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日语对场景的把握及维护人际关系方式的差异

汉日语对场景的把握及维护人际关系方式的差异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还强调了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误会或摩擦的原因之一是中日两国对事态把握及维护人际关系方式的差异,应将这些内容融入日语教育之中,进而减少人际交流中出现的误会或摩擦。在言语行为中,拒绝言语行为和赞扬言语行为不同,拒绝言语行为影响到双方良好的人际关系。本论文针对拒绝的四个场景,从汉日语对不同场景的把握方式及维护人际关系方式的角度考察汉日拒绝言语行为表达方式不同的深层原因。

王 源

摘 要:本文考察了在不同场景中关于汉日语拒绝言语行为方式不同的深层原因,得出了汉语母语者和日语母语者对场景的把握方式以及维护人际关系方式的不同,从而进一步证明了汉日语对事态把握方式的不同。本文还强调了在文化交际中出现误会或摩擦的原因之一是中日两国对事态把握及维护人际关系方式的差异,应将这些内容融入日语教育之中,进而减少人际交流中出现的误会或摩擦。

关键词:拒绝言语行为;场景的把握方式;维护人际关系的方式;中日对照

1.引言

池上(2010)指出,认知语言学把说话人在发话前所产生的认知行为称为“对事态的把握(construal)”。说话人将某一事态用语言表达的时候,不是将事态中的所有内容都用语言表达出来,而是只选择他认为与自身相关的部分并将其表达出来。不同文化(以及不同语言)的熏陶下的说话人,即便是面对同一“事态”,也完全可能会根据自己所理解的与事态发生的不同的关联来采取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在言语行为中,拒绝言语行为和赞扬言语行为不同,拒绝言语行为影响到双方良好的人际关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维护双方的人际关系,会采用各种各样的拒绝方式。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语言和文化的不同,采用的拒绝表达方式也不同,从而导致的误会或摩擦也比较多见。自Austin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以来,语言学家及跨文化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拒绝言语行为。汉日拒绝言语行为的比较也已有很多研究,如马场、禹(1994),小野、刘(1996)等分析研究了汉日拒绝表达方式不同。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明确指出汉日语中拒绝表达方式不同的深层原因。而且,先行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请求”和“邀请”进行拒绝的表达及使用上。在实际生活中,除了对“请求”和“邀请”产生拒绝外,还有对“提出帮助”及“提出建议”的拒绝。本论文针对拒绝的四个场景,从汉日语对不同场景的把握方式及维护人际关系方式的角度考察汉日拒绝言语行为表达方式不同的深层原因。

2.调查的方法

本文设定了四个场景,每个场景都是大学生身边容易发生的事情,以47名日本大学生和37名中国大学生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具体场景的内容如表1。

表1 四个场景

熊谷(2000)指出在一定的情景语境下为了实施某种行为,说话者在实际交际中根据对方的反映而更改或修正自己的话语之前,头脑中存在着一定的“图像”,即交际中说话者的态度、恰当的话语和展开方式等。也就是说,中国人和日本人为实施某言语行为时,各自在与交际对方进行交流之前都存在着这种“图像”,即在一定的情景语境下如何使用语言会表达得更必要、更恰当。为了发现中国人和日本人头脑中的这种“图像”是否相同,本文选择了自填式问卷调查形式,即要求被调查者(日本大学生和中国大学生)在设定好的情景语境下把要回答的“说话内容”如实地写到问卷上。

为了考察中日在维护朋友关系时使用的表达方式有何异同,本文设定双方为要好的朋友,从话语的构成要素,展开方式及语言表达三个方面综合分析汉日语中的拒绝言语行为。

3.四个场景中汉日拒绝言语行为的构成要素

言语行为研究中通过语义成分来进行分析的研究有很多,Fraser(1980)将语义成分定义为,“语义成分是由一个词、词组或句子构成的,表达一定语义内容,用来实施某一言语行为的语用策略”。熊谷、篠崎(2006)又把话语中承担话语功能的最小部分称为“功能性要素”,本文将表达一定语义内容、具有话语功能的最小部分称为“构成要素”。把四个场景中的回答,按照构成要素进行划分,将汉日拒绝言语行为整理可以得出以下13种构成要素。(表2中「-」表示问卷中没有相应的例子。)

