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析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浅析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时间:2022-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克拉申的这一理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在对以往的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及外语教学经验的总结,并将其进一步归纳提升为系统化的理论。书中克拉申把自己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化的归纳总结,提出了五个假说,并立即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影响最大也最具争议性的理论。通过对于克拉申的第二外语习得理论的研究,对于我们的第二语言教学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浅析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吴睿

(天津商业大学 300134)

摘要: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影响范围最大、最广的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克拉申的这一理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在对以往的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及外语教学经验的总结,并将其进一步归纳提升为系统化的理论。其理论主要由五个假说构成:习得——学习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情感过滤假说和自然顺序假说。

关键词: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习得理论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的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出版了两部意义重大的语言学论著《第二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1981)、《第二语言习得的原则和实践》(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82)。书中克拉申把自己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化的归纳总结,提出了五个假说,并立即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影响最大也最具争议性的理论。

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主要由五大假说构成:①习得——学习差异假说(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②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③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④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⑤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1 习得——学习假说

在这一假说里,克拉申主要对“习得”和“学习”进行了区分,并对它们各自在语言习得者的第二语言能力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阐述。克拉申认为成人语言的习得过程与儿童母语的习得过程极为相似,是一种下意识的(subconscious)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即在自然的交际中不知不觉掌握了第二语言。而语言的学习过程,则是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传授语言的知识结构,习得者主动的练习、记忆等有意识的(conscious)活动得以实现的。克拉申认为,只有语言习得才能直接地促进第二语言能力的发展,才是人们运用语言时的生产机制;而对语言结构有意的了解作为“学习”的结果,只能在语言运用中起监检作用,而并非语言能力本身的一部分。

2 监控假说

监控假说是对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后者对前者的影响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克拉申认为语言的习得系统帮助我们形成真正的语言能力,即引导我们讲出第二语言,而语言学习只起到监控或编辑的作用——其监控作用既可以发生在语言输出之前也可以在语言输出之后。然而语言学习的这种监控功能能否得以实现还取决于以下三个条件:①语言使用者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来对现有的语法规则和知识进行选择;②语言使用者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所用语言的形式上即正确与否,而非语言的内容;③语言使用者必须掌握所学语言的语法概念及语言规则。在口头交际中这种监控作用的影响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果过度使用监控机制往往会不断地对语言进行纠正从而造成交流不畅,相反如果监控不够则会出现过多的语言错误也会影响交流。所以,克拉申根据监控功能使用情况的情况将学习者分为三类:第一种是使用合理者;第二种是使用过度者;第三种是使用不足者。

3 输入假说

这一理论是克拉申理论的核心部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不同于以往的第二语言习得的学说,克拉申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这就是他著名的“i+1”公式——“i”为习得者现有水平,“1”为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根据克拉申的观点,只要习得者对于输入语言能够理解并达到足够的量时,这种“i+1”的输入就自动地提供。按照输入假说,语言的使用能力是随时间的流逝自然达到的,而不是教出来的。克拉申认为,理想的输入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①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②有趣性和相关性(interesting and relevant);③非语法程序安排(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④要有足够的输入量。

4 情感过滤假说

这一假说认为即使有了大量的可理解输入的环境,学生也并不一定就可以学好目的语了,因为第二语言习得的进程还受着许多情感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变成语言“吸收”(intake)。当然这种情感过滤也会因人而异,所以克拉申提出儿童是最佳的语言学习者,因为他们对于语言的情感过滤是最低的。

5 自然顺序假说

这一假设认为,人们对语言结构知识的习得实际上是按一定顺序进行的。无论儿童或成人,无论所学的是母语或第二语言,都按一定的自然顺序来习得语言结构的。但是克拉申也指出,自然顺序假设并不要求人们按这种顺序来制定教学大纲。实际上,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要习得某种语言能力的话,那么就有理由不按任何语法顺序来教学。

通过对于克拉申的第二外语习得理论的研究,对于我们的第二语言教学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营造自然的语言交际环境,注重采用学生们能理解的语言素材,同时也要注意情感因素对于学生的语言学习的影响,最终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们的语言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