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篇的零度

语篇的零度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任何语篇都有自己的零度,这个零度就是决定其成其为语篇的基本要素。为了方便起见,我们主要从结构和连贯两个方面来讨论语篇的零度。第三种分岔式是指在会话过程中被突然打断,这往往是对发话人的话提出质疑、提示、质疑、补充、纠正等等,然后在继续原来的话轮交替。可见“话轮交替”的结构形式,不仅是双人会话的零度结构形式,也是多人会话的零度结构形式。

任何语篇都有自己的零度,这个零度就是决定其成其为语篇的基本要素。显然这些要素是由语篇的基本功能和特征决定的。语篇最基本的功能是完成交际任务;而要完成交际任务,就必须构建完整的意义体系;要构建完整的意义体系,就必须保证语篇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换言之,语篇就是通过连贯的语言、完整的结构来构建完整的意义体系,再通过意义体系来完成交际任务。这就要求语篇必须具备有三种属性:

第一,完整性。一个语篇必须表述一种完整的意义,并且能够独立完成一次交际任务;

第二,系统性。语篇的各个意义构成单位或者说各个子范畴能够各司其职,能够各自有各自的功能和地位,并同时相互关联;

第三,连贯性。语篇内部的句子和句子之间,甚至句子内部的小句之间,必须相互依赖,紧密相连,环环相扣。

以上三种属性,实际上就是语篇的零度属性。要保证一个语篇是完整的,就必须有一定的结构;要保证语篇是系统的,就必须让语篇结构的各个构成部分各有其用,相互联系;要保证语篇内部的连贯性,构成语篇的次级语言单位之间必须相互依赖,紧密相连,环环相扣。那么,是什么样的因素决定了语篇零度属性,或者说,语篇该如何存在才是完整的、系统的、连贯的? 显然语篇只有成为结构才能具备这些属性。那么,语篇有什么样的结构呢? 每种结构中基本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

众所周知,语篇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口语语篇,二是书面语篇。口语语篇的主要表征形式有双人会话、独白和多人会话等。书面语篇的主要表征形式则有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此外书面语篇和口语语篇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只是口语转换成书面语之后,会丧失一些听觉上的表意特色,如声高、声调等;书面语转换成口语之后,会失去一些视觉上的表意特色,如字体、字形等。但是不管形式如何,任何一个语篇都是一个完整的意义体系,这个意义体系就是各种语篇形式的零度。而我们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就是这个意义体系是如何构建的。为了方便起见,我们主要从结构和连贯两个方面来讨论语篇的零度。

8.3.1 语篇的结构

各种语篇结构形式都是不一样的,比如双方会话主要是通过双方话轮的交替来进行的,因此一次会话至少包含会话双方的一轮发言交替。而且每一次交替发言的话语之间必然有一定的联系。假如发话人提出问候,受话人也往往是以问候作答。假如发话人提出问题,受话人往往会就问题作出答复。假如发话人提出邀请,受话人要么接受邀请,要么就拒绝邀请。假如发话人发出警告,受话人可能接受警告,可能对警告充耳不闻,还可能回过来警告发话人。但是不管怎么样,总是会以话轮的结构形式出现。

根据刘宝山、何兆熊、何自然、冉永平等人的研究,会话的结构主要连环式、嵌入式、分差式等结构形式。连环式结构,主要通过会话双方反复交替的形式进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你一句,我一句”的形式,如:

这种形式是会话中最常见的结构,往往表现为一问一答的形式,当然也有互问互答、互相质疑等别的形式。

而所谓嵌入式,就是在连环结构中嵌入其他话轮,如:

在上例中,在Question1和Answer1中嵌入另外三个话轮。但是不管如何插入,整个会话仍然构成一个有序的意义整体,每个话轮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第三种分岔式是指在会话过程中被突然打断,这往往是对发话人的话提出质疑、提示、质疑、补充、纠正等等,然后在继续原来的话轮交替。例如:

A:From New Zealand we flew to Australia which you know is the nearest…

B:Austria?

A:Yah Austria.Don't you..

