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篇结构的偏离

语篇结构的偏离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语篇的偏离实际上就是语篇完整性、系统性和连贯性的表征形式。也就是说,这句话篇章性的偏离表征就是两个顺承关系的祈使句和一个指称关系。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语篇的零度和偏离的关系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因为零度和偏离始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口语语篇有其自己的完整性表征,书面语篇也有其作为书面语篇的完整性表征。也就是说,语篇完整性是由构成语篇的基本要素所决定的。

语篇的偏离实际上就是语篇完整性、系统性和连贯性的表征形式。完整性、系统性和连贯性是从意义的角度来说,站在意义的视角,语篇是一个完整连贯的意义体系。而这个完整连贯的意义体系,需要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例如下面两句话则构成一个整体:

Wash and core six cooking apples.Put them into a fireproof dish.

那么它们整体性和连贯性是如何体现的呢? 首先,这两句话都是祈使句,形式上表现为动词原形,一前一后,构成时间上的先后次序,让人可以明确地知道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这就构成了一个事实上的顺承结构。其次,第二句用代词“them”来指称前面的“six cooking apples”,使得“them”的理解必须依赖于前面一句。换言之,没有前面一句,后面一句的“them”指称什么就无法知道。理解上的相互依赖性实际上就是逻辑上的连贯性。也就是说,这句话篇章性的偏离表征就是两个顺承关系的祈使句和一个指称关系。前者构成一种时间上的先后次序,确保了语篇的完整性,即事件是按照一定的先后次序进行表征的;后者构成一种理解上的依赖性,使得前后两句紧密结合在一起,确保了语篇的连贯性,后一句的理解高度依赖前一句。

可见语篇的篇章性,即意义上完整性、系统性和连贯性,都必须有形式上的保证。这种形式上的符号表征,实际上就可以理解为语篇的偏离。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语篇的零度和偏离的关系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因为零度和偏离始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这一点我们会在“8.5语篇零度和偏离的转换”中再详细论述。我们现在要探讨的问题是:语篇的偏离表征有哪些呢? 哪些形式上的表征可以保证语篇的篇章属性?

我们实际上可以从语篇的三个基本属性来回答这两个问题:

第一,语篇完整性的偏离表征是什么?

第二,语篇系统性的偏离表征是什么?

第三,语篇连贯性的偏离表征是什么?

当我们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又会回到语篇的结构上来。只是我们不再考虑为什么一个语篇结构是完整的、系统的、连贯的,而是考虑这些属性在实际交际过程中的表征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一一探讨这三个问题。

8.4.1 语篇完整性的偏离

不同语篇的完整性的偏离表征是不一样的。口语语篇有其自己的完整性表征,书面语篇也有其作为书面语篇的完整性表征。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也都各有其完整性的特有表征。例如,我们前文所说的会话结构。一个会话结构的完整性是体现在类似一问一答的形式上,假如只有问,没有答,会话的结构或许是不完整的,只有答没有问,或许也是不完整的。再比如一篇议论文,只有论点,没有论据和论证,往往会被认为是不完整的;而一篇记叙文中,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几大元素中如果缺少了其中任何一个因素,也往往被看作是不完整的。也就是说,语篇完整性是由构成语篇的基本要素所决定的。只要各种要素都齐备了,语篇的完整性就能够得以保证。这样当我们分析语篇完整性的偏离时,只要考虑各种要素的表征形式就行了。那么各种要素的表征形式是什么呢?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首先来看下面的一篇短文[1]:

A private conversation

Last week I went to the theatre.I had a very good seat.The play was very interesting.I did enjoy it.A young man and a young woman were sitting behind me.They were talking loudly.I got very angry.I could not hear the actors.I turned round.I looked at the man and the woman angrily.They did not pay any attention.In the end,I could not bear it.I turned round again.“I can't hear a word!”I said angrily.“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the young man said rudely.“This is a private conversation!”.

