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词汇重复与语篇连贯

词汇重复与语篇连贯

时间:2022-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2.词汇重复与语篇连贯12.词汇重复与语篇连贯[1]一、引言Halliday和Hasan在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中提出的五种衔接手段之一是词汇衔接。本文拟通过对一个汉语语篇的分析表明词汇重复与语篇的组织结构和连贯性存在紧密的联系。本文判断词汇重复的标准将主要参照上述几位汉英语言学家的观点。

12.词汇重复与语篇连贯

12.词汇重复与语篇连贯[1]

一、引言

Halliday和Hasan在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中提出的五种衔接手段之一是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词汇衔接最直接的方式是一个词在同一语篇里的反复出现。虽然Halliday和Hasan在该书中对词汇重复(lexical repetition or reiteration)着墨不多,但其重要的衔接功能充分体现在最后一章的语篇实例分析中。在这7个语篇里出现的254个衔接例子中,107个属于词汇衔接,占42%;102个属于词汇重复,约占词汇衔接的95%。

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出版后,衔接手段对语篇连贯性的作用经常成为人们争论的话题。Widdowson(1978)认为衔接和连贯是两回事,两句话之间即使没有任何衔接词也完全可能是连贯的。De Beaugrande和Dressler(1981)持类似的观点。但Hasan在与Halliday合著的Language,Context,and Text(1985)一书中对他们的衔接理论做了修改补充,提出了衔接和谐(cohesive harmony)的概念,指出“连贯性是语篇衔接和谐的作用(p.94)”。另外,Phillips(1985,1989)和Hoey(1991)都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词汇衔接与语篇连贯性的联系。本文拟通过对一个汉语语篇的分析表明词汇重复与语篇的组织结构和连贯性存在紧密的联系。我们试图证明:1)在同一语篇中,由一定数量的词汇重复相联系的句子即使不相邻也会表现出很强的连贯性;2)与上下文形成词汇重复关系多的句子在语篇中处于核心地位,反之,处于次要地位;3)从各句子之间形成的词汇重复网络中能大体窥见篇章主题的发展轨迹。

二、材料

本文分析的这个语篇摘自1996年6月4日的《参考消息》第5版,题目是《美向日本提供弹道导弹预警情报》(以下简称《预警情报》)。该语篇的选择几乎完全是随意的,我们只是在篇幅上做了限制。因为如果篇幅过短,难以说明问题;但如果过长,本文的篇幅又不允许。《预警情报》共有9个句子,全文如下(我们打乱了原文的段落,给每个句子编了号,以方便后文的分析和讨论):

1.美军通过发射弹道导弹向日本提供预警情报。

2.防卫事务次官村田直昭23日透露,从今年4月起,日本已在抄收美军提供的通过静止卫星捕捉到的弹道导弹发射情报。

3.美军向日本提供预警情报采用的是这样一种系统:首先由静止卫星探知发射弹道导弹时放出的红外线,然后分析红外线放射量和导弹发射角度,预测中弹地点。

4.美军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用此系统确认伊拉克发射了飞毛腿导弹。

5.今年3月中国在台湾海峡进行发射导弹训练时,美军也是通过这种系统得到了情报。

6.另一方面,航空自卫队的雷达扫描系统和预警机只具备以截击敌机为目的的收集情报机能,不可能确认弹道导弹的发射。

7.村田次官表明看法说,通过获取导弹发射训练的情报,对分析各国的军事形势是行之有效的。

8.今年2月政府之间已换文,以便抄收美国提供的为研究包括高度军事机密在内的战区导弹防御设想所需要的情报。

9.因而占上风的看法认为,美国向日本提供预警情报是为日本参加美国的战区导弹防御设想所做的一个部署。

三、方法与结果

要确认语篇中各句子间的词汇重复关系,首先需要弄清什么是词汇重复。词汇重复不应仅理解为同义同形的词在同一语篇中的重复出现,它也包括同义词、近义词、上下义词和统称词等的使用(见Halliday和Hasan,1976:278—282;Hoey,1991:51—75)。廖秋忠(1992)把汉语中的重复现象分为三大类:

A.同形表达式

B.局部同形表达式

C.异形表达式

1.同义词(包括异形简称)