表2 拒绝言语行为的构成要素一览表

续 表

四个场景中,汉日语拒绝言语行为的构成要素的使用情况及使用率如表3所示,表中的百分比是在问卷回答中使用一次或一次以上该构成要素的回答者数除以有效问卷数得出的。

表3 四个场景中构成要素的使用人数及使用率(人%)

续 表

尾崎(2006)在日语母语说话者对“请求”和“邀请”的拒绝言语行为的分析中指出,日语中典型的拒绝表达是像「すみませんが,○○なので△△できません」这样由“道歉”“说明理由”和“表明意志(拒绝)”三种构成要素组成。但是,从表3可以看到,不同场景,汉日语构成要素的使用并不相同。下面分别详细分析每个场景中汉日语拒绝言语行为的构成要素、展开方式及语言表达的使用,考察汉日对场景把握方式的差异及维护人际关系方式的差异。

4.汉日对“提出帮助”的拒绝言语行为

由表3可知,在场景1(对“提出帮助”的拒绝场景)中,汉日语使用频率排前三位的构成要素相同,都是“表明意志”“说明理由”和“感谢”,使用率都在60%以上,说明无论对中国人还是日本人来说,“表明意志”“说明理由”和“感谢”都是场景1中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

除了“表明意志”“说明理由”和“感谢”三个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外,中国人使用率在第四位的构成要素是“提及友好的关系”,而日本人是“道歉”。此外,与28.3%的日本人使用了“道歉”相对,中国人却没有一个人使用“道歉”。与27.0%的中国人使用了“提及友好的关系”相对,日本人却没有一个使用“提及友好的关系”。

Brown、Levinson(1987)在礼貌原则理论中指出,每一个交际参与者作为基本的需求都具有两种面子,一种是希望得到别人赞同、喜爱、欣赏和尊敬的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一种是不希望别人强加于己,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干扰和妨碍的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拒绝言语行为违背了对方的意图和好意,损害了对方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喜欢的“积极面子”。Brown、Levinson(1987)把对交际者的积极面子或消极面子产生威胁的言语行为称为面子威胁行为(face threatening acts)。为了尽量维护交际双方的面子,减少威胁程度,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需要采取补救策略。顾及对方“积极面子”而实施的补救策略为“积极礼貌(positive politeness)策略”,考虑对方“消极面子”而实施的策略为“消极礼貌(negative politeness)策略”。使用道歉语是尊重和承认对方的消极面子,尽量减轻对对方消极面子的威胁,是消极礼貌策略的一种。

相反,中国人使用的“提及友好的关系”的主要表达如例(1)、(2)、(3)。

(1)也只有你这样的好朋友才会主动来帮我。(あなたのようないい友達だけが進んで手伝いに来てくれるよね。)

(2)还是你最关心我。(やっぱり君が一番私のことを心配してくれるね。)

(3)你真好/你人太好了。(君、本当にいい人だね。)

例(1)和例(2)主要表达相互是亲密的关系,例(3)是在表扬对方。无论像例(1)、例(2)还是例(3)这种表达都表示相互之间有亲密的关系,两人处于同等的地位,是一种积极礼貌的策略。

此外,日本人使用频率为第五位的“表明心情”的主要表达为「気持ちは嬉しいけど,これちょっと複雑で説明しにくいから…」表达心情的词语都接在说明理由之前,像说明理由的前置词一样,表示说话者为对方考虑,不直接唐突地说出事情,“犹豫”的表达为「んー,(大丈夫)」「あ~(いいよー)」,表示说话者困惑、不好意思的态度。

