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双及物构式习得个案分析

双及物构式习得个案分析

时间:2022-04-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9.3 双及物构式习得个案分析上文中我们已经讨论过双及物结构是从论元结构角度出发来界定的,在语言类型学上,普遍从配置类型来讨论,双及物结构按照接受者与客体宾语之间的关系有四种类型。除了通用给予动词以外,现代汉语的双及物结构主要有给予类和索取类两类。现代汉语属于给予动词与事型为基础的中立型。双及物索取类构式义的习得顺序则相对较晚。

9.3 双及物构式习得个案分析

上文中我们已经讨论过双及物结构是从论元结构角度出发来界定的,在语言类型学上,普遍从配置类型来讨论,双及物结构按照接受者与客体宾语之间的关系有四种类型。按照接受者宾语(R)和客体宾语(T)中哪一个和单及物动词的受事宾语(Patient,简写作P)的形式表现一致,给予表达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次要宾语型(secondary),间接宾语型(indirect),中立型(neural),混合型(mixed)。我们也谈到现代汉语属于给予动词与事型为基础的中立型。现代汉语中给予动词为“给”,接单宾语时可以带受事也可以带与事,双及物结构主要使用双宾A式、间接宾语式(包括双宾B式),以及把字句的次要宾语式。除了通用给予动词以外,现代汉语的双及物结构主要有给予类和索取类两类。

1.给予类

给予类双宾动词是表示给予义的动词。给予类双宾动词数量较多,使用上也不尽相同, 给予类是双宾动词中最典型的一类,根据张伯江(1999),分为以下几类:现场给予类,如“给、借、让、奖、送、还、帮、赏”。瞬时抛物类,如:“扔、抛、丢、甩、吐、喂”。远程给予类,如“寄、汇、传”。传达信息类,如“答复、告诉、回答、教、提醒、通知、问、请教”。允诺指派类,如“答应、发、安排、分、分配”。命名类,如“称、称呼、叫、骂”。

2.索取类

取得类双宾动词是与给予类双宾动词表义相反的一类动词。这类动词的施事通过实施动作从某人或某单位一方索取了某事物,使与事失去了转移物,作为受事的转移物在动作开始前和与事有语义上的隐性领属关系,随着动作的完成,这种领属关系或者转让,或者消失。这类动词有“买、拿、偷、喊、骗、抢、夺、贪污、霸占”等。

从构式语法的角度来看,三价动词和双及物句式有着很密切的关系。三价动词是最有可能进入双及物句的,三价动词指的是一个动词联系着三个论元的动词,有三个论元成分,而且这三个论元都是形成动词结构的三个强制性语义成分:施事、与事、受事。双及物动词支配两个宾语,这两个宾语在没有语境的情况下是不能省略的, 当需要用简洁的方式来表达三个论元的关系时,就会经常使用双及物格式。二价动词也可以进入双及物构式,说明双及物构式不是专属于三价动词的结构形式,同时也说明了动词的义项不能决定句式结构。句式为表达交际的需要,可以给动词赋予临时价实现论元增容。动词配价要结合句式配价才能最终解释句法结构,双及物构式不是专属于三价动词的结构形式,二价动词也可以进入双及物构式,是构式赋予了二价动词临时的价,赋予它给予义、取得义,来构成双及物构式,这也说明了动词和构式的相对独立性,因此在习得过程中会出现构式岛和之后的习得抽象构式的情况。此外,马尔丘科夫等(Malchukovetal 2008)从受影响性方面来考虑进入双及物构式的情况,不少语言中,取得类动词能够应用于双及物结构,是因为取得类动作对与事的影响高于动作“给”。有些语言中传达类、表称类动词由于与事和客体在生命度/显著性上的不对称,因而能够进入双及物构式。

按照构式语法的习得观,儿童学会具体构式表达时,每个构式对应一个具体动词,到3岁左右儿童才将一个新动词套用到某些句子结构中。大多数基本的动词—论元构式的习得都有赖于一个或几个该构式常用的基本动词。之后获得将一类具体构式的抽象意义概括出来和将各种构式相联系的能力,不再需要以具体词义为基础。儿童在发展过程中是通过习得具体动词的语义,比如双及物构式中通常以动词“给”为原型习得其基本用法,之后逐步学会与形式和意义相联系的双及物构式的各种用法,并进一步扩展到相关的各种构式,通过语义概念化和图式化的方式习得各种构式,从而将语义网格进行扩展。