2.统称词

3.指代词

4.零形式或省略式

(廖秋忠,1992:45)

A类指一个词在同一语篇中的重现,它们的形式和语义相同,但所指不一定相同。这一类最常见的例子是专有名词和类指普通名词。B类在形式上部分相同,所指也往往相同,但语义不同。这一类重复大部分都是将整个原形中的部分或全部修饰成分省略后产生的。C类中的同义词应主要包括近义词,情景同义词和情景近义词,例如《预警情报》中的“美军/美国”,“分析/研究”,“探知/确认”等等。统称词是个相对的概念,而不仅仅是一般所说的语义结构层次相当高的那些词语,如英语中的“thing”和汉语中的“东西”。相对于“熊猫牌电视机”而言,“电视机”是它的统称词,而“家用电器”、“电冰箱”、“微波炉”等的统称词。C类中的指代词和省略式较为人们所熟悉,这里不必赘述。

本文判断词汇重复的标准将主要参照上述几位汉英语言学家的观点。但是,我们将不考虑指代词和省略式,因为这两类重复在《预警情报》中很少见,忽略它们不会对分析结果产生大的影响。另外,廖秋忠(1992)分类中的表达式既可指单个词又可指短语和句子。但本文考察的是词汇重复与语篇连贯性的关系,因此每当遇到短语(例如“弹道导弹”,“导弹发射训练”)或句子(例如“美军向日本提供预警情报”)重复时,我们将把它们分析到词来处理,专有名词和定指名词短语例外。

确定词汇重复应自上而下逐句进行,每个句子只需确立它与下文各句子之间形成的词汇重复关系。当一个句子中的某个词与另一句子中的某个词发生重复时,这两个句子间便形成一个重复结(lexical repetition tie)。但是,如果一个句子中的某个词与另一句子中的两个或更多的词同时发生重复,我们只把它们算做一个重复结。例如,虽然《预警情报》的第一个句子中的“导弹”一词在句3中重复出现了三次:“弹道导弹”,“导弹发射”,“中弹地点”,但这两个句子之间只被视为形成了一个重复结。表Ⅰ(见下一页)是对《预警情报》的分析结果。为了节省空间,凡是同形同义词的重现,表中只列入一项。例如,“导弹——导弹”构成一个重复结,但表中只写成“导弹”。凡是由异形词构成的重复结,如“通过——采用”,结中的两项都被列入表中,中间加上一条连线表示重复关系;其中的前项来自语篇中顺序在前的句子,后项来自顺序在后的句子。表Ⅰ中的横栏显示每个句子与前文各句子间形成的词汇重复关系,竖栏显示与后文的重复关系。

表Ⅰ

img11

从表Ⅰ可以看出,《预警情报》中的词汇重复大多属于同形同义词的重现,这在汉语和英语语篇中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属于异形重复的只有28例,其中“得到”(句5)和“获取”(句7)是同义词,“村田直昭”(句2)和“村田次官”(句7)为指同关系(coreference)。其余的几乎全部为情景同义词或情景近义词,它们绝大多数在该语篇中可以相互交换位置而不影响语篇的内容和连贯性。

虽然经过简化,但表Ⅰ仍然过于复杂,不便于下文的讨论。所以我们进一步把它简化如下:

表Ⅱ

img12

表Ⅱ只显示各句子之间的重复结数量。

四、讨论

本文对词汇重复与语篇连贯性的关系的考察基于这样一种思想:语篇是由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相对独立的信息单位构成的,这种单位就是句子。各单位之间的词汇重复频率表明它们在信息内容上的相关程度。从表Ⅱ可以看出,《预警情报》中的词汇重复频率很高,每个句子都与其他句子形成了词汇重复关系,句子之间重复结的平均数量多达4.4个。所以,我们现在需要规定一个标准来衡量句子间的连贯性,否则从分析中将得不出很有意义的结论。Hoey(1991)认为,在英语语篇中,不相邻的句子之间一般需要形成至少3个重复结才可能出现显著的相关性。但是,由于不同的语篇,尤其是不同类型的语篇,其词汇的重复频率往往不同,所以这个标准需要灵活掌握,一般应高于语篇中各句子之间重复结的平均数量。根据Hoey的观点,我们把该语篇中句子之间连贯性的标准定为6个重复结。只要两个句子之间的重复结数量达到或超过这一标准,我们就说它们之间由重复结(repetition bond)相联,在语义或信息内容上会表现出很强的连贯性。把连贯性的标准定为6个重复结的理由很简单:如果标准定得过低,语篇中的绝大多数句子无论相邻与否都会达到连贯的标准。这样的结果对我们没有多大意义。现在我们根据表Ⅱ把各句子与上下文形成的重复键数量表示如下,括号内的前后两个数字分别表示所在句子与前文和后文形成的重复键数量:

