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儿童习得语法的理论解释

儿童习得语法的理论解释

时间:2022-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1 儿童习得语法的理论解释在儿童最初的能力发展中,语言尤其是语法的发展在他们发展中成就最为显著。新行为主义认为,儿童是通过“选择性模仿”来习得成人语言的。对儿童汉语习得观察发现,习得中模仿有四种形式,其中选择性模仿起主要作用。

1.1 儿童习得语法的理论解释

在儿童最初的能力发展中,语言尤其是语法的发展(即语法习得)在他们发展中成就最为显著。对于儿童在这方面的成就,研究者提出语法习得的种种理论。这些理论的分歧点集中在儿童使用的语法规则是先天具有的,还是后天习得的。由此形成三种类型理论,即强调先天因素在语言发展中作用的语言习得天赋论、重视后天环境因素作用的环境论,以及认为语言习得是儿童与环境相互影响的相互作用论。这些理论分歧是不同的发展观在儿童语言发展问题上的延伸。

1.1.1 天赋是儿童习得语言的原因

天赋论者Chomsky(1976,1981a,1981b)认为,儿童具有先天遗传的语言能力,这种能力体现为他们具有以原则(Principle)和参数[3](Parameter)为表现形式的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知识。在语法习得过程中,儿童根据环境输入的信息,判断所听语言的参数值,从而把自己的习得限定在某种语言中。因此,儿童语言习得过程是一个在普遍语法基础上确定所属语言语法参数,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例如,汉语和英语在主语能否省略方面,汉语的参数往往是“+主语省略”;英语则与汉语不同,常常表现为“-主语省略”。以汉语为母语的儿童在习得时根据环境输入的内容,判断所听到的语言参数,把上述汉语语法规则的参数归为“+主语省略”。

1.1.2 环境是儿童习得语言的决定因素

环境论者强调环境和学习在语言习得中的决定作用。经典行为主义以刺激-反应模式来类比语言习得过程,认为儿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是对成人的语言进行机械模仿。在他们看来,语言习得类似于习惯的形成。新行为主义认为,儿童是通过“选择性模仿”来习得成人语言的。儿童不仅能够把成人的范句结构应用于新的言语环境中来表达新的内容,而且还能把模仿到的结构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结构。例如,一个2岁8个月的儿童听了成人“小朋友围个圆圈圈在做游戏”的话后,一次,当她和3位教师围在一起说话时,她说出了“4个人围个圆圈圈讲话”(武进之和朱曼殊,1982)。对儿童汉语习得观察发现,习得中模仿有四种形式,其中选择性模仿起主要作用。儿童主要是对成人语言表达形式进行模仿,模仿建立在理解基础之上,并受自身语言技能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制约。当被模仿的语言结构与他们的认知水平差距较大时,模仿很难成功。

1.1.3 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是习得语言的原因

相互作用论以皮亚杰(1966)为代表,他强调儿童的语言能力只是人类大脑一般认知能力的一个方面。以句法结构发展为核心的语言发展源自认知结构的发展,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认知结构按一定阶段和顺序发展,但不同儿童发展的速度不一样。这一理论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进程来解释语言发展。皮亚杰认为,包括语言发展在内的认知发展是由于儿童具有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的机能。儿童通过同化,把环境中的语言刺激整合于自己的语言结构之内;或通过顺应,改变自己的语言结构以适应语言刺激。这两种机能作用的结果都会使儿童的语言结构不断得到发展。与经典行为主义语言学习模式刺激-反应不同,皮亚杰认为在刺激之后还有一个内化过程,语言习得模式是刺激-内化-反应。

天赋论、环境论和相互作用论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儿童语言习得的现象。其中,有些理论也有共同的观点。例如,新行为主义的“选择性模仿”强调儿童对环境输出的信息进行选择性模仿,这与皮亚杰的理论就有相通的地方。

20世纪80年代,随着认知心理学对内隐记忆的研究,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儿童语言习得是通过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获得的。内隐学习是无意识获取抽象知识的过程,它具有自动性、概括性和无意识性。Schacter和Moscovitch(1984)通过对新生儿的记忆研究后认为,内隐的[4](Implicit)认知功能早在外显的[5](Explicit)认知系统产生前就发展起来了,并且在人的毕生发展过程中保持稳定。与语音、词汇的习得不同,儿童语法规则习得更大程度上带有内隐学习的特点。

上述不同理论流派对语言习得不同角度的研究表明,语言是人类大脑特有的分析、综合机能。它是儿童在与包括其他人在内的环境相互作用中,在认知发展基础上,通过选择性模仿、内隐学习等手段发展起来的。儿童语言的发展源于认知,它的发展离不开认知的发展。但是,一旦儿童初步掌握了语言,语言发展反过来会促进认知发展。不仅如此,由于元语言意识[6](Metalinguistic Awareness)的获得,语言自身也会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

1.1.4 说汉语的儿童语言习得机制

有研究者对国内儿童的语言习得机制进行了研究。朱曼殊等(1982)及唐建(1984)对聋哑儿童、盲童、弱智儿童和正常儿童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支持认知发展是语言习得基础的观点。武进之等(1979)的追踪记录及实验研究表明,儿童语言是在他们与环境(包括与其他人交际的环境)相互作用下,在认知发展基础上,通过选择性模仿、学习等手段发展起来的。此外,情感和态度对语言发展有较强的影响。许政援(1994)在对幼儿从出生到3岁语言发展的研究基础上认为,认知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发展和认知发展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它们都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