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日语连用形名词的话题主语不对称现象考察

日语连用形名词的话题主语不对称现象考察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沈 晨要 旨:本稿は連用形名詞を例に、デキゴト名詞の名詞性の統語上における反映について分析した。随后,手动抽取连用形名词排名前90位的词。因调查能力所限,本文谨以该连用形名词90词和普通名词

沈 晨

要 旨:本稿は連用形名詞を例に、デキゴト名詞の名詞性の統語上における反映について分析した。具体的に取り上げた言語現象は、連用形名詞後続「ガ」/「ハ」の問題である。

西尾寅弥(1961)は、連用形名詞の特徴の一つとして、基本的には助詞「ハ」でなく「ガ」を取る傾向があると指摘した。本稿はコーパスによって連用形名詞後続「ガ」/「ハ」の使用実態を調査した。その結果、連用形名詞は普通名詞と比べると、全体として微かながら一定の「ガ」志向の傾向が伺えた。そして、連用形名詞内部で、動作·作用の内容を表わす「答え」類が「ハ」志向を示し、動作·作用そのものを表す「動き」類などが「ガ」志向を示していることが明らかになった。その異なる傾向には名詞の意味特徴の一つである指示性と叙述性の問題がかかわる可能性が大きいと指摘した。

キーワード:連用形名詞;デキゴト名詞;指示性;主題;主語

1.引言

各种语言都普遍存在实词词类范畴间的词性转换现象。日语里也有一种简便的动词名化方式,如例(1)所示,部分日语动词的变形之一——连用形可以直接做名词(西尾寅弥,1961)。本文把这种现象称为类转,把这类源自动词连用形的名词称为连用形名词。

(1)動き、遊び、扱い、悩み、嗜み

连用形名词由动词类转而来,语义上继承动词语义,多表行为、事件等,可以说是日语事件名词的典型成员。相对动词来说,语言学界对名词关注较少,事件名词真正作为一个独立的名词次类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也是近几年的事情。汉语中,韩蕾(2010)提到,所谓事件名词,是语义上兼有事物性与动作性的一批特殊名词,如“暴雨、战争、早饭”等。日语里,影山太郎(2011:37—38)将名词分为实体名词和事件名词两大类,并指出二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时间概念。

事件名词作为名词的非典型成员,往往在语义和句法功能上都与实体名词存在差异。通过对事件名词句法语义特征的观察,我们可以对名词的典型特征有进一步的认识。充当句子的话题或主语是名词最典型的句法功能之一。而西尾寅弥(1961)指出,日语连用形名词更偏好做主语而非话题。如:

(2)a.磨きがかかる、示しがつく

b.腐りが早い、物覚えがいい、照りが強い(西尾寅弥,1961)

本文就以连用形名词做话题和主语时的不对称现象为例,通过语料库调查的方式对这一现象进行验证和分析,论证名词的语义特征之一一指称性和陈述性——对话题主语偏好问题的影响。

2.日语的话题主语之争

2.1 日语「ガ」「ハ」区分之争

日语里话题主语的区分问题是日语语言学界一直存在的难题,许多学者在这一领域展开了大量论述。日语通过助词来标记前面名词的句法功能,助词「ハ」标记话题,助词「ガ」标记主语,因此话题主语的问题往往也以「ハ」「ガ」的区分来代称。本文的目的并不是探究「ハ」「ガ」的区别,而是试图通过分析连用形名词后接「ハ」「ガ」的不对称现象,弄清连用形名词与普通名词的语义特征差异。在此仅对「ハ」「ガ」区分的研究做简要概述。

在区分「ハ」「ガ」的使用规则中,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存在下列5个原理:①新信息与旧信息的原理[1];②现象句与判断句的原理[2];③句子和小句的原理[3];④对比与排他的原理[4];⑤措定与指定的原理[5]

从上述①—⑤的原理可以看出,「ハ」「ガ」的问题是多层次原因复合而成的。主语往往可以替换为话题,因此大家一般认为话题和主语区分的原因更多源自语用及篇章层面。从主格名词的性质角度进行论述的很少。野田尚史(1984)和尾上圭介(2003)从主格名词的角度做出了论述,但他们的主张从根本上来说,仍然与上述新信息与旧信息的原理密切相关,仍应看作是篇章层面的原因。本文试论证「ハ」「ガ」的问题除了上述因素影响之外,还存在语义层面的原因,即某种名词语义不适合做话题。

