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别看……”句的构式分析

“别看……”句的构式分析

时间:2022-03-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句的构式分析_对外汉语研究与探索“别看……”句进行解释说明,我们认为“别看……”目前学界对“别看……”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从构式语法观角度,对“别看……”句可以独立成句,而、例的“别看……”句和第二类例句的“别看……”上文我们已经提到,第二类“别看……”即使少量没有出现转折连词的“别看……”综上我们认为“别看……”句的构式义通过大量的语料整理我们可以发现第二类“别看……”

“别看……”句的构式分析

沈彩云

提 要:“别看……”句是现代汉语口语中常用的一种句式。用来提醒别人不要只注意一种情况,下面还有与之相反的另一种情况。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从构式语法角度,对“别看……”句进行解释说明,我们认为“别看……”句是说话人提供新信息的一种交际策略的选择。

关键词:别看 构式 话语信息 交际策略

1.引  言

现代汉语中经常出现这样一些句子,比如:

(1)我轻声对他说:“孩他爸,别看报了,看看我吧。”

(2)“老廖,别看了,睡吧,身体要紧!”

(3)别看她平日闷声不响,一点不喜欢张扬,可是个内心特别好强的人。

(4)这是高技术产品,别看它小,却由一二百个零部件组成,一分钟转2万多次。

我们看上述例句中划线部分“别看”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例句(1)、(2)“别看”中“别”作为否定祈使句的标记存在,是对后面动词“看”动作的否定。这里的“看”取其基本义:“使视线接触人或物。”“别看”义等于“别”的意义加上“看”的意义,这一点没有任何问题。第二类,例句(3)、(4)则是“别看”的另外一种用法,“看”在这里的意义不再是“使视线接触人或物”的意思,或者说“使视线接触人或物”这一基本意义已经弱化了。显然,上述两类“别看”在意义和用法上很不一样,本文将着重研究后一类“别看”,并将含有此类“别看”的句子叫做“别看……”句。

目前学界对“别看……”句的研究还很少,唯一发表的是刘焱的《反预期信息标记》(2009)。作者主要着眼于这类句型中“别看”一词的变化,他将“别看”看成一个连词,作者指出“别看”是一个反预期的标记,作者还分别对“别看”的语法化、反预期的语义功能、连词话机制和主观化等做了分析。他认为例句(3)、(4)之所以与例句(1)、(2)不同,是由于其中的“别看”的词义发生了变化,例句(3)、(4)中的“别看”由于语法化,主观化等因素而带有了额外的意义。

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从构式语法观角度,对“别看……”句进行解释说明,希望能对“别看……”句的具体用法做进一步的厘清。

2.“别看……”句的性质分析

根据前人研究,有学者将(3)、(4)这类例句中的“别看”看做是连词(郭志良,1999;刘焱,2009)。但我们利用替换的方法加以替换,可以发现第二类例句中的“别看”可以替换成“别瞧、别觉得”等,意义却保持不变,因此我们认为第二类句中“别看”还不能看做一个词语,可以说它还未完成词汇化的过程。其实对于第二类例句中“别看”是否已经固化成一个连词并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我们关心的是这种句型所表现出的特殊意义,到底是“别看”一词的意义发生了变化引起的,还是整个句型所带有的。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例(3)、(4)与例(1)、(2)不同的是,(1)、(2)例的“别看……”句可以独立成句,而(3)、(4)例的“别看……”句却必须有相应的下文,即后续成分做支撑,否则不能完句。例如(1)、(2)例在去除上下文后得到:

(1’)别看报了

(2’)别看了

这三个句子在加上句调之后,都可以独立成句,且本身的意义和在具体的句子中没有任何变化。

但当(3)、(4)例中的上下文消除后,我们看到:

(3’)别看她平日闷声不响

(4’)别看它小

这三个“句子”不能单独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即使加上句调,给人的感觉也是话说了半截,还有一半没有说出来。

我们通过对语料的筛选分析发现,第一类例句的“别看……”句和第二类例句的“别看……”句在句子结构上有着明显的不同。上文我们已经提到,第二类“别看……”句中,一般会出现一个后续的分句,而这些分句一般由一个转折连词连接,构成“别看A,但是(可、却、其实)B”的基本格式。例如:

(5)奚志浩今年24岁,别看他年纪不大,却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

(6)现在的孩子,别看他们穿得好吃得好住得好,其实也挺可怜的。

即使少量没有出现转折连词的“别看……”句,也都可以通过添加相应的转折连词,而意思始终保持不变。

例如:

(7)别看他在我面前愁眉不展,(但/可)在单位,哼,见了漂亮的小女孩就笑,我都知道。

(8)王洪文以前谁知道他是谁,别看他们现在盛气凌人,(但/可/其实)日子长不了。

上述(7)、(8)例句括号内为笔者自拟添加的连词。

上述几例刘焱(2009)运用语法化中的重新分析理论来证明,得出第二类例句中的“别看”已经是独立的词语,是一个连词,并且由于虚化产生了评价义,进而演变成一个话语标记。但我们认为,“别看”本身并没有负载如刘文中所提到的那么多功能和意义。“看”在这里只能看做一个话语标记,和“我看”、“你看”中的“看”基本功能相类似。

根据构式的定义,任何语言表达式,只要它的形式、意义或用法不能从其组成成分或其他格式中推知出来,就都属于“构式”的范围(Goldberg,1995)。

例如:

(9)别看她见过大世面,但对于文学圣地还是有几分敬畏的。

(10)别看他已80多岁了,可写起字来却非常认真,不一会儿“众望所归,联语生辉”8个字跃然纸上。

(11)别看我的牙齿齐刷刷的,(但/可/其实)那是假的,耳朵也有点聋了。

上述例句我们无法从“别看”本身得知其是第一类句式还是第二类句式,也就是说“别看”表达何种意义,要根据句子后续成分而定。例句(9)-(11)中“别看”所具有的意义是整个句子临时赋予的,而不是其本身所负载的。

综上我们认为“别看……”句是一个构式,那么我们就不应该将整个构式的意义强加到构式中的某个词上。

3.“别看……”句的构式义

通过大量的语料整理我们可以发现第二类“别看……”句可以细分为两种构式:

1)别看A,但是(可、却、其实)B。

这是“别看……”句的常见构式,B句是对A句结论的一个转折,(4)-(6)例都是这种类型,(4)例中,从“她平日闷声不响,一点不喜欢张扬”一般可以推出内心也大概如此,但现实情况却是“内心特别好强的人”,现实情况与一般推论相反。(5)例中,意思完全相反,东西很小一般人都会认为这个东西应该比较简单,但现实结果却是“由一二百个零部件组成,一分钟转两万多次”的复杂物件,与一般人的推测相反。(6)例中,瘦弱的孩子一般运动能力较弱,一般人认为不擅于跑步,但现实情况是“挺能跑”,同样与一般人的推测完全相反。

刘文将这点看做是反预期,认为“别看”后都有一个参照量,B后面的预期量都与参照量的方向不一致,本文表示赞同,但我们这里的反预期的功能不完全是由“别看”来承担的,我们从构式观的角度认为是整个构式造成了这种反预期的效果。

据此我们将“别看……”句的构式义归纳为:

1.A句是现实的情况或依据

2.根据A一般能够推出结论C

3.但现实情况却是结论B

4.结论B是结论C的相反面

此外,在语料整理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别看……”句的另外一种类型:

2)别看A,还(也/总)B。

(12)别看人家垮台了,垮台了也比咱强,小心没大差。

(13)别看这个坟地冷清,多年来,总有一些上年岁的人专程从日本赶来,跪倒在哪几座墓碑前献酒上香,然后饮泣良久。

这里的“还”我们认为和“虽然/尽管/即使……,……还……”一样,表示动作或状态不因为有某种情况而改变(虽然等词可省)(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第252页)“也/总”的意思与此相同。并没因为垮台了就不比咱们强;这个坟地虽然看上去来很冷清,但来此祭拜的人多年来却一直络绎不绝。

这种情况与上面略有不同,上面B句都是对A句结论的转折,而这里B句不是对A句结论的直接转折,而是表一种状态或情况的延续,这种状态或情况的延续不因A的出现而改变。

据此我们将“别看……”句的构式义归纳为:

1.A句是现实的情况或依据

2.根据A一般能够推出结论C

3.但现实情况却是结论B

4.结论B是一直持续存在的情况,并不以情况A的变化而变化。

如果说后半句B本应该随着前半句A的变化而变化,这种情况也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转折。那么我们可以把1)、2)两种情况合并:

1.A句是现实的情况或依据

2.根据A一般能够推出结论C

3.但真实情况却是结论B

4.结论B是结论C的相反面或者结论B是一直持续存在的情况,并不以情况A的变化而变化。

4.“别看……”句的构式语用机制

这里我们将“别看……”句分为两个部分:

(一)“别看A”,这里A的成分一般是一个陈述成分。指称则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朱德熙,1983)。从听话人的角度来讲,当听话人收到发话人发出的对这种陈述的情况不要予以注意的指令后,听话人会产生疑问,并等待说话人的进一步解释。而说话人的意图则是在提醒听话人,不要把注意力放在眼前或是表面的事物上,并据此做出判断和推论。

(二)“转折B”,说话人心里清楚,一般情况下,听话人会据A作出判断,并且已经知道这种结论将是完全错误的。说话人在后句即“转折B”中给出答案,此答案和根据A推理得出的结论完全相反。如果没有B句,则不符合语言交际中的信息足量原则;或者不是B,在说出“别看A”之后,说话者不能够给听话者以新的信息,也不符合语言交际的合作原则。

因此“别看……”句语用机制其实是一种交际策略的选择,是说话人向听话人提供新信息的一个过程,说话人事先否定听话人内心的常规推理,因为这个新信息是说话人想不到的。

5.结  语

本文是在前人对“别看”研究的基础上,对“别看……”句做出的进一步探索。运用构式语法和信息论的相关理论对“别看……”句的格式构成、格式意义以及语用机制做了初步解释说明,得到了“别看……”句在具体使用时的一些规律,希望这些较为简洁的规律能够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发挥相应的作用,帮助外国留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格式。

参考文献

郭志良 1999《现代汉语转折词语研究》,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何兆熊 2001《中国语用学论文精选》(序),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刘 琰 2009反预期信息标记“别看”,《汉语学习》第4期

齐沪扬 胡建锋 2006试论负预期信息标记格式“X是X”,《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沈家煊 2001语言的主观性与主观化,《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

严辰松 2006构式语法论要,《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报》第4期

张 斌 (主编)2001《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现代汉语语法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张谊生 2000《现代汉语虚词》,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Adele E.Goldberg 1995 Construction: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吴海波译,《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