表Ⅲ

句1(0,3)句6(1,0)

句2(1,2)句7(2,0)

句3(2,6)句8(2,1)

句4(1,0)句9(3,0)

句5(1,1)

下面让我们根据表Ⅰ、表Ⅱ和表Ⅲ来逐一验证引言中提出的3个假设。

1.在同一语篇中,由一定数量的词汇重复相联系的句子无论相距多远,它们之间都会表现出很强的连贯性。

表Ⅱ显示,句1与句2、3和句9之间的重复结数量分别都达到或超过了规定的连贯性标准,即6个。句1和句2本来就相邻,它们相互连贯不足为奇。那么,如果把句1与句3和句9分别连在一起构成语篇,是否能在不改变语境的前提下仍保持连贯呢?

(1)美军通过发射弹道导弹向日本提供预警情报。美军向日本提供预警情报采用的是这样一种系统:首先由静止卫星探知发射弹道导弹时放出的红外线,然后分析红外线放射量和导弹发射角度,预测中弹地点。

(2)美军通过发射弹道导弹向日本提供预警情报。(因而)占上风的看法认为,美国向日本提供预警情报是为日本参加美国的战区导弹防御设想所做的一个部署。

显然,这两段话是连贯的。(1)中的第二个句子起扩展第一个句子的作用,说明美军获取情报的手段。(2)中的第二句话是对前一句的评论,道出了美军向日本提供预警情报的目的。句1和句9在原文中相距很远,当把它们拉到一起时,“因而”这个衔接词已不合适,所以将其放入括号内。

新闻报道中,第一个句子通常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所以或许它后面的句子理应与之保持连贯。事实并非如此,我们不妨将句1分别与句4和句7相连,它们之间形成的重复结数量分别为3和4个,远未达到规定的连贯性标准:

(3)美军通过发射弹道导弹向日本提供预警情报。美军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用此系统确认伊拉克发射了飞毛腿导弹。

(4)美军通过发射弹道导弹向日本提供预警情报。村田次官表明看法说,通过获取导弹发射训练的情报,对分析各国的军事形势是行之有效的。

显而易见,(3)和(4)的连贯程度远不如(1)和(2)。两段话中的第二个句子从信息内容看都显得过于突然。例如,(3)中的“此系统”指什么?这两句话在语义上是什么关系?(4)中的“村田次官”是何许人?为什么引用他的看法?另外,“导弹发射训练的情报”是否就是“预警情报”?等等。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把句2与句8,或者句3与其后的每个句子分别连在一起(它们之间的重复结数量都达到或超过6个),它们构成的语篇都是连贯的。句8进一步证实句2中的信息。句4和句5表明句3中提到的“这样一种系统”的可靠性;句6和句7说明日本从美军处获取情报的理由和必要性;句8进一步证实句3中的部分信息,即“美军向日本提供预警情报”;句9交代了美军向日本提供情报的目的。由于本文篇幅所限,这里无法将这些句子组成语篇一一列出。应该注意的是,句3与句6和句9分别相连时,原文里句6和句9中的“另一方面”和“因而”两个衔接词不再合适,应该删去。至此,上述所有的例子都支持了我们的第一个假设。

