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词汇层面的隐喻认知

词汇层面的隐喻认知

时间:2022-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词汇层面的隐喻认知(一)常规与隐喻按英德克亚的观点,隐喻是认知过程或解释过程。究其原因,是由于英汉两个民族的认知思维差异。由于两个民族的认知差异,使得英语介词的学习对中国学习者来说十分困难,尤其是在扩展后的隐喻化关系中。因此,我们可以说词义在句子中的理解是依靠人的认知能力的,而且这种认知除了受上下文影响之外,还会

三、词汇层面的隐喻认知

(一)常规与隐喻

按英德克亚的观点,隐喻是认知过程或解释过程。非常规的解释即构成隐喻关系。从本质上讲,认知过程是隐喻的,常规的认知也是经过认知后得到的结果。从词汇角度讲,一个词的常规意义指概念意义或核心意义,这个层面上一般是最初的或常用的意义。

从理论上讲,任何一个词汇都是隐喻化的结果。对于一个词的理解究竟有多少条件,语言学家说法不一,因为除会读、会写外,其意义包含多少,便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了。而掌握语义并正确使用是理解一个词的应有之义。从隐喻角度,我们可以归纳出其基本语义和引申义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可简化为相似性的隐喻连接和映射。

(二)“铁匠铺”与“前进”

“forge ahead”一词,课文中注为“前进”。而“forge”原义为“铁匠铺”,如果不讲两者之间的隐喻连接,就很难理解这个多义词。从隐喻认知角度,“forge”(铁匠铺)作为一个经验全息概念图示,包含“铁匠”、“铁器”、“火炉”、“风箱”、“材料”、“作坊”、“力量”、“汗水”、“气势”、“困难”,以及“挥动有力的臂膀”、“重锤打击”、工作期间的“全神贯注”、“不容他人干扰”、“不间歇”,等等。这个经验概念网络存在于人们的心智(mind)中。它是前面所讲的“一个事物”,是认识的媒介域,而认知的对象域则是“走路”的某种客观情景。这种情景不是一般地向前行进,而是面对一定的困难和挑战需要克服时的状态。英语民族用“铁匠铺”这一事物来理解“走路”这一事物,其中“铁匠铺”中一些特征消失了,如“火炉”、“风箱”等;而另一些特征与“走路”中的某些特征相似,如“气势”、“困难”、“不间歇”等。经过隐喻连接,“forge”才有了“前进”这一新的意义。这样,学生理解了英语民族的隐喻思维和价值取向,不会再仅仅停留在“前进”的抽象意义上,而是可以分清与“go”、“walk”、“run”之间的区别,掌握其细致含义(非常具体形象的经验意义):斩钉截铁、排除干扰、意气风发、势不可挡……地前行。同理,弄清楚“forge”的隐喻义“制造”后,学生也就会自然地分清与“make”的不同:为什么“made in China”一般不能说成为“forged in China”(除非金属器具特殊说明,用于纺织品则显然不妥);“Please make a sentence”不能说成为“Please forge a sentence”(除非知道他真的半天“打造”不出一个句子)。

再如“crane”一词。它指“用来提升重物的大而高的机器”,相当于“hoist”(起重机),同时还指“一种高高的长着长腿的水鸟(鹤)”。显然,在水鸟“鹤”和“起重机”之间存在着隐喻关系。起重机概念网络中“高高的杆子”及“转动的长臂”和“鹤”的概念网络中的“长腿长颈”是它们的共享特征。这里“crane”指“鹤”属于“媒介域”概念网络;指“起重机”应属于“对象域”概念网络。从“媒介域”到“对象域”之间,是存在着隐喻映射的。在讲解这个单词时,符合认知规律的做法是把媒介域“鹤”放在前面讲,把对象域“起重机”放在后面讲,一旦学生掌握“crane”指鹤,会自然在他们头脑中形成相关的概念网络。当老师再指出它还有“起重机”的意思时,不用多讲,学生便很容易将鹤的概念知识网络投射到起重机上去。“crane”动词意义“伸脖子”,同样受“鹤”的概念意象网络制约。

介词一直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究其原因,是由于英汉两个民族的认知思维差异。中国人的思维注重整体性,向来注重天、地、人的有机统一,强调天人合一,语言上体现整体意象式地反映。而西方人的思维取向注重分析性,主张“神凡两分”、“主客二分”,强调对自然和社会进行理性分析,注重形式逻辑。语言上则体现具体关系的反映。空间关系是人们认知的最重要的关系,而介词则是空间关系语言上的反映。英语民族更重视空间概念与自身的分离,所以有名目繁多的介词来表示各种各样的关系,并且再进一步隐喻化,使得介词的多义性难以穷尽。而汉民族因重视整体性,天人合一,所以在语言中较少用到介词把自己和周围的环境分隔开来。由于两个民族的认知差异,使得英语介词的学习对中国学习者来说十分困难,尤其是在扩展后的隐喻化关系中。但如果我们理解了介词隐喻化的认知过程,无疑是一条捷径,在介词的学习和理解中能够做到举一反三,以不变应万变。介词涉及实体隐喻、方位隐喻、空间隐喻等,莱考夫在《我们所赖于生存的隐喻》中有详细阐述。

对于词汇的学习,有经验的教师和教材编写者都已经认识到应该按词汇的有用性和使用频率逐渐扩大学生的词汇量。迈克尔·韦斯特(Michael West)就是根据这一原则编写了《英语词汇通用频率表》,此外,韦斯特还指出,除了使用频率这一标准外,要建立科学的符合外语教学先后规律的词汇表,还应考虑下列因素:1)用于定义和构词的价值大小;2)文体中性的程度;3)可得性;4)学习的难易程度。

这些标准与认知语言学中对基本范畴等级词汇与非基本范畴词汇的区分是一致的:用于定义其他词和用于构词是基本词汇的主要特点;文体中性程度越高,词形也越简单;而3)和4)是判断词汇范畴等级的心理标准,即大脑激活的速度越快,习得越早,就越容易,越可能是基本范畴词汇。

此外,根据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词的意义不是词本身固有的,一成不变的,而是源于人们在不同语境中,通过认知联想对它们的利用,因而形成了词汇有联系、有规律的多义范畴。另外,词义范畴的边界不是固定的、明确的,而是变化的,有弹性的。一个词的含义并不是词典解释所能穷尽的。比如这句话:

The university setting is the best incubator for the inception and sharing of ideas.

要理解单词“incubator”在这句话中的含义,单靠词典的解释是完全不够的,而是要靠受话者根据其原型意义和语境去拓展其含义,做出相关解释。因此,我们可以说词义在句子中的理解是依靠人的认知能力的,而且这种认知除了受上下文影响之外,还会受到社会文化背景及时代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引导学生把隐喻的连接和映射引入词汇学习中去,先记忆表媒介域的意义,然后引导学生去理解从媒介域到对象域的映射,学生对很多词汇的学习就不再是枯燥的死记硬背,在记忆多义词的时候也不会那么无所适从,而且这也会为枯燥的语言学习增加很多的乐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