综上所述,汉日在“提出帮助”的拒绝行为中都要使用“表明意志”“说明理由”和“感谢”这三个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时,日本人使用的是消极礼貌策略,中国人使用的是积极礼貌策略。两种都能达到维护双方良好人际关系的目的,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

在构成要素中,汉日语在“说明理由”的表达方式上出现了不同,日本人将其作为拒绝的理由,百分之百的回答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阐述自己的责任、自己的事情,如「ちょっと説明するのが難しくて」或「自分でやらないといけないから」。而中国人同日本人不一样,阐述自己的事情、自己能解决的回答的只有22.5%。从对方的角度考虑去阐述理由,像“不麻烦你啦(迷惑をかけたくない)”这样的回答占15.0%。以对方能力不足为理由的回答占12.5%,如“我自己做比较放心点(自分でやった方が安心だ)”“我不放心交给你(あなたに任せるのは心配だ)”。说明日本人在说明理由时只阐述自己的事情或责任,而中国人阐述原因并没有制约,可以从自己的角度阐述,也可以从对方的角度阐述。

5.汉日对“提出建议”的拒绝言语行为

由表3可知,在场景2(对“提出建议”的拒绝场景)中,汉日语使用率排前两位的构成要素相同,都是“表明意志”和“说明理由”,使用率都在60%以上,说明无论对中国人还是日本人来说,“表明意志”和“说明理由”都是场景2中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但“感谢”使用率比场景1(对“提出帮助”的拒绝场景)低,而且,在场景2中汉日语都没有使用“道歉”,说明汉日语对拒绝对方提出的建议时并没有不好意思的心情。

构成要素中,虽然36.2%的日本人和18.4%的中国人使用了“表示赞同”来表达,但因汉日语具体的表达方式不同,日本人使用的“表示赞同”的表达都是「そうだよね」或「そうしたいんだけど」,而且53.2%的日本人是阐述完赞同(「そうなんだよね、でも大丈夫」)后直接提出否定的意见或说明理由。可以认为在场景2中,日本人使用的“表示赞同”只是像前置词一样作为提出否定意见的铺垫。相反,中国人使用“表示赞同”的表达是像“确实挺忙挺累的(確かに忙しくて疲れる)”和“你说的有道理,确实是应该早点睡觉(確かにその通りで、早く寝るべきだ)”这种具体而且同意对方建议的方式。

同时,在场景2的构成要素“表明意志”的表达中,汉日语也出现了不同,中国人在表达意志的回答中出现了如例(4)、(5)这种听取对方的建议并采取积极对待的表达方式。

(4)我会注意的。(注意するよ。)

(5)我会照顾好自己,不会耽误学习,影响身体的。(ちゃんと自分をケアし

て,勉強も疎かにならず,体にも影響しないようにする。)

汉日语在“表明意志”的具体的表达方式上的不同如表4所示。

表4 表明意志的表达(人/%)

从表4可以看到,37.9%的中国人采取了听取对方建议的方法,而日本人选择听取建议的只有6.7%,48.9%的回答是「大丈夫」,否定了对方的建议。

在否定对方建议的表达中,21%的中国人使用了“放心(安心して)”,此外,中国人还使用了“爱你(愛している)”和“我要是过劳死,你记得帮我烧点纸。(もし、私が過労で死んだら、焼紙をすることを忘れないでね)”“我可是女汉子。(私は男前の女子だから)”这种典型的积极礼貌策略。而在日本人的回答中却没有类似的表达。

综上所述,在对待朋友的建议上,中国人实质上肯定地接受了对方提出的建议,而日本人否定了对方提出的建议。

6.汉日对“邀请”的拒绝言语行为

由表3可知,在场景3(对“邀请”的拒绝场景)中,汉日语中使用排前三位的构成要素基本相同,都使用了“说明理由”“表明意志”和“提及今后”,但63.0%的日本人使用了“道歉”,中国人只有8.3%使用了“道歉”。从拒绝行为的展开方式看,日本人也主要以“道歉”+“说明理由”的方式开头,而中国人多是以“说明理由”开始阐述。王(2011)指出在拒绝“邀请”的场景中,由于拒绝对方的邀请等于违背了对方的好意,中日都会采取人际关系以及感情方面的调整,但使用的方式不同。日本人更注重使用“道歉”向对方表达违背了对方好意的心情,而中国人注重通过客观理由来说服对方。从本论文的数据中也证明了这一点。