B:Austria or Australia

A:Ah sorry Australia.Then we flew to…

上例中,B对A进行了两次打断,第一次是质疑,第二次是提示。在得到A的回复和确认后,会话继续。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会话的完整性与会话的结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会话的结构主要通过话轮的形式表现出来。那么话轮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显然是由会话的信息决定的。而会话的信息主要由会话的主题或者说交际目的所决定的——信息传递背后总是隐藏着说话人的动机和目的。因此研究会话的结构最终还是要回到会话的目的上来。但是就会话形式的完整性来看,主要是看话轮的结构和话语之间的逻辑关系。

双人会话的结构主要以话轮的形式表现出来,多人会话的结构也有可能以话轮的形式出现,及A—B—C…—A,构成一个循环。除了这种轮流发话的模式,还有一对多,或二对多,或多对多的形式。比如课堂上,上课的时候,主要是一对多的形式,即教师一个人提问,多个学生做出反应,或者教师回答多个学生的提问。双人节目主持,则是两个主持人面对很多观众的形式。而像《天天向上》、《快乐大本营》这种多人节目主持则是多个主持人面对很多观众的形式。但是仔细思考一下,无论是一对多,二对多,还是多对多,都是以最简单的话轮结构为基础的。只是说发话人的数量发生了变化而已。比如课堂上,教师一个人发言,多个学生倾听,这时候发话人就是一个,而听话人则是多个。双人主持的节目,发话人可能是两个也可能是一个,当两个主持人在进行对话的时候,既可以理解为两个人在说话,多个人在倾听,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在说话,多个人在倾听。当我们把两个主持的对话看作是一个完整的语篇的时候,这两个人都是构建这个完整语篇的发话人,而台下的观众则是听话人。当我们把两个主持人的话语拆开,任何一个主持人说话,除他(她)本身之外的所有人都是听话人。多人主持的节目也是如此。可见“话轮交替”的结构形式,不仅是双人会话的零度结构形式,也是多人会话的零度结构形式。

多人会话结构以话轮为基础,但是独白呢? 理论上来说也是的。独白,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人说话。一个人说话,既可以是自言自语,也可以个人演讲,还可以是独自表白。不管是自话自说,还是演讲表白,都是同一个讲话人和听话人之间交替的话轮。自言自语,实际上就是对自己说话。其实,任何形式的说话,第一个听众就是自己,自言自语是直接对自己说,演讲表白,则是先对自己说,然后再对他人说。其最基本的结构还是“说—听—说”这种基本的话轮结构。但是从语篇的视角来说,独白是一个人的话语构成一个语篇;双人会话是两个人的话语构成一个语篇;多人会话是两个以上的人的话语构成一个语篇。

显然各种形式的口语语篇,结构上有所差异,但是最基本的结构形式都是“说—听—说”,然而这种基本的结构形式,从口语语篇的构成方式来说,并不是口语语篇间的语义体系,语义体系还是围绕着交际目的和任务来构建的,例如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会话——两个同事见面:

A:Good morning!

B:Good morning!

A说完之后进自己的办公室,B说完之后也走进自己的办公室。这就是一个简单的会话语篇,这个会话语篇完成一次交际任务,达到了两个同事互相问候的目的。因此这是一个完整的语篇。其基本结构就是“AGB”的一个话论。再比如,在许多中小学课堂中,教师走进教室,说“上课!”,班长说“起立!”,老师说:“同学们好!”,同学们说:“老师好!”,这样就构成了下面语篇形式:

教师:上课!

班长:起立!

教师:同学们好!

同学们:老师好!

这个简单的多人会话形式,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语篇,且至少完成了一次简单的交际任务,即宣布一堂课的开始。但是其基本结构形式,还是由两个“AGX”的话轮构成的。

可见,会话就是在不断的话轮交替进行中完成交际任务或者说交际目的的。决定会话语篇形式的就是该语篇所要实现的交际目标,而要实现一个交际目标,则需要保证会话结构的完整性。这个结构的基本模式就是“说—听—说”的循环。在这个循环中,每一个语言单位之间都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这些联系可以保证会话的连贯性。