2.2 西尾寅弥对连用形名词主语偏好问题的论述

西尾寅弥(1961)指出,连用形名词的特征之一,就是其做名词时在用法上存在限制。在做主格名词时,虽然也有「取り返しはついたがくやしい」「夏は腐りも早い」这样把「ガ」替换为「ハ」或「モ」的用法,但基本上还是存在偏好用「ガ」。

对于这一现象的原因,他指出,「ガ」标记的是对说话人或听话人来说新的、没有固定下来的观念,而「ハ」标记的是在头脑中反复沉淀、已经众所周知的事物。从这个角度来看,说明连用形名词所表达的概念还未能充分客观化和对象化。

不过该文也表示,连用形名词中也有一些词可以出现在各个句法位置,如「引揚」「引締め」「締切り」等,所谓连用形名词主语偏好问题并不能一概而论。他认为,并不能断言类转这种构词法本质上具有只生成用法受限名词的性质。

西尾寅弥(1961)看到了连用形名词做名词时用法受限的问题,并把这种限制与类转这种构词法联系起来,但他并未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对于「ハ」「ガ」使用区别的问题,研究者们主要从语用和篇章层面给出了解释,而作为名词里的特殊次类,部分连用形名词在做主语或话题问题上明显存在偏好。在此我们有以下几个问题,连用形名词是否存在主语偏好问题?如果存在,究竟其中哪些词存在主语偏好?这又是什么原因?本文试图利用语料库对语言事实进行调查分析,并论证名词语义特征对主语偏好问题的影响。

3.连用形名词后接「ガ」/「ハ」现象的数据分析

为了掌握连用形名词做话题主语时的实际情况,本文采用语料库调查的方法进行考察。

本文使用的语料库为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的“现代日语书面语均衡语料库”(Balanced Corpus of Contemporary Written Japanese,以下简称BCCWJ)[6],检索用工具为NINJAL-LWP for BCCWJ(以下简称NLB)[7],对连用形名词后接「ガ」/「ハ」的情况进行数据统计。

调查方法为,首先在国立国语研究所公开的BCCWJ词汇表(频度表)[8]中按词频顺序取普通名词排名前90位的词。随后,手动抽取连用形名词排名前90位的词。因调查能力所限,本文谨以该连用形名词90词和普通名词90词共计180词为调查对象。然后将该180词手动输入检索工具NLB中,获取连用形名词和普通名词后接「ガ」/「ハ」的频度数据。最后,统计连用形名词和普通名词后续「ガ」的用例数占后续「ガ」/「ハ」整体用例数的比率,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连用形名词与普通名词后续「ガ」的比率对照表

由表1可知,从普通名词来看,后接「ガ」的比率数最多的是“50%—60%”的区间,有30词,占总量的1/3;其次为“40%—50%”共16词,二者合计为46词,占总数的一半左右。再次为“60%—70%”共12词,和“70%—80%”共13词,除去10%—20%的部分,基本集中在40%—80%,具体如图1所示。

普通名词中有部分词集中在“0—20%”的区间,这是有原因的。据调查结果显示,位于该区间的12词为「場合、一つ、私、次、後、最後、他、今、現在、今日、最初、当時」。根据前人的研究可知,「ハ」有一个重要的功能是“对比”,上述12词本身均含有强烈的对比语义。

在60%以上的区间,存在许多身体词汇,如「気、頭、声、体、手、口、目、気持ち、顔、心」等。对其原因推测有以下两点。一是日语惯用句中多用身体词汇。二是与句子和小句的原理相关,这些词汇并非真正的主语,而是在小句中出现。

图1 普通名词后接「が」的比率

观察连用形名词,名词后接「ガ」的比率最多的是“60%—70%”的区间,有27词。其次是“50%—60%”和“70%—80%”的区间,分别为19词和16词。将这些数据统计如图2所示。大致呈现以“60%—70%”的区间为中心的正态分布

后接「ガ」的比率在50%以下的词,有许多表动作、作用的内容的词,如「教え、答え、問い、眺め、狙い、望み」等。

后接「ガ」的比率在70%以上的词,语义多样,既有表动作、作用本身的词,如「動き」「関わり」等,也有表动作、作用的方式、方法、程度、感觉等的词,如「粘り」「弾み」等,还有表动作、作用的产出、结果等的词,如「香り」「明かり」等。未能总结出一定的倾向。