在“表明意志”的表达中,18.5%的日本人使用的是「行けない」这种可能态,18.5%使用的是「やめとこうかな」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在“说明理由”的表达中,36.0%的日本人使用的是「今日は(家でゆっくりしたいから)」这种具有限定的形式。与此相对,中国人在“表明意志”的表达中没有看到可能态或委婉的表达方式,50.0%使用的是“不去了(行かない)”这种明确的拒绝表达,40.0%使用的是像“今天想好好睡觉(家で寝ていたい)”这种提出自己的希望的表达。

同时,在场景3中还看到了像(6)这种在亲密朋友之间才能看到的开玩笑般的表达方式。

(6)帮我买双41码的凉鞋,175号的衬衫,白的,爹忙不出去了,谢谢儿子!哦,对了,别忘了买洗衣液,昨晚用完了。(41サイズのサンダル、175センチの白いシャツを買ってきて。お父さんは忙しいから出かけられないよ、息子!洗剤がもうないから、買うのを忘れないでね)

此外还有像“好姐们”“小天使”这种亲密的称呼。

从汉日语使用“道歉”的使用率和以上这些回答可以看出,中国人多采取直接表达方式,日本人采取间接表达方式。

7.汉日对“请求”的拒绝言语行为

由表3可知,日本人在场景4(对“请求”的拒绝场景)中,主要使用“道歉”“说明理由”和“表明意志”,其中“道歉”的使用率是100%,而且33.3%的回答中“道歉”使用了2次以上。中国人在场景4中主要使用了“说明理由”“道歉”和“建议”。其中“道歉”的使用率没有日本人多,但也是四个场景中使用率最高的。

在场景4中,中国人“建议”的使用率是日本人的10倍,“提及今后”的使用率是日本人的3倍。从语言表达可以看到,中国人使用的都是像“我帮你找个搬家公司怎样啊?(引っ越し屋さんを探そうか)”或“要不我帮你找找××或△△好吗?(××あるいは△△に頼んでみようか)”这种比较具体的建议,而日本人使用的“建议”只有3例,且这3例也都是像「誰か他の人に声かけてみようか?」这种并不是具体的建议和像「他の子にお願いしてもらってもいい?」这种向对方征求解决方案的表达。构成要素“提及今后”的表达方式也是同样,中国人使用的是“要不过两天,等我闲了(二三日待ってくれたら暇になる)”这种具体的表达或“明天请你吃冰淇淋补偿(明日アイスをおごるよ)”(41.7%)这种具体表达补偿的表达方式。而日本人使用的是像「また今度何かあったら手伝うわ。」这种暧昧的表达方式。

在“说明理由”的表达中,中国人多使用“实在”“太”等表强调的表达方式,如“我最近事情很多,每天晚上忙到2点才睡(最近やることがたくさんあって,毎晩2時まで寝られない)”等强调自己很忙,而日本人在“说明理由”的表达中只使用了「ちょっと」,如「最近ちょっと忙しくて」,而且这里的「ちょっと」属于模糊限制语。

综上所述,中国人无法帮助朋友时,会通过客观强调“理由”或用具体的“建议”来维护两者的关系,而日本人会使用“道歉”来主观表达自己无法帮助朋友的不好意思的心情。

为了确认为什么会出现以上不同的情况,笔者又对10名中国大学生和10名日本大学生做了采访调查。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你觉得场景4(对‘请求’的拒绝场景),难拒绝吗?为什么?”另一个问题是“如果你求你的好友帮忙,被拒绝后你怎么说?”10名中国大学生中有7名回答“如果是亲密的好友的话,互相请求帮忙很正常,因为是朋友,应该帮忙,如果不帮,会觉得不够朋友,会尽量给出具体的建议或补偿”。对第二个问题,10名中国人被拒绝后回答都是像“没关系(大丈夫)”“没事(大丈夫)”“哦,那算了吧(おう、じゃいいよ)”这种表示原谅的表达。

