域。

研究大众传媒的传播学与心理学的学缘源远流长。传播学的“四大先驱”中就有两位心理学家: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勒温(Lewin,K.)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Hovland,C.L.)。尤其是霍夫兰的态度研究被认为是传播学中的经典研究。美国传播学者赛弗林(Syverlin)和坦卡德(Tancad)对霍夫兰领导的研究小组的评价是:“这个集中了(美国)心理学界最出色人选的班子所从事的大型研究项目被认为是现代态度改变研究的开端,而且是大众传播理论若干重大贡献的渊源”。德国学者马莱茨克(Maletzke)于1963年提出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是传播学与心理学彼此渗透、相互结合的明证。“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创始人丹尼斯·麦奎尔和他的助手斯文·温德尔曾指出,该模式是“数十年来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大众传播之总结”。这是一个“有条理地、经过周密考虑建立起来的模式,显示出大众传播是一个心理上非常复杂的社会过程,其中解释可能多属于多因素类型而不是单因素类型”。

作为传媒心理学研究核心的效果研究,更是体现了传媒与心理学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特点。无论是魔弹论、有限效果论,还是使用与满足论、积极受众论,都与心理学的发展紧密相连,都打上了同时代心理学发展理论的烙印。

1991年,Reeves和Anderson在《传播学研究》期刊上撰文探讨心理学理论与传媒研究的关系,提出这两门学科谁都难以离开对方。对传媒研究者来说,他不能忽视看电影或录像时观众涉及的认知加工;对心理学家而言,认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可通过对传媒应用的思考得以丰富,特别是研究阅读对认知一般理论的影响。Reeves和Anderson引用了著名认知心理学家Ulrich Neisser(1976)的话,即“心理学若不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就几乎忽视了该自然学科的所有领域”。

对20世纪七八十年代北美社会心理学期刊进行大致搜索,就可以发现存在着大量有关电视和电影“影响”的研究论文。大多数研究都认为,电视远不是人们所想象的是在客厅角落的无害魔盒,而是想象和信息之源,它可以使默从的、天真无邪的孩子变成愚蠢的怪人,甚至变成杀人不眨眼的凶手。

许多心理学研究的征兆表明,它基本上是问题驱动而不是好奇心驱动的。换言之,进行这些研究是为了寻找传媒不良影响的科学证据,而不是出于理解传媒总体上如何影响行为的理性需要。因此,研究的设计使我们很可能获得暴力传媒节目与攻击性行为间在统计上具有显著意义的因果关系。这类作为结果而发生的研究文献使Leonard Eron,这位该领域的主要研究者,认为传媒暴力与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就如抽烟跟肺癌间的因果关系一样有说服力(Eron,1993)。

尽管人们对有关传媒暴力的实验研究之不足具有广泛的认同,但其研究范式已深入传媒本身以及政治家的内心,他们继续对传媒暴力与反社会行为间的直接关系作出牵强的判断(Barker&Petley,1997)。舆论一致认为Eron是对的,即没有必要再进行所谓的实验或调查,因为已经毫无疑问地证明两者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然而,也有一些对传媒暴力的研究借鉴了当今社会心理学的一些理论与方法(如Shaw,2001),对很多人来说,此问题远未得到解决。

二、传媒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大众传播学是交叉学科,心理学又是综合学科,大众传媒心理学必然是经过交叉、综合后形成的应用学科。

每门学科都有它独立的、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研究对象,那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

北京广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刘京林教授认为:“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概括讲是研究大众传播活动中传受者的心理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具体讲,是研究因大众传播诸因素引起的传受者显在或潜在的心理和行为的形成、发展、互动等的特点和规律及传受者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科学”(刘京林,1997)。

云南大学新闻系教授敬蓉把大众传播心理学界定为:“大众传播学心理学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理论和成果,研究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进行的新闻、政冶、经济、社会、观念、知识、商品、娱乐等多种信息传递的大众传播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敬蓉,1999)

在编著本书时,作者查阅了大量文献,没有发现更多以《大众传播心理学》命名的书,倒是从丹尼斯·麦奎尔和斯文·温德尔所著的《大众传播模式论》一书中,得知德国学者马莱茨克曾经撰写过内容广泛的《大众传播心理学》,虽然没有看到过这本书,也没有见到具体的内容介绍,但了解到他使用了他本人1963年创建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这一模式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了大众传播过程的相关因素),在该书中对每一个关系、因素和要素都作了详尽的论述。

综合各种观点,我们对大众传媒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作如下界定:大众传媒心理学是研究大众传播活动中传播者和接收者的心理及其行为规律、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对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影响及规律的科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