图2 连用形名词后接「が」的比率

综合以上调查数据,我们可以总结如下。

Ⅰ.从整体趋势来看,连用形名词与普通名词整体相比,呈现轻微的主语偏好倾向(后接「ガ」的比率略高)。

Ⅱ.在连用形名词内部,表动作、作用的内容的词(「答え、問い、望み」等)呈现话题偏好倾向(后接「ガ」的比率略低)。

我们知道,名词后接「ガ」「ハ」的问题包含了多层面多要素,接下来我们需要对具体例句展开分析。

4.从搭配情况看语义差异

尾上圭介(2003)指出,「ガ」在名词成分之后构成ガ格成分。而「ハ」从逻辑关系来看,形成的是「话题—解说」的断续关系。充当话题的可以是①格成分(ガ格成分、ヲ格成分和特殊情况下的ニ格成分)之一,②格成分以外的名词成分。这样一来,主格或话题部分的名词与后面的谓语部分的关系因「ガ」与「ハ」会存在差异。

因此,本文以连用形名词中偏好「ガ」与偏好「ハ」的词中用例数较多的「動き」和「答え」为例,通过NLB对BCCWJ的语料进行调查,弄清二者谓语部分的搭配情况。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

表2 「動き」+「ガ/ハ」与谓语部分的搭配情况

通过表2我们可以确认下列事实。

第一,不论是「ガ」或「ハ」,谓词部分均多出现「ある」「出る」「止まる」「ない」「鈍い」「速い·早い」等,也就是①存在词谓语句,②表存在、必要、充分的动词谓语句,③非存在、存在量的形容词谓语句。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動き」+「ガ」/「ハ」的谓语部分基本上未出现名词谓语句。如:

(3)大手都市銀行にこんな動きがある。「超低金利の今こそ、普通預金金利を0.5%に引き上げ、差別化をはかるべきだ。」(『こんな銀行はやめなさい』)

(4)一月に入ると海の動きが鈍くなった。(『流氷』)

(5)佳織の動きが激しくなる。(『統治崩壊』)

(6)残りのお二人については目立った動きはなかったようです。(『女の刃』)

(7)保険外しの動きは以前もあった。(『漢方薬は効くか』)

动词原本就是表动作、行为的。「動き」等由动词类转而来的连用形名词继承了动词的语义特征。因此,人们把连用形名词置于主格或话题位置上,作为认知的核心去认识的时候,并不是作为具体的实体,而是作为动作、行为的抽象化概念去认知。因此,作为这种动作、行为的存在方式,后面的谓语成分多为表存在、必要、充分、程度等词语。

第二,从共现关系来看,「ガ」与「ハ」后接的词基本相同。如西尾寅弥(1961)所指出的那样,「ハ」的使用场景中多包含否定语义、焦点化等特殊功能。

表3 「答え」+「ガ/ハ」与谓语部分的搭配情况

观察表3中「答え」+「ガ」/「ハ」后续成分,「ガ」的部分与上述第一点的事实相同,而「ハ」的部分有所不同。也就是说,除去「返る」「出る」这些「ハ」「ガ」共通的谓语成分之外,「ハ」用例最多的例子与「ガ」有所不同。如表3中下划线部分所示,回答的具体内容(B、1、C、2など)有84例,「ノー·YES·イエス·否など」有65例。它们一起构成了「答えは」谓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

(8)サンドクラフトをつくる砂は、どんな砂でもいいのだろうか。答えはNO。特殊な砂が必要なわけではないのだが、砂を固めて彫っていくので、砂が固まらないことには、細工のしようがないのだ。(『サンドクラフト入門』)

(9)答えは〈2〉。「伺う」は「聞く」の謙譲語。(『困ってませんか?職場の言葉』)

(10)この地方の象徴はなにか知っているか、と言いたかったんだ。答えは東洋の翼。(『サファイアの書』)

与此相对,「答えが」的后续谓语成分为「返る」(190)、「出る·出せる」(95)、「ある」(55)、「分かる」(24),这里存在一种使用倾向,即不涉及「答え」的内涵,而把「答え」本身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去处置。

这是因为「答え」这类连用形名词在继承动词语义时,产生了抽象的指称性特征。我们可以对「答え」的内涵是A或B或C进行指定,也就是说,该动作、作用的内容可以展开,在这一前提下,让「答え」充当话题,在解说部分展开对它的叙述。因此用「ハ」才能够形成“话题—解说”这一断续关系。

