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运用能力不高

运用能力不高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指明:“外语专业的学生在工作中的运用能力主要指能够从事不同文化间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协调能力,适应工作的能力,独立提出建议和讨论问题的能力,组织能力,为人处世的能力,灵活应变的能力。”[34]高翔、穆从军:《关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的思考》,《外语界》,2002年第2期,第10页。

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指明:“外语专业的学生在工作中的运用能力主要指能够从事不同文化间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协调能力,适应工作的能力,独立提出建议和讨论问题的能力,组织能力,为人处世的能力,灵活应变的能力。” 然而,以往的外语教学对学生的应用能力不够重视。根据这一规定,我们发现,外语专业学生的运用能力不仅仅是指运用外语的能力,而是包括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多种能力。因此,运用能力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一个辐射范围较广的定义。然而,“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过分强调各种理论课程的专深,要求学生过早进入专业理论的学习,因而造成学生知识面窄、学科单一、应用能力较弱、适应性较差等现象。” [34]

本章重点回顾了我国外语人才培养的历史,从中发现了诸多问题。有些问题目前依然存在,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反思,大胆改革,通过改革促发展。

【注释】

[1]张桂萍、王新凤:《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山东外语教学》,2001年第3期,第84页。

[2]潘文国:《“两张皮”现象的由来及对策》,《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第10期,第37页。

[3]潘文国:《中文危机拷问语言学理论》,《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第28页。

[4]同上,第34页。

[5]王凤鸣、张树彬:《英语的泛滥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综合版),2007年第4期,第72页。

[6]王梅英:《重视传统文化教育 培养新型外语人才》,《黑龙江高教研究》,1998年第4期,第94页。

[7]王梅英:《重视传统文化教育 培养新型外语人才》,《黑龙江高教研究》,1998年第4期,第95页。

[8]费孝通:《从反思到文化自觉和交流》,《读书》,1998年第11期,第8页。

[9]李继高:《论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西北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第168页。

[10]俞可平:《全球化:西方化还是中国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90页。

[11]张丽清:《新世纪中国的文化自觉》,福建师范大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第12页。

[12]孔雁:《英语教学培养学生文化自觉和自信的途径》,《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4年第2期,第47页。

[13]潘文国:《英汉比较研究面临的新形势与我们的对策》,《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第42页。

[14]吴红、李守京:《英语学习的理念和策略》,北京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281页。

[15]杨叔子:《现代大学与人文教育》,《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第4期,第5页。

[16]邹广文:《全球化时代文化软实力建构路径》,人民网(人民论坛)2014年8月22日。

[17]钱冠连:《为非功利的语言理论辩护》,《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第10期,第46页。

[18]郭红:《加强高校人文教育 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第25页。

[19]付晓霞:《“人文中心”教学原则与外语教育》,《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第60页。

[20]陈智淦、王育烽:《高校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课程设置的思考》,《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第55页。

[21]余英时:《钱穆与中国文化》,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版,第255-256页。

[22]王德峰:《简论中国文化精神及其在当代复兴的可能性》,《哲学研究》,2005年第5期,第105页。

[23]华瑛:《从中国文化反思外语文化教学》,《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第108页。

[24]陈新仁、许钧:《创新型外语人才的理念与内涵——调查与分析》,《外语界》,2003年第4期,第2页。

[25]张中载:《外语教育中的功用主义和人文主义》,《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6期,第454-455页。

[26]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5期,第245页。

[27]王英鹏:《对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几点思考》,《外语界》,1999年第1期,第47页。

[28]蓝仁哲:《高校外语专业的学科属性与培养目标——关于外语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思考》,《中国外语》,2009年第6期,第5页。

[29]蒋亚瑜、刘世文:《提高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方法与途径》,《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第65页。

[30]杨盈、庄恩平:《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外语界》,2007年第4期。

[31]杨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与模型研究》,《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第55页。

[32]毕继万:《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国外语》,2005年第1期,第67页。

[33]杨盈、庄恩平:《跨文化外语教学:教材与教法——外语教学跨文化能力模式的应用》,《江苏外语教学》,2008年第2期,第21页。

[34]高翔、穆从军:《关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的思考》,《外语界》,2002年第2期,第1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