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棉花生产和国际贸易的现状分析

我国棉花生产和国际贸易的现状分析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中国棉花生产:总产量波动增长,播种面积变化不大,区域集中度较高。从我国棉花生产的区域结构来看,新疆是我国最大的棉花产区,其次是山东、河北、湖北、河南等地区。根据我国每年棉花的国内生产数量和进出口数量,可以计算出棉花的自给率。

第一,中国棉花生产:总产量波动增长,播种面积变化不大,区域集中度较高。新世纪的最初十年,我国的棉花总产量和播种面积平均水平分别为442万吨和490万公顷。2002到2005年,产量和面积呈现波动增长的态势,平均产量和平均播种面积分别为545万吨和501万公顷。2006到2008年,棉花总产量和播种面积都达到史上最高水平,平均产量和平均播种面积分别为755万吨和583万公顷。2009到2010年,棉花总产锐减,2010年减少到596万吨,比2007年减少了21.78%。2010到2012年,呈现出总产增加,面积减少的态势。虽然不同年份之间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棉花总产量波动性增长,播种面积变化幅度不大。

从我国棉花生产的区域结构来看,新疆是我国最大的棉花产区,其次是山东、河北、湖北、河南等地区。2008到2012年,新疆的平均产量是289.32万吨,占全国平均总产量665.1万吨的43.5%;山东、河北、湖北三省的平均产量分别是83.38万吨、62.58万吨和50.74万吨,三者之和占到全国的29.57%。所以,我国棉花生产的区域集中度较高。

第二,中国棉花进出口量:进口波动增长,出口急剧萎缩,贸易逆差严重,自给率下降。2002到2012年,我国棉花进口数量呈现出大幅波动增长的局面。2002到2006年,我国棉花进口量一直持续高涨,2006年的棉花进口数量达到364万吨,是2002年棉花进口数量18万吨的20倍;2006到2009年,由于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棉花贸易和涉棉企业不景气,所以我国棉花进口量急剧下降,2009年下降至最低点153万吨;2009年以后,我国的棉花进口量又开始持续上升,2012年上升到史上最高点513万吨,是2002年棉花进口数量的28.5倍。和棉花进口量相比,我国的棉花出口量则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且整体上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我国棉花进口量的波动增长和出口量的急剧萎缩,导致棉花贸易逆差较严重,贸易逆差额从2002年的0.16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117.67亿美元,增加了735倍。

根据我国每年棉花的国内生产数量和进出口数量,可以计算出棉花的自给率。入世后的两年,中国的棉花自给率达到80%以上,对进口棉花的依赖性相对较小,但2004年以后,我国棉花的自给率有所下降,尤其是2012年的自给率下降到57.2%,对进口棉花的依赖程度开始增强,中国棉花产需缺口将进一步扩大。

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我国年棉花进口量的变化也处于明显的波动状态,其中2004年至2006年间我国棉花进口量持续增长,并在2006年达到了364.3万吨;然而2008年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棉花进口量急剧下降,2009年触及近年来的谷底。从2010年开始全球经济复苏,我国棉花进口量也恢复至283.9万吨,并在2012年达到541.3万吨的峰值;2013年以来,由于国家实施滑准税等制度,棉花进口迅猛势头得到遏制,特别是棉花目标价格政策实施以来,棉花进口量已明显下降,2014年棉花进口266.9万吨,同比减少40.7,比2012年的高峰值少一半以上。

第三,中国棉花进出口市场结构:进口集中度增强,且进口来源地较稳定;出口集中度和出口目的地变化不大。从我国棉花进口的国家和地区数量来看,1994到2001年我国棉花进口来源地达92个,2002到2009年进口来源地下降到54个,约占入世前的1/2。2005年以来我国棉花进口来源地比较稳定。美国、印度、澳大利亚、乌兹别克斯坦、巴西等为我国的主要进口来源地,长期以来美国都是我国棉花进口的最大来源国,2005年以前我国棉花总进口量的50%以上都是来自美国的陆地棉,但近年来进口份额逐年下降。尽管2002年以前我国从未进口过产自印度的棉花,但2011年我国从印度的棉花进口量就达到了101.44万吨,占当年我国棉花进口总额的30.14%,并使印度成为我国第二大棉花进口国。从2012年的数据来看,美国和印度分别占到进口总量的28.5%和28.0%。从我国棉花出口的国家或地区来看,入世前后变化不大,出口棉花目的地主要为耕地面积有限,并受气候条件影响不适宜种植棉花的国家和地区,如韩国、印尼、中国台湾、日本等,出口集中度均达到90%以上。