当口语语篇转换成书面语的时候,也就成了书面语篇。反过来,书面语篇通过口语形式表现出来也就成为口语语篇。口语语篇和书面语篇,从本质上来说,主要是信息传播方式的区别。但是由于口语更多的是用于日常交际场合,或者说面对面的交接场合,因此会涉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物之间的互动。而书面语往往是个人思考的产品,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无须借助与他人的对话,就可以用文字符号来表达思想感情和传递信息,完成创造文本的任务。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如果从创作的整体过程来看,即便是个人单独的写作也是交际的结果,因为语言是在交际过程中学会的,知识是在交际过程中获得的,即便是写作过程中所产生的思想,也源起于之前的交际过程。所以小说、诗歌、散文等以书面为主的语篇形式,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个人用书面文字进行独白的结果。事实上,两个人在会话过程中,如果每个人发言的时间够长,内容够多,转换成书面语都可能是诗歌、散文,或者是小说。比如,大人给小孩讲故事,故事里面就可以有诗歌、散文等表现形式,而整个故事可以是一篇小说。所以把小说、诗歌、散文只理解为书面语篇是不科学的,因为它们可以是口语语篇,也可以是其它多模态语篇,只不过它们通常是以书面语篇的形式出现。

显然要在这里讨论各种书面文体的零度结构形式并不现实。因为每一种诗歌,每一种小说,每一种散文都有自己特有的结构形式。它们在人类漫长的文学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结构形式,而且错综复杂,相互交织。比如一部长篇小说里面有可能包含有不同题材的诗歌和散文,一篇散文里面也有可能嵌入一些小故事,这些小故事从散文中剥离出来,便可形成一篇微型小说。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红楼梦》,里面诗、词、歌、赋、论、说明文等等各种文体无所不包,几乎就是一部文化和文学的百科全书,但是它们合起来就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巨著。因此我们很难给某种文体框定一个特定的结构,只是说,某一类诗歌,或者某一类散文,或者某一类小说有自己相对统一的结构形式。比如汉语五言律诗、七言绝句、英语的十四行诗等等,它们有自己的结构特征,每一句诗在整个诗篇中都有特定的地位和功能。但是也不能说所有五言、七言或者十四行的结构都是完全一样的。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中每一句诗都描述了一处景物,前两句为“动景”,后两句为“静景”,四处景物,动静结合,相互映衬,构建了一幅生动、绝美的早春图。再比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训,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把告别的情境、对朋友的安慰和鼓励、朋友之间的离情别意描写得淋漓尽致。又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唯有鹧鸪飞。”前三句描述越王勾践战胜吴国胜利归来的盛况,最后一句写如今的凄凉,让人在赞叹胜利荣光的同时,也悲叹功名如浮云、转瞬即逝的凄凉,给人以遐想的余地,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

由此可见,所谓的结构就是各种范畴的排列组合。只要范畴和范畴之间有着必然的逻辑关系,就能保证语篇的完整性。比如,记叙文最基本的构成元素就是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这六种范畴按照一定的逻辑秩序来排列就构成了记叙文的三种基本叙事结构:顺叙、倒叙和插叙。一般来说,按照这三种结构来写,把六要素包含进去就可以构建一篇相对完整的记叙文。再比如,议论文讲究论点、论据、论证,往往只要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就能保证一篇议论文的完整性。又比如小说主要由人物、故事和环境三大要素构成,而各种人物的描写,故事情节的叙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说明都有自己的特有的构成元素,各种构成元素的组合模式就构成小说各种结构形式,如线性结构、环状结构、象征结构、网状结构等。总而言之,各种文体都有自己的基本构成元素,它们按照一定的逻辑秩序进行组合,就构成了该语篇形式的结构。语篇结构的完整性是构成语篇意义完整性的基本条件。因此在建构语篇的过程中,首先要思考语篇的结构,即想想它要包括哪些基本内容,每部分内容在语篇中的地位是什么,要放在语篇的什么位置等。

8.3.2 语篇的衔接

语篇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主要是由语篇各个部分有机结合决定的。而语篇的连贯性则是由语篇中句子和句子之间的衔接决定的。这就好比一部机器,不仅需要各个主要构件之间相互吻合,还需要构成各个主要构件的零部件,如齿轮、螺丝、螺帽之间相互咬合才能够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转。一般认为,构成语篇最小的单位就是句子。语篇的衔接主要是指语句之间的依赖关系。当然句子内部也有衔接关系,但是由于句子本身具有清晰的结构,因此衔接手段在句子内部不是特别的明显。此外,段落和段落之间以及章节和章节之间也存在衔接关系,这种衔接往往会置于语篇结构中考虑,不过在微观层面也应该存在一些特有的形式衔接。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句子和句子之间的衔接关系。

那么到底什么是衔接呢,我们先来看一下,M.A.K.Halliday & Ruquaiya Hasan所给的一个例子:

A:Time flies.