索萨蒂里和斯内徳克(Thothathiri and Snedeker 2008)运用眼动跟踪法论证儿童对句子的在线理解时利用了抽象句法表征。作者实验的对象是三四岁儿童,使用的口语材料是与格结构的句子。与格结构的句法体现有两种形式:双宾(DO)(VN1N2)和介宾(PO)(VN2-to-N1)。作者首先让儿童听启动句(prime sentences);启动句或是DO或是PO,然后让他们听目标句;同样,目标句或是DO或是PO。在儿童听目标句的同时,用摄像机记录儿童的眼动(儿童面前呈现着目标句涉及的各种实物或模型)。实验表明,当启动句是DO结构,他们倾向于把视线投向“动物”(N1:潜在的接受者),当启动句是PO结构,他们倾向于把视线投向“物体”(N2:潜在的主题)。比如,给儿童听的启动句是:Bring me a cup,然后让他们听目标句:Bring the monkey the hat/Bring the money to the bear。儿童面前呈现的实物或模型包括熊、猴子、钱和帽子。当mon-出现时,儿童倾向于把视线投向猴子。如果给儿童呈现的启动句是:Bring a cup to me,当mon-出现时,他们则倾向于把视线投向钱。这种句子启动效应表明,儿童在线理解句子运用了抽象的句法结构,儿童至少从3岁开始已经具有抽象句法结构表征。即使启动句和目标句使用不同的与格动词,且无其他实词雷同,实验的结果没有明显差异,这进一步证明了儿童论元结构获得之后,已经不以具体词义为基础。但是,如果启动句和目标句中使用相同的动词,则启动效果提高,这也说明词义表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论元结构习得的两种对立矛盾——广义范畴早期抽象论和广义范畴词汇意义基础论。

现代汉语属于给予动词与事型为基础的中立型。现代汉语双及物构式的习得是以通用给予动词“给”为中心和原型的,首先是接单宾语时可以带受事也可以带与事,之后在“给”的双及物常用用法的基础上获得双及物构式的给予类抽象构式义,双及物结构主要使用双宾A式、间接宾语式(包括双宾B式),以及把字句的次要宾语式。习得抽象给予构式义之后不再依赖动词“给”的具体用法,在此基础上并逐步扩展到习得相关动词进入此构式意义的用法。双及物索取类构式义的习得顺序则相对较晚。汉语双及物构式给予义和索取义两种主要构式义的构式表征如下所示:

img47

img48

我们跟踪记录一名母语为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儿童(JRL)从3岁到5岁两年间的现代汉语双及物构式的习得过程。

我们看到,其习得过程和构式语法习得观的观点和习得顺序相印证。现代汉语双及物构式的习得是以通用给予动词“给”为中心和原型的,首先是接单宾语时可以带受事也可以带与事,这个阶段出现得比较早。之后在“给”的双及物常用用法的基础上获得双及物构式的给予类抽象构式义,双及物结构主要使用双宾A式、间接宾语式(包括双宾B式),以及把字句的次要宾语式。习得抽象给予构式义之后不再依赖动词“给”的具体用法,在此基础上并逐步扩展到习得相关动词进入此构式意义的用法。

“给”是最早习得的给予类动词,首先是接单宾语,一般是带与事,也有受事,这个阶段是最早出现的,“给我”、“给你”的说法最早作为一个简单构式在两岁之前的双词句阶段就已出现。之后首先出现的是“……给我”这样的结构和兼语式,然后是把字句式的次要宾语式,我们看到这些构式的发展都是在“给我”这个最简单的双词构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之后才出现双宾A式,双宾B式出现得则更晚,仅出现一例。具体例子和出现时间如下所示:

一把枪给你。(3;5;5[1]

这些给你。(3;5;17)

玉米给我。(3;4;21)

给什么?(3;3;24)

纸给我!(3;6;10)

你做一杯西瓜汁给我。(3;8;12)

湿纸巾给我一下。(3;7;13)

纸给我一张。(3;6;9)

把这个给你。(3;9;3)

以下是双宾A式:

给我一张纸。(3;6;10)

给我一片。(3;6;13)

我给了他一个玩具。(3;7;1)