第四,中国棉花进出口贸易方式:一般贸易为主。加入WTO以前,我国出口棉花主要以一般贸易为主,进口棉花中主要以来料加工、进料加工和其他贸易方式为主。入世以后,我国进口棉花中一般贸易方式进口量逐年上升,并且成为主要贸易方式。2012年除了来料加工数量下跌外,其余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各贸易方式所占比重与常年基本相当,其中一般贸易仍为主要方式,所占份额超过一半。

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和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2010年有关预测,按照居民纺织品消费3.0%的增长率、中等消费水平18公斤/人来计算,到2015年我国纺织纤维消费总量会达到2430万吨。其中纺织品用棉比例按照33%到35%计算,要满足居民消费需求需要皮棉800到850万吨左右。到2020年,居民纺织品消费需求增长率将提高到4%,中等消费水平将增加到21到22公斤/人,纺织品消费总量达到2882到2982万吨,纺织品用棉比例下降到30%到33%,届时要满足居民消费需求需要皮棉950到1000万吨。同时预测指出,到2015年全国棉花单产水平将提高到90公斤/亩,到2020年单产水平将达到95公斤/亩。

如果按照已调查棉花种植面积7315万亩来计算,2015年和2020年我国棉花产量分别为658.4万吨和694.9万吨,国内棉花缺口将分别达到140万吨到190万吨和250万吨到300万吨。即使按照亩产95.6公斤估算,棉花产量将为700万吨,棉花缺口依然有100万吨到300万吨。如果棉花种植面积受棉价下跌影响进一步减少,棉花产量可能进一步下降,国内棉花缺口会更大,更多依赖进口。

据此可以判断,我国棉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大量依靠进口,加上国内外棉花价格差距扩大,国外棉花对国内棉花的冲击也会不断加大。因此,研究国际棉花价格对我国企业和棉农的影响,探讨影响国际棉花价格和避免价格波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方式对我国今后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棉花的国际贸易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其一,国际棉花市场供过于求,棉价竞争激烈。2014年,世界棉花总产量达到2600万吨,高于当年消费量,棉花库存量自2009年起连续5年增加,库存消费比例达86%。正是由于国际市场上棉花消费的供过于求导致国际棉花价格连续波动下滑,各主要出口国之间也为此产生了激烈的竞争。2015年度棉花产量约为2510万吨,比2012—2014年平均值减产90万吨,而消费量约为2570万吨,期末库存2060万吨,库存消费比约为80.2%,到2020年世界棉花产量预计达到2730万吨。由于库存量较大且缺乏新兴的产业利用模式,国际市场上棉花总体仍将呈现供应过度的情况,棉价低迷状态仍将持续。

其二,国内棉花成本收益率低下,缺乏国际竞争力。农业是高度依赖自然资源和科技支撑的产业,资源禀赋、种植规模和生产技术三者综合决定了其农作物的市场竞争力。但目前我国棉花产业农户均种植规模很小,远远低于国外先进水平,也正是因为这种小规模生产模式决定了我国棉花在生产成本、生产效率等方面与棉花主要出口国相比存在巨大差距。另外品种也是决定棉花内在品质的关键因素,我国农业地域广阔,无法形成种植的合理化布局,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适应性、稳定性不足等问题。

其三,国内支持空间有限,关税保护政策不足。当前国际市场上增强本国农业竞争力的通行做法是以关税措施及国内支持等方式对农产品进行保护。与世界农产品平均62%的关税水平相比,中国只有15.1%。目前我国对棉花实施的是关税配额管理制度,2013年棉花配额量为89.4万吨,配额内关税为l%,配额外实施有数量控制的滑准税政策,滑准税税率在5%至40%之间滑动。2013年棉花共进口450万吨,其中除89.4万吨配额内进口,以滑准税税率增发配额进口棉花189万吨,其余全为配额外进口,因此,关税保护政策效果极为有限,即使是40%的配额外税率也无法对国内外拉大的棉花价差起到“防火墙”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