2.与上下文形成重复键多的句子在语篇中处于核心地位;反之,处于次要地位。

证明这一点并不难。从表Ⅲ来看,句1、2、3、8和句9在语篇中形成的重复键较多。把这5个句子连在一起,我们会发现它们构成原文的主体,概括了原文的基本内容。在这5个句子中,尤以句3的重复键最多,而恰恰是这个句子浓缩了全文最主要的信息,回答了“谁以何种方式向谁做了什么?”的问题。句4、5、6和句7在语篇中形成的重复键较少,从内容上看,它们在整个语篇中的作用是次要的。句4和句5举例说明“此系统”的可靠性;句6和句7提供了日本从美军接受预警情报的原因。无论是举例还是原因都不是《预警情报》所要报道的主要信息,把它们删去不会影响语篇的完整性。

3.从各句子在语篇中形成的重复键中能够窥见篇章主题的发展轨迹。

从表Ⅲ这样的结果显示中,我们往往能够发现语篇的组织结构和主题信息的发展轨迹。例如,有些句子引入话题,它们与前文一般不会形成很多的词汇重复关系,但后面的句子则大多会与之有较强的重复联系。还有一些句子起回顾或总结前文,结束一个话题的作用;它们与后文的词汇联系会相对较弱。这两类句子在较长的语篇中很常见,但本文分析的语篇过短,指出句1引入话题,句9结束话题没有多大意义。不过,从表Ⅲ中我们还是能够发现一些有意义的东西。例如表中显示,《预警情报》的词汇重复频率在开头和结尾的句子中远高于中间的句子;句4、5、6和句7中的重复键几乎全部是与前文形成的,这说明它们在语篇结构中主要属于前文。如果回到表Ⅱ我们还会发现,这4个句子的总共6个重复键中有4个是与句3形成的,其余两个是句5与句7之间形成的。这表明句3在内容上对句4—7有统领作用,后者在语篇中依附于前者;离开了句3,句4—7中的任何一个与后面的句子构成的语篇在内容上都是不完整的。从句8开始报道者又回到语篇发展的主线上,重复了句1—3的部分内容并增加了新的信息。

五、结语

本文对《预警情报》的分析表明,词汇重复与语篇的组织结构和连贯性存在着明显的联系。虽然这种联系还有待对更多更长的语篇的分析来进一步证明,但本文的分析结果恐怕很难用“偶然”或者“巧合”这样的词来解释。词汇,主要是实义词,是语言与外界的主要交接点,它们是概念或意义的基本表达形式。如果我们把语篇中的句子视为相互关联的信息单位,那么,词汇重复的频率反映句子间的关联程度也就很自然了。最后应该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的语篇都适合于做这样的分析,叙事体语篇便是一例。因为在这样的语篇中,情节是在较严格的时空框架里展开的。虽然不相邻的句子间可能形成很强的词汇重复联系,但把它们拉到一起很可能打乱原来的时空框架,产生不连贯的语篇。另外,句子的长短可能也会影响分析的结果。过短的句子形成词汇重复的机会肯定会相对较少。不过,对《预警情报》的分析表明,我们似乎不应过分夸大这种影响。在这个语篇中,第一个句子最短,而句4—7都比句1长,但它们在语篇中形成的重复联系却远不如句1多。这再次表明词汇重复与句子在语篇中的作用或地位相关。

参考文献

[1]de Beaugrande,R.&Dressler,W.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London/New York:Longman,1981.

[2]Halliday,M.A.K.&Hasan,R.Cohesion in English.London:Longman,1976.

[3]Halliday,M.A.K.&Hasan,R.Language,Context and Text: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o-semiotic Perspective.Victoria: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85.

[4]Hoey,M.Patterns of Lexis in Text.Oxford:OUP,1991.

[5]Phillips,M.Aspects of Text Structure:An Investigation o f the Lexical Organization o f Text.Amsterdam:North-Holland,1985.

[6]——The Lexical Structure o f Text.Birmingham:English Language Research,University of Birmingham,1989.

[7]Quirk,R.et al.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 f the English Language.New York:Longman,1985.

[8]van Dijk,T.A.Text and Context:Explorations in the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of Discourse.New York:Longman,1977.

[9]van Dijk,T.A.Studies in the Pragmatics of Discourse.The Hague:Mouton,1981.

[10]Werth,P.Focus,Coherence and Emphasis.London:Croom Helm,1984.

[11]Widdowson,H.G.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Oxford:OUP,1978.

[12]廖秋忠.《廖秋忠文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注释】

[1]原载于《语言的功能》(论文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