给我一点西瓜水。(3;7;3)

给一张纸我!(4;5;21)

还出现不少兼语式例子:

给你喝。(3;3;4)

给我吃。(3;1;22)

给你看一看。(3;5;7)

肉给狗狗吃。(3;2;12)

我要做汉堡给你吃。(3;9;16)

不给我玩玩具。(3;7;9)

不给你看。(3;7;10)

“送”是现场给予类中出现得较早的动词。“给你”和“送给你”这个较早出现的复合词式结构为间接宾语式的早期出现打下了基础。“送你”这样的结构则和“给你”双词句的结构和扩展方式类似,之后出现“……送你”的结构和双宾A式,同样双宾B式出现得比较晚,这一阶段未看到这样的例子。具体例子和出现时间如下所示:

一个送你。(3;6;20)

一块石头送给你。(3;6;19)

这个小鸭子送给你了。(3;9;20)

我采了一篮子草送给你。(3;6;15)

我送你一块石头。(3;7;6)

我送你一个礼物。(3;8;19)

我送这个给你。(3;7;6)

我送画给你。(3;6;21)

现场给予类这一阶段出现的动词还包括“借”、“奖励”、“帮”,习得顺序基本类似,有间接宾语式和双宾A式结构出现,没有出现双宾B式。具体例子和出现时间如下所示:

“借”,出现复合词式结构和间接宾语式。

借给你喝。(3;8;23)

借给他。(3;9;9)

借一本书给他。(4;3;30)

“奖励”,出现带受事宾语的情况和双宾A式。

我奖励一个大奖品。(3;7;6)

我奖励你一个大奖品。(3;7;6)

“帮”,出现带与事宾语的情况和双宾A式。

请帮我一下。(3;5;22)

有件事可以帮助我一下吗?(3;6;12)

你帮我一件事好吗?(3,11,14)

瞬间抛物类出现的动词主要包括“丢”、“扔”。只出现间接宾语式。具体例子和出现时间如下所示:

“丢”

把面包丢给猴猴。(3;6;26)

“扔”

扔球给我。(3;10;7)

远程给予类动词出现的是“寄”。复合词式结构出现较早,在此基础上出现间接宾语式。具体例子和出现时间如下所示:

谁寄给你的?(3;6;25)

小欣寄给我一封信。(4;1;5)

她寄了一封信给我。(4;5;12)

传达信息类动词主要包括“告诉”、“教”、“问”。具体例子和出现时间如下所示:

“告诉”,首先出现带与事和受事宾语的情况,之后出现双宾A式,没有出现间接宾语式。

不要告诉我。(3;6;18)

告诉什么呀?(3;9;24)

我有一件事告诉你。(3;7;23)

我有一件重要的事告诉你们,给你们听。(3;9;12)

有件事我告诉你。(3;7;31)

不要告诉我刚才说的那句话。(3;6;19)

告诉老师你要干什么。(3;8;23)

我告诉你一件事。(3;8;13)

“教”,出现带与事和受事宾语的情况,之后出现双宾A式和间接宾语式。

你教一个方法。(3;11;30)

我教了你。(3;7;6)

这个你教我。(3;6;12)

这个歌是我教你的。(3;5;21)

老师教给我的。(3;6;20)

不教我们三字经。(3;6;16)

你教一个方法给我。(3;11;30)

“问”,出现带与事和受事宾语的情况,之后出现双宾A式。

问一个问题好不好?(3;6;12)

问谁啊?(3;1;27)

问你一个问题。(3;6;12)

允诺指派类出现的动词包括“分”、“发”。具体例子和出现时间如下所示:

“分”,首先出现带受事宾语的情况,出现复合词式结构,双宾A式和间接宾语式。

蛋糕。(3;3;15)

分给我。(3;8;29)

不给我分东西。(3;8;11)

我马上分牛奶给你喝。(3;8;12)

我马上分给你喝。(3;8;23)

“发”,首先出现带受事宾语的情况,出现复合词式结构,双宾A式和间接宾语式。

发米饭了。(3;1;12)

我发你一个大奖品。(3;7;6)

你给我发一个勺子。(3;6;15)

老师发给我一个贴纸。(3;11;19)

我会发东西给他们吃。(4;2;20)

命名类出现的动词主要是“叫”。具体例子和出现时间如下所示:

“叫”,首先出现带受事宾语的情况,出现双宾A式。

它叫丁丁。(3;6;15)

不是叫他的名字,是喊他的名字。(3;9;10)

我叫它娃娃。(3;6;16)

你叫我小猫咪。(3;6;20)

我叫小鸭金毛。(3;11;19)

双及物取得类构式义的习得顺序则相对稍晚,这一阶段出现的动词主要包括“拿”、“抢”、“买”、“偷”。首先出现的是接单宾语时带受事,这个阶段的出现比较早,宾语也可以是复杂宾语。之后逐渐获得双及物构式的索取类抽象构式义,双及物结构主要使用双宾A式,出现的时间比较晚,统计阶段尚未出现这类构式。此外还有连动式构式和复合词式,这是基于给予类中“给我”这样的构式出现的,不是这一类取得类构式义。习得抽象取得类构式义之后不再依赖动词的具体用法,在此基础上并逐步扩展到习得相关动词进入此构式意义的用法,这一用法出现时间较晚,调查数据中,5岁之前未出现此类用法。具体例子和出现时间如下所示:

“拿”,出现带受事宾语的情况和连动式、复合词式结构。

月月拿我的小熊。(3;5;1)

我再给你拿一朵花。(3;7;6)

给我拿一个。(3;7;9)

你给我拿气球。(3;7;11)

拿书给我。(3;6;20)

你马上拿给他。(3;6;11)

“抢”,出现带受事宾语的构式。

有人抢东西。(3;10;2)

他抢了我的玩具。(3;11;6)

“买”出现带受事宾语的情况和连动式。

妈妈买菜。(3;3;2)

买糖给我。(3;7;19)

“偷”,出现带受事宾语的情况。

坏人偷钱。(4;7;5)

我们看到,这一阶段儿童习得现代汉语双及物构式的习得是以通用给予动词“给”为中心和原型的,在“给”这个具体动词的用法基础上首先带受事或者与事宾语,接着获得双及物构式的给予类构式义,可能使用双宾A式或者间接宾语式。之后逐步习得相关动词进入此构式意义的用法,并一定程度上联系和扩展了给予类双及物构式和其他相关构式的用法;双及物索取类构式义的习得顺序则相对较晚,主要还停留在带受事单宾语的情况。我们认为,从语义网格的角度来看,可以看到双及物构式习得过程中在语义网格上的扩展过程。汉语双及物构式两种主要构式意义在我们追踪调查的儿童3到5岁习得过程中的语义网格的扩散表征如下图所示。

习得给予类双及物构式是在“给”这个具体动词的用法基础上首先带受事或者与事宾语,接着获得双及物构式的给予类构式义,之后逐步习得相关动词进入此构式意义的用法,并一定程度上联系和扩展了给予类双及物构式和其他相关构式的用法。给予类双及物构式中双及物动词一般是三价动词,包括一个客体论元和一个接受者论元。双及物动词中经典的接受者一般是有意识的参与在事件中,并且在Qualitative方面被事件影响。作为接受者的与格在施事性网格上具有Sentience特征,处于网格的Qualitative Persistence(Beginning)分支上。所以习得给予类双及物构式的过程是在语义网格上在Qualitative Persistence(Beginning)分支和Existential Persistence(Beginning)分支之间转换,逐渐固定到如下图Qualitative Persistence(Beginning)分支Sentience特征所示节点的过程中。

img49

取得类的双及物结构,其论元应该是夺格,一般和双及物动词的间接宾语语法功能联系在一起,取得类双及物动词一般是三价动词,包括一个客体论元和一个夺取者论元。经典的夺取者一般是有意识地参与在事件中,并且在Qualitative方面被事件影响。作为夺取者的夺格在施事性网格上具有Sentience特征,处于网格的Qualitative Persistence(Beginning)分支上。在我们追踪调查的3到5岁儿童习得过程中的语义网格中,夺得者的语义特征还没有出现,仅出现受事宾语的情况,也就是Total Non-Persistence和Existential Persistence(End)的节点不可以和其他任何特征结合。将Persistence网格的节点插入整个网格图中,根据这些逻辑性的概念组合,排除逻辑上和概念上不可能的组合,包括下图最大受事或者向反方向延伸的语义网格部分。

img5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