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作为语篇的神话

作为语篇的神话

时间:2022-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1.2.5 作为语篇的神话巴尔特的理论与格雷马斯相似。第二则神话现代通讯离不开硅,硅是沙子的化学成分。而第二则神话则像是对现代文明的批评。他的名字叫“机遇”,因为他出生也是偶然的。然而,Ⅱ.所指(概念)是作为形式的神话的解释,即神话的元语言,每位神话读者,甚至“机遇”本人,都对它有不同解释,因此是主观的。作为起意指作用的Ⅲ.符号包含Ⅱ.所指在内,自然起不同的意指作用。

11.2.5 作为语篇的神话

巴尔特的理论与格雷马斯相似。他把语篇符号分析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做初级阶段(primary order,或称第一性符号),属于自然领域(natural domain)。在这个阶段中,符号处于表面状态,它产生本义(denotation)。下一个阶段称为第二阶段(secondary order,或称第二性符号)属于文化领域(cultural domain)。在这个阶段中,能指以形式层面出现,所指以表达层面出现,它们产生转义(connotation),转义进一步产生神话(myth)。

巴尔特(1972)所说的神话指一个故事或一种话语。神话属于所指的意指的第二阶段(the second order of signification of the signified),由一连串所指构成。具体地讲,神话的产生分两步:第一步,能指激发头脑中的几个所指;第二步,被激发的几个所指横向组合成一串所指。神话是一个转义系统,因此我们可以把转义串联起来构成神话。从广义上讲,我们可以把神话看作在人类历史过程中沉淀下来和保存下来的无数所指的集合体。神话的作者从他接触到的自然、文化、知识和历史中的某些概念开始,寻找一种合适的形式(用一个能指或几个能指来表达这些材料的概念)。构成神话的原始材料(所指)可以从他自己的文化和历史环境中找到。巴尔特(1967)是这样讲的:“可以这样说,通过它们(所指),环境世界侵入系统。”

编写神话有两种方法:一是把被能指激发的一些所指串联起来;另一种方法是,反其道行之,从某一个所指开始,发现它的一个或一些能指,然后用这个或这些能指来表达这个所指。

以下两则神话是用第一种方法编写的。

第一则神话

当你漫步在一片美丽的沙滩上,你的眼前是闪闪发光的银沙和起伏的碧浪。你行走在沙滩上,留下一行行足迹。可是第二天你回到这里时,你发现海浪已抹去了一切,眼前又是一片宁静的、闪耀的银滩。这说明什么?只有一则神话才能说明:人类历史铭刻的所有事件和它们的消失,都遵循同一原则:最终化为乌有。

第二则神话

现代通讯离不开硅,硅是沙子的化学成分。通讯依赖的物质是电子,电子采取的形式是硅,如果形式不适合物质,物质就毫无用处。因此,硅的形式决定电子通讯技术。技术是一种技术形式,技术的目的是控制物质。半导体技术从何而来?从根源上讲,电子文明实质上是沙子文明。人类的知识都记录在纸上,所以现代文明还是纸文明,归根到底是纸浆文明。纸浆是符号的仓库和活动场所。目前电子通讯高度发达,记录在纸浆中的信息都转移到沙子中。这样,沙子能记住一切!这样,人类控制的通讯网络就在沙滩上!一旦电子技术取代了人类的记忆,电脑通讯网就会变成一片浩瀚的沙漠。沙子完全赶走纸浆以后,炽热的沙子就会烧焦人类的头脑,毁灭一切记忆!