这是一篇选择《新概念英语》第二册的小记叙文。告诉我们一个小小事件,既然是描述一件事情,那么就要包括事件发生的各种元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在这篇A private conversation中,时间是通过一个名词短语“Last week”表示;地点也通过一个名词短语“the theater”表示,人物则是通过人称代词“I”“they”,和名词短语“A young man”“a young woman”“the man”“the woman”等来表示。起因是“我(I)”看电影时,一对年轻男女在大声说话。对起因的说明是通过一系列的句子来完成的,如“Last week I went to the theatre”,“They were talking loudly”。显然要说明一个事件发生的原因,只有几个名词短语是不够的,需要一系列的句子来交代事情的背景。对事情的经过的描述也是如此。在这篇小故事中,事件的经过,即从“我(I)”生气到听不见电影,用眼睛看“他们(They)”,“他们”不理我,“我(I)”无法忍受,再到转过身抱怨等一系列的小事件,都是通过各种句式来完成的。而故事的结果,让人感叹,因为这一对年轻人居然振振有词地说,“这是私人谈话(Thisisaprivateconversation!)”,言外之意就是“你管不着(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这一结果,则是通过下面一组对话来完成的:

‘I can't hear a word!’I said angrily.

‘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the young man said rudely.‘This is a private conversation!’.

可见语篇的完整性最终都会体现各个语言层次上,可以用词、短语,句子、对话、段落等各种层次的语言单位来保证语篇的完整性。而且构成各种语篇的各种要素所用来体现的语言形式是有区别的,比如上例中,时间、地点、人物等,往往通过名词短语和代词就可以表现出来,而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往往需要完整的句子。各种不同的事情,所用的语言形式也不太一样。这恰恰体现了偏离的不确定性。当然不同文体的整体性所用的语言表征形式也不一样。如诗歌,往往会使用头韵、尾韵、排比、对偶等等形式来体现篇章的完整性。

8.4.2 语篇系统性的偏离

任何一个语篇,都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否则就无法表述一个完整的意义,也就无法成功地完成一次交际任务。语篇要完成一次交际任务,首先要能够清晰地表述作者或者发话人的交际意图,而交际意图要被听话人或者读者明白,就必须具有可接受性,让对方能够理解。而听者或读者要想理解一个语篇,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知识、百科知识和逻辑思考能力。任何一次交际都是在一定语境中进行的,因此无论是理解语篇还是生成语篇,都和当时的情境有关。这样,语篇的系统性实际上和语篇的生成或者理解的情境有关,当然也和语篇的生成者和语篇的接受者有关,还与语篇的形式逻辑有关。也就说,我们在讨论语篇系统的偏离时,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从受众的角度来考虑语篇的系统性,由于每个人的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知识背景、认知模式、对语言的理解程度不一样,所理解的语篇的系统性自然就不一样。笔者曾经用韩立德和哈桑(1976)的例子:“—Time flies.—No,I can't, cause they fly too fast.”让学生去理解。很多学生都认为这两句话没有任何关系,不能称之为一个语篇。而事实上这是一组结构完整,而且是衔接很好的语篇,具有语篇的所有属性,只是学生没有理解而已。首先,这是一组完整的对话,形式上既有发话人的请求或者命令,也有受话人的应答——“Time flies.”可以理解为一个祈使句,理解为“(请)给(飞行中的)苍蝇计时。”也就是说,“Time”在这里用作及物动词表示“给……计时”,而“flies”用作名词表示“苍蝇”。而“No,I can't,cause they fly too fast.”则可以理解为,“不,我做不到。因为苍蝇非得太快了。”其次,这两句话前后是连贯的,因为“they”可以回指前面的“flies”,这样实际上就构成了两句话之间的衔接,保证了语义上的连贯性。因此,这实际上是一个连贯、完整、系统的语篇。但是在不懂英语或者英语水平不够的人看来,就不是一个意义完整的语篇,因为他们不知道“time”可用作动词。

这就意味着,同样一个语篇,不同知识背景的人认知水平是不一样的。语篇是否完整、系统、连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众的知识水平。此外,由于语篇是由作者或者说话人所产出的,那么作者或者说话人的知识水平也会决定一个语篇是否完整。换言之,不同作者所生成的语篇,其系统性的表征也会不一样。这就意味着,语篇还没有生成之前,其系统性已经受到了作者的影响,生成之后,又会受到受众的影响,而无论是生成之前,还是生成的过程当中,或是生成之后,都会受到当时情境的影响。也就是说,如果把交际双方和交际情境考虑进来,一个语篇的系统性是完全不确定的。