而「粘り」这类词,并不表具体的动作,而是表动作、作用的程度、方式、情况,这一类词更难以用「ハ」。如:

(11)鯛をこまかくほぐしながら水菜も混ぜていく。ただし、こねるように混ぜると粘りが出るのでNG!(『メチャメチャ明るい節約おかず200』)

(12)「どこの誰かが、こりゃ変だという野郎を見ていたかも知れんぞ」と続けたのだから、まったくこの田中警部はネバリがいい。(『爆裂スパーク刑事』)

综上所述,连用形名词以动词的连用形做名词,语义上凸显了动词语义的某一侧面,并将其抽象化、实体化。经过类转这个过程生成的连用形名词,既有包含实质内容含义的词,如「悩み」「教え」「答え」「問い」「狙い」「望み」等,也有表动作、作用本身及动作、作用的程度、方式、情况的词,如「動き」「粘り」「弾み」等。对照本文的调查发现,前者偏好做话题,后者偏好做主语。

在对「答え」的分析中我们发现,话题偏好现象与是否可以指称特定对象密切相关。因此接下来我们就从名词的指称性这个角度去解释。

5.名词的指称性和陈述性

野田尚史(1996:144-148)提出了指称性和陈述性的概念[9]。他指出,“指称性”是指能够指称特定个体的性质。“陈述性”是指像形容词一样陈述性质或种类等的性质。

马庆株(1995)认为,指称和陈述是词的范畴性语义成分。典型的体词和谓词分别与指称义和陈述义相联系,位于连续统的两端。非典型的体词和谓词在连续统的中间,包括陈述义名词和指称义动词[10]

本文赞同这种以连续性观点看待名词和动词等词类的观点[11]。认知语义学的一个重要观点即某范畴的成员并非以相同资质归属于该范畴,而是由典型成员到非典型成员呈阶段性分布。该范畴中最典型的成员特征的抽象合成物或集合体就称之为原型(Prototype)(Langacker,1987)。

我们说,名词的原型义在于空间,动词的原型义在于时间。连用形名词为动词类转而来,其中大部分表事件、行为,包含时间概念。从这一点来看,连用形名词可以说是名词范畴里的非典型成员。典型名词具有强指称性,而非典型名词指称性较弱。因此,表行为、事件的连用形名词应当属于名词范畴内指称性相对较弱的一个子类。

作为支撑这个概念的语言事实,野田尚史(1996)指出指称性强的名词做主格名词,陈述性强的名词做谓词名词。如:

(13)a.ビルの高さは85mです。

b.∗ビルの高さが85mです。

c.∗85mはビルの高さです。

d.85mがビルの高さです。

(13)中,「高さ」「色」等是主格名词,数量及种类为谓词名词。主格名词「ビルの高さ」比谓词名词「85m」指称性更强,陈述性更弱。

既然名词、动词等词类间的指称性和陈述性呈连续性分布,那么我们应该认为指称性和陈述性的强弱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野田尚史(1996)对指称性和陈述性的序列进行了论述。他认为,在这个序列中指称性最强、陈述性最弱的是指示词,如「これ」等[12];而陈述性最强、指称性最弱的是表数量的名词,如「85m」等。这类陈述性强指称性弱的名词,原本就与陈述性强指称性弱的形容词及动词相通。

我们说,连用形名词原本就从动词类转而来,在语义和句法结构上与动词联系密切。从连用形名词的词汇语义来看,「答え」类词表动作、作用的内容,可以就其具体内容进行展开和指定,可指称某特定个体。与此相对,「粘り」类词表动作、作用的程度、状况,很难指称某个特定个体。因此,我们认为前者比后者的指称性更强。从主格名词和谓词名词的关系来看,下列句子能够成立。

(14)それが答えだ。

答えは受注量や販売量の動きである。

(15)—成功の秘密は何ですか。

—答えは粘りだ。

由此可知,在指称性序列中,「それ」类比「答え」类指称性强,「答え」类比「動き」类及「粘り」类指称性强。

沈(2015)指出,事件名词根据事件性的强弱呈阶段性分布。「粘り」类表动作、作用的词事件性强,与此相对,「答え」这类表动作内容的词事件性消失,只留下时间性,更接近于实体名词。上述现象也同时验证了这一点。