B:You can't;they fly too quickly.

以上会话构成一个完整的语篇,不仅是因为它有一个完整的话轮结构(AGB),还因为构成这个话轮结构的两句话的理解是相互依赖的,即没有后面的B,A所说的话的意义是不确定的,没有A、B所说的话,是没法理解的。假如没有B,A的意义可以理解为:①时光飞逝;②给苍蝇计时;③一个名叫Time的人飞行;④一只名叫Time鸟飞行;⑤一架名为Time的飞机飞行;等等。从理论上来说,A的理解是无限多的,没有B,就无法确定它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但是有了B之后,A的意义就可以确定为②。

假如没有A,B的意义是不完整的。首先“You can't”这个句子结构就不完整。在英语中,情态动词后面必须接主动词才能构成复合谓语,否则就没法理解,“你不能……”,不能做什么?可见can't后面一定省略了一个动词短语,那么到底省略了什么呢?根据A,很容易就可以推断出,省略的是“timeflies”,整个句子补充完整就是“You can't time flies.”。其次,没有A,B中人称代词“they”指代不明。当前面省略的补充完整后,后面“they”的指称就很容易判断出是“flies”。因为“they”是人称代词,可以用来指称第三人称复数的人或物,而在前面表示人或物的唯一复数形式就是“flies”,用“flies”代替“they”就可以变成“flies fly too fast”。这样B就可以理解为:“你没法给飞行的苍蝇计时,它们飞得太快了。”

以上例子说明,如果两句话是连贯的,它们必然是紧密衔接在一起的。而所谓紧密衔接,就是指前后两句话的理解相互依赖、互为语境。那么整个语篇要想达到连贯的效果,就务必保证前后两个句子或者小句之间是相互衔接的。就像链条一样,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最后才能保证整个链条的完整性。

那么语言中有哪些手段可以实现句子和句子之间的衔接呢? 根据M.A.K. Halliday&Ruquaiya Hasan主要有五种:①指称(reference);②替代(substitution);③省略(Ellipsis);④连接词(conjunction);⑤词汇衔接(lexicalcohesion)。随后在1985年出版的《语言.语境.语篇(Language,Context and Text)》一书中,他们进一步把衔接分为结构衔接和非结构衔接。结构衔接包括对称结构。主位 述位结构、已知信息 新信息结构。非结构衔接又分为成分关系衔接和有机关系衔接。前者包括上文所说的五中手段中的指称、替代、省略和词汇衔接四种。这四种衔接手段可以构成同指、同类和同延三种关系。而有机关系则包括连接关系、相邻对、延续关系等等。

后来胡壮麟(1994)提出了语篇衔接与连贯的多层次思想,把及物性结构关系、同构关系也纳入衔接手段的范畴。同时还提出了语音层面的衔接问题,把语音、语调也纳入衔接范畴,把语篇结构归结为衔接的一种方式,同时还认为社会符号对语篇连贯也发挥重要的作用。实际上,就语篇内部而言,可以分为六个层面的衔接。他们分别是词汇层面、短语层面、句子层面、段落层面、章节层面和语音层面。假如把语篇存在的语境考虑在内,就应该包括社会符号层面,将社会语境和情景语境也考虑在语篇连贯的影响范畴之内。