那么抛开文本之外的因素,语篇的系统性是否有某些固有的偏离表征呢? 答案应该是肯定的,至少我们知道,不同题材和体裁的文本会表现出不同的结构特征。比如诗歌和小说,它们系统性所表现出来的偏离表征就完全不一样。任何一首完整的诗歌或者一篇完整的小说,都是一个系统。也就是说,不考虑作者和读者以及交际场景,语篇本身也可以构成一个系统。而这个系统所表现出来的形式上的特征就是语篇系统性的偏离。很明显,这个系统性在形式上的表征主要体现在语篇结构和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上。只要结构是完整的,构成成分是衔接的,那么这个语篇也就是系统的。因此,单从文本本身出发来考虑语篇系统性的偏离表征,实际上就是语篇结构和连贯性的偏离表征。上文我们已经讨论过了语篇结构的偏离表征,下面我们就来讨论语篇连贯性的偏离表征。

8.4.3 语篇连贯性的偏离

语篇的连贯性是意义上的概念,是指篇章各个构成部分,或者更加确切地说,各个语义单位之间的关联。通俗地说,就是一个语篇为一个语义体系。这个语义体系是由各种概念和思想所构成的,而各个概念和思想之间是相互关联的,这种概念和思想之间相互关联的属性,就是语篇的连贯性。显然各种意义上的关联必定表现为形式上的衔接,那么形式上的衔接就可以认为是语篇连贯性的偏离。而我们要讨论的就是,连贯性到底有哪些偏离表征。

理论上来说,任何一个语篇都是连贯性的偏离表征。因为只要是语篇,就具有连贯性,而连贯性就是通过语篇的形式表现出来的。问题在于,我们不仅要知道一个语篇是连贯的,还要知道这种连贯性所体现的形式特征是什么。例如下面一篇小文章,是新概念英语第二册中的一篇文章(Lesson 4 An Exciting Trip)。

①I have just received a letter from my brother,Tim.②He is in Australia.③He has been there for six months.④Tim is an engineer.⑤He is working for a big firm and he has already visited a great number of different places in Australia.⑥He has just bought an Australian car and has gone to Alice Springs,a small town in the center of Australia.⑦He will soon visit Darwin.⑧From there,he will fly to Perth.⑨My brother has never been abroad before,so he is finding this trip very exciting.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连贯的整体。那么它的连贯性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换言之,它的形式表征是什么? 我们可以先来看第一句和第二句。

首先第一句中的“My brother,Tim”和第二句中“He”是同指关系,即都是指称同一个人“我的兄弟,Tim”。没有第一句做铺垫,第二句中的He,就找不到指称对象,也就无法理解He到底是谁。这样,人称代词(He)、人名(Tim)以及名词短语(My brother),实际上就是第一句和第二句连贯的偏离表征之一,而他们之间所构成的共指关系,实际上就是连贯的一个特征,因为连贯不仅可以表现为共指关系,还可以表现为转折、因果、阐释等等关系。此外,从主位和述位的关系来看,第一句的主位(T1)和述位(R1)和第二句中的中主位(T2)和述位(R2)之间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R1和T2存在着实际上的等同关系,这样,第一句(S1)和第二句(S2)时间的连贯,从主位推进模式的角度来看,就构成以下关系:

T1—R1

T2—R2(R1=T2)

也即:I(T1)have just received a letter from my brother,Tim(R1=T2).He (T2=R1)is in Australia(R2).

也就是说,句(1)和句(2)之间的连贯还可以通过主位和述位之间的推进模式体现出来。这就表明,连贯的偏离表征分析可以有多个视角。从每一个视角出发,其分析所得出的结论都是不一样的。

我们再来看第二句和第三句,(2)He is in Australia.(3)He has been there for six months.首先,句(2)和句(3)之间也存在共指关系,和句(1)和句(2)之间共指关系不同之处在于,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同一个单词“He”来实现的,而后者则是通过不同的词汇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共指是连贯的特征之一,而这个特征确实是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呈现出来的,不同的呈现方式就是偏离表征。这样,我们至少可以说,句(2)和句(3)之间的连贯性体现在两个句子之间的同一个代词的重复出现上。

从主位推进模式的角度来看,T2和T3是等同的,显然这也是和第(1)、(2)两句之间的关系不一样。它们之间是这一样的:

亦即:He(T2=T3)is in Australia(R2).He(T3=T2)has been there for six months(R3).

