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比喻辞格的隐喻认知共性

比喻辞格的隐喻认知共性

时间:2022-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比喻辞格的隐喻认知共性修辞学对隐喻的研究着重两个项的相似点,然而,正如理查兹所指出的那样:“主旨和媒介之间的不同点所起的作用,不比相似点来得小,几乎所有的隐喻都是这样。某些相似点往往不过是表面上提供转置的基础,而媒介对主旨的特殊的修饰作用却主要来自两者之间的不同点而不是相同点。”实际上,任何比喻辞格所表达的概念都可以转换成概念性或认知性隐喻。

二、比喻辞格的隐喻认知共性

修辞学对隐喻的研究着重两个项的相似点,然而,正如理查兹(1936)所指出的那样:“主旨(tenor)和媒介(vehicle)之间的不同点所起的作用,不比相似点来得小,几乎所有的隐喻都是这样。某些相似点往往不过是表面上提供转置(transfer)的基础,而媒介对主旨的特殊的修饰作用却主要来自两者之间的不同点而不是相同点。”理查兹指出了隐喻中辨证的异同观点:有同才有转换的基础,有异才有修辞(认知)的作用,实际上两者是在同时起作用的。如果我们把隐喻看作均由“不同”的两个项构成,所谓相似是在“不同”的前提条件下的相似,而且其中必须加上主体认知因素——因为任何相似性都有主体的心理表征——那么,所有这些修辞格就具有相同的性质:

(一)比喻辞格都应看作包含两个认知域

1)The world is a stage.(Metaphor)

2)The kettle is boiling.(Metonymy)

一般认为暗喻(metaphor)和换喻(metonymy)是修辞格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个不同的类别,从上例中可以看出,在形式上它们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在隐喻中,“本体”(world)和“喻体”(stage)同时存在,两者(world和stage)分别是两个不同的事物,相似性将两者联系在一起;在换喻中,只存在“喻体”(kettle),而它的“本体”(water)被省略了,“壶”和“水”的毗邻性使“壶”取得了代替“水”的资格。从认知角度看,被省略的water仍然是认知的一部分,它虽然不存在于形式中,但它存在于我们的认知中,如果它不存在于认知中,那么这个句子就不可能生成。这说明我们研究隐喻要突破语言形式的局限性,进入认知主体的深层认知机制中去。

(二)比喻辞格都可以转换成认知隐喻

The kettle is boiling.→KETTLE IS WATER(in some way).(从换喻到隐喻)

在转换成隐喻后的句子不是语言表达式,它上升到了认知(概念)层面,比较明显的例子如:“红领巾是少先队”、“白宫美国政府”。这说明认识隐喻认知作用需要进入认识层面。它明确地揭示了形式和内容的差异:形式和语义之间的对立可以而且只有在隐喻认知上得到统一。实际上,任何比喻辞格所表达的概念都可以转换成概念性或认知性隐喻。

换喻(metonymy),借用一种事物的名称来代替另一种相关事物的名称,或由一种概念来代替另一种相关的概念,如:

He must have been spoilt from the cradle.→CRADLE IS THE BABYHOOD.(摇篮是婴儿时期)

提喻(synecdoche),指用局部来代替整体或者用整体代替局部、用特殊来代替一般或者用一般代替特殊,实际上是换喻的又一种类型,如:

More hands are needed at the moment.→HAND IS MAN.(手是人)

拟人(personification),故意把物当作人来描写,临时赋予人的形态、性格或感觉。

The sun kissed the green fields.→THE SUN IS MAN.(太阳是人)

类比(analogy):两种事物或两种情境之间的扩展或复杂的比喻,如:

It’s with our judgments as with our watches;none go just alike,yet each believes his own.→JUDGMENT IS WATCH.(判断是手表)

明喻(simile)是就两个不同类对象之间的相似点进行比喻。明喻包括“本体”、“喻体”和“比喻词”。常用的比喻词汉语中有“好像”、“如同”等,英语中有like,as,等等。如:The highway is like a snake.→HIGHWAY IS SNAKE.(公路是蛇)

移就(transferred epithet),它指通常修饰语有时因为该事物与另一事物之间存在着现实关系而移来修饰第二个事物。如通常只有人才能“happy”(高兴的),“hopeless”(没有希望的),但是我们可以说“happy news”(高兴的消息),“hopeless case”(绝症)。

I have heard the happy news.→NEWS IS MAN.(消息是人)

通感(synaesthesia),顾名思义,首先它是一种生理现象:身体某一部分受到刺激而于其他部分所产生的感觉;继而是一种心理现象:某一感官所受的刺激给另一感官所带来的主观感受。然后,这一生理和心理过程又表现在语言的创造和运用中,即表现为语言现象,如:

Soft stillness and the night/become the touches of sweet harmony.→SOFTNESS IS STILLNESS+SWEETNESS IS HARMONY(软的是静的+甜的是和谐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1)所有比喻性辞格都有两个项,无论它们形式上存在与否;

2)本质上两个项都是从某一认知域(cognitive domain)引向另一认知域(如stage→life;kettle→water);

3)两者均由认知思维能力进行联接。

因此,我们可以说,修辞学上的所有比喻性辞格都是隐喻性的。重要的不是在于一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格,而在于修辞格反映了语言使用中的隐喻认知本质。隐喻就是将一个事物理解/表达为另一个事物(understand/express one thing as another)的认知过程。

既然比喻辞格可从根本上归因于隐喻,那么,比喻辞格以外的语言形式是否也存在隐喻的机制?从隐喻的思维特性观察,隐喻还存在于我们习焉不察的语言现象中。修辞学上所称的死喻(dead metaphor/sleeping metaphor)已很难说是什么辞格了,然而它的形成过程却是隐喻性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