以上是沙滩的形象在头脑中激发的一些心理概念构成的两则神话。第一则神话像一段文艺作品。而第二则神话则像是对现代文明的批评。从此可以看出,神话能起揭露本义层次上隐藏的现实。这两则神话结合起来揭示隐藏在沙子(能指)中的力量,它能不停地抹去人类的记忆。为什么我们需要沙子这样的神话?人类只能制造神话来解释他们的世界。

第三则神话

Kosinski的小说Being There中,一个名叫“机遇”(Chance)的文盲。他既不会读书,也不会写字,甚至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他的名字叫“机遇”,因为他出生也是偶然的。他是个孤儿,出生时,母亲死去了,所以没有人知道他父亲是谁。一位老人为他提供了住所,并把他培养成一个园丁。他成天在花园里劳动,直到40岁时才开始与外界接触。他的全部知识和技能就是种花。由于无法提供任何有关自己身份的证明,他被剥夺了对老人财产的继承权,并被赶出了老人的住所。但他得到了老人留下的一只皮箱,里面装的是老人生前穿的非常讲究的衣服。因此,他虽然身无分文,他的衣着打扮却使人认为他出身富豪家庭。他在纽约街头流浪,被一辆汽车撞伤,车主是一位大富翁雷德先生(Mr.Raid)和他的妻子伊丽莎白·伊夫(Elizabeth Eve)。他们非常喜欢他,把他介绍给美国总统,他因此得到新闻媒体的采访。他对总统和媒体讲的都是大实话,都是有关他花园中的树木花草的,但却被人理解为富有喻义和哲理的金石之言。于是他当上了总统的政治、经济顾问

这则神话的形成可以用以下面图2表示:

img21

图2 神话的形成

1.能指—“机遇”,2.所指—文盲,3.符号(意义)—“机遇”是个文盲,以上属于语言范畴;Ⅰ.能指(形式)—文盲园丁,Ⅱ.所指(概念)—寄生的、与世隔绝的和毫无意义的人,Ⅲ.符号(意指)—“机遇”是一个完全与世隔绝的、孤独的能指和毫无意义的存在物。由1.能指和2.所指构成的3.符号(意义)虽然属于语言范畴,但它是神话的基础,是神话的能指(形式),是客观的。然而,Ⅱ.所指(概念)是作为形式的神话的解释,即神话的元语言,每位神话读者,甚至“机遇”本人,都对它有不同解释,因此是主观的。作为起意指作用的Ⅲ.符号包含Ⅱ.所指在内,自然起不同的意指作用。

神话制作可以归纳成两步:第一步是把某一个社会现象变成意义。这种意义是用一个具有代表意义的形象来获取的。这一步是在Being There的前两章内完成的(讲述了“机遇”的经历)。第二步是把代表性形象的意义扩展为一则叙述或一个故事。把意义转变成故事的过程就是形成语篇的过程。

关于语篇,有两个问题要讨论,一个是神话的内容结构,另一个是神话中使用的元语言,即对神话的解读。

作为故事的神话,有三个组成部分:第一,人物;第二,功能(故事的基本单位);第三,情节。

人物:有六种行动位(actants)。

主语(subject):“机遇”;

发送者(sender):抽象的,也许是上帝或生养“机遇”的不知名父母;

宾语(object):“机遇”所处的社会情景——老人为他提供的孤立的生活环境;

接受者(receiver):“机遇”接触的一些人:美国总统、美国媒体、苏联大使、法国大使、联合国的一些权贵们;

反对者(opponent):那位老人(虽然老人收养了他,但禁止他外出,使他与世隔绝);

帮助者(helper):伊丽莎白·伊夫。

功能:语篇中人物的行动。

最初的情景:“机遇”作为孤儿被人介绍;

禁令:老人禁止“机遇”超越他的住处;

骗局:老人既是“机遇”的施舍者,又是他的迫害者;

缺少:“机遇”缺少笔头交际的能力和与外界接触的机会;

离开:由于外界的原因,“机遇”不得不离开老人的住处;

确认:“机遇”未能被确认为老人的家人,但他被确认为总统顾问。

结构:这个故事是由一连串火花构成的,这些火花是一些重大事件和“机遇”停留的地方碰撞发出的。

隐喻:“机遇”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一个很有趣的隐喻,他出生在这个世界、他被老人收养、他被赶出老人的家、他认识伊丽莎白·伊夫、他当总统顾问、他接受媒体采访等全是出于机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