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言习得理论

语言习得理论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中介语特征理论中介语 这一术语首先由美国语言学家赛林格 于1972年提出,它包含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概念。中介语特征理论从语言学和语言习得的角度为本研究的大学英语分层听说教学模式建构和英语听说材料分类分层提供理论支撑。

一、中介语特征理论

中介语 (interlanguage)这一术语首先由美国语言学家赛林格 (Selinker)于1972年提出,它包含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概念。第一,中介语指学习者在语言发展过程中的某一特定阶段建构的结构化语言系统,即一种中介语言(an interlanguage);第二,中介语指组成学习者 “嵌入式大纲”(built-insylla-bus)的一系列联动作用的系统,即中介语连续体 (theinterlanguage continuum)。中介语理论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1)在某一特定时间里,中介语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又不同于第二语言 (目标语);(2)中介语系统 (systems)不断演化发展,形成更高级别的系统;(3)在特定的接触情境中,处在同一水平阶段的学习者,他们的中介语系统大致相同。赛林格提出了中介语的三个主要特征:可渗透性,动态性和系统性。可渗透性是指在任何一个阶段,组成学习者知识的规则都不是固定不变,而是可以随时修正的,因而中介语系统是可渗透的。动态性是指二语学习者的中介语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它不是从一个阶段跳跃式地进入另一个阶段,而是缓慢地修正内部的系统来顺应目标语系统的新的假设。系统性是指学习者的二语使用规则是可发现的,二语学习者不会随意地选择大脑中储存的中介语规则,和本族语者一样,他们的语言行为计划建立在现有规则系统之上。

赛林格 (Selinker)等人主要对中介语的成因进行了探讨,中介语特征理论则从语言学的角度对中介语的本体特征,即中介语的表征方式和形式属性进行了研究。

语言学者Herschensohn和White等人在语言学家乔姆斯基 (Chomsky)的生成语法理论框架之下,将最简方案应用于二语习得研究,形成了一种新的二语习得理论——中介语特征理论。White(2003:30)指出,中介语表征大致可以分为两种:(1)中介语表征遵循自然语言属性 (虽然不一定是L2属性);(2)与成人自然语言有根本性差别 (虽然不一定是永久性差别)。Herschensohn(2000:72-82)指出,参数设置可以用特征的强弱 (featurestrength)进行说明;大多数成人二语习得者没有进行完整的二语参数设置。语言间的运算系统是相同的,语言差异在于词汇形态层面,参数差异局限于词库。词库包含功能语类和实义语类,这些语类都带特征,包括语义特征、形式特征 (属于句法范畴)、形态特征(属于词汇层面)、音系特征等。中介语的变异也主要在于词汇形态方面。

中介语特征设置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初始状态 (即初级阶段):一语 (L1)参数值存留期;(2)中间状态 (即中级阶段):[±interpretable]特征标注不充分 (a.L1未设置参数值;b.二语结构被逐渐掌握;c.[±interpreta-ble]形态被逐渐习得);(3)最终娴熟状态 (即高级阶段):设置二语句法参数值,掌握词汇形态Herschensohn(2000:112)。参数的设置是逐渐变化的,而不是从一个阶段跳跃式的进入下一个阶段。

中介语特征理论从语言学和语言习得的角度为本研究的大学英语分层听说教学模式建构和英语听说材料分类分层提供理论支撑。

二、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假设

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假设是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理论之一。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假设的创始人、语言学家克拉申 (Krashen)认为,略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的可理解性输入能促进二语习得,即i+1假设。当交际成功时,习得会自动发生。他强调,输入不必是语言上适合于包含 “i+1”的 “微调”,它只要求自动化的粗调,而且学习者的注意力要集中在意义上而不是形式上。

在此基础上,语言学家朗 (Long)进一步提出使输入变得可理解的三条途径:使用学习者已知的结构和词汇;“此时此地”原则;修正会话的交互结构。他认为会话的交互性调整对二语习得非常重要,和 “此时此地”原则一起导致有意义输入的产生,从而促进二语习得。克拉申后来指出,有意义输入不是二语习得的充分条件,只有当输入变成吸收时,二语习得才发生。但克拉申反对输出对二语习得产生的可能性。[1]

显然,克拉申 (Krashen)和朗 (Long)所指的语言输入途径是双向信息交换的会话,输入方式主要是通过听。可理解性输入假设的问题在于它排除了其他的语言输入如阅读、观看电视和听演讲等单向信息传递形式,而这些形式也可能导致语言习得;对于外语环境 (如汉语环境)中的英语学习,语言形式和意义的输入同等重要;而且交互性的话语调整也不总是导致有意义输入,查德罗恩(Chaudron)指出,教师话语的输入调整可能引起 “模糊的过度简化”(ambigu-ous over-simplification)和 “混乱多余的过度解释”(confusingl yredundant over-elaboration)。[2]

三、语言输出假设

语言输出假设是针对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假设而提出的。语言输出假设的倡导者斯威 (Swain)指出,可理解性输入假设没有意识到输出的重要性。她认为输出在三个方面起重要作用:第一,当会话中断时,学习者为了准确、连贯、得体地表达一个信息,他不得不使用其他手段;第二,使用语言 (和仅仅理解语言相反)可以迫使学习者从意义加工转向句法加工 (即理解仅处理内容词的意义,而产出可以触发对形式特征的注意);第三,学习者有机会检验关于二语的假设。[3]

可理解性输入假设和输出假设都是以二语环境为背景的,对于在缺乏真实语言交流的外语环境中的语言学习 (如外语课堂教学),能否导致自发的语言交流不具解释力。本研究在输入与输出假设的基础上,提出在网络课堂环境下围绕真实语言听说材料进行输入与输出相结合的听说读写训练,一方面能促进对语言形式的吸收和语言意义的把握,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假设。

[1] 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157-159.

[2] 引自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158.

[3] Swain,M.‘Understandinginputthroughoutput',Paperpresentedatthe Tenth University of Michigan Conferenceon Applied Linguistics,198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