与此相对,10名日本大学生对第二个问题“如果你请求你的好友帮忙,被拒绝后你怎么说?”的回答都是「(そんなことを頼んで)ごめんね」,对第一个问题,有4名回答「断りにくい」,原因是「困っているならできれば助けたい」,其余6名回答“不难拒绝”,因为「忙しいから」或「面倒だから」或「友人だから理解してもらえると思う」等原因。

从对中日大学生的采访调查结果可知,中日两国对请求场景的把握不同,中国人觉得如果是亲密的好友的话,互相请求帮忙很正常,如果不帮,会觉得不够朋友,会尽量给出具体的建议或补偿。而日本人觉得请求对方是给对方添麻烦,即使被拒绝,也要向对方道歉。被拒绝者也不会像中国人一样觉得对方不够朋友。

8.结论

本文设定了四个场景,通过分析汉日语中拒绝言语行为不同的表达方式,得出了汉语母语者和日语母语者对场景的把握方式及维护人际关系方式的不同。汉日语对拒绝的四个不同场景的把握及维护人际关系的方式如表5。

表5 汉日者对场景把握及维护人际关系的方式

在四个场景中,日本人都没有使用“提及友好的关系”的表达,而中国人却在四个场景中都使用了相互是亲密关系,两人处于同等地位的“提及友好的关系”表达。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在拒绝言语行为中,日本人和朋友不处于同等地位,拒绝者处于应该感谢或应该道歉的这种让对方处于优势的地位。而中国人以维持双方亲密的人际关系为主,积极表达双方是亲密的朋友关系。

实际上,对日语学习者也进行了和本文相同的调查,结果在对“提出帮助”的拒绝行为中,日语学习者出现了「そんなことは私一人で結構だよ」和「あなたに任せるのは心配だから」这样的回答,同时在对“请求”的拒绝行为中也出现了「サークル活動は忙しくて,そんな暇はないわよ、自分でやればいいのに」这种谴责性的表达,这些表达在跨文化交际中很容易产生摩擦。同时,当日本人听到日语学习者开玩笑或被拒绝后回答“没关系(大丈夫)”“没事(大丈夫)”或“哦,那算了吧(おう、じゃいいよ)”这种表达时,都很诧异,觉得很奇怪。说明在跨文化交际中,中日两国对事态把握及维护人际关系方式的差异是产生误会或摩擦的原因之一,因此就应将以上问题融入日语教育之中,减少人际交流中出现误会或摩擦的情况。

参考文献

[1]池上嘉彦,守屋三千代.自然な日本語を教えるため-認知言語学をふまえて[M].東京:ひつじ書房,2010.

[2]小野由美子,劉玉琴.中日母語話者の「断り」発話行為に見られる相違について[J].教育学研究紀要,1996,42(2).

[3]王源.「詫び」と「理由説明」から見た断り行動[J].日本語教育研究,2011(57).

[4]尾崎善光.依頼·勧めに対する断りにおける配慮の表現[M]//国立国語研究所.言語行動における「配慮」の諸相.東京:くろしお出版,2006.

[5]熊谷智子.言語行動分析の観点—「行動の仕方」を形づくる諸要素について[J].日本語科学,2000(7).

[6]熊谷智子,篠崎晃一.依頼場面での働きかけ方における世代差·地域差[M]//国立国語研究所.言語行動における「配慮」の諸相.東京:くろしお出版,2006.

[7]馬場俊臣,禹永愛.日中両語の断り表現をめぐって[J].北海道教育大学紀要(人文科学編),1994,45(1).

【注释】

[1]本论文原载于《日语学习与研究》2016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