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复合空间理论与语篇连贯解读

复合空间理论与语篇连贯解读

时间:2022-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5.6 复合空间理论与语篇连贯解读复合空间理论是一种概念复合模式,是建立在类比、递归、心理模式化、概念类聚、知识框架等心理活动基础上的一般认知操作过程,是认知活动中的一种普遍形式,能够有效地解释动态的、随机的、模糊的思维认知活动。复合空间理论可以为语篇连贯的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5.6 复合空间理论与语篇连贯解读

复合空间理论是一种概念复合模式,是建立在类比、递归、心理模式化、概念类聚、知识框架等心理活动基础上的一般认知操作过程(Fauconnier,1994),是认知活动中的一种普遍形式,能够有效地解释动态的、随机的、模糊的思维认知活动。它是一种以虚拟的心理空间(mental space)来解释词际、句际语义关系的认知语言理论。所谓虚拟的心理空间,并不是语言形式结构本身或语义结构本身的一部分,而是语言结构中相关信息的“临时性容器”(temporary container),(Coulson & Fauconnier,1999),或者说,是语言使用者分派和处理指称关系的概念框架理论(Saeed,1997)。

在语境构建话语意义的过程中,为了正确把握蓄意表达含义,听话人不仅要完成对编码化语法信息的破译,而且必须根据语法指令(grammatical instruction)即时在线(on-line)建构相应的心理空间——一个说话人在思考或谈论已知、想象、过去、现在或将来情形是部分的、类似于物理空间的现时思维表现结构。由交际双方以相同的语言、语用数据为原材料进行认知加工而产生的类属心理空间的大致匹配是交际顺畅、通达的前提条件(Fauconnier,1994:2)。

心理空间就是由语言结构表达的思维或心理构造物,它们由空间内所涵盖的各种成分及其相互之间的各种关系构成,一个心理空间可衍生出一个或多个不同的子空间,也可以与其他心理空间在概念层面上进行概念整合(conceptual integration),从而形成了心理空间的多维性或复杂性,意义的获得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对心理空间及其类属关系的洞识。

那么,不同的心理空间是如何产生相互关联的呢?在复合空间过程中,需要寻求的是两个不同认知域的输入空间(input space)和一个经过类比认知(analogical cognition)建立起来的类比空间(generic space),以及一个复合空间(blending space),其次,输入空间中的成分和结构有选择地进入复合空间,形成一个在一定程度上区别于原有输入空间的概念结构。

人们又是如何在不同的空间里进行认知处理的呢? Fauconnier & Turner(1998)认为人们在构建复合空间时,普遍遵循着6条最优化原则(optimality principles)(见余渭深,2001),即:

1)整体优化原则(integration principle),要求在新的复合空间的各种成分应融为一体,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

2)拓扑结构原则(topology principle)。复合空间里的各种成分必须保持原输入空间里相关成分的特征。

3)网络联系原则(web principle)。不同的输入空间里存在的映射关系可以投射反映到复合空间里,它能使复合空间里概念内容得到有效的延伸。正是这条原则打通了复合空间和其他空间的联系。

4)意义解构原则(unpacking principle)。这一原则规定,一旦使用者被给予了某一复合空间,他就能通过某类知识的概念结构对其他空间的内容作出推断,以求对复合空间的理解。

5)充足理由原则(good reason principle)。凡是进入复合空间里的相关语义成分都必须服从复合空间的目的和功能,与此相违背者,不能进入复合空间,也可称为过滤原则(parsimony principle)。

6)转喻压缩原则(metonymic tightening principle),输入空间的某些成分往往通过转喻等压缩手段进入复合空间,而不必在复合空间里塞入某一输入空间的所有相关成分。

复合空间理论以心理空间关系为手段,揭示语言结构中的相关信息,说明语言使用者如何分派和处理语言结构的指称关系。和语用学相比,复合空间理论吸取了前者在方法论上的优势(即重视语境的作用),又能从简单的空间结构关系入手,由简驭繁,符合人类认知和认知发展的规律,在研究语篇连贯方面更加简单、更加直观,也更具有说服力和解释力,可以用来解释多种语言现象。复合空间理论可以为语篇连贯的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它对语言研究(指称歧义、隐喻、预设、非真实条件句等语言现象的研究)、人工智能研究、哲学探索等都很有启发意义。它自产生以来,已经对语言学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一般情况下,句子所表达的思想处于现实空间(R)中。一个心理空间内还可以建立一个或多个心理空间,从而形成复杂的、内包的空间关系,前者称为“母空间”(用M表示),后者称为“子空间”(用D表示)。例如:

(112) Max believes that Len's picture,the flowers are yellow.

空间建构语Max believes先建立一个母空间M,在这一母空间里,空间建构语in Len's picture建立起一个子空间,从而形成一种内包关系。语言的解释不仅仅要参照外部世界、心理模型、语境等,还必须牵涉自身的建构。心理空间、空间之间的关系、空间中成分之间的关系是理解话语的关键。语篇的意义产生于由复合空间、本体和喻体共同构成的网络模式。因此,语篇的连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包括了复合空间和输入空间的网络模式的关联功能,语篇连贯就是空间建构过程的结果。

语篇表面常常表现为词汇的混用和不对应成分的连接,语篇连贯是在复合空间中进行的特殊认知加工的心理映观。因此,听话者对语篇的连贯进行解读,不能仅仅停留在语篇的表面,而且必须构建起能容纳语篇各组成部分的合成空间,识别出复合空间中新的图式结构。合成概念的关联复合空间是概念整合的场所,因此复合空间中参与整合的概念后具有合成(blended)意义,即同时具有本体和喻体所整合合成的意义。

img29

Fig.16 blended spacemodel

心理空间虽不是语言表征的隐藏层次,但语言离开了它们是无法表征的。复合空间不同于语言结构,它们是根据语言表达式所提供的线索在话语中建立起来的心理构造物(constructs)。

语篇作为对复合空间的直接描写的产物,其中的合成概念往往具有来自于本体和喻体的双重意义。合成意义既可以带有本体意义,也可以带有喻体意义。由此构成语篇的关联和连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