稍加留意我们就可以看到,后面句子之间的关系,几乎和句(2)和句(3)之间关系是类似的,但是仔细观察仍有差异。比如第(7)句和第(8)句之间,除了两个“He”之间构成共指关系外,地名“Darwin”和指示代词“there”之间也构成了共指关系。而且从主位推进模式的视角来看,句(8)中有两个主位,即篇章主位(Fromthere)和人际主位(he),前者和句(7)中的述位R7相同,后者和S7中的主位T7相同,这样就表现为以下模式:

也即,He(T7=T8')will soon visit Darwin(R7).From there(T8=R7),he (T8'=T7)will fly to Perth(R8).

此外,句(8)“From there,he will fly to Perth.”和S9“My brother has never been abroad before,so he is finding this trip very exciting.”之间的连贯表征也不太一样。首先,句(9)再次使用Mybrother来和第八节中的“he”构成共指关系,这一点却是和句(1)中的“my brother”之间构成了重复关系,发挥了前后照应的作用。其次,句(9)中的“abroad”和句(8)中的“there”(指Darwin)和“Perth”构成了一种语义上的蕴含关系,即“abroad”的含义包括了“Darwin,Perth”这两个地方,不仅如此,还包含了前文所提到的“Australia,Alice Spring”等地方。也就是说,句(9)实际上是对句(2)G句(8)的概括总结。后面的“thistrip”也是对我兄弟“Australia”之行的总结——“trip”实际上是从事件的视角来总结去“Australia”三个地方(Alice Spring, Darwin,Perth)做了什么(旅行)。

从主位推进模式的视角来看,句(9)的句式主位(My brother has never been abroad before)实际上是对我兄弟旅行之地进行的总结,相当于给句式述位提供了时空环境。而其句式述位(so he is finding this trip very exciting.)则是对整个旅行的过程进行了总结,表明了在这个时空环境所发生事件的属性。并且和句(8)也是逐步推进的,因为句(9)的次主位T91(My brother)和句(8)的人际主位(he)是一致的,而篇际主位(From there)和述位中的(Perth)是和句(9)中的次述位R91(has never been abroad before)中的“abroad”是一致的。且句(9)在的次主位T92(He)显然和T91以及句(8)的人际主位(PT8)是共指关系,次述位R92(is finding this trip very exciting)中的“this trip”包含了句(8)中述位中的“fly to Perth”。由此可见,最后一句既是全文的总结,又和前一句紧密地衔接在一起。而这两者之间的实现,实际都和词汇语义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下面,我们就把该短文的衔接机制和主位推进模式用图表示出来。

先来看连贯表征分析,即衔接机制:

从上图可以看出,该语篇主要通过两种词汇关系来实现整个语篇的连贯。第一是同义或者同指关系。第二是蕴含关系。句(1)中的“My brother”、“Tim”和句(2)—(9)中的“He”,以及句(9)中的“My brother”都是指称同一个人。句(2)中的“in Austria”和句(3)中的“there”也是同指关系。此外还有句(7)中的“Darwin”和句(8)中的“there”也是同指关系。而句(2)中的“Austria”,句(5)中的“a great number of different places in Austria”,句(6)中的“Alice Spring”,“a small town in the center of Australia”(这两者是同指关系),句(7)中的“Darwin”,以及句(8)中的“Perth”都属于句(9)中“abroad”的概念范畴之内。此外,句(9)中的“this trip”等同于句(5)中的“visited a great number of different places in Australia”,包含了句(6)中的“has gone to Alice Spring”,句(7)中的(visit Darwin)和句(8)中的“flyto Perth”。由此可见,所谓语篇连贯就是有各种词汇语义关系构成的一个概念网络,这个概念网络则通过各种衔接手段体现出来。各种衔接手段可以被认为是语篇连贯的偏离表征。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主位推进模式把各个句子之间的衔接关系表现出来。为明了起见,我们还是把该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图示出来:

这样,每一句的主位都和上一句的主位或者述位构成等同或者同指关系,使得整个语篇前后紧密相连,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从而构成一个整体。不仅如此,每一句述位也和前后句的主位或者述位构成某种语义关系,如句(1)的述位,等同于句(2)的主位,句(2)的述位是句(3)中述位中的一部分,句(4)的述位实际上等同于句(5)的主位,句(5)的述位(2)包含了句(6)、(7)、(8)的述位、而句(9)的述位(2)则等同于句(5)的述位(2),同样包含了句(6)、(7)、(8)的述位。可见,所谓主位推进模式实际上是由主位和述位之间的语义关系所决定的。这种关系是交叉进行的,可以从主位入手来分析,也可以从述位入手来分析。实际上写作过程中,下一句的既可以和上一句的主位构成各种语义关系,也可以和上一句的述位构成语义关系,这种语义关系是以连贯为基础的,也可以称之为连贯的零度。而这个零度却是要通过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而各种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不一样的,是对“零度”的偏离表征。下图就是从述位入手来分析所构成的主位推进模式。

事实上,无论是衔接方式还是主位推进模式,都只是基于一种语义连贯分析的视角。不同的视角所得出的有关连贯的认识是不一样的,既然认识不一样,那么所产生的分析模式就不一样,所得出的形式表征特性分析的结果自然也就不一样。这就如同从不同的视角来观察一种现象,视角不同,认知就不同的道理是一样的。例如,除了从衔接和主位推进模式来分析连贯的偏离表征,还可以从读者的视角,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待连贯。

人类的认知是无穷无尽的,理解本身就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在理解过程中,每一句话既可以产生理解,也会产生认知空缺,如果一句话能够弥补另一句话的认知空缺,那么这两句话就是连贯的。如上例中的第一句话:

I have just received a letter from my brother,Tim.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获得以下认识:

(1)“我”有一个兄弟。

(2)“我”兄弟的名字叫Tim。

(3)“我”刚收到了我兄弟的一封信。

(4)“我”兄弟不在我身边。

(5)“我”兄弟在另外一个地方。

……

实际上能够产生的认识是很多的,只要我们继续思考下去,同时也会产生一系列的认知空缺,理解越多,认知空缺也就越多。例如:

(1)“我”兄弟是干什么的?

(2)“我”兄弟现在何处?

(3)“我”兄弟为什么要给我写信?

(4)“我”兄弟信中的内容是什么?

(5)“我”的身份是什么?

(6)信是通过何种方式寄过来的?

……

后面一句话只要能够弥补其中任何一个认知空缺,就可以和这一句话构成某种关系,使得两句话之间构成某种语义关系,从而具有连贯属性。而第二句:“Heisin Australia”,实际上就是回答了第二个问题,即“我”兄弟在澳大利亚。因此我们可以说,句(2)和句(1)是连贯的。不仅如此,句(2)也会产生一些认知空缺,可以让句(1)来弥补。例如,“He”指称的对象是谁? 这样两句话实际上是互为弥补认知空缺的。这样,我们就可以说,如果两句话是连贯的,那么两句话至少可以相互弥补一个认知空缺。换言之,只要两句话之间可以相互弥补一个认知空缺,就可以说这两句话之间是连贯的。

这样连贯的偏离实际上就是产生和弥补认知空缺的方式。理论上来说,能够产生多少种认知空缺,就会生成多少种弥补认知空缺的方式。产生认知空缺的方式,通俗地来说,就是提问的方式,弥补空缺的方式,也就是回答问题的方式。在英语中无非就是问“What?Where?Who?When?Why?How?Which?”的问题。比如针对句(2)“Heisin Australia.”就可以提出下面的问题:

(1)Who is he?

(2)What is his name?

(3)Where is he in Australia?

(4)When did he get to Australia?

(5)Why is he in Australia?

(6)How did he get to Australia?

(7)Which place of Australia is he in?

当然,我们可以不断用这些词提问下去。关键在于这些问题是如何被提出来的,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够提出这些问题。这就和个人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有关。理论上来说,认知能力越强,知识水平越高,所能够提出的问题就越多,水平也就越高。从这个视角来说,两句话之间是否存在着连贯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发话人的或者受话人的认知水平。

[1] 选自《新概念英语第二册》第一篇,Lesson 1 A private conversatio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