但是在研究语篇衔接的时候,还需要考虑范围太泛的风险,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本来就是一个整体,但是由于个人的认知能力有限,而人类知识的整体过大,就个人而言,不可能面面俱到地思考所有的问题,认识所有的事物。因此才有必要对知识整体进行分割,变成各个学科,然后对于每一个范畴的研究进行界定,以区分其他范畴的研究。而把语篇的连贯研究放入各个语言层面中去展开,则有将连贯研究泛化的危险,显然是不可取的。那么语篇衔接与连贯研究的界限应该在何处呢? 我们认为,语篇连贯就是指一个完整语篇中的句子和句子之间的语义依赖关系,而语篇的衔接就是实现这种依赖关系的手段。换言之,语篇的衔接和连贯是语篇的内部概念,不能超出语篇的范畴之外。实际上语篇衔接可以和很多领域的研究牵扯上关系,比如和认知之间的关系,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和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和思维模式之间的关系,和文体之间的关系等。这些研究自然可以归结在语篇衔接的范畴之类,但不是核心范畴,只能是外围范畴,是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对象。这一点和语言学研究范畴是一致的。事实上任何一个学科的研究,都是先弄明白核心范畴是什么,然后才去开拓外围范畴。当然目前对语篇衔接与连贯的核心范畴研究已经很充分了,如果要推进,应借助一些外围的学科视角,以进一步加深认识。

8.3.3 语篇结构的零度

当我们把语篇结构看作是一个零度空位,那么,对这个零度空位的具体填充形式就是语篇的偏离表征。语篇结构作为一个零度空位的概念,其零度性是什么呢?前文说过是完整性、系统性和连贯性,而衔接是保证语篇结构的零度性的重要条件。

语篇的结构与衔接可以说是互补的。假如把系统性和连贯性看成是语篇的基本属性,那么完美的结构和有机的衔接就是保证语篇系统性和连贯性的两个基本条件。两个基本条件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视角来保证语篇的完整性。结构可以看成是更大范围语言单位的衔接,下面我们就以一段话为例说明语篇的结构与衔接的关系:

①On our first“date”after our twin daughters were born,my husband and I went to see the movie Toy Story.②We enjoyed it,but afterward my husband asked,“Where was the dad?”③At first,it seemed petty to criticize an entertaining family movie because of one small point.④The more I thought about it,however,the more glaring an omission it seemed.⑤Notonly was dad not around,he wasn't even mentioned—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re was a baby in the family,so dad couldn't have been that long gone.⑥It was as if the presence—or absence—of a father is a minor detail,not even requiring an explanation.

这一段话第①②句指出作者和丈夫一起看一部家庭喜剧动画片,发现一个不被人们所关注的事实:这部电影中没有父亲这一角色。我们可以理解为总起句——指出现象。第③④⑤句则是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指出这一现象,乍一看似乎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越想越不对劲,因为这部家庭电影中不仅没有父亲这一角色,甚至都没有提到父亲。第⑥句,则对这一现象所反映的社会问题进行总结:父亲这一角色在家庭中的地位不重要,他的存在与否在电影中都无须解释。整个段落的结构可以图示如下:

总起(①②)—分析(③④⑤)—结论(⑥)

以上可以看出,结构实际上是句群和句群之间关系。往往是以功能或者说句群在语篇中的地位为基础的。这就好比人分为头、颈、躯干、四肢这四个大的部分,它们在整个人体中的位置和功能就构成了人体的基本外形结构,但是它们还需要各种联结组织把它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假如把人体看成是一个语篇,那么各个主要部分的构成就是结构,而各个部分之间以及各个部分内部成分之间,各种联结组织就是衔接。在以上段落中,各个部分是通过衔接手段联系在一起的,不仅如此,构成各个部分的句子也是通过各种衔接手段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句①和②通过指称、替代、和词汇衔接连在一起;而总起部分和分析部分则通过第②句和第③句之间的衔接手段联系在一起(包括指称、替代、连接词等手段),而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则是通过第⑤和第⑥的衔接联系在一起的。

但是,是不是所有的语篇结构和衔接都是这种关系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一些说明文和议论文中,它们的结构可能是,第一段为总起段落,第二、三、四段为分析段落,而第五段为总结段落。分析段落之间可能构不成衔接关系,但是每一个分析段落和总起段落以及总结段落构成衔接关系,其结构图如下:

但是即便是这种结构往往也会通过一些连接词,如Firstly,Secondly,Thirdly等连接起来。

总而言之,结构是语篇的结构,衔接是语篇的衔接。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补充,共同保证语篇的可读性、完整性和系统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