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起”的多功能性与语义关联

“起”的多功能性与语义关联

时间:2022-04-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起”的多功能性与语义关联一、“起”的多功能性本文前两章对现代汉语“起”所表达的各种语义功能和用法作了较全面的描述与探讨。因此,我们借助“语义图”这一工具,对“起”进行以语义为纲的跨方言分析时,只能是从“起”存有足够丰富的多义功能的方言点入手,画出语义图。

第一节 “起”的多功能性与语义关联

一、“起”的多功能性

本文前两章对现代汉语“起”(包括普通话和汉语方言)所表达的各种语义功能和用法作了较全面的描述与探讨。通过跨方言考察,同时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与语义功能分类,我们设定了本专题讨论的“起”多功能性的基本功能节点(nodes)。

方言里“起”的多功能性,除了普通话“起”蕴含的语义、语法功能(绝大部分方言里同样蕴含)以外,还主要涉及如下几类:

1.表持续态

2.动相补语或完成体标记

3.状态补语标记

4.趋向补语标记

5.比较标记

6.终点介词

7.先行体标记

首先,预设以下讨论的“起”所具有的这些功能之间是“有动因的多义关系”(the motivated polysemy),而非偶然的同音同形现象。“这一方面可以使我们不至于赋予一个语法形式过多不必要的功能,其附带效应便是可以减少一些因为我们硬作区别而产生的术语;另一方面也使我们不至于对一个语法形式的功能描述太过模糊。”(王瑞晶2010:87)

其次,根据前两章节对“起”各项语法功能的句法、语义分析,特别是对它们的大致地理分布的初步考察,我们发现,没有一个地方的方言里“起”完全具备上述七项功能的。成都话等西南官话、长沙话等湘语以及东莞粤语里,“起”具备较丰富的多义现象,但也不是涵盖上述全部的语义功能的。

因此,我们借助“语义图”这一工具,对“起”进行以语义为纲的跨方言分析时,只能是从“起”存有足够丰富的多义功能的方言点入手,画出语义图。在这一基础上,通过尽可能多的方言的检验、修正,从而进一步扩充,由点及面地发现、探讨其相关特征与差异。

二、语义关联与历时演变

龚群虎等(2009)将“语义图”翻译为“任何特定语言和(或)特定构式的范畴都映射概念空间中的一个相连区域(connected region)”。也就是说,“按照语义图模型理论,据跨方言/语言考察构建的语义图只能显示哪些语义功能有衍生关系,不能说明语义衍生方向”(范晓蕾2011:65)语义图标示、强调的是语义关联,不是语义演变方向。

不过正如吴福祥所言:“语言成分的多功能性是历时演变的产物。一个语言成分在历时过程中先后产生各种意义或功能,如果这些意义或功能并存于某个共时层面,该语言成分就会呈现多功能性。”(吴福祥2009:200)

鉴于此,我们对趋向词/趋向补语的“起”进行跨方言考察,构建语义图时,用直线标示不同功能之间的语义直接关联;若有确凿的证据或历时解读,则用带箭头的“→”标示其语义演变方向,并尝试从认知角度将共时类型与历时文献资料相结合,以此来探讨汉语“起”的语法化历程,发现相应的蕴涵共性(implicational universality)。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