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感悟和运用”的能力

感悟和运用”的能力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逐步实现这一目标,我结合本班学生年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诸因素,将本班阅读实践活动的内容概括为“积累、感悟和运用”,使学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熟则能悟,悟则能化。事实上,只有学生自己从语言文字中感悟到的东西才是有用的,那种硬性灌输给学生的“关于语文”的东西大抵是无用的。整体感悟则相反,谁去“感”?自然是学生自己去“感”,自己去“悟”。

在语文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积累、感悟和运用”的能力

■马 兰

新大纲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所以,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在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以增强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养,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读写听说实践能力和终身语文学习能力成为了我进行科研的目标和归属。

为了逐步实现这一目标,我结合本班学生年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诸因素,将本班阅读实践活动的内容概括为“积累、感悟和运用”,使学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一、注重语言的积累

学习语文,识字学词是最基本的积累,还需要积累一些语文知识——文化,特别是中华民族文化。现代教育认为,唯有民族的教育才是民族发展历史过程中有生命力的工具。

为此,必须早抓、狠抓,让我们的学生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掌握典雅的语言。“早抓”,小学一入学开始,就大量地朗读背诵古诗词、对联、名言警句、寓言,适当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精品。如此长大的学生,语言必雅。“狠抓”,规定必须背诵的最低篇目和数量,实验证明,一年级的学习较吃力的学生,一个学期背25首古诗没有什么困难。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积累时应注意:

1.定位要恰当,要求要合理

一首古诗,不必讲深讲透,不能让小学生翻译,了解写作背景,说出修辞方法。学生能声情并茂地诵读最好;一知半解也行;完全不理解,只做适当提示,可以先背下来再说。因为诵读这些作品,不是为了弄懂词语含义和文法规律,而是要体会语言艺术的美感,培养对人类代代相传的美好情感的特殊感受,万不可上成古代汉语或古代文学史课。

2.所学材料宜短不宜长

可以是一条语录,可以是一个片断,也可以是一篇短文。内容可以是先入常选的名言警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志者事竟成”等;也可以是古诗文中精彩的句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可以是成语故事、历史故事,“五十步笑百步”等;还有外国的名著、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如《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选什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接受程度。今天一句名言,明天一首古诗,后天一副对子,日积月累,坚持不懈,最后则百川归海,不可斗量了。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也是说必须大量输入才会产生一定的效果,即所谓“聆千曲而后知音,阅千剑而后识器”。由此可见积累的重要性。那么,可从哪些方面去积累语言呢?

(1)引导学生在课内阅读中积累语言

采取多种阅读方式,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在课文教学中,我们要体现新大纲的基本精神,强调多读,以读取代繁琐的分析和问答。读得多了,课文也就理解了,而文中那些典范的词句也在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话作文即能招之即来,做到“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涌于笔下”。

另外,增强教师语言的魅力,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语言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教师的语言要规范、准确、鲜明、生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语言自然也会逐渐丰富起来,优美起来。

(2)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

教材中的课文数量有限,远远达不到大纲要求的阅读量,也不能满足学生自身的求知欲,这就要求我们要引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多数学生课外阅读随意性较强,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指导课外阅读的方法。可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语言积累本,把课外阅读中的优美词句分类摘抄下来,并做定期检查。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让学生交流语言积累本,同时评出“读书小能手”、“小小书法家”、“小博士”,并给予奖励。这样,就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增强阅读能力。

(3)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语言

生活中的语言既丰富又有特色,注意积累提炼生活中的语言,在说话和习作中适当运用会增添几分生活情趣。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听说的机会,在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进行语言交流。特别要指导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做语言积累的有心人,时常留意形形色色的口头语言,扩大积累。

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快速发展的最佳时期,记忆力好,模仿力强,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积累语言,对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大有益处。

二、注重语言的感悟

新大纲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感悟必须以“充分地读”为前提,读得不够充分,就很难有所感悟。熟则能悟,悟则能化。诚如古人所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这里的“化”,就是指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形成了语感经验。

事实上,只有学生自己从语言文字中感悟到的东西才是有用的,那种硬性灌输给学生的“关于语文”的东西大抵是无用的。不妨回忆一下,孩提时上的语文课,老师的分析到底还有多少留在你的脑海里?摒弃繁琐分析,注重整体感悟,不是单纯的教学方法的改变,而是教学思想的根本改变。繁琐的分析,究其实质是教师以自己的思想去束缚或代替学生的思想,是以教师的思维模式去限制或规范学生的思维活动。一言以蔽之,是一个“牵”字。整体感悟则相反,谁去“感”?谁去“悟”?自然是学生自己去“感”,自己去“悟”。也就是说,在教师的启发、诱导和激励下,学生自己用心去思考,去体会,去感受。

引导学生感悟,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凭借想象,活化语言情景

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凭借想象等形象思维,将书面语言在头脑中还原成作者所描绘或记叙的那一客观事物或尽量接近那一客观事物,使其产生一种心理图像,以加强语言感受,促进形象感染。

2.凭借朗读,活现语言情感

语文学科是一门情感内容十分丰富的学科,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蕴,要使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融为一体,需通过情景的创设、角色的变换、心理的揣摩引导学生进入情景,通其心,感其情,进而借助朗读以抑扬顿挫之声,表身临其境之意,抒真挚深切之情,以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境地,从而使语言训练和情感熏陶完美结合。

三、注重语言的运用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实践是它的本质属性。叶圣陶老先生也说过:“语文这一门学科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所以,新大纲告诉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因此,要让学生利用学得的知识、方法去读课文以外的文章和书籍,将学得的语言运用到日常的语言交际中去,才能使之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1.要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

叶老曾告诫我们,语文老师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而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立足于“怎么教”来设计“教”的过程,更要从“怎么学”的角度来探索学生的学习过程,要为学生设计语言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有了语言实践的机会,才能积极参加语言实践。这样,一是能增强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二是能培养学生大胆说和认真听的好习惯;三是可以及时反馈,有利于教学;四是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理解语言,为学习语言表达打好基础。

2.要丰富语言实践的形式

语言实践的形式应不拘一格。可以从活动入手,因为在活动和交往中,才能创设更多的语言实践的机会,经过亲身体验,学生才有说、写的内容;也可以从需要入手,只有把需要转化为内在动机,才能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兴趣和愿望,从而产生心理需要。教师不妨组织参观访问、办报、演课本剧、开故事会等方式进行语言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而且对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发智力、塑造心灵,都有重要的作用。

3.要对语言实践进行评价

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对语言实践进行评价,可以培养学生判断、选择和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纠正语言实践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让学生也参与评价,不仅能让他们的主体作用发挥得更好,而且还将更深切地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这一切,是教师的讲解所无法替代的。

我们要打破课内外的壁垒,构建开发式的语文教学新格局。小鸟要飞翔,需要展开两个翅膀。同样道理,学习语文,不光要重视课内,还要重视课外。使学生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培养“积累、感悟和运用”的能力,让语文学习园地成为培养孩子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天地,成为开阔视野、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乐园!

(此文获四川省小学教师论文大赛二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