6.小结

本文以连用形名词为例,对日语事件名词的句法特征进行了分析。具体考察的语言现象是连用形名词做话题主语时的不对称现象。

西尾寅弥(1961)指出,连用形名词的句法特征之一就是更偏好充当主语而非话题。本文利用语料库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发现,连用形名词与普通名词相比,整体的确更偏好做主语而非话题;连用形名词内部,表动作内容的「答え」类词呈现出了话题偏好倾向,而表动作本身的「動き」类词及表动作方式、方法的「粘り」类词均呈现主语偏好倾向。对于这种差异,我们认为这与名词的语义特征之一即指称性和陈述性密切相关。

名词的指称性和陈述性的强弱与何种要素相关,是否与具体、抽象问题有关,针对不同语义的名词设定何种标准去判断其指称性强弱等问题将作为今后的课题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韩蕾.事件名词研究综论[J].枣庄学院学报,2010,27(1).

[2]马庆株.指称义动词和陈述义名词[G]//中国语文杂志社.语法研究和探索(七).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3]沈晨.動詞連用形が名詞として自立していく過程について[G]//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日本学研究(第25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15.

[4]大野晋.日本語の文法を考える[M].東京:岩波書店,1978.

[5]尾上圭介.主語と述語をめぐる文法[M]//北原保雄,尾上圭介.朝倉日本語講座6文法Ⅱ.東京:朝倉書店,2003.

[6]影山太郎.動詞の文法から名詞の文法へ[J].日本語学,2010,29(11).

[7]影山太郎編.日英対照名詞の意味と構文[M].東京:大修館書店,2011.

[8]北原保雄.日本語の世界6日本語の文法[M].東京:中央公論社,1981.

[9]久野暲.日本文法研究[M].東京:大修館書店,1973.

[10]寺村秀夫.日本語のシンタクスと意味Ⅰ[M].東京:くろしお出版,1982.

[11]永野賢.文章における「が」と「は」の機能[J].日本語教育,1965(7).

[12]西尾寅弥.動詞連用形の転成に関する一考察[J].国語学,1961(43).

[13]野田時寛.名詞文の意味と構造[J].日本語学校論集,1985(12).

[14]野田尚史.有題文と無題文—新聞記事の冒頭文を例として—[J].国語学,1984(136).

[15]野田尚史.複文における「は」と「が」の係り方[J].日本語学,1986,5(2).

[16]松下大三郎.標準日本口語法[M].東京:中文館書店,1930.

[17]三尾砂.国語法文章論[M].東京:三省堂,1948.

[18]三上章.現代語法序説—シンタクスの試み—[M].東京:刀江書院,1953.

[19]三上章.日本語の論理―ハとガ[M].東京:くろしお出版,1963.

[20]三上章.文法小論集[M].東京:くろしお出版,1970.

[21]山田孝雄.日本文法学概論[M].東京:寶文館,1936.

[22]RONALD W L.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23]ROSS J.The category squish:endstation hauptwort[J].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1972(8).

【注释】

[1]请参看松下大三郎(1930)、久野暲(1973)、大野晋(1978)、北原保雄(1981)。

[2]请参看三尾砂(1948)、永野賢(1965)、野田尚史(1984)。

[3]请参看山田孝雄(1936)、三上章(1970)、野田尚史(1986)。

[4]请参看三上章(1963)、久野暲(1973)。

[5]请参看三上章(1953)、野田時寛(1985)等。

[6]由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构建的约1亿词规模的现代日语语料库。包含书籍、杂志、报纸、白皮书、教科书、网络论坛、博客等多种文体。http://www.ninjal.ac.jp/corpus_center/bccwj/。

[7]http://nlb.ninjal.ac.jp/。NLB是由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和Lago语言研究所共同开发的一款在线检索系统,用来对”现代日语书面语均衡语料库”进行检索。

[8]http://www.ninjal.ac.jp/corpus_center/bccwj/freq-list.html。

[9]原文的用语为「指示性」和「叙述性」,本文中为了用语统一,译为“指称性”和“陈述性”。

[10]该文基本将指称性等同于名词性,陈述性等同于动词性。从这一点来说,与本文所指略有差别。

[11]在词类问题上,同样持连续性观点的学者还有Ross(1972)、寺村(1982)、影山(2010)等。

[12]三上章(1953:46)曾指出,指示词只能用于指称,也指